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個月,停課那段日子,收到「openbook 閱讀誌」的邀約,希望我書寫一篇關於「書與人生」的文章。
我是國文老師,我能寫,也愛寫,當然願意寫。
我選了影響我人生極大的一本書:余秋雨的山居筆記。
以人生中的三座山為軸線,用書中那篇寫東坡的「突圍」為發想,寫下年近半百的感悟。
與大家分享,在這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週末夜晚。
--------
「像繞不出的山,纏著望不盡的彎,行到水窮處,總遇不見雲起,取而代之的是下一次的山窮水盡。就像那趟倉皇夜奔永遠睡不上一席茅榻,像首貸二胎再重整的他的債務我的名字,更像那夜奔之前的少年被撞門而入,無端被拔起重摔,拳腳如風如雨,落在我不明所已的十三四歲的夢魘裡。
他是山,我以為一輩子繞不出飛不過的山。
24年過去了。
我飛高了。
山老了、瘸了、頹圯了也荒了。
我緊握竹杖,踩穩芒鞋,24年裡每一天穿梭煙雨,在始終迂迴蜿蜒的歲月裡,用腳履行著那些在筆記裡拾獲的蹲低、褪去、修剪、埋首、厚積與放下,日日在我自己選擇留下的我的山居偏鄉小校裡突圍、拉拔、發聲、碰撞、創發與扶持,四季更迭,天光雲影遞嬗,偶爾遇見春華秋雨,才發現早已將異鄉他山活成也無風雨也無晴。」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開左Twitter和IG啦!想睇多d可以關注:Twitter: @hkStephenSYY / IG: hkStephenSYY 加入我們的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mrshiu 你爆料我來講email: [email protected] ...
我心安處是吾鄉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山居偏鄉小校裡 #突圍拉拔發聲碰撞與扶持
本期 #書人生 邀請到在南投偏鄉任教25年的國中老師、教育界三大獎全國獎得主👬👫🏆 #王政忠。他出版過《老師,你會不會回來》,並翻拍成電影,期待以教育翻轉學習弱勢。
.
王政忠:「像繞不出的山,纏著望不盡的彎,行到水窮處,總遇不見雲起,取而代之的是下一次的山窮水盡。就像那趟倉皇夜奔永遠睡不上一席茅榻,像首貸二胎再重整的他的債務我的名字,更像那夜奔之前的少年被撞門而入,無端被拔起重摔,拳腳如風如雨,落在我不明所已的十三四歲的夢魘裡。
他是山,我以為一輩子繞不出飛不過的山。
24年過去了。
我飛高了。
山老了、瘸了、頹圯了也荒了。
我緊握竹杖,踩穩芒鞋,24年裡每一天穿梭煙雨,在始終迂迴蜿蜒的歲月裡,用腳履行著那些在筆記裡拾獲的蹲低、褪去、修剪、埋首、厚積與放下,日日在我自己選擇留下的我的山居偏鄉小校裡突圍、拉拔、發聲、碰撞、創發與扶持,四季更迭,天光雲影遞嬗,偶爾遇見春華秋雨,才發現早已將異鄉他山活成也無風雨也無晴。」
—————
㊯贊助Openbook,參與從台灣土地長出的原創文化
●了解更多:https://lihi1.com/QrPU4
●訂閱電子報: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我心安處是吾鄉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陈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 并序》
——導言:1927年6月2日,清華國學院導師王國維先生以自沉昆明湖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好友陳寅恪寫下《王觀堂先生挽詞並序》,稱得上韻體文字的大著述,寫法很像王國維《頤和園詞》。《挽詞》長一百一十二句,可謂觀堂(王國維)其人學問與政治命運的哀歌。其主旨在於書寫王國維的學問歷程與高才隆遇,多述掌故,既深惋王國維之死,也藉此自抒懷抱,以清詞麗句編織結構而成絕唱。
此詩陳氏應初撰於1927年王國維自沉後兩三月間,後復撰一序及一挽聯,暢發其旨。挽詞、序言與輓挽聯乃是一個整體。陳氏曾將此詩奉贈羅振玉等師友指教,也下發清華國學研究院學生研讀,並通過《國學月刊》《學衡》等雜誌發表。
