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bie is a Japanese monster said to have come from the sea, prophesizing a time of good harvests followed by an epidemic. It's been used in JPN social media as a representation of hope against COVID-19.
#SMTV character designer Masayuki Doi has made an illustration of his own.
Via: https://twitter.com/Atlus_jp/status/1431179680015474688
amabie covid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戰疫靈獸之謎🇯🇵
「瘟疫退散!有請珍奇靈獸驅邪除病!」面對不可知的病毒威脅,日本在疫情期間接連燒起一陣「妖怪熱」,祈求古老的神祕力量能夠早日令疫情平息。圖中的妖怪名為「クタベ」(kutabe),在江戶時代流行於中部立山的傳說,人面獸體的kutabe會現身提醒瘟疫警訊,被廣傳為民間靈獸。kutabe又掀起風潮,除了最近疫情的緣故外,做為故事流傳之鄉的立山博物館,也早將kutabe立體商品化,但因為造型實在太過謎樣,而成了對抗病毒的奇妙圖騰。
根據富山縣立山博物館的館藏資料,kutabe傳說在江戶時代就已在當地流傳。故事的原型,是村民在立山採藥時,偶遭遇突然現身的kutabe,這頭異獸有著人的面孔、野獸的軀體,四肢步行於山林中,不知是牛、山豬或何種動物的混合,而且還會說人話。
kutabe會發出預言,警告世人瘟疫即將流行的訊息。不過若有幸見到kutabe的話,將得以從這場瘟疫中倖免;因此坊間就開始流傳著kutabe的畫像,家家戶戶收藏備用、做為驅邪除病的象徵。
從造型與傳說來看,kutabe的原型很可能是出自中國的奇獸「白澤」。白澤同樣有著人面獸身,會出言警示疾病的流行;在唐代和日本的相關畫像中,也能找到中日之間極為相似的kutabe圖像與描述。
有關kutabe的民俗現象,可以在江戶時代的史料《虚実無尽蔵》中找到不少紀錄。隨著時代的流轉變異,江戶的妖怪奇獸們,依然棲息在人們心中的角落——時至日本大正年間,歷經過明治維新後的20世紀初,kutabe的畫像仍被流傳著。
在大正11年(1922年)出版的《奇態流行史》一書,就記載了當時kutabe人獸繪的存續。該書主要蒐羅當時日本社會流行的各種風潮怪象,斥其為無科學根據的迷信:
「於現今迷信愚俗之徒仍多的地方,亦可見此類貼紙。其異樣人獸奇體之畫,是亦迷信研究家之一資料也。」
書中還配上了一張kutabe的圖像,但畫風簡約、極具漫畫感的描繪,卻有一種時代穿越的奇妙觀感。沒想到將近百年之後,書裡說的「迷信愚俗之徒」不僅繼續流傳故事,還將kutabe立體化、商品化,放在博物館中特別展示。
立山博物館在去年2019舉辦了特展「立山不思議大發現!?」,就將《奇態流行史》中記載的kutabe做成實體雕像以及週邊商品,讓現代人體會古早人們恐懼瘟疫的精神世界。
沒想到去年收場的展覽,到今年又因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而又話題重燃,在3月份透過已故《鬼太郎》作者的「水木工作室」,分享一張水木茂曾經繪畫過的kutabe圖像,讓Twitter上掀起熱潮、轉而爭相訂購立山博物館的商品,連帶這個謎樣的雕像,也讓民眾前往館內一睹奇容。
「到底有沒有除病的效果是不知道啦...但可以稍微緩和大家心中的不安吧。」館方表示。同時4月底,在高岡市的瑞龍寺,也開始提供繪有kutabe圖像的御朱印,為疫情的早日平息祈福。
這股瘟疫退散的妖怪流行現象,在kutabe之前已先有一波「尼彥」(アマビエ / amabie)的風潮,這是同為江戶時代的人魚妖怪,和kutabe一樣是出於瘟疫大流行的時代,「只要繪製尼彥畫像,便能消災除病」的民間傳說;而後還被厚勞省做為官方防疫的視覺圖像。
從江戶時代、到大正年間,歷史時空雖然不斷變遷,但面對不可知的瘟疫病毒、在在挑戰人心理性極限的時刻;這或許是為什麼妖怪奇獸依然擁有生命力的原因——古往今來的人性,大抵沒有什麼改變。
photo credit:
(1)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奇態流行史》
(2)立山博物館的kutabe桑
(3)中之島圖書館藏/江戶時代的kutabe圖
(4)水木茂的kutabe圖
#大正年間正好是鬼滅之刃的時代 #炭治郎你想想辦法 #屁面神獸 #雖然有點像但實際上那不是屁股 #日本 #クタベ #kutabe #漢字打不出來 #江戶 #妖怪 #富山縣 #立山博物館 #立山信仰 #アマビエ #瘟疫 #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 #國際新聞 #udnglobal #轉角國際 @ 立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