死於安樂:八旗軍由盛轉衰的歷史教訓|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清代八旗軍早期戰鬥力甚強。從統一女真各部並征服蒙古、朝鮮,到推翻明王朝政權的歷次戰爭中,可以說是所向披靡。然而入關後不久,八旗軍便開始出現戰鬥力衰退的跡象。隨著清王朝在全國的統治日趨鞏固,戰事日漸稀少,這支軍隊也逐漸蛻變衰敗,及至晚清亟需用兵之際,它已完全變成一支不堪任戰的糜爛之師。本文將著重從軍事領域的各個不同側面,揭示其由盛轉衰的歷史教訓。
一、八旗軍由盛轉衰的歷史概況
八旗軍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創建的軍事組織。他起兵後不久,便對女真族氏族社會時期就存在的兼具生產和軍事職能的社會組織──牛錄進行改造,先後建立了黃、白、紅、藍、鑲黃、鑲藍、鑲白、鑲紅8旗。皇太極時,又按民族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軍八旗。各旗設立都統、副都統、參領、佐領等官職,逐級統轄。從努爾哈赤創建八旗到1644年清軍攻佔北京這一階段,八旗實行兵民合一,兼具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的職能。兵丁平時狩獵務農,戰時自備武器糧秣,隨軍作戰,「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堪稱一支能征善戰的精兵勁旅,作戰時軍紀頗嚴,有進無退,甚至在死傷慘重、屍相枕籍的情況下仍很少有人退縮逃陣。它曾以精兵6萬,採取集中兵力、連續作戰、逐路擊破的戰法,擊敗明朝10餘萬大軍,取得了薩爾滸大捷;用兩年的時間攻克明軍防守關外的寧錦防線,殲滅明軍5.4萬人;後來又在山海關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擊敗李自成大順軍,逐一消滅各地的反清力量,在建立清王朝、統一全中國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清軍入關並建立全國政權後,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度,將整個八旗組織原封不動地移入新的社會體系之中,成為完全由國家供養的職業軍隊和職業預備役軍人集團。八旗官兵攜家帶口,按建制集中居住在軍營之中,駐於京畿地區的部隊稱「京營八旗」,駐於全國各戰略要沖之地的部隊稱「駐防八旗」。軍營內生活設施齊備,旗兵及家屬不得私自外出。官兵嚴格從旗人內部選拔,「生則入檔,壯則當兵」。都統、參領、佐領等各級軍事長官同時又是行政長官,平時督促士兵從事生產、養活家口、操練武藝,戰時率部出征。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支柱,酬謝八旗軍功貴族,清廷開國之初即給予八旗將士相當優厚的待遇,期以免除官兵後顧之憂,專心練武,保持原有的軍事素質。同時也嚴格規定,八旗官兵不得做工經商或從事其它謀生之業。然而,事與願違。從順治、康熙年間起,八旗官兵便已出現追求享受、戰鬥意志衰退的傾向。在前線指揮戰鬥的親王、郡王和貝勒們「逗留觀望。不思振旅遄進,竟爾營私適己,希圖安便,或逶兵甲之不全,或托舟楫之不具,借端引日,坐失事機」。在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中,八旗軍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綠營兵所取代。雍正、乾隆年間的一些重要戰爭,如柴達木之戰、平定大小和卓之戰、大小金川之戰中,儘管參戰的八旗官兵數量有限,其中一些號稱精銳的八旗部隊的表現卻不如綠營兵,昔日敢打敢沖的作風已不復存在。
嘉慶至清末,八旗軍逐漸演變成專靠國家供養的社會救濟組織,失去了起碼的戰鬥能力。1799年清軍在鎮壓白蓮教大起義時,曾一度把京營八旗中最精銳的健銳營和火器營派往前線,結果因軍紀敗壞,不聽約束,未及投入戰鬥就被迫撤軍回京。清朝末年,有人建議從八旗軍中挑選壯丁加以操練,使之恢復入關時驍勇善戰的面貌。而深知其弊的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此時早已不抱任何幻想,回答說:選練八旗丁壯是多年前的老辦法了,你們卻不知今天的八旗兵早已無可練習。
八旗軍的衰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官兵素質低下。八旗軍入關以後,尚武精神迅速失落,好逸惡勞的現象到處蔓延,直接導致了八旗官兵體能和軍事素質的全面下降。人人耽於安逸,優遊渡日,很少把心思用在練功習武上,掌握良好的鞍馬騎射技藝的官兵越來越少。1815年,嘉慶帝閱看左右兩翼前鋒營官兵射靶,200人內竟無一人能5箭全部射中。八旗兵每逢上操、應差大都是僱人頂替。在皇帝和大臣都要出席的玉泉山閱兵大典上,也是由僕人攜帶著兵器,騎馬乘車趕赴演武場,儼然一副老爺兵的模樣。當時京城中盛傳的謠諺「糙米要掉,見賊要跑,雇替要早,營營要少」,說的便是這幫旗下大爺每次領歲米月糧時都要刁難發放者,臨陣交鋒時唯恐奔逃不及,操演檢閱時都要預僱替身,平日儘量少到營中當差巡城的情形。上述不正常現象的長期存在,必然使八旗軍中充斥人殘技疏、羸弱不堪任戰之人。清末甲午戰爭中,京營八旗中最精銳的部隊神機營赴山海關佈防。有人在蘆溝橋遇見他們,但見「前二名皆已留髯,第三名則一十一二齡童子也,余多衣不周體,蹲踞道旁,不願前進」。這樣的老弱殘兵當然不會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有什麼作為。
訓練形同虛設。清朝建立以後,逐漸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軍事訓練制度。但因承平日久,這些制度實際上並無人認真執行。平日規定的每月練習步射、騎射,每年合操、考試大都草草了事。有的將領還肆意篡改條例,減少訓練次數,減輕訓練強度。如乾隆年間廣州駐防八旗的火炮訓練時間就由每年4周減為2周,射擊訓練的次數由10次減為5次。有的駐防八旗部隊,甚至因操場被出租賺錢,乾脆取消了火槍和火炮的射擊練習。
軍隊風氣敗壞。清軍入關以後,軍紀鬆懈、風氣敗壞的現象開始出現。終年仰食於官府的八旗官兵拋棄了以往淳樸簡約的社會風尚,以遊手好閒、華衣美食相標榜,追求安逸舒適的生活。平日裡很少有人按時巡城出操,而是「三五成群,手提雀籠雀架,終日閒遊甚或相互賭搏」,「肆無顧忌窩竊、窩娼、窩賭」。將領整日「居家彈箏擊築,衣繡策肥,日從賓客子弟飲」;士兵穿衣爭用綢緞,飲食必求醉飽,甚至將剛發下來的餉銀拿出來揮霍一空,剛領到的糧米轉手賤賣給商舖,換取銀錢大吃大喝,鬥雞走狗、入班唱戲以及抽大煙之風到處蔓延。一些人倚仗著自己的旗人身份,以為反正在生活過不下去時,官府要予以接濟,所以「多有以口腹之故,而鬻房賣產者,即如每飯必欲食肉,將一月所得錢糧,不過多食肉數次,即罄盡矣。又將每季米石,不思存貯備用,違背禁令,以賤價盡行糶賣,沽酒市肉,恣用無餘,以致閤家匱乏,凍餒交迫,尚自誇張,謂我從前曾食美物、服鮮衣。」一月的餉銀不足數日之需,餉米領出以後便行糶賣。
