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手錶隨身裝置資料直通雲端 資安及法規遵循不容輕忽
穿戴科技實現智慧健身 連網隱私供應鏈皆須安全
2021-05-25陳宏志
企業或組織內部對於連網裝置有較嚴謹規範,如自攜裝置(BYOD)相關規定,一般多會注意NB或智慧型手機。然就穿戴式裝置或相關設備,有鑑於其功能及能蒐集之資訊等日新月異,企業經營者或管理者規劃蒐集資料、擴大商機之外,在內部管理亦不可不注意。
約三五好友下班後或假日去練空中瑜珈、TRX,或到健身房內使用跑步機、飛輪,這樣的場景處處可見。而運動的過程不僅搭配音樂、錄音/影或社交軟體,以及各類健康管理APP,以便隨時直播、貼文、上傳相片,更會拿起智慧型手機計算消耗之卡路里等,健身時結合穿戴式裝置或軟體,幾乎已經成為全民運動。
由於國人健康意識抬頭,運動產業之盛行也是有目共睹。以民營健身中心為例,依教育部體育署2020年的統計,2019年全臺高達620間,銷售額更已突破新臺幣100億元。當臺灣正掀起一股健身熱潮下,運動結合科技打造新型態智慧健身已成為發展趨勢,各部會也投入相關資源,如經濟部技術處與資策會成立運動科技大聯盟以服務產學研界,宣示帶動運動產業轉型發展決心。且積極健身的同時,民眾常搭配穿戴式裝置(Wearable Devices),如智慧手環或手錶,以掌握心跳、血壓等生理資訊,作為私人教練或自我鍛鍊時規劃運動處方之參考。
二類生理數據/資訊法規各自適用
然而上開情境涉及生理數據或相關資訊,且可能被設備製造商或其他服務業者所蒐集、處理或利用,有關穿戴式裝置蒐集所得資訊是否符合個人資料保護法(簡稱個資法)之敏感或特種個資,以及適用該法規範,曾引起不少爭議。為解決爭議,個資法令主管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於2018年11月,就「業者蒐集、處理、利用民眾自行操作器材所得之生理數據資訊,是否屬醫療或健康檢查之特種個人資料範疇」已有函釋,將這些裝置蒐集所得資訊依對象、目的等分為二大類,並說明各自適用規範。
依國發會函釋重點,若屬受醫療院所委託,為供醫師或其他醫事人員以醫學目的所為之診察治療或基於醫療行為檢查,取得民眾自行操作器材所測量之生理數據資訊,符合個資法對醫療或健康檢查個人資料(簡稱個資)之定義者,這些穿戴式裝置、設備、器材或軟體所蒐集、處理或利用之資訊,不僅符合敏感或特種個資,更應依個資法相關規定辦理,如書面同意等。
但如果不是醫療院所委託,而屬於民眾自行操作器材所蒐集之資訊,因未涉及醫事人員診察(診斷)、治療,或以醫療行為施以檢查等,並不屬於敏感或特種個資。不過由於相關資訊仍會符合個資法對個資之定義,且可能提供給業者進行蒐集、處理、利用之行為,故應依循個資法規範,如履行告知、符合法定情形並於特定目的內利用等,不可不慎。
穿戴式裝置是否符合醫療器材
除了健身器材如為醫療器材應符合法規外,民眾所使用之穿戴式裝置若屬供醫師或其他醫事人員,以醫學目的所為之診察治療或基於醫療行為檢查的用途,其所蒐集資訊除須符合個資法外,因涉及疾病診斷及治療等醫療目的,尚須依循醫療器材相關規範。因醫療器材管理法已於2020年1月公布,將於2021年5月1日施行。但在新法暫未施行前,就醫療器材之管理主要係依藥事法及醫療器材管理辦法為主。如運動時搭配之穿戴式裝置或軟體,先依醫療器材管理辦法附件一所列品項作為判斷依據,再搭配是否具診斷、治療功能或協助診斷、治療等綜合評估。
不管是穿戴式裝置內建,或自行下載之健康管理軟體,是否須納入醫療器材之管理,前提是要先符合法規定義。依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衛福部食藥署)於2020年12月修訂「醫用軟體分級分類參考指引」觀之,所謂醫用軟體泛指蒐集、儲存、分析、顯示、轉換人體健康狀態、生理參數、醫療相關紀錄等處理軟體。其使用場所更涵蓋醫療院所、個人居家使用或遠距醫療照顧。
爰民眾搭配健身所使用之穿戴式裝置或APP等,無論是內建或自行下載,依食藥署對外說明,倘該軟體僅為協助掌握日常生活或健康管理需求,如計算休閒或運動時之心率及血氧值,或鼓勵、監控飲食或運動之作息管理,不涉及特定疾病診斷及治療等醫療目的者,暫不涉及醫療器材之管理。反之,已列入前述法令之適用範圍(如附件所列品項),或經綜合評估屬於醫療器材之範疇,則須依循現行管理法規,包含但不限於如遵守產品開發、申請查驗登記相關規範,並清楚刊登廠商名稱、地址、品名及許可證字號等完整內容。
萬物聯(連)網、安全第一
不僅上開個資與醫療之法令遵循需求,穿戴式裝置等連網裝置之安全,也非新興議題。如自2015年起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及歐盟網路與資訊安全局(ENISA)等主管機關,已陸續提供物聯網(IoT)指引或參考資訊,並推動認/驗證。以FTC為例,像是設計此類產品時,需要考慮身分驗證、以保護產品與其他設備或服務間接觸的端點。連網後如何控管權限、利用現成的軟體工具保障安全,或在啟動產品或服務前進行安全測試,甚至預設安全選項供做出廠設定等,都是其建議廠商應注意的安全防護要項。
