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和道診所有個「哨牙仔」醫生,每人認得哨牙卻不識他的名字;還有當不成騎師的金都茶餐廳外賣員,每次送外賣時候會跑幾個圈......華洋交雜的跑馬地,看似在鬧市中隱蔽一角,若從口耳相傳的民間歷史理解,原來如此不一樣。
一個看似落戶眾多富豪的快活谷,因著英軍的亡魂座落了多個墳場,又由於這個近山的結界,不乏五代人落戶於此,還有往昔賽馬業衍生出形式照顧街坊衣食住行的商店,皆塑造出居民獨有無二的社區經驗。
由區內議員策劃的「馬照跑 區會變」跑馬地棋盤遊戲,棋盤上不是大型地標建築,反是一間間在60至90年代盛載居民小日子的店舖,可見到區內環境與居民集體回憶交疊的生活細節,如昔日成和里馬扶宿舍林列,小朋友到處穿插玩豆槍,或是發生於安美雪糕公司門前、轟動全港的首宗使用用DNA鑑證技術「紙盒藏屍案」,一一藏於棋盤內。而這些居民一講便有共鳴的回憶,皆收集自街坊的facebook專頁「我們都在跑馬地長大」。
外間對跑馬地的片面印象,也許就是與地鐵絕緣的一個中上住宅區,名人出沒點,還有高級食肆及酒店的集中地,平民如你我閒時不會走近。但如此一個富庶的社區,交雜著不同階層和生活方式的人,如今仔大女的街坊亦在往昔跑馬地默默耕耘,有街坊的親戚每天風雨不改到附近的「巴黎農場」(海洋公園前身),清晨步行兩個鐘到農場「割菜」去舊黃泥涌街市售賣;而因著靠近山脊,跑馬地滿地防空洞入口,貫穿禮頓山與銅鑼灣,有街坊便分享二戰時如何走入附近防空洞,再在利舞台出口處儲糧的經歷。沿著棋局邊走邊看,更可見早期當時不少與賽馬業有關的店舖亦應運而生,當時賽馬業從業員福利條件優厚,有著較高消費力,有能力光顧如中檔次的酒家,或是到專為馬會員工服務的馬扶華人職工會戲院看戲,食一碗紅米飯。而不少如今已開得成行成市的品牌,如第一間7仔、第一間百佳、東東雲吞麵、聖安娜小廚(聖安娜餅店前身),亦曾發跡於此。
新一代的跑馬地街坊,從這個棋盤遊戲,會否讓你們愛這個社區更多?
#馬照跑區會變 #張嘉莉議員 #Art Together藝術到家 #香港城巿發展研究學社 #我們都在跑馬地長大 #社區創作
街坊福利會診所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建構合作平台 為受虐兒少發聲】- 大愛電視 DaAi TV
根據統計:台灣每一萬名18歲以下的兒少,約有150人疑似受虐而被通報。
而大多數被通報的兒虐事件,並非是街坊鄰居聽到小孩哭聲,打電話報警,而是受虐孩子已經受傷送醫,由醫師發現的案例。不過在以往,一旦醫師懷疑孩子遭受家長虐待受傷,必須出庭做證,往返奔波,導致有些醫護人員覺得麻煩,不願主動通報。
還好國內的兒少保護政策改善,衛福部在三年前,在全台七家大型醫院,同步成立「兒少保護中心」,做為醫師指證兒虐事件的後盾,同時建立「責任通報」機制,落實兒虐驗傷技術,並且開啟醫療、社福和檢警單位的合作模式,不但要避免兒虐事件再發生,也讓施暴者獲得應有的法律制裁。
➥觀看影片:https://youtu.be/q26UJ_esOZ4
➥大愛電視專題報導 – 防治兒虐專題【抱緊處理】:https://bit.ly/34r0PLb
【Reference】
1.「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兒虐議題
https://forum.nhri.org.tw/?s=%E5%85%92%E8%99%90
2. 出版品免費線上閱覽:(兒童保護相關系列-電子書)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探究弱勢兒少保護個案之風險管理與身心發展」
➥ 「議題召集人」:黃璟隆副院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葉國偉醫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少保護中心)
➥ 高風險家庭分成脆弱 家庭(因貧窮、風險與多重問題,造成物質、生理、心理、環境的脆弱性,而需多重支持與服務介入之家庭)及危機家庭(發生家庭暴力、性侵害、 兒少/老人/身障等保護等問題之家庭)。根據衛福部高風險家庭通報,通報後只有四成會開案服務,過去的兒少保護機制多偏重三級處置,相對的預警機制及其他服務資源顯現不足。 目前對高風險家庭的輔導介入不僅人力不足, 平均一個社工要負責的案家就將近30戶,再者公私部門(如政府社工與委外機構方土工)權責難以區分,同時風險預判與篩選機制仍需改善 , 社區後續支持系統也未臻完備。