清中、後期,統治階級政治上的腐敗也嚴重地影響了八旗內部。在生活方面,一些軍官為了私人目的指使手下旗兵去做各種小差使、跑腿,打仗時則在隊伍中挑選精兵專門保護自己。一些軍官藉口各種公務對兵丁錢糧私行科斂。如旗人辦事,需要佐領出具保結,佐領往往要收受銀錢才出具手續,使旗人本來就難以養家餬口的兵餉被層層剋扣。還有一些軍官利用手中的權力對屬下兵丁放印子錢(高利貸)。有人甚至與商人勾結起來,讓兵丁先向米鋪借錢,到發放祿米的時候,則由軍官串通米鋪代領,剋扣折算欠款,等到兵丁缺糧少米時,只能向米鋪高價購買。軍官和米鋪商人靠這種卑劣手段獲取重利,不少普通兵丁卻因此家境日趨貧寒,負債纍纍。在用人方面,八旗將領往往以自己的隨營子弟立有戰功及鞍馬騎射技藝出眾為由,將他們提升為軍官。或不顧年齡的限制,挑選心腹及家屬中的孩子和老人當兵吃糧。像防禦和驍騎校這樣較低的軍官職務,簡直可以公開用錢來購買。太平天國戰爭期間,一位名叫陳升的廣州駐防八旗馬甲,就因為捐獻了2500箱火藥而被提升為防禦。八旗軍內部腐敗現象的盛行加速了官兵貧富分化的進程,使官兵關係趨於惡化,對軍隊戰鬥力的削弱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裝備殘缺廢損。按照制度規定,八旗官兵出征作戰時都應自備兵器糧草,清軍各級組織對官兵自備兵器的殘缺廢損情況平時要定期進行檢查。但從乾隆年間開始,相當一批八旗官兵的自備兵器已是徒存名目。有的八旗兵丁藉口經濟困難不按規定置辦軍器,還有人將已有軍器典當換錢,甚至偷偷地把軍中利器──火炮砸碎賣廢鐵。清廷三令五申,仍是屢禁不止,最後只好在軍器點驗時實行照顧政策,不再點驗旗員內護軍校、筆帖式以至六品武職的軍器。到了乾隆末年,那些沒有經過點驗的官員所擁有的軍器、盔甲大部分朽壞。皇宮各門所備兵器也都成了擺設,不具備起碼的殺傷功能。
當然,八旗兵衰敗的根本標誌還是其戰鬥力的喪失,是其作為一個武裝集團已失去執行自身職能的基本能力。而對此最嚴格、最全面的檢驗應當是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1659年鄭成功攻南京之役,鎮守南京的總管喀喀穆統八旗軍不敢迎戰,只好以綠營出擊,已初露衰弱之象。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大將軍多羅順承、郡王勒爾錦駐兵荊州,勞師數載,不敢進兵。聽說吳三桂軍隊到來,匆匆將大炮埋在土中倉惶退去。貝勒尚善、察尼、鄂鼐等領兵進攻岳州,藉口舟楫未具、風濤不測,屯兵城下一年之久,不敢一戰,聽到退卻的命令,竟「三軍歡聲如雷」。清中後期,八旗軍將無敢戰之膽、兵無縛雞之能的實情已為舉國上下所熟知,連清廷也不敢輕易把他們派上戰場了。
二、八旗軍衰敗的原因:
八旗軍從興盛走向衰敗是一個複雜的歷史過程,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八旗軍的興衰與清王朝的興衰是一致的。作為與廣大人民利益根本對立的封建貴族政權,清王朝的統治最終走向腐朽是歷史的必然。作為這一政權的統治工具,八旗軍由盛而衰也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並且是清王朝走向沒落的一個縮影。早在「康、乾盛世」時代,清王朝就開始顯露出種種敗兆。最明顯的表現是封建貴族們出於其追逐財富、剝削壓榨廣大民眾的階級本性,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各級官吏、豪紳,皆一改清初較為簡樸的風氣,肆意侵吞和揮霍人民的勞動果實,追求紙醉金迷的糜爛生活。康熙6次南巡,費用浩大,銀子花得跟淌海水似的。乾隆的豪侈則遠遠超過他的祖父和父親。為遊山玩水、尋歡作樂,他倣傚康熙6次南巡,途中修建行宮30處,運河上的隨行船隻達上千艘。每到一處,地方官百般討好,搭綵棚、辦筵席、進貢山珍海錯和土產方物,酒無虛日,城開不夜。乾隆還大興土木,修建宮殿、苑囿,如擴建康熙時修建的避暑山莊,建外八廟;擴建雍正時期建的圓明園,增建長春園、綺春園等,不知耗盡了多少民脂民膏。清朝的王公貴族、文武百官也上行下效,無不沾染上奢華沒落的風氣,貪污成風,賄賂公行。而歷朝皇帝大都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作深究。康熙朝掌握大權的索額圖、明珠、徐乾學和高士奇等人無不是聲名狼籍的貪贓枉法之徒。乾隆的內侄福康安也仗著自己的寵貴地位和特殊功勛,搜刮民財,生活異常奢汰,動輒拿出上萬金幣犒賞軍中將士,家中每日裡姬妾僅買花就花費數萬錢。最典型的是乾隆晚年執掌朝政的和坤。他任軍機大臣達24年之久,專權和貪婪之名,連外國人都知道得清清楚楚。1799年,乾隆死後,嘉慶將他治罪抄家,僅其家產的一部分就值2.2億多兩,相當於當時國庫5年多的收入。和坤的兩個僕人被抄沒的家產也值700多萬兩白銀。可見他們貪贓枉法已達到何種嚴重的程度。
清朝封建政治的腐敗必然會深刻地影響到八旗軍官兵,這是導致八旗軍衰敗的最根本原因。但八旗軍本身在治軍指導思想以及相關制度、決策上的種種謬誤弊端,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直接加速了其衰敗過程。
其一,對變化中的國家安全環境缺乏清醒意識,缺乏整軍經武、進行改革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清軍入關以後,所面臨的社會歷史環境發生了四大變化:由以遊牧狩獵經濟為主的滿、蒙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進入到以農業經濟為主、漢族佔絕大多數的關內廣大地區;由部族軍隊變成國家軍隊;由戰爭時期進入到相對和平時期;由以冷兵器為主的時代進入到火器時代。與此同時,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開始和歐洲通往東方航線的「開闢」,西方殖民勢力加快了從海上東侵亞洲各國的步伐,佔領了爪哇、蘇門達臘、菲律賓、印度、緬甸等許多中國周邊國家,將其變為自己的殖民地,甚至入侵中國的澎湖、台灣,竊據澳門。原先地處歐洲的俄羅斯也在短短近百年間,越過烏拉爾山,迅速佔領東、西西伯利亞的廣闊疆土,成為中國的北方強鄰。這些「千古未遇」的強敵逼處四鄰,虎視眈眈,給中國的安全環境帶來極大威脅。
上述變化客觀上要求清朝統治者從實際出發,對確立於戰爭年代的八旗制度進行改革,特別是將原先「軍民合一」的八旗軍的軍事組織職能與社會組織職能剝離開來,建立適應當時世界局勢及和平時期軍隊建設的軍事體制,將八旗官兵家口的生計問題交由社會去解決;要求清朝統治者不能僅僅滿足於應付國內問題,而要學習近代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編制體制和軍事思想,盡快使自己的軍隊擺脫落後狀態。
