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捷運延伸之前你應該懂的七件事
#樂見中央投資高屏但更需發揮最大效益
近期,中央政府頻頻宣布屏東交通建設重大投資案,繼高鐵東延案後,高雄捷運延伸屏東規劃作業,4條可能路廊也期中報告中曝光,包含南北向路廊「#小港東港線」,以及東西向路廊「#大寮屏東線」、「#左營屏東線」、「#大寮萬丹潮州線」等。
值得注意的是,林園沿伸線就包含在「小港東港線」規劃內,去年因效益太低故合併入前瞻計畫從長規劃,不料韓國瑜剛愎自用,抹黑為「中央卡韓」,自行花費二備金單獨做可行性規劃,可說是重複投資,平白浪費市民血汗錢。
對於南北國土平衡規劃,加碼高屏投資,是中國黨政府執政期間,絕無可能進行的計畫。在等待許久後,蔡政府願意重視高屏發展,固然值得肯定。但如何把錢發揮最大效益,真正翻轉高屏,則更是我們的期待,以下,我們就分為幾點提出討論。
1. #台鐵為何在民眾心中不如高鐵和捷運?
到了選舉,台灣各縣市不分藍綠,政見都是要「高鐵」、「捷運」,「台鐵」的延伸改善,除了「立體化讓車比較好開」以外,卻很少被論述。難道,台鐵真的是跑得比高鐵慢,服務比捷運差,就一無是處嗎?
在台鐵局長年的官僚體系與管理問題,以及過去中國黨殖民時期,政府缺乏完整的軌道發展概念下,台鐵在1970年代後逐漸被公路打趴,也給人品質低落的印象。
相對而言,採寬軌規格,土木機電均獨立於台鐵系統,採公司化經營的各城市捷運與高鐵,由於沒有過去包袱,並更接受市場化思維與新觀念,不論服務品質甚至美學都大幅改進。也讓民眾養成「台鐵就是次等」,我們要「高鐵、捷運」的慣性想法。
2. #但傳統鐵路真的比不上高鐵捷運嗎?
實際上,在運輸學上,軌道系統並沒有這麼明確的邊界,許多國家的「地鐵、捷運」等城市運輸系統,也和台鐵一樣,屬於傳統鋼輪鋼軌鐵路,採架空線供電,在郊區也有平面路段、平交道。
而在日本,JR(國鐵民營化後各社,和台鐵可說有遙遠的血緣關係)或私鐵的通勤路線,許多是比城市地鐵運量更大,車輛更新更快的黃金路線。
而在日韓,許多地鐵路線和傳統鐵路,在系統相容下可以「直通運轉」,也模糊了捷運與鐵路的邊界,讓同條路線可以兼有兩者優點。
3. #軌道系統應以效能來分類分工
運輸學上,軌道分類的不同在於「服務對象(運量)」和「優勢區間」的不同。大體上高速鐵路以服務城市間連結(Intercity)為主;通勤鐵路以服務大都會區通勤(如衛星城市)為主;捷運則以服務中距離旅客為主。
在中距離的通勤鐵路方面,歐、日採取略有不同的作法,如德法等國家的RER,有些是全新建造的軌道系統網,在市區立體化,郊區可能為平面,和城際列車主線分開。而日本則簡單說是透過直通運轉、車站增建通過軌、緩急分離等機制,讓鐵路運能上升。
台灣最適合擔負通勤鐵路角色,定位在高鐵、捷運間互相串聯的,其實就是台鐵。然而台鐵在軌道容量未擴增下,還要運行城際列車與通勤列車,有部分老車拖累系統,閉塞等控制系統技術也落後,當然無法有效提升班次。
4. #屏東捷運乘客來自哪裡?
我們在先前的文章中就分析過,屏東人口分佈極為不均,屏北人口佔全縣一半的40萬,其中20萬人集中於屏東市。而大潮州地區人口約僅20萬,核心市鎮潮州僅5萬多人;大東港地區類似,人口約17萬,東港鎮則不到5萬人,但人口密度略高。
屏東另外一個特徵是,跨縣市就業人口多,超過10%以上,以高雄為主要工作地。因此高雄-屏東之間每日搭台鐵通勤旅客就超過萬人,然而也以屏東站進出旅次最多。
也就是說,未來屏東捷運的通勤客群,仍以屏東為較具發展潛力之旅次來源地。小港-林園-東港-大鵬灣一線,因經過聚落多,又經過工業區和觀光景點,因而潛在客群應居其次。
5. #屏東捷運效益來自哪裡?
