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救旱工程緊急💧環境衝擊仍要降低
最近新竹的水情持續吃緊,每天盯著寶山寶二的水量越來越低,新竹遲遲沒有降雨也十分令人擔憂。
今天也去追蹤新竹漁港緊急海淡設施的進度,這裡幫大家補充資訊,預計2月底要開始每天產出3000公噸到13000公噸海淡水的,不是有固定建物的「海淡廠」,而是10多部貨櫃屋大小的移動式「海水淡化機組」。
這幾個月的旱象讓水利署、水資源局和水利規劃試驗所的公務員每天都超時加班趕工,到處在想辦法找水出來,就是為了避免讓桃竹苗地區在明年梅雨季來臨前,走到分區供水或定點供水的慘狀。
我知道他們很積極地在跟地方溝通討論,如何減低緊急海淡設施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以及避免損害當地居民本來的經濟活動,但是我還是有些不中聽的話必須說。
⒈
桃竹苗地區是高風險的缺水地區,這是很早就有共識的事了,尤其是新竹地區除了人口還在成長,加上新竹科學園區是國家產業命脈,每天需要14萬噸的水不能中斷,一旦水情不佳,來自民生跟產業的壓力都會非常巨大,更別提這20年來每次缺水就先被犧牲的農業。
站在氣候變遷調適的角度,#新竹老早就應該要好好面對水資源不夠的問題,並採取對策,無論是適當的開源方式,包括興建海淡廠、開發再生水利用,或是必要的節水機制——例如早在2016年水利法修法就授權可對用水大戶徵收「耗水費」,卻從來沒徵收。
但過去我們,包括普羅大眾其實是一直抱著明天後天大後天可能就會下雨的心態,沒有好好面對這個問題,這一次請讓我們記得,在天氣越來越難預知的未來,#新竹地區是每年都有可能會缺水的,#我們必須提早做準備。
⒉
正因為沒有好好面對這個問題,這次緊急海淡設施才會引起法律適用上的爭議,根據環評法規《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第13條第1項第2款規定「海水淡化廠興建或擴增處理量,申請每日設計出水量一千公噸以上。」就應該要實施環評。
當時的法規訂定可能沒有想過,現在的技術可以用幾個貨櫃屋大小的海水淡化機組,拼湊成一座其實等於海水淡化廠的「緊急海水淡化設施」,這次預計一天可產水3000到13000公噸,超過環評標準甚多,卻被解釋成這些只是暫時的可隨時移走的「設施」,而不是「興建」海淡廠,所以免辦環評,而環保署可能礙於來自行政院的壓力,竟然也准予水利署免辦環評。
我相信環評標準當初這樣寫,應該是只要進行「#抽取一定容量以上的海水進行淡化,#並且排放出高鹽度的鹵水」的行為,就可能對周遭的環境造成影響,必須進行環評,而不是只有固定建物的才要環評,用移動式貨櫃機組的就免環評,雖然水利署還有舉出水利法第46條第2項的但書認為這是「防止危險及臨時救濟」來排除環評,但我同樣認為能否適用仍有疑義,這是這整件事我不能認同的部分。
⒊
最後,緊急海淡設施日產3000到13000公噸就能避免新竹地區免於在明年5月前進入分區供水嗎?其實跟新竹地區每天要花費約54萬公噸的水量比起來,海淡水的量實在不多。
當然我能理解水利署就是抱著這邊攢一點那邊攢一點,能有一點是一點的想法去努力找水,但是如果能提早宣布一些節水或減少供水的措施,#讓民眾也早點認知到乾旱的逼近,#共體時艱地節水,其實效果可能會比緊急海淡設施還好。
💧
我還是很肯定基層的水利官員辛苦為民眾找水,這次緊急海淡設施也是每天持續地在和地方上溝通,盡量選擇減少環境衝擊與影響當地居民權益的方案,也承諾會在此次工程前和工程後進行生態與水質的環境調查。
但我還是要強調,#本案有環評法規適用上的疑義,#水利署必須向外界說明清楚他們將執行的環境監測內容項目,#與降低環境衝擊的方案,即便最後不環評,該顧好的環境也不能被犧牲。
而且水利署此次採購的這批緊急海淡設施機組,未來規劃會像移動式抽水機一樣,哪個縣市有旱災就可以搬過去產水救旱,如果每次都要事到臨頭才搬出緊急條款,或是用有疑慮的方式解釋法規來免辦環評,這是很不負責任的。
我認同能夠移動救旱的機組是好的構想,但是水利署應該要超前部署盤點出未來全國各地區有缺水風險以及可能作為緊急海淡設施機組上線運轉的位置,#預先作環境監測以及政策環評。
🌏
#氣候變遷的嚴重影響其實離我們真的不遠,也許我們不會有連月的森林大火,但等著我們的可能是連月的大旱。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的網紅守望家園.改變金門董森堡,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感謝疫情期間縣府團隊的努力,縣府團隊和一線醫療人員的努力值得肯定,讓金門地區至今仍是零確診病例,尤其防疫期間,縣府積極奔走處理防疫旅館、協調物資調度,近來則投入相關紓困政策的宣達,觀光處第一時間即成立諮詢平台。 希望縣府團隊繼續努力,並能督促相關單位做好復甦的準備工作與相關規劃,希望縣府團隊繼續努...