但清朝統治者卻無視這些客觀需求。他們死抱住「祖宗成法」不放,片面強調「辦理一切事件,皆法祖宗」,把建立適應新的社會環境的軍事制度與優待八旗軍功貴族對立起來,把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與保持旗人的尚武精神對立起來,軍事改革嚴重滯後。一旦有人主張對八旗制度做這樣那樣的變革,都遭到嚴厲斥責。例如,清中後期,旗人貧富分化日益嚴重,貧窮者不得不將清朝廷分給他們的土地大量典賣他人,單靠朝廷發放的兵餉俸祿生活。而隨著旗人家庭人口迅速增加,往往一份兵丁糧餉要養活十幾口人,致使許多貧苦旗人家徒四壁,有的旗人因為貧窮一輩子不敢結婚,有的旗人跑到農村去討飯甚至餓死。而清朝統治者眼看著大批旗人窮困潦倒,卻不肯對這一過時的制度進行根本性改革。嘉慶帝在聽取某御史關於派京城中的八旗閒散人丁到口外、西北一帶耕墾的建議時,曾大發雷霆說:「若如該御史所奏,八旗男婦皆以紡織為務,則騎射將置之不講。……於國家贍養八旗勁旅,屯駐京師本計,豈不大相刺謬乎」。另一方面,抱著「天朝上國」自大心態的清朝統治者,以為憑著老祖宗」馬上打天下」的騎射功夫足以揚威天下,因而無視近代西方軍事技術的高速發展,無視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現實,閉關鎖國,固步自封,聽任自己的軍事技術停滯落後。清軍征緬作戰時,已發現緬人所使用的來自西方的火槍性能遠遠超過清軍的火槍,但沒有引起乾隆皇帝的足夠重視。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出使中國時,曾帶來一支裝備有新式武器的衛隊。他邀請清朝名將福康安檢閱衛隊演習新式武器。福康安卻不屑一顧地說:「看也可,不看也可。這火器操法,諒來沒有什麼稀罕。」英國送給清王朝的新式火炮,被收藏到圓明園倉庫之中。直到百餘年後,露出強盜真面目的英國侵略軍打上門來,攻佔京城,火燒圓明園,又把這些沈睡多年的火炮重新搬上船運回國。鴉片戰爭失敗以後,清朝統治者雖然不斷接到中國軍事技術專家們關於仿製西洋火器的建議,卻並沒有產生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緊迫感,仍把這些先進火器打發到倉庫中去睡大覺,並再次下諭,命令八旗官兵們學好滿語、騎射功夫。
其二,當迫於現實壓力不得不進行改革時,卻往往以錯誤的思想做指導。頑固守舊的清朝統治者通常對改革抱著敵視的態度,但在客觀形勢的逼迫下,在陳腐的八旗制度實在難以維持下去時,不得不對其進行某些局部的改變。但在這種時候,卻往往是從優待八旗貴族、解決旗人生計問題出發,著眼於賙濟八旗老弱,為其提供起碼的衣食之需,背離了軍事組織以增強戰鬥力為宗旨的改革方向。比如,為了遏制旗人因為典賣土地,負債纍纍,經濟地位日益惡化的趨勢,清廷動用巨額公款代八旗兵丁回贖「民典」旗地,代還債務,賞賜銀兩錢糧。設立養育兵制度,從那些戶口滋盛,餘丁繁多,因無法補上兵額而生活窘迫旗人家庭中挑補養育兵,每月發一定數量的兵餉或祿米。在挑選馬甲等薪餉較多的職位時,不是以身體是否強壯、軍事素質好壞為標準,而是對貧乏孤寡之人,對無人贍養者,對年老者實行照顧政策,讓其領取更多的薪餉。有時,採取用國庫款項或挪用軍費經商,減少營馬數量,削減裝備和訓練方面的開支,將訓練場地和一些公共建築出租賺錢的辦法,來接濟貧困旗人。
這些措施,從本質上說是為了維護陳腐落後的八旗制度,解決旗人一時生活之需,而不是著眼於解決軍隊的機制問題,對整個軍事制度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所以並不能從根本上制止八旗官兵生活水平日益下滑的發展趨勢。為救濟貧困而增加的兵額與餘丁數量的迅猛增加相比,無異於杯水車薪。康熙年間是五名丁壯招收一兵,乾隆年間已達到八名丁壯招收一兵,其後兵、壯比例更為懸殊。靠著一名士兵每月一兩銀子、五斗米贍養一家十幾口人的情況相當普遍。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為旗兵贖回的土地很快又被賣掉。平日對八旗官兵的補助賞賜,也只能救一時而不能救長遠。但從另一方面看,這些以解決八旗生計為核心的做法卻嚴重地危害了八旗軍的建設。為了供養養育兵,救濟貧苦旗人,八旗將領採取減少戰馬和戰船數量的辦法,將原先給戰馬買草料或製造、修理戰船的錢來救濟士兵家口,甚至將戰鬥力比較強的騎兵兵額裁掉,挪出錢來養活更多的養育兵,使八旗軍隊中充斥戰鬥力較低、甚至完全沒有任何作戰能力的冗員。八旗將領用軍費和出租軍產經商,也對清軍內部腐敗現象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些人乘機大肆出售軍用牧場、演炮場,造成八旗戰馬數量銳減,士兵無處進行火炮射擊,就連射程比較近的火槍射擊,也因為操場長度不夠而只能在秋收後舉行。而八旗官員整天忙於經商,自然無心進行正常的軍事訓練,平日操演擺花架子,敷衍了事也就不足為怪了。
其三,軍事功能與社會功能混為一體,軍隊臃腫不堪。為了維持八旗成員特殊的政治、經濟地位,清廷將八旗官兵及其家屬全都包下來,給予他們授官襲爵,佔有土地、人丁等許多方面的好處。而長期供養「數十萬不士、不農、不工、不商、非兵、非民之徒,安坐而仰食於王家」,必然要給清朝的中央和地方財政帶來十分沈重的負擔,不得不竭盡全力搜括民財予以支撐。清軍軍費支出大體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兵餉馬干銀,主要來自於中央財政支出,其數額在雍正中期以前每年約1900萬兩左右,雍正末年以後每年約為2600萬兩左右。二是歲米月糧,由國家徵收的糧食中統一撥給實物,也有一部分糧米採取折成銀兩的辦法發放。三是武職養廉銀、兵器火藥製造費、軍事工程修造費等,主要由地方財政支出,大約每年500萬兩左右。在上述巨額軍費支出中,僅兵餉馬乾銀一項每年即佔康熙朝中央財政支出的70%,佔道光朝中央財政支出的72%。而其軍費的一半以上都耗費在人數最多時僅有27萬人的八旗軍身上。如嘉慶朝60萬綠營官兵每年兵餉馬干銀約1200萬兩,僅佔當年總數的46%,其餘1400餘萬兩為八旗官兵兵餉馬干,約佔總數的54%。
但在上述管理模式下,清廷每年花費的巨額軍費並沒有真正增強八旗軍的實力。這是因為在八旗俸餉總額中,官兵的家口、馬匹耗費佔了很大的比重。僅以西安駐防八旗為例,其官兵的俸餉佔餉銀總額的42%,所支糧食佔糧食總額的7.4%;而供養官兵家口的費用則佔餉銀總數的20.5%,所支糧食佔糧食總額的90.5%;養馬費用佔餉銀總數的37.5%,馬匹飼料糧佔糧食總數的2.1%。而馬匹飼養費項目的設立在很大程度上帶有補貼旗人家口生計的性質。清中後期,各駐防八旗軍營都大幅度減少,實際養馬數額,私下改騎兵為步兵,出租牧場,馬匹飼養費實際上是空有名目,大部分被挪做它用。即使是作為兵餉發放的軍費,也有相當數量花在為救濟旗兵生計而內部招收的養育兵身上。這些年幼體弱的「童子軍」數量十分可觀,乾隆年間總數即達到2.6萬餘人。嘉慶後期數量更多,僅八旗驍騎營中已達26872人,佔驍騎營總兵額的33.4%。他們每月所領的餉銀為3兩、2兩、1.5兩不等,按平均數計算,則每月耗銀不低於5萬兩,每年耗銀不低於60萬兩。但這些養育兵實際上是在空吃糧餉,根本不具備起碼的軍事技能,也就無法在戰場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更為嚴重的是,隨著八旗人口的不斷增加,八旗軍費日益增長,大大超出了清廷的財政支付能力,一旦遭逢災害、戰爭,收入劇減,軍費將無法保證按足額發放。清中、後期,由於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掠奪,國內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本來就捉襟見肘的清朝財政瀕於崩潰,清廷不得不在咸豐年間將旗餉減成發放,京營八旗官兵只能拿到原餉的六、七成。在一些地區,旗兵俸餉拖欠扣減現象更為嚴重。如光緒末年奉天旗人在兩年間總共發了9個月的俸餉,加上扣減攤派,每兵所得不及餉額的十之一二。而這種「既要吃皇糧,又吃不飽皇糧」的現象的出現,對本來就難以維持生計的旗人家庭無異於雪上加霜。一些旗人紛紛逃亡,另覓生路。有的旗人還違禁私下做起了小生意補貼家用,而無心上操應差。更多的人則因為長期享受優待政策,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把當兵看成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把遊手好閒、追求安逸奢侈的生活看成天經地義的權力,清廷補貼賞賜稍不如意,就四處鬧事。清代京營八旗兵丁曾幾次為增發津貼等事項,在皇宮門前或親王府中聚眾喧嘩,幾乎釀成大規模暴動,令清朝君臣都頭痛不已。