當代著名學者劉夢溪先生在《王國維、陳寅恪與吳宓》一文中認為,陳所撰《挽詞》的長序,闡述了作者的文化觀點及王之死因,不僅對王之選擇赴死給以文化意義上的正解,同時也是解開二十世紀中國文化與社會變遷謎團的一把鑰匙。「中國文化」這個概念,實際上是晚清和近代知識分子自我反省其檢討傳統的用語,對中國文化本身而言,是「他」者的概括。所以上一個百年,這個概念雖被過旋轉不停地給以討論和解說,而終無結果。以至於晚年的錢鍾書先生,與來訪的學人開玩笑,說誰再是講東西方文化,我「槍斃」他(說的時候他拿起一支筆)。
陳《輓詞》序的過人之處,是指出以綱紀之說為表徵的中國主流文化的意義,具有「抽象理想的之通性」,也就是柏拉圖的所謂理念。實際生活中是否能夠完全做到是另一回事,但它是傳統士子倫理上的人生規範。晚清以降的劇烈變動,既是社會結構的變遷,又是文化思想的變遷。簡而言之,傳統文化的核心從此崩塌了。因此為傳統文化所化之人的失落與痛苦,可想而知。王國維就是這樣的人。但失落與痛苦可以有不同的走向。由痛苦而新生,為更多的知識人士所選擇。既是未趨步新潮,也不必即死。但陳寅恪先生認為,像王國維是以文化託命之人,「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因此,王國維之死,不是殉清,而是殉為其所化的那種文化、那種文化理想、那種文化精神。
「吾儕所學關天意」,王國維先生曾說:「國家與學術為存亡,天而未厭中國也,必不亡其學術。天不欲亡中國之學術,則於學術所寄之人,必因而篤之。」九十年後再讀斯文,我輩學人,當知王國維先生之死對於文化中國的深刻影響,陳寅恪先生和血痛書的所切所籲。——2017/06/03 來源:鳳凰網)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Ej5G54.html)
王觀堂先生挽詞序
——陳寅恪
或問觀堂先生所以死之故。應之曰:近人有東西文化之說,其區域分劃之當否,固不必論,即所謂異同優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義焉。其義曰: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爲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爲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若以君臣之綱言之,君爲李煜亦期之以劉秀;以朋友之紀言之,友爲酈寄亦待之以鮑叔。其所殉之道,與所成之仁,均爲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體之一人一事。夫綱紀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託,以爲具體表現之用;其所依託以表現者,實爲有形之社會制度,而經濟制度尤其最要者。故所依託者不變易,則依託者亦得因以保存。吾國古來亦嘗有悖三綱違六紀無父無君之說,如釋迦牟尼外來之教者矣,然佛教流傳播衍盛昌於中土,而中土歷世遺留綱紀之說,曾不因之以動搖者,其說所依託之社會經濟制度未嘗根本變遷,故猶能藉之以爲寄命之地也。近數十年來,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會經濟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劇疾之變遷;綱紀之說,無所憑依,不待外來學說之掊擊,而已銷沈淪喪於不知覺之間;雖有人焉,強聒而力持,亦終歸於不可救療之局。蓋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鉅劫奇變;劫盡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爲天下後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至於流俗恩怨榮辱委瑣齷齪之說,皆不足置辯,故亦不之及云。
漢家之厄今十世,不見中興傷老至。
一死從容殉大倫,千秋悵望悲遺志。
曾賦連昌舊苑時,興亡哀感動人思。
豈知長慶才人語,竟作靈均息壤詞。
依稀廿載憶光宣,猶是開元全盛年。
海宇承平娛旦暮,京華冠蓋萃英賢。
當日英賢誰北斗,南皮太保方迂叟。
忠順勤勞矢素衷,中西體用資循誘。
總持學部攬名流,樸學高文一例收。
圖籍藝風充館長,名詞瘉埜領編修。
校讎鞮譯憑誰助,海寧大隱潛郎署。