此外,除前述對IoT之安全考量或建議,如果企業或組織內部對於連網裝置有較嚴謹規範,如自攜裝置(BYOD)相關規定,一般多會注意NB或智慧型手機。然就穿戴式裝置或相關設備,有鑑於其功能及能蒐集之資訊等日新月異,企業經營者或管理者規劃蒐集資料、擴大商機之外,在內部管理亦不可不注意。
另因現代產業因專業分工甚細,生產、製造、銷售或後續服務可能分由不同廠商提供,或採用特定零組件再行組裝,且2019年隨著5G相關產品與服務逐漸興起,運用科技方便迅速之餘,也不能忽略對委/受託業務的監管,以減少或避免風險。這從2020年震驚全球的美國Solarwinds案件就可瞭解發展趨勢,駭客透過供應鏈內的平台,進行竊取其他成員資料之行為,更讓許多企業或組織意識到內部與委外管理一樣重要。基此,穿戴式裝置連網後,不僅在資安管理或隱私保護,確保供應鏈安全亦將是未來應持續關注之重點。
資料來源:https://www.netadmin.com.tw/netadmin/zh-tw/viewpoint/566EFC7BB1384CDB913F5B2D90FC8E0D
醫療器材軟體查驗登記 在 台灣光鹽生物科技學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小編花絮🧚♀️
【複合性藥物(含藥醫療器材)之國際臨床試驗與查驗登記實務】
謝謝廖經理繼1/18法規人員RA初階課程之後,還能於疫情期間不辭辛勞的再次授課,在上課的同時,也收到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又是零確診〝嘉玲〞的消息,真是太棒了,值得歡呼!YA~
但學苑課前的防疫是不會馬虎的呦,會持續的為學員們的安全做把關。
來介紹這回的課程內容:
👍美國 / 台灣 / 日本 含藥醫療器材管理法規
👍美國 / 台灣 / 日本 含藥醫療器材產品上市諮詢機制
👍美國 / 台灣 / 日本 含藥醫療器材臨床試驗申請要點與實務
👍 以生物藥醫材為例,談含藥醫療器查驗登記實務
為了精進職場上的知識,學員們利用工作之餘學習新知,真令小編佩服!課堂中老師把對美國、台灣、日本含藥醫療器材法規的不同之處講解的非常清楚,也將親身經驗做分享,更把實務上碰到的問題與情況加以說明,這些都可以給學員一些借鏡,不要重蹈覆轍,對學員來講是有相當幫助的。
最後,要感謝老師及學員們的熱情參與,連續三天的零確診〝+0〞,給予大家希望,覺得疫情的控制前景是美好的,還沒來上的學員們請多多關注學苑的課程訊息,小編希望與你(妳)們下回見囉!
📣📣📣工商時間📣📣📣
學苑將於下週四(5/14)舉辦也與醫材有相關的【人工智慧醫療軟體管理法規與申請上市實務】課程
想了解目前最夯的AI當作醫療器材所需要的臨床評估、管理系統、與如何申請許可證等上市商品化實務嗎?
現在就動動手點擊以下連結報名! 名額有限,先報先贏喔!
https://slbiotech-edu.pse.is/R3EZS
醫療器材軟體查驗登記 在 工研院產業學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智慧醫療在這裡~~
醫療器材首重安全,
只有CE認證已不夠,
想接軌國際,行銷全球...
無奈法規竟多如繁星,
複雜、艱澀、嚴謹,
台灣醫材廠怎麼辦才好?!
🏅【醫療器材法規、驗證與查驗管理師】,解決您人才煩惱—
快速開出三階段課程,
短時間內打通任督二脈、融會貫通重要法規:
(1)品質系統轉版重點與管理法規:
---ISO 13485轉版:品管規格大提升、軟體首次納入管理範疇。
---MDR轉版:整合眾多指令成法規,管理層次更上一階
---管理法規與臨床試驗:法規管理安全,臨床主責效能,上市前必備
(2)風險管理與安全功效基本規範:
---EP/STED:和各國醫療法規調和,期與國際同步。
---ISO 14971:納入風險管理的歐洲醫療器材通用標準,入歐必備
(3)查驗登記與最新國際管理監督實務:
---查驗登記與上市後監督
---國際醫療器材管理與網路資源
🏅工研院特聘醫療器材專家師資群,年度鉅獻:https://college.itri.org.tw/…/822506C5-A68D-48B7-8AF0-ED943…
#欲從事醫材產業之人士
#欲打入國際市場之醫材廠商
#整合法規提升自我競爭力絕佳選擇
醫療器材軟體查驗登記 在 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 主旨:公告「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技術之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主旨:公告「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技術之醫療器材軟體查驗登記技術指引」 依據:行政程序法第165條公告事項: 一、公告「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技術之醫療器材軟體查驗登記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