其四,治軍不嚴,訓練鬆垮,姑息成風。清廷給予八旗官兵特殊的優待政策,也使得「從嚴治軍」的信條在他們身上無法真正實行。事實上,八旗士兵在社會上惹事生非,打架鬥毆,作姦犯科,久已成為京城和各八旗軍防地的一項公害,各級旗營軍官總是曲加庇護,地方官吏也很少敢出面拿問,致使旗營無賴的氣焰愈加囂張。八旗軍的訓練,大都是虛應故事。不僅平日射箭拉弓,視為具文,就連三年一次的大閱兵,也不過臨時稍為演習,過後即置而不問。負責監督軍訓的御史大臣們雖心知肚明,卻仍層層欺瞞,不願意說出真相。一次,某王爺奉命閱操。有一名步軍校遲到,按例要受到鞭打的處罰。執刑人解開他的衣服,卻發現一大堆小古董從其身上掉下來。王爺問是怎麼回事。步軍校哭著回答說:「家中有人十口,每月只有五兩俸銀,吃不飽飯,只好從古董店裡領一些小古董到集市上販賣以養家口。今天早上正逢隆福寺廟會,所以上操遲到了。」最後連王爺也只好將他放了不加責罰。乾隆、嘉慶皇帝對八旗軍內部隱瞞真相、姑息遷就的情形並非毫無所知,也曾多次批評八旗官兵和監察御史。但他們除了在口頭上提倡「鞍馬騎射功夫」外,並沒有採取什麼有效措施來改變這一局面。相反,卻不斷降低軍官和士兵的軍事技能考核標準。如乾隆以後規定,各旗挑選馬甲時不再校閱騎射功夫,只是將備選之人傳赴衙門,令其拉弓,即行選取。據收藏在東洋文庫中的《雍正朝鑲紅旗檔案》記載:當時世襲祖先軍官職務的大多數人,軍事技能考試成績並不好,許多人的步射、騎射成績評語都是「劣」,個別為」平」,幾乎沒有得「優」的,卻都能照樣任官不誤。這些新的考核標準實際上是姑息了僅把當兵作為謀生手段的的八旗子弟,縱容了旗人不習武藝,整日遊蕩的風氣。
其五,實行封閉的用人制度,人才危機日益嚴重。軍隊是擔負專政職能的特殊武裝集團,只有廣泛吸納社會上的優秀人才,才能有效地履行這一職責。但八旗軍始終是關起門來,在自我封閉的小圈子裡搞軍隊建設。八旗制度規定軍職世襲。兵員都從旗人子弟中選募,旗人不得與漢人通婚,以保持血統的純潔;初級軍官主要靠世襲或由官學中學習滿漢語言、騎射功夫的八旗軍官子弟中間選拔。屬於中級軍官的佐領,有勳舊、世管、互管、公中諸種,除公中佐領外,都是由某一個或幾個世家子弟承襲。高級將領如都統、副都統全都由滿洲貴族世代壟斷。由於世襲範圍十分廣泛,八旗軍職的陞遷失去了競爭力,失去了公正性,使得八旗軍官隊伍中充斥昏庸無能、不思進取之輩。特別是清廷常派缺乏行伍經歷及戰爭閱歷的皇親國戚擔任大軍統帥。這些人從小生長在深宮官府之中,過慣了驕奢淫逸的生活,大多不具有擔任軍隊統帥的素質,卻硬被置於關係到戰爭勝敗、國家安危的重要崗位上,由此往往埋下失敗的種子。清軍在征討噶爾丹、平定準噶爾等作戰中屢次受挫,都是由於任用了昏庸無能的八旗貴族做主帥所致。比如清軍對準噶爾用兵時,雍正皇帝先後派出怯懦無能、寡謀魯莽的滿族貴族傅爾丹、馬爾賽為將,結果損兵折將,一敗塗地。而雍正皇帝不自省用人不當的教訓,反而極力庇護敗軍之將,遷怒於漢人將領。賜給傅爾丹御帶,卻將漢人寧遠大將軍岳鐘琪關進監獄,將漢人署寧遠大將軍紀成斌處死。有的八旗將領不僅無能,而且怕死,在戰場上鬧出不少笑話來。康熙年間的烏蘭布通之戰,擔任前敵將領的正白旗副都統色格,臨陣怯戰,推托中暑而下馬。他的家人說:「二品大員如此臨陣退怯,將來回去有什麼臉面見人呢?」又把他扶上馬。色格卻再次從馬鞍上滾下來,躲進草叢。等到打完仗回營時,還是渾身顫慄不已,身穿甲冑、蒙著大被抖到天亮,一時傳為軍中笑談。封閉的用人制度所帶來種種不利影響,從上述例子中可見一斑。
其六,以體恤八旗官兵為由,不願利用寶貴的臨戰機會對八旗軍隊做適度使用。清廷和八旗將領為了優待旗人,保存「國之根本」,一方面禁止他們與漢人接觸,免受漢文化的熏染。另一方面又以體恤生命為由,不願意在一些小規模戰爭中適度地使用八旗官兵。早在平定三藩之亂時,八旗大軍頓兵昆明堅城之下,不思進取。漢人將領趙良棟欲發動進攻,即遭到定遠平寇大將軍彰泰的反對,理由竟是「皇上豢養之滿州,豈可輕進,委之於敵?」其實不僅彰泰,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在歷次南北戰爭中都有不願多用八旗兵的想法。如1767年征緬甸之役,用兵25000名。其中綠營兵22000名,八旗兵僅僅3000名,綠營兵數多於八旗8倍有餘。1787年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用綠營兵10000名,八旗赴前敵者僅100名。1853年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清軍調集綠營兵53436名,八旗兵僅4999名,綠營出兵人數較八旗多出10倍有餘。即使是派八旗軍上戰場,打仗時也往往是由綠營兵甚至臨時招募的勇營兵打頭陣,八旗兵在後跟隨。這樣做表面上看起來是對八旗官兵的體恤優待,從長遠觀點看卻是坑害了他們。在相對和平時期,每一場戰事都是檢驗軍人素質和軍事訓練水平的難得機遇,也是將帥們積累作戰指揮經驗的極好機會。然而從清朝統治者到八旗官兵都千方百計逃避上戰場,只滿足於在平日的操演教閱中走過場、擺花架子,以領取糧餉度日。清後期,八旗官兵除了蒙古、吉林、黑龍江馬隊還稍能打仗以外,京營八旗和各駐防八旗大都是兵無縛雞之能,將無才智之士。當時荊州旗營官兵甚至連自己軍營中的財產都保護不了,還需要花一大筆錢僱人替他們站崗放哨,以防止小偷偷竊財物,由此不難看出其軍事素質之低劣。
綜上所述,八旗軍由盛轉衰是在特殊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出現的現象,它的衰敗與封建統治階級腐朽沒落的趨勢是相一致的。但同時也要看到,任何軍隊從戰爭年代進入和平時期,都要面臨嚴峻的考驗。古今中外的軍隊都要經過這一關。八旗軍由盛轉衰的事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和平時期軍隊建設過程中某些普遍傾向。清朝統治者對和平時期軍隊建設的影響認識不足,固步自封,拒絕改革,直接導致了八旗軍的迅速衰敗。這一歷史教訓對後人仍然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六個童謠背後的恐怖故事,原來我們唱了那麼多年竟然不知道, HenHenTV奇異世界 十個童謠背後的恐怖故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Hmv2udty8 前五名童謠背後的恐怖故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zSrvn...