然而,屏東市人口雖有20萬,但無論從橘線接出,或是高鐵分出,所經過大部分地帶均是人口密度低的非都市計畫鄉村地區,運量集中首尾兩端,此種分佈模式其實不宜興建捷運,而仍應以「區域鐵路」為首選。
再者,若以高捷經驗,高捷從南岡山往北延約3公里,接近人口10萬的岡山市區(南岡山)站時,當年度新增淨運量約6~7000人(南岡山站約萬人,但橋頭車站衰退3000人以上)。高捷南延屏東,長度約接近整條橘線長度,因旅次起迄組合增加,預計運量不只增加北延南岡山的2倍。但若只達到4~5倍,也僅增加3.5萬運量,不符合高運量捷運之成本。
因此,不論何條路線,軌道發展重點還是能否有效啟動TOD開發(包含市區聯開、郊區住宅、產業發展等),並將部分公路運量轉移。必須有新創造的運量,而不是只看當前,捷運投資才會有效。
6. #替代方案是什麼?
如果台鐵加密到5-10分鐘一班,橘線延伸1~2站至後庄或中庄與台鐵共構,則高屏地區的軌道需求可以大幅優化。
根據台鐵官方說明:「台鐵捷運化」有 #增設改建通勤車站、#擴充軌道容量,及 #新購電車 三大重點工作。但以高雄地下化為例,雖然完成了第一項的增設、改建車站,卻沒有擴充軌道容量,目前南部增加的運能(列車與司機)也還不足,自然無法完成「捷運化」。
我們過去已經多次強調,未來高屏鐵路能否真正捷運化,進一步加密班次,將和落實 #擴充軌道容量,及 #增加列車運能 有關。
前者在土建修改已經不可能,必須透過調整閉塞效率(全線升級 ERTMS/ETCS Level 2/和未來3 )等方式來完成。
而後者將和台鐵簡化車種、新購車輛與補充人力有關,希望地方政府不只要求看得到的「立體化」,也要要求看不到的「機電升級」和「運輸效率」!
7. #一定要捷運的話怎麼蓋?
屏東捷運規劃延伸有幾個問題,我們誠摯建議政府必須重視:
#未配合新計畫變遷
屏東捷運延伸規畫案是去年做的,但今年行政院才拍版高鐵延伸,因此高鐵的聯外只有台鐵,反而花大錢蓋的屏捷無法串聯高鐵與市區,這又讓屏捷失去一大客源。
#轉乘節點規劃分散
從幾案中,我們看不到市府確立屏東轉運核心的思維,例如大寮屏東,左營屏東案,都交會在復興南路一帶,而非屏東車站,勢必要增設一個台鐵通勤站,但這站又大概不會停對號車。
然而,屏東的轉乘機能,商業機能集中在站前,捷運沒起到整合反而是分散。高鐵一個核心,台鐵一個核心,捷運一個核心,轉乘零散不便。
#人口稀少區怎麼蓋?
不管哪線,都會經過大量低密度人口地區,在這些地區興建車站,注定使用率低落。
我們期望,中央配合軌道建設,與地方合作於郊區設置產業發展,教研發展與社會住宅用地,和車站共構,作為培養運量所需。
而在非都市計畫地帶,使用路堤、路塹等較接近平面封閉A路權,但仍和道路立體交叉方式,可降低成本。例子如奧斯陸地鐵郊區段,亦有很長的平面第三軌供電區間,並非特例。在壓低土建成本,提升轉乘效率,大幅增加TOD發展收益下,屏捷才會是成功的建設!
擴充軌道容量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高雄鐵路地下化倒數3天
#看看台中經驗後高雄人驚呆了?
文:左營楠梓翰-李欣翰、三民惟新 陳柏惟
先前我們專文報導了台鐵「地下化不等於捷運化」,例如鐵路地下化後,只停區間車的通勤車站有43班車,平均半小時一班,不要說捷運,離通勤鐵路的標準都有段差距。
根據官方說法「台鐵捷運化」搭配「立體化」推動,為了了解台鐵其他立體的運轉狀態,我們特別來到立體化區間和高雄相仿,一樣有十個車站的台中,來看看實際的運轉狀態。
#通勤站區間車班次有差嗎?
直接看班次來說,以台中高架化的通勤車站(如大慶、太原)為例,每天有53班車,就比起高雄地下化的通勤車站多出了25%!
這數字代表什麼呢?在尖峰時間就可看出差異。尖峰時台中通勤車站可達每小時4~5班,高雄僅有3班,離峰時兩者大概都是半小時一班。服務水準就有明顯感受。
兩者會有差異的原因,主要在於台中高架化除了山線以外,還有成追線運行其上,在53班車中佔了11班,讓班次密度上升。未來隨著成追線雙軌化以及「台中山手線」環狀運行的成形,班次密度可能會更高。而台中也已密集配置EMU-800列車,比率比起南部更高。
這讓我們懷疑,花更多錢建設,車站密度更高,沿線幾個車站人口密度也比台中高架化高的高雄地下化。這樣的列車密度真的足夠發揮「地下化」效益嗎?
#立體化真能帶動人潮?