與降低環境衝擊的方案 在 守望家園.改變金門董森堡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感謝疫情期間縣府團隊的努力,縣府團隊和一線醫療人員的努力值得肯定,讓金門地區至今仍是零確診病例,尤其防疫期間,縣府積極奔走處理防疫旅館、協調物資調度,近來則投入相關紓困政策的宣達,觀光處第一時間即成立諮詢平台。
希望縣府團隊繼續努力,並能督促相關單位做好復甦的準備工作與相關規劃,希望縣府團隊繼續努力,並能督促相關單位做好復甦的準備工作與相關規劃,若有需要森堡與團隊的地方也請不用客氣,讓我們一起攜手度過這次疫情。
然而,目前紓困方案與防疫措施太多元,除了農漁會、觀光處、還有社會處、勞保局等單位,建議縣府設置單一服務窗口並與五鄉鎮公所合作並推動下鄉服務:成立「疫情紓困救助單一窗口」平台,並透過村里廣播系統當告知鄉親,減輕一九九九縣務工作轉介的壓力,或是協調各鄉鎮公所開設專員服務,轉介受理疫情期間所有民眾的對於紓困及相關經費請領的服務。
目前縣府徵用集中檢疫場「神鷹營區」之一,惟集中檢疫場設置可否多考量小三通碼頭一地點,趁現今疫情趨緩時刻搭配中央儘速設置。
去年歲計短絀在施政報告中寫到已降低至8億,在疫情衝擊的狀況下,預算資源更要花在刀口上,另今年度截止三月底,歲入實收也達到分配數85.25%,整體收支還算在風險內,希望今年度也能秉持當用則用、開源節流的原則落實財政紀律。
另施政報告內提及縣府落實一鄉鎮一日照目標,但各鄉鎮的人口比例不同,縣府應該按老年人口比來進行修正而非依鄉鎮比,讓政策可以服務到更多長輩。
縣府在保存傳統建築風貌採設定地上權30年修繕建物,採國家公園作法頗值肯定,但是否也能優先租用地區鄉親,同時鼓勵地區青創及文化事業的投入?此外,目前作法尚缺乏回饋社區的機制和獎勵,建議補足。
縣府於尚義區段徵收區專案讓售台灣推動興建配電暨材料大樓,應該盡快協調並制定相關的設置擺放管理原則,不然恐會衝擊當地住宅區的風貌。
另外,台電料件轉移至尚義重劃區後,莒光國小用地也應統合重新活化,在活化的過程中,請務必考量周邊景觀帶,尤其鄰近的莒光樓是金門指標性熱門景點,未來的活化請務必列入考量之中。
未來施政重點以積極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劃」其中又與水環境建設和道路品質為優先,水環境建設向來是本席最注重的議題,希望不要重蹈光前溪錯誤,請提早邀請相關專業人士提供良好建議。
與降低環境衝擊的方案 在 陳麗娜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輕軌分兩系統決策應究責,委外經營要有績效
市議員陳麗娜今(2)日於二階輕軌專案報告質詢時表示,同樣是輕軌,一階、二階卻採用不同系統、不同車輛,造成未來營運及維修的困難、增加成本,當時的決策應予檢討。二階輕軌的大順路段暫停,C32到C37仍持續施工,圍牆打開後捷運局務必要做好前鎮、苓雅社區縫合。此外,輕軌營運採OT勞務委託,陳麗娜希望市府避面發生「好事由委外廠商享受,壞事由市府承擔」的不合理現象。
市長韓國瑜答詢表示,市府正努力找出一條具可行性的輕軌解決方案,希望既能夠滿足讓捷運交通網完善、讓高雄有未來性的目標,也能降低財務負擔及對交通的衝擊。目前已辦過五場公聽會,聽取專家學者的討論與建議,目前對二階輕軌「審慎樂觀」,。
陳麗娜回憶當時輕軌決議過程,當時做輕軌決策前,議會就建議以168公車來檢試搭乘需求。後來168搭乘率不高,議會本要建議做168系統公車即可,市府卻宣稱已爭取到中央經費,議會只好同意做。但市府光在選商就出現錯誤決策,輕軌第一階段由長鴻營造與西班牙CAF的團隊負責,第二階段環卻由中國鋼鐵與法國阿爾斯通獲選。同樣一條高雄輕軌,卻分兩個系統、兩種車輛,未來保養維修必然要負極高成本,公務員的錯誤決策應該究責。