「改革宗 信條」的推薦目錄:
- 關於改革宗 信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改革宗 信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改革宗 信條 在 歪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改革宗 信條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改革宗 信條 在 今天的基督徒還有多少會知道什麼是比利時信條呢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改革宗 信條 在 1.敬拜與上帝的主權:從改革宗信仰看崇拜詩歌(林慈信) 的評價
- 關於改革宗 信條 在 標籤: 改革宗信條 - 台灣社會團體查詢網 的評價
- 關於改革宗 信條 在 [問題] 信義宗/改革宗/福音派- christianity | PTT學習區 的評價
改革宗 信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晚清帝國的錢都去哪兒了?(二)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清末財政收入,從鴉片戰爭時的4000萬到同治年間的6000萬,再到甲午時的8000萬,1903年時達到2億,直至清朝滅亡已達3億。這麼快速的財政增長,與新稅源的開闢密切相關,其中尤以海關稅為主。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進出口貿易迅速發展,與之相伴的是海關稅的與日俱增。自1861年海關總稅務司開始統計海關稅以來,尚不足1000萬兩,至1910年已翻了四倍。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傳奇人物——英國人赫德,他自1861年代理總稅務司職務後,掌管中國海關近半個世紀,並以清廉的作風、高效的行政效率推動著中國海關的不斷發展。他本人也深入地涉足中國的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成為這個落後腐朽帝國中的一道奇異風景。但歸根結柢,關稅仍為列強把持,很多時候要作為抵押以支付對外國銀行的借款,清政府只能得到少數,故稱關餘。
另一個就是新興的釐金,在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後,嚐到了甜頭的地方督撫也不願放過這個收入頗豐的聚寶盆,此後釐金徵收數額節節增長,在1911年的預算案中,收入已達4418萬兩,佔收入總額的14.6%,釐金成為支撐清政府財政收入的一項重要稅種,直至1931年才廢除。
至1903年,關稅釐金佔收入總額已過半,達50.9%,傳統的大項田賦則降至33.8%。農業稅的下降與工商稅的迅速增長反映了晚清以來社會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結構的變動。
同時在財政支出上也有了許多新的變化,前期財政支出主要是軍費、官俸、皇室費用、工程費用等固定幾項,短期增加了許多新的支出科目,包括債務費、教育費、農商費、交通和郵政費、司法費、外交費、洋務費、對外賠款等現代財政預算中的支出項目,體現出晚清的近代化趨勢。
6 落後的金融體制
歷史書告訴我們,清朝覆滅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苛捐雜稅太多,以致民不聊生。誠然,清末財政的確內外交困,收入難以敷出,但要說民窮力竭倒也為時尚早。
晚清的稅負水平,較之同時期的西方國家來說其實並不算高,然而實際卻是財政拮据,人民也怨聲載道。直至甲午戰爭,清政府的財政收入占生產總值比重僅為1.9%。1908年對財政進行清理整頓後才增至4.35%,在20世紀之前的大部分時間內,這個數字都低於2%。而從平均稅負比重上看,至清朝滅亡,多在5%至7%這個範圍上波動。以日本為例,日本同時期的中央財政收入佔國民收入比重最低也是24.4%,最高可達到42.2%,與清政府形成鮮明對比。日本之所以能夠承受比中國更高的稅率,首先是因為日本的人均國民收入比中國更高,即便稅率更高也不會過於影響生活。其次是日本的稅賦更顯公平,根據財力不同繳稅,相當於今日的財產稅,而中國無此規定,故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甲午戰爭
其結果就是甲午戰爭的失敗,在甲午戰爭中,日本採取各種手段籌集軍費,軍費支出達1億兩,而經濟規模為日本近十倍的清帝國卻只能靠借外債勉力維持,實際軍費支出不過五、六千萬兩。如此懸殊的動員差距再一次證明了沒有建立近代經濟體制的落後農業國是永遠無法動員起全部力量與強敵作殊死一戰的,其結果終究只能是失敗。
相對於日本而言,當時的中國稅負水平不算重,但考慮到當時的勞動生產率,這個程度卻也絲毫不算輕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腐敗,官員欺上瞞下,隨意加派,大肆魚肉百姓。其次是由於人口迅猛增加,而耕地增長緩慢,導致人均耕地減少,人均產值明顯低於生產總值的增長和物價增長速度,無形中增大賦稅壓力。再者是清朝統治階級無力控制基層,地主豪紳把持一方,佔有絕大多數土地,大量收入為中間階級所盤剝,無地和破產農民迅速增長,成為社會一大不安定因素。最後就是統計不清,中央對地方的少報瞞報沒有有效應對措施。腐朽龐大的清帝國對腳下發生的事情茫然無措,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基礎被侵蝕、蛀空、分崩離析。
7 最後的努力
清王朝也不是沒有做過努力,預備立憲時,清廷學習近代西方國家的金融體制,將戶部改為度支部,並將財政部併入,中央設清理財政處,各省設清理財政局以統計中央及地方財政,但效果並不理想。1905年8月模仿西方國家中央銀行建立戶部銀行,屬於官商合辦,是我國最早的中央銀行,1908年,改為大清銀行,有發行紙幣、經管國庫等權項。
1910年設立資政院掌握議決國家財政預算大權。1911年1月擬定《預算冊式及例言》,規定預算以整年為計,先列歲入,再列歲出,各分「經常」「臨時」兩項,下設門、類、款、項、子目。11月公佈的《重大信條19條》中。明確了預算案的應用。在新編製的預算案中,明確提出「必以收支為恆」的預算原則,並進一步要求「當和全國為一統系」和「暫分國家歲入、地方歲入」的要求,試圖劃分權責明確的中央和地方稅,建立現代財政預算體系。雖然未待實施,清王朝即轟然倒塌,但也初步開創和奠定了中國近代之後的預算框架體系。