台中鐵路在高架化後,雖然沿線幾個高架化的通勤站旅客成長幅度都不錯,但運量最多的台中站,2017年運量反而比前年下降2.47%。而同樣高架化的屏東站, 2017年運量也只成長1.95%,比起台南站還低。於是其一陣子就有某網紅覺青以此為例,懷疑這些土建的必要性。
然而,公共議題的討論,不能如此膚淺。立體化效益的不彰,在於機電設備無法升級。應該要做的是就事論事,從工程觀點改善台鐵運輸效率,讓立體化發揮真正的「捷運化」用途。而不是因為現有施政的缺失,就賣弄一些煽情的文字,全盤否認政策方向,如此根本無法有效監督,讓基礎建設水準更進步。
我們過去已經多次強調,未來高屏鐵路能否真正捷運化,進一步加密班次,將和落實 #擴充軌道容量,及 #增加列車運能 有關。
前者在土建修改已經不可能,必須透過調整閉塞效率(縮小閉塞區間,全線升級 ERTMS/ETCS Level 2 )等方式來完成。
而後者將和台鐵簡化車種、新購車輛與補充人力有關,希望地方政府不只要求看得到的「地下化」,也要要求看不到的「機電升級」和「運輸效率」。否則,立體化將無法保證運輸容量的增加,看不到人潮之下,台鐵附屬的開發成果也無法理想,不論是周邊商圈發展或投資帶動也都收不到成效。
大家這邊就可以發現,台鐵與中央、地方政府宣稱的建設效益,便和機電設備與運輸效率的改善息息相關,而不是土建本身。這樣簡單的事,不論贊成建設的,反對建設的政治人物,都沒有看清楚,但就會是我們持續監督之處!
擴充軌道容量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地下化不等於捷運化
#半小時一班的通勤車站
文: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三民惟新 陳柏惟
高雄鐵路地下化即將通車,10座地下車站中,有7座為新增的通勤車站,發車密度也隨之提高,然而這些不停對號車的通勤站班距平均居然在30分左右,尖峰也沒有明顯加密。因此讀者也投書本協會,質疑這樣的服務水準,不是跟「台鐵捷運化的口號」差很大嗎?
#離捷運化還差什麼?
根據台鐵官方說明:「台鐵捷運化」意義在於調整台鐵運輸系統結構性問題,健全台灣「區域鐵路」建設,將現行每小時50公里通勤圈擴大為每小時70公里通勤圈。為達此目的,有 #增設改建通勤車站、#擴充軌道容量,及 #新購電車 三大重點工作。目前搭配「立體化」與「支線建設」陸續推動。
以高雄地下化為例,雖然完成了第一項的增設、改建車站,卻沒有擴充軌道容量,目前南部增加的運能(列車與司機)也還不足,自然無法完成「捷運化」。
#通勤鐵路和捷運的分工
通勤鐵路和高運量捷運同樣為鋼輪鋼軌運輸系統,技術上並無差異,其分類的不同在於「服務對象」和「優勢區間」的不同。大體上通勤鐵路延伸較長,郊區站距大,以服務大都會區通勤(如衛星城市)為主。
為達成此目的,歐、日採取略有不同的作法,如德法等國家的RER,有些是全新建造的軌道系統網,在市區立體化,郊區可能為平面,和城際列車(Intercity)主線分開。
而日本則分為國鐵-JR與私鐵系統,關東關西又有不同(此處不細述)。但簡單說是透過直通運轉、車站增建通過軌、緩急分離等機制,讓鐵路運能上升。
相對而言台鐵在軌道容量未擴增下,還要運行城際列車與通勤列車,有部分老車拖累系統,閉塞等控制系統技術也落後,當然無法有效提升班次。
#高雄應該怎麼做?
我們過去已經多次強調,未來高屏鐵路能否真正捷運化,進一步加密班次,將和落實 #擴充軌道容量,及 #增加列車運能 有關。
前者在土建修改已經不可能,必須透過調整閉塞效率(全線升級 ERTMS/ETCS Level 2/和未來3 )等方式來完成。
而後者將和台鐵簡化車種、新購車輛與補充人力有關,希望地方政府不只要求看得到的「地下化」,也要要求看不到的「機電升級」和「運輸效率」。這也會是我們持續監督之處!
擴充軌道容量 在 【美食政治家】為什麼有輕軌了,鐵路還要地下化?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為達此目的,有#增設改建通勤車站、# 擴充軌道容量 ,及#新購電車 三大重點工作。目前搭配「立體化」與「支線建設」陸續推動。 ... <看更多>
擴充軌道容量 在 #擴充軌道容量 - Explore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近期,中央政府頻頻宣布屏東交通建設重大投資案,繼高鐵東延案後,高雄捷運延伸屏東規劃作業,4條可能路廊也期中報告中曝光,包含南北向路廊「#小港東港線」,以及東西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