在營運方面,輕軌用OT勞務委託方式委外經營。陳麗娜以岡山、仁武焚化爐委外操作為例,這兩座焚化爐雖然要繳權利金給市府,但價格高低、以及要燒哪裡的垃圾,都由代操作公司自行決定。這樣的委外操作讓廠商很賺錢,但低價搶垃圾、挑外縣市垃圾燒,卻加重高雄市環境負擔和影響本市垃圾操作。陳麗娜希望未來輕軌不再有「好康都委外廠商賺,壞事都由市府擔」的情況發生。
輕軌沿線設很多路障、圓石,陳麗娜認為讓市民十分不便,C32到C37應先把圍牆打開,把前鎮、苓雅的社區縫合好。
捷運局表示,C32至C37施工完成就會打開圍牆,路障、圓石一定會進行美化。委外操作的勞務委託到明年一月,後續將檢討合約,以後會定KPI績效指標,達到一定營運績效才付款。
與降低環境衝擊的方案 在 洪孟楷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關於淡北聯外道路,大家仍有許多質疑的點。孟楷前幾週去參加了淡北聯外道路的審查環評會議,在此針對4個許多人提出的疑點,我來跟大家說明與釐清。
Q1:淡北道路只有兩條線道,無法解決交通阻塞?
首先這個謬論在網路上傳的非常的多,不要以訛傳訛,因為根據淡北聯外道路尤其是新北市他們的規劃寫得非常清楚,它是採取一個雙向四車道的一個規劃設計,並且設計速率為五十公里每小時,而且他會限制使用車種、限行小型車輛,並且保留未來大型車輛的通行空間,換句話講說淡北聯外道路絕對是可以有效舒緩台二線目前的壅塞情況,並且可以讓更多的人車來使用這條道路。
Q2:可以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不用新開路。
現在的大眾運輸工具真的已經滿載了,孟楷現在早上都會在路口跟大家打招呼,看到捷運公車幾乎班班客滿,大眾運輸工具已經到達最大程度的使用量,百分之六十五到七十五的台二線車流更都是經常性車流,換句話說,不是大家不使用大眾交通工具,而是大眾運輸已完全使用卻還有那麼多的車流在台二線上,所以必須有其他另外的疏通管道,否則塞車將會持續發生。
Q3:會破壞紅樹林生態?
在看了那麼多資料後,我承認淡北聯外道路一開始的規劃的確會破壞紅樹林部分的生態,但就是因為所有環保人士、環評委員以及新北市政府工同努力的規劃設計,也因此有一個折衷方案。現在的聯外道路已經是在不破壞生態並降低最少環境影響的前提下的一條道路,這樣一條路是讓生態及我們使用發展可以並存的最好證明,而且另外一點,所謂環境污染,如果塞車問題持續惡化,其實車陣中的車輛造成的環境污染才是破壞生態的元兇,所以聯外道路絕對有它的必要性。
Q4:在地就學、就業就可以減少車流了,不需要另外開路?
這一個問題在會議上環評委員特別當著侯友宜市長的面來提出,侯市長也慎重的思考,但是我們回歸問題的源頭,其實是雞生蛋或蛋生雞的概念,淡海新市鎮或是淡水地區有非常多的人都必須前往台北市區來工作,在地就學在地工作當然非常的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個方便的道路,你要讓企業來淡海新市鎮這邊設工作機會當然是相對困難,也因此淡北聯外道路興建之後可能可以有助於更多的企業來到淡海新市鎮設置更多的就業機會,也可以增加當地就學就業的發展,所以淡北聯外道路的興建反而能有助於我們地區的整體開發,當然這樣子也會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我們的重點是要減少車流量的壅塞跟車流量的一個停留,換句話講淡北聯外道路是可以有助於增進在地就學在地就業並且減少車流量的停滯,這樣的一個三贏局面。
還有什麼問題?歡迎提出,理性討論,一起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