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此心安處是吾家(李怡)
我很早就從歷史和文學閱讀中發現:歷史除了人名和年代是真的之外,其他都是假的;小說除了人名和年代是假的之外,其他都是真的。
這也許是極而言之的說法。不是作研究,而是憑感覺。讀歷史未必能鑑古知今,要洞悉真相,多讀小說或看影劇會有幫助。魯迅翻譯日本廚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提到「為政者總該深解文藝……但和中國現在的政客官僚們講論此事,卻是對牛彈琴。」與100年前的「現在」相比,此時的「現在」若有改變,恐怕也是倒退的改變吧。因為愛讀文藝作品,從中吸取不少思緒,就融入對時政的評論中。120年前的俄國托爾斯泰小說《復活》中的一節,最近又再想起來。貴族聶赫留朵夫,受良心責備,陪同他年輕時姦污後拋棄的罪犯卡秋莎,去西伯利亞流放,途中長期與各種囚犯接觸,他總括當時俄國的囚犯不外是四種人:第一種人是本身沒有犯罪,純然是法庭錯誤判決的犧牲者;第二種人是幾乎任何人處在他們的境況下都會犯罪的人,比如面對不公平待遇而盛怒下的暴力;第三種人是確實犯了罪,但相對於他犯的罪,社會對他犯的罪卻大得多;而最令人欷歔的是第四種人,他們之所以被判有罪,只不過因為他們的道德比其他人高尚,這些人就是政治犯。
這樣悲憫的概括,相信在任何學術著作或理論分析中都看不到,而我們卻不能不承認它確實反映了社會真實。其中的政治犯,是所有民主國家都不存在,而只有專制政權才有的罪犯類別。政治犯不是為個人私利犯罪,而是為