藉由論壇的專家會議讓政府單位與民間組織建立溝通橋樑’也藉助醫療、法務、社政、警政等各領域專家學者的共識與建議 , 建立兒虐醫療及社會照護體系的藍圖,進一步擴大落實及整合相關單位的通力合作,才能確實保護兒童。除了政策法規的擬定與推動以建立完善的保護網 ,同時更需積極推廣讓第一線會接觸兒虐的人員能在兒虐防治的知識, 態度及處理的效能提升,落實論壇的結論與建言。然而預防兒少保護案件增加更是刻不容緩 , 因此以高風險家庭的現況,預警及介入為主題 , 實際探討目前的問題及執行狀況 。
📋 成果摘要:
➥父母親職教育:美國經驗分享為提供在宅親職服務與加強親職教育與技巧
➥增加個案心理輔導員:提供 1社工+1心輔員之個案服務
➥建構友善的親屬安置環境,如支持性服務、親屬共同參與原生家庭重建計劃等;
➥增強寄養家庭照顧及輔導不同類型寄養兒少能力
➥兒少保護創傷復原方案:心理諮商、舞蹈治療、運動培力、動物治療、遊戲治療、重建團體
➥建立兒童死因複審制度:找出可以矯正或避免的致死原因,避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
➥各縣市高風險家庭管理建議有一統合的主責單位負責資料整合與分析,日本經驗兒童相談所,整合兒福官員、心理諮商、律師和警政官員的兒童福利系統
➥計畫網頁:https://forum.nhri.org.tw/projects/forum-projects/108-pp-4/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長庚兒少保護中心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長庚診所
街坊福利會診所 在 護理立委 陳靜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熱愛護理,但我不想在血汗醫院工作!
🗣:健保都只給付急性醫療,社區、居家都沒有相關補助可以申請,難怪我們多數護理同仁的就業市場只在醫院診所!
您是否經常在內心 murmur 以上幾句話呢❓ 您的心聲我遠在新加坡都聽到了‼ 別擔心,我回國後會邀請心口司、照護司丶健保署等相關單位召開協調會,#共同研議健保給付急慢性病的比例,並特別配合衛福部的居家護理所倍增政策,讓具有「精神專科」、「精神衛生」認證的護理人員開設 #精神居家護理所。
為何我會特別提到精神居家護理所?大家有所不知,衛福部在2015年統計,#台灣光一年就診精神科的人數就有超過250萬人,且領取精神疾病身心障礙證明和健保重大傷病卡的人數,也都以相當驚人的速度在成長中🆙🆙 精神疾病已經成為我們不容忽視的慢性病之一。
如果政府能投注更多資源到居家和社區做慢性病照護,讓護理人員開辦精神居家護理所,不僅可以活化不在職的四成護理人力,#讓護理人員多一個社居的選項,還可以讓精神疾病患者還有所有需要身心輔導的癌症或身心障礙者,都能夠在社區或家中獲得妥善的照護服務,#進而減少自殺事件,#甚至是隨機殺人事件的發生,以健全我國的社會安全網💪💪💪
#精神居家護理所
#社會安全網
#護理回歸專業
#512護師節 #分享護理重要政策「居家護理所倍增」行動計畫‼
🤔熱愛護理的我,除了在醫院工作,還有更多元的選擇嗎?
😃來認識「#居家護理所」吧~!
🎀#WHAT🎀#居家護理所丨係蝦密?
☑讓我們想像一下:如果護理機構的病床走道變成厝邊頭尾的街坊巷道,那......「居家護理所」就像是護理站,護理師可以走入每一個家庭,關心照料每一個人的健康。
☑透過走動式護理,讓健康照護從「相借問」做起!
🎀#WHY🎀#為什麼推動丨居家護理所?
一直以來,台灣的醫療照護體系是以醫院為主,護理人力的執業分布也高達80%在醫院服務...然而,在高齡化及少子化的雙重夾擊下,現今社會對於社區照護的需求已明顯大增!
🎀#HOW🎀#你們怎麼推動丨居家護理所?
☑我們推出「居家護理所倍增」行動計畫!
☑透過輔導設立、實證培訓、科技應用,讓護理人員可以更彈性自主微型創業,走入社區,到家提供家庭護理,建立讓醫院護理師延伸社區執業的居家護理模式,更延長護理專業職涯。
⚠ 看到這...你也好奇了嗎?想進一步了解怎麼開居家護理所?🤥
⚠目前我們已完成輔導居家護理所設立培訓共53位,可以協助輔導有意願的護理人員開設居家護理所,提供更多居家護理所設立相關指引訊息!詳情:http://bit.ly/2VsSTG2
#熱血護理夥伴
#護師節 #一起來認識重要的護理政策 #居家護理所倍增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