8 結語
自始至終,清政府都沒有動員起全部力量,徵用到足夠的錢款。其根源在於封建體制的落後與僵化,已不適於現代國家的發展,在這樣的封建體制內也不可能作出實質的改革。面對著傳統的高度集權的財政管理體制處於瓦解之中,同時新的財政管理體制又未能形成所造成的窘境,清朝統治者沒有意識到的是,近代金融體制的建立離不開人民的信心,對於已被人民拋棄的清帝國來說,任何努力都是徒勞的。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武昌一聲炮響,臃腫的清王朝霎時間土崩瓦解,只留給後人無限唏噓。
(二之二,續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改革宗 信條 在 歪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啲人視中共為無法撼動嘅怪物猛獸
因而斷言香港抗爭運動必然失敗
我覺得只係懦弱同習得性無助所致
一個政權再強大,都係由人所組成,並非由乜鬼嘢外星高智慧生命體組成🤡,佢哋做到嘅嘢,我哋都會做到
只要我哋努力不懈,不斷壯大自己嘅力量,等待時機,全面奪回香港主權絕非天方夜譚
呢幾個禮拜我哋睇到香港人要智慧有智慧要勇武有勇武要創意有創意要錢有錢
即使我哋未能即時得到想要嘅成果,都唔代表從此要認輸
呢條抗爭路漫長,但我哋要堅持到底
中共步入衰退週期,全民跳船做好準備
相比起社會主義,中國最富有特色嘅,就係國內民眾有錢有權必定移民,十三億個體嘅中國夢都係離開中國。縱觀世上其他發達經濟體,舉國上下如同屍殺列車車廂直播嘅現象,可謂絕無僅有。呢種處世態度之所以成為主流,源於中國社會完全無法為民眾製造希望,計劃未來,而未來只有一片黑暗嘅國家,潰散只係時間嘅問題,並非美國隻手遮天所致,更非地緣政治之過。改革開放以降,中國人掙扎求存,見錢開眼,全為極力擺脫中共治下嘅歷史循環,毅力可謂無從挑剔。而香港人難得半邊身體已經置身局外,就更理應洞悉先機,擇善固執,盡力脫離中國控制,以免錯失爭取主權嘅黃金機會,再次自陷於絕境。
現代中國人不論貧富,思維都係大同小異,因為生於中國,生存方式早已註定要停留於原始社會。中共立國之後,毛澤東一度銳意與世隔絕,建立共產主義烏托邦,直至文革大亂,全國民眾一窮二白,加上毛死鄧繼,中國至走向新局面,對外開放。然而,災劫過後,人類自然學識趨吉避凶,因此即使經濟風氣漸漸自由,中共領導人物貌似開明,但中國人經歷大鳴大放,上山下鄉,早就唔敢輕易相信政府,因此仍然抱持觀望態度。其後,六四事件發生,所謂自由市場原來同自由社會無關,中國人就唔再對貢獻祖國心存幻想,轉而一心賺錢養家,而移民海外就成為佢地嘅終極目標。從此,中國人犬儒心態蔚然成風,公義道德進一步扭曲,上有土豪幹部,千方百計從改革開放中謀取暴利,中飽私囊,甚至勾結黑道,欺壓弱小,下有無業遊民,飽受委屈而不惜鋌而走險,殺人越貨,只求撈到一筆,快活一剎,即使入獄受罪亦無可無不可。中國社會之亂象叢生,既與政治制度先天不足有關,亦與所謂中華文化落後世界有關。
此之所以,即使經濟持續增長,甚至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社會都總係瀰漫一陣腐爛氣息,因為真正嘅中國模式就係有如無間地獄,人在其中,永不超生——官吏一上任,就急不及待以權謀私,拉幫結派,一方面安插親戚同鄉進入大小部門上下其手,另一方面開辦企業左右逢源,瘦人肥己,務求喺自己所依附嘅派系失勢之前,匯出所有資金,以及將家人送離中國;而一般平民出賣勞力,只有兩種出路:一係淪為體制內嘅鏍絲釘,無法向上流動,發財無望,任由政府政策擺佈;二係因各種理由動輒得咎及無法離鄉(例如失去身分證、得罪權貴或以言入罪等),就直接無視法紀,趁火打劫,或者放棄生命,行屍走肉,過得一日得一日。前無去路可進,後無腹地可守,中國人朝不保夕,無法安身立命,只可以努力喺最短時間之內活得精彩,今朝有酒今朝醉,要數廣為人知嘅例子,就有意圖由地方殺上中央嘅薄熙來同揚威日本嘅三和大神。
假如經濟向好,國際間相安無事,以上中國模式絕對可以苟延殘喘。人命如草芥,打黑如家常,只要當權者保持警惕,全力維穩,反動勢力就缺乏反撲時機,而自由陣營亦懶得干預,只要企業仍然有利可圖。所以,改革開放至今,中共就係咁樣任由派系以及階級自相殘殺去維護生態平衡,而成功入籍英美澳加嘅高官家屬,就係大逃殺之中嘅少數生還者。然而,習近平執政之後,西方國家逐漸意識到中國毫無契約精神,無意共同維護世界秩序,拒絕開放國內市場以及偷竊他國科技機密,正係鐵證。加上廉價勞動力供應不再,地方各式敲詐勒索源源不絕,西方企業終於下定決心,將世界工廠遷往東南亞,美國出手以關稅制裁,只係各國聯手打擊中國嘅第一步。面對美國開出嘅條件,習近平繼續表面欣然接受,內裡則態度照舊,長此下去,美國就有可能果斷停止補助,將習近平迫入窄巷,屆時中國各個派系階級都求財無門,動亂就會無日無之。當習近平忙於應付政敵及盲流,中國四分五裂,香港要重奪主權嘅時機就會出現。
因此,及早思考香港嘅角色同潛力,就係香港人當務之急。首先,香港人毋須捲入權鬥,因為接近中國官場,下場只有身敗名裂,冒險犯難,極為不智。中共領導人嚴格奉行嘅信條有二,一係「一將功成萬骨枯」,二係「寧要我負天下人」。特區首長管治失當,可以切割,地方幹部貪贓枉法,可以切割,就連中共核心人物政策出錯,都一樣可以同政策切割,諉過於執行者,一如文革嘅蓋棺定論,荒謬絕倫。中共沿用滿清管治模式,視一切體制中人為利用工具,功勞高如曾國藩之流,都只配充當用完即棄嘅塑膠製品,林鄭與之相比,不過係兵卒一枚。起用鄉勇平亂,事成之後繼續為清廷效勞,導致同鄉湘軍鄙視自己;全心服務皇帝,偏因天津教案而失信於皇帝,結果異族清廷防範自己——一心想做忠臣義士,或者正正就係佢憂鬱而終嘅原因,一言以蔽之,就係自投羅網,自取其辱。若然香港人效法林鄭,走入自己唔熟悉嘅場域作戰,以為自己可以力保不失,全身而退,結局定必有殺冇賠,相當悲涼。
其次,香港人亦絕對唔可以變成盲流,同習近平同歸於盡,因為香港人有資產有籌碼,大可智取。只有亡命之徒,至會毫無顧忌,如同張獻忠李自成之流因為飯碗不保而聚眾起事,最終徹底破壞江南經濟,動搖明室根基,而香港人一直與國際接軌,亦有自由陣營可以投靠,自然不必以美玉之身,與石俱焚。明帝國晚年,朱氏政權內外受敵,先受流寇重創,再歷女真強攻,終於崩塌,而其中流寇之患,比女真造成破壞更大,同如今中共所面對嘅困局極之相似。