入洛才華正妙年,渡江流輩推清譽。
閉門人海恣冥搜,董白關王供討求。
剖別派流失品藻,宋元戲曲有陽秋。
沈酣朝野仍如故,巢燕何曾危幕懼。
君憲徒聞俟九年,廟謨已是爭孤註。
羽書一夕警江城,倉卒元戎自出征。
初意潢池嬉小盜,遽驚烽燧照神京。
養兵成賊嗟翻覆,孝定臨朝空痛哭。
再起妖腰亂領臣,遂傾寡婦孤兒族。
大都城闕滿悲笳,詞客哀時未返家。
自分琴書終寂寞,豈期舟楫伴生涯。
回望觚棱涕泗漣,波濤重泛海東船。
生逢堯舜成何世,去作夷齊各自天。
江東博古矜先覺,避地相從勤講學。
島國風光換歲時,鄉關愁思增綿邈。
大雲書庫富收藏,古器奇文日品量。
考釋殷書開盛業,鉤探商史發幽光。
當世通人數舊遊,外窮瀛渤內神州。
伯沙博士同揚搉,海日尚書互倡酬。
東國儒英誰地主,藤田狩野內藤虎。
豈便遼東老幼安,還如舜水依江戶。
高名終得徹宸聰,徵奉南齋禮數崇。
屢檢秘文升紫殿,曾聆法曲侍瑤宮。
文學承恩值近樞,鄉賢敬業事同符。
君期雲漢中興主,臣本煙波一釣徒。
是歲中元周甲子,神皋喪亂終無已。
堯城雖局小朝廷,漢室猶存舊文軌。
忽聞擐甲請房陵,奔問皇輿泣未能。
優待珠槃原有誓,宿陳芻狗遽無憑。
神武門前御河水,好報深恩酬國士。
南齋侍從欲自沈,北門學士邀同死。
魯連黃鷂績溪胡,獨為神州惜大儒。
學院遂聞傳絕業,園林差喜適幽居。
清華學院多英傑,其間新會稱耆哲。
舊是龍髯六品臣,後躋馬廠元勳列。
鯫生瓠落百無成,敢並時賢較重輕。
元祐黨家慚陸子,西京羣盜愴王先。
許我忘年為氣類,北海今知有劉備。
曾訪梅真拜地仙,更期韓偓符天意。
回思寒夜話明昌,相對南冠泣數行。
猶有宣南溫夢寐,不堪灞上共興亡。
齊州禍亂何時歇,今日吾儕皆茍活。
但就賢愚判死生,未應修短論優劣。
風義平生師友間,招魂哀憤滿人寰。
他年清史求忠蹟,一弔前朝萬壽山。
王觀堂先生挽聯
十七年家國久魂銷,猶餘賸水(昆明湖)殘山(萬壽山),留與纍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籖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
觀堂先生靈鑒 後學陳寅恪拜挽
說明/1927年6月2日,王國維自沉於頤和園魚藻軒。其遺書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當此事變,義無再辱。」清祚告終於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距離王國維之死17年,「十七年家國久魂銷」即指此。「牙籖」指書籖,「謬承遺命」指遺書中委託陳整理書籍之事。此聯一出,時人紛紛贊之,被譽為挽聯中最佳之作,無論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有深刻價值的作品。
我心安處是吾鄉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開左Twitter和IG啦!想睇多d可以關注:Twitter: @hkStephenSYY / IG: hkStephenSYY
加入我們的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mrshiu
你爆料我來講email: connectiontaiwan@gmail.com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我心安處是吾鄉 在 此心安處是吾鄉(家)」 在朝廷失意被貶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文中引蘇軾及白居易的「此心安處是吾家」和「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饒有深意,值得細味。 蘇軾定風波之句,乃係官場失意的時候。全詞為: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 ... ... <看更多>
我心安處是吾鄉 在 [地雷] 此心安處是吾鄉-《安藤奈津》觀後感- 精華區Japandrama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圖文網誌版:https://siedust.pixnet.net/blog/post/22701500
以下有雷!!