當時,明帝國境內土地兼併已經相當嚴重,加上天災人禍導致饑民大量湧現,而朝廷財政又因軍費負擔增加而日益拮据,最終決定下令裁驛,兩者結合,就迅速引發大規模動亂,一發不可收。農民溫飽不繼,求生之法有二:一係首先食草,再食樹皮,然後就食人——根據記載,官盜交戰之後,饑民就會一擁而上,爭食戰死者嘅屍體;二則係食無可食就索性變成強盜,離開本省,四出搶掠他人收成,結果迫到本來有餘嘅農民都加入大隊,落草為寇。而驛站官吏相繼失業,等於形成一股無產階級嘅巨大能量,呢批目不識丁而又毫無操守可言嘅人就逐漸以兩三萬為一群聚集,逐個城市襲擊佔領,榨取一切,再去下個尚算富裕嘅城市重複,直至劫無可劫為止。當流寇完全牽制當權者,甚至重創國本,吳三桂同外敵利益交換,引清兵入關,可謂識時務者為俊傑,係香港可以參考嘅對象。
正因為有原則有底線,相比起以無產階級姿態揭竿而起,或者借助中共派系力量互相傾軋,香港人應該做嘅係學識掌握世界秩序,以及鞏固自身文化及經濟力量。只要香港人可以留前鬥後,留意政府賣港小動作,定期製造混亂,至少保證二零二零年可以隨時自發佔領,牽制主攻台灣總統大選嘅中共,咁香港前途就會趨向明朗,繼而趁中共分身不暇之際,要求前途自決。呢種抗爭模式,其實正係中共發展時期最擅長嘅游擊戰,敵方難以捉摸,亦難以剿清。等到他日中共無力回天,香港正式從中國分裂出去,其實已經係習近平生命中尚能承受之輕——只要佢仍然有一大片中國陪佢閉關自守,以及十三億中國人陪佢食人為樂,佢係唔會死攬住香港唔放。
對中共而言,最緊要嘅係保住原有地盤。只要保得住中國大半版圖,重行計劃經濟,他日中共就可以東山再起,而權衡輕重過後,習近平就會意識到,失去一個協助未來再次改革開放嘅小城市,實在算唔上傷亡慘重。當香港人身分認同日益鞏固,本土精英經濟力量有增無減,形勢發展又理想,有朝一日香港要效法越南蒙古,就並非天方夜譚。
回望歷史,中原政權每次勢弱,周邊地區都會乘時分裂,古有越南,今有蒙古,都曾逃出中原政權魔掌。南北朝末期,李賁起義,割據交州稱帝;唐帝國晚年,吳權自立為王,即開後來之吳朝;明帝國宣宗時期,黎利大敗明軍於昇龍,建立後黎朝。越南千年抗暴歷史,足以證明中原政權並非牢不可破。又,一八五八年《璦琿條約》簽訂,滿清政府曾經割讓烏蘇里江以東大片土地予沙俄;一九二一年,蘇聯支持北蒙古獨立,中華民國無力反抗;至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更因應形勢而承認蒙古國獨立。蒙古獨立雖然主要得蘇聯之力,其後亦深受共產主義之毒害,但至少反映中原政權並非世上唯一強權,間中虛張聲勢亦不足為慮。香港人自有文化,民族主義隨年漸長,香港未來,其實比中國未來更有希望。
而要想像香港未來,前提就係要停止建設民主中國嘅虛妄幻想。過去歷史,如果真有產出任何教訓,香港人應該銘記於心嘅就係香港要生,中國就必須要亡。中共要維護嘅,從來只有黨嘅利益,全中國十三億人嘅生命,於中共官員眼中,只係十三億條賤命。正因如此,中共黨內派系雖然持續鬥爭,但從來槍頭對外,而中國人就係佢地向美國要錢嘅人質。每一任中共領導人,所追求嘅只係家族利益,只要中共體制穩定,不過不失,大家就可以得體離場,然後風流快活,中國廿年後如何,百年後如何,從來都唔係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嘅焦點,因為自私自利,就係中國人嘅代名詞。簡而言之,只要中共可以佔地為王,永續管治,中國前景如何,根本就無人關心,而所謂民族復興,亦只不過係一張信口開河嘅空頭支票,兌現永遠無期,民眾天真相信,就會中計。
自中華民國成立,崇洋嘅中國知識分子一直等待明君聖主出現,對中國未來充滿不切實際嘅希望。佢地等待帶領,等待獨裁軍閥忽然變好,等待和平演變隨機發生,等待自由中國從天而降,一生都喺等待之中度過,反復中計。佢地所無法領悟嘅係,自由國家乃係個體自由嘅延伸,而民族國家必然自下而上建立,要向列強學習,中國就必須跟從西方民族國家建構必由之路從頭行過——洗心革面,由零開始,先有可能達致富國強兵。中國知識分子癡心錯付,一再期待蔣介石毛澤東胡耀邦大發慈悲,思維同洋務運動嘅「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相去不遠,所得嘅結果自然亦同洋務運動下場雷同。由此可見,任何人仍然相信中共治下嘅中國可以自然轉型,都等同於仍然無法理解民主之本質,即使係幾資深嘅學者,都只會係從未讀通歷史嘅孔乙己,缺乏深刻思考能力,更遑論對香港政治說三道四。
只有全力爭取香港主權,謝絕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目前劣勢至會有所改變。中共從來都係紙老虎,並非香港人想像中咁難以擊敗,而中國內部充斥貪生怕死而缺乏救國理想嘅人,亦不乏視財如命而急於叛國出走嘅人,更證明咗中國已經步入衰退週期。所以,反送中雖然未見成果,但唔等於香港人全盤皆輸,因為中共之後定必會舉棋不定,接二連三犯錯,而香港抗爭密度同大眾覺醒速度亦會變得頻繁同迅速。唯有心存正氣,忠於個人自由,不為眼前得失所動搖,不為一時受挫而灰心,香港擺脫中共統治之期,方會指日可待。
http://gnimmm.com/2019/06/28/jump_boat/
改革宗 信條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六個童謠背後的恐怖故事,原來我們唱了那麼多年竟然不知道, HenHenTV奇異世界
十個童謠背後的恐怖故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Hmv2udty8
前五名童謠背後的恐怖故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zSrvnNh6As&t=4s
五個童謠背後的恐怖故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3POVHDIL4k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從小都有聽一些童謠長大吧~其實那時那裡會知道童謠的歌詞真實意思呢!我們都是跟住童謠的旋律在唱,好像是这一首:小宝宝,吃蛋糕,饭仔mam mam 叔叔餵到。。。。
, 或者是: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等等的童謠,你確定你真的明白他的意思?
今天我們就來說六個童謠背後的恐怖故事,为什么是六個?!!!因为我没时间做够十個!