《安藤奈津》最後一集我一直捨不得把它看完,總覺得看完這一集,
難得溫柔的夏天就要結束了。
《安藤奈津》沒有華麗的噱頭,也沒有高潮起伏的劇情,唯獨擁有的,是簡單的
淺草風光與不平凡的人情溫暖。故事從女主角安藤奈津(貫地谷詩穗梨 飾)意
外來到滿月堂開始,因為被滿月堂的和果子吸引,毅然決然拜大師傅(國村隼 飾)
為師,開始看似平淡實則精采的學徒生活。
既然是以和果子為題材,形形色色的和果子自然成為吸引觀眾的力量之一。我對
甜點雖然並不格外鍾愛,但每次看到這麼漂亮的點心,都覺得很不可思議。到底
要以何種心思,才能製作出如此動人的食物呢?(因為我是個對料理十分苦手的
人啊)
這點劇中奈津明確地說過:心靈可以傳遞到手上,然後傳達到點心裡……
也就是說,每一個精緻漂亮的和果子,都充滿了製作者的心意。奈津也將此奉為
圭臬,努力踏實地跨出每一步。
然而,比起和果子本身,圍繞在滿月堂周遭的人情,更是有滋有味。
無論是親情、友情或曖昧不明的愛情,在編導與演員的詮釋下,總能深深地打動
我的心。《安藤奈津》絕非激烈的山洪或岩漿,它只是一泓清流,可總能緩緩流
淌過我的心,令我感受到它的溫柔與自然,然後不知不覺為它而落淚。
劇中我最喜歡的情節,通常與工作或人生理想的取捨有關。
像第四集優人逃離鰻魚店,最終還是捨棄不了這份他引以為豪的工作(今天我回
頭看自己的截圖,才發現飾演優人的是鈴木裕樹,我真是後知後覺);第八集憲
司想要達成自己的夢想,到美國學特殊化妝,卻因為父母的反對而兩難……
每每看到這樣的劇情,我心中總是感慨甚深。這群年輕人擁有的理想不是空談,
他們都和奈津一樣,鬥志滿滿,儘管會因為挫折、挑戰而停頓或不安,但他們最
終都不會輕言放棄。我非常羨慕他們,我認為人生於世,光是找到理想就是一件
難事,堅持它更是難上加難,可是淺草的這些年輕人,卻用盡氣力一步步走下去。
看著他們,我心中的感動難以言喻。
所以最後一集陽介說,當他看到努力的奈津,覺得自己應該再給自己一道高牆去
跨越時,我很能理解他的感覺。看到別人為了理想堅持奮鬥,自己內心真的會產
生人一股「嗯,我一定也要拚命」的動力呢!
最終回奈津為了陽介的啟程,做了蓬萊饅頭祝福,我記得本劇一開始也是以蓬萊
饅頭祝賀出嫁的女兒。以此始,以此終,讓本劇充滿了溫馨祝福的味道。
我想起蘇東坡的「此心安處是吾鄉」,無論是遠從福井而來的奈津,或即將遠離
淺草的陽介,人生的旅途不可能有終點,挑戰、挫折也往往相伴與旁,可是只要
朝著自己認定的目標前進,縱使困難重重,何時何處不可安之若素呢?
--
你想找歸宿,其實,大家都一樣......
但就算你找到了你所謂的歸宿,你也看不見盡頭,
因為人生是沒有窮盡的,也就沒有什麼歸宿。
--吳哲《士兵突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17.156.10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