6倫敦橋倒塌下來了(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大家都有玩過這個遊戲和唱過這首歌吧?這橋建於1014年,英國國王為了抵抗丹麥的入侵而燒毀了這條橋,在1091年被暴風雨摧毀,然後在重建,在1136年被燒毀。然後就開始建石橋,上面那時是有商店,屋子,教堂等等,但是在1212發生了一場大火,它是從石橋的兩端燒起,結果燒死了3000多人,也有一個傳說就是有人提倡人柱,就是把小孩子活埋在基石下面,就可以穩固橋不會再倒塌。
5. 十個小黑人 ten little Indians
Ten little nigger boys went out to dine;
十個小黑人出外用膳;
One choked his little self, and then there were nine.
一個噎死還剩九個。
Nine little nigger boys sat up very late;
九個小黑人熬夜到很晚;
One overslept himself, and then there were eight.
一個睡過頭還剩八個。
Eight little nigger boys travelling in Devon;
八個小黑人在到丹文遊玩;
One said he'd stay there, and then there were seven.
一個說要留在那兒還剩七個。
Seven little nigger boys chopping up sticks;
七個小黑人在砍柴;
One chopped himself in half, and then there were six.
一個把自己砍成兩半還剩六個。
Six little nigger boys playing with a hive;
六個小黑人玩蜂窩;
A bumble-bee stung one, and then there were five.
一隻黃蜂叮住一個還剩五個。
Five little nigger boys going in for law;
五個小黑人進入法院;
One got in chancery, and then there were four.
一個被留下還剩四個。
Four little nigger boys going out to sea;
四個小黑人到海邊;
A red herring swallowed one, and then there were three.
一條紅鯡魚吞下一個還剩三個。
Three little nigger boys walking in the Zoo;
三個小黑人走進動物園裡;
A big bear bugged one, and then there were two.
一隻大熊抓走一個還剩兩個。
Two little nigger boys sitting in the sun;
兩個小黑人坐在太陽下;
One got frizzled up, and then there was one.
一個熱死只剩一個。
One little nigger boy living all alone;
一個小黑人覺得好寂寞;
He got married,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He went and hanged himself,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他結婚後一個也不剩。
他上吊後一個也不剩。
在歌詞裡面十個小黑人,最後一個也不剩。
這首歌詞原版是的小黑人nigger,過後被譯為小印第安人(nigger是非常帶有種族歧視的字眼)
到最後一個小黑人他覺得很寂寞,就自己上吊自殺了,過後因為覺得不適合兒童而改成結婚。而這首童謠也因為這黑暗的歌詞而被改成推理小說(無人生還 and then They Were None)大家可以去找這本書看看。而過後因為太過有種族歧視的意思在裡面而被改成現在的那首one little,two little,three little Indians。。。
4. Lizzie Borden took an Axe (莉淇波登拿了斧頭)
這首歌聽起來已經是毛骨悚然的,裡面的歌詞更是恐怖。它的歌詞如下:
Lizzie Borden took an axe, 莉琪波登拿起斧头
and gave her mother forty whacks. 劈了妈妈四十下
When she saw what she had done, 当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
she gave her father forty-one. 又砍了爸爸四十一下。
这首童谣来自一个真人真事。在1892,一名美國银行家银行家安德鲁波登(Andrew Borden)被他33 岁的女儿莉兹波登(Lizzie Borden)发现用斧头砍死在屋内,之后莉兹的继母又被发现被斧头砍死在二楼。聽說是她殺了繼母過後被她爸爸發現而順手也殺了他爸爸。
但是最後她lizzie borden被法官判无罪释放,再次引起舆论哗然。所以才有了這首歌,但現在有哪一個媽媽會叫自己的女兒唱這首歌啊?
3. There is a crooked man
這首歌謠源自英國王室(Stuart)時期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
彎腰曲背的男人是指蘇格蘭將軍亞歷山大‧萊斯利(General Sir Alexander Leslie)。
這位將軍代表蘇格蘭,與英格蘭簽訂宗教及政治上的和平協約,「。. 但是其實crooked可以解釋為神經病患看這個世界也是扭曲的,在黑暗時期很多人因此而發瘋!這首歌也因為這樣而被納入在Conjuring 2電影裡面
2. Three blind mice 三隻瞎老鼠
Three blind mice, three blind mice. 三隻盲鼠,三隻盲鼠
See how they run, see how they run. 看牠們竄,看牠們竄
They all ran after the farmer's wife, 牠們全都追農夫老婆跑
Who cut off their tails with a carving knife 她用切肉刀斬掉牠們尾巴
Did you ever see such a sight in your life 你這輩子是否看過這奇觀
As three blind mice? 三隻盲鼠的奇觀
16世紀正是歐洲宗教革命時期,雖然亨利八世推行宗教改革、提倡基督新教,但他女兒瑪莉皇后卻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舊教)。她非常排斥新教,殺了很多基督教徒,因為這樣她也稱之為血腥瑪莉(Blood Mary)。
那三隻老鼠「three mice」是指三名堅守新教信條的貴族,他們因為信奉新教,因此被冠上「密謀抗后」的罪名處刑。
但是和童謠唱的不一樣,瑪莉皇后沒有將他們分屍,而是將他們活活燒死
1. 杜樹記裡面的 My mother has killed me我的媽媽殺了我
My mother has killed me, 我的媽媽殺了我,
My father is eating me, 我的爸爸在吃我
My brothers and sisters sit under the table, 我的兄弟姊妹坐在餐桌底
Picking up my bones, And they bury them, 撿起我的骨頭,埋了它們,
under the cold marble stones。埋到冰冷的石碑下
這個童謠是源自格林童話The Juniper Tree 杜樹記,那種血腥黑暗的原版故事為:故事描述一名小男孩,被狠心的繼母殺害,並將屍體煮成肉湯 ,當作爸爸的晚餐;小男孩的妹妹傷心欲絕,於是將爸爸吃剩的哥哥的骨頭,拿到杜松樹 下埋葬,沒想到小男孩化身為小鳥,並藉由美妙的歌聲取得三樣東西,回家殺掉繼母。
西方國家和東方國家對於死亡的態度從童謠就可以看得出來,東方國家比較避忌談論這個話題而西方國家從小就直接和兒童灌輸死亡的觀念,但無論如何,教導兒女如何做人處事,黑白分明是比考試考滿分更重要。
今天我們的影片就到這裡,如果你喜歡我的影片,記得按讚和分享給你的朋友看。大家還有什麼主題是想看的?也歡迎大家留言給我,我會試下做的。謝謝大家的收看,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改革宗 信條 在 1.敬拜與上帝的主權:從改革宗信仰看崇拜詩歌(林慈信)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本課程將從 改革宗 信仰的角度看教會的崇拜:崇拜的聖經神學基礎; 信條 中對敬拜的教導;對 改革宗 和福音派傳統崇拜程序的詮釋。 含影片與講義下載點敬拜 ... ... <看更多>
改革宗 信條 在 標籤: 改革宗信條 - 台灣社會團體查詢網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改革宗 神學的危險,改革宗長老會,改革宗異端,仁愛改革宗,基督教改革宗長老會是異端嗎,改革宗電視台,Ragic 改革宗,改革宗線上課程. Home; 改革宗信條. ... <看更多>
改革宗 信條 在 今天的基督徒還有多少會知道什麼是比利時信條呢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改革宗 出版社 ; 臺北歸正福音教會. 4,353 位用户赞了. 臺北歸正福音教會為唐崇榮牧師 ; FCC 珍愛家庭中心. 2,379 位用户赞了. 目的在推廣「聖經輔導」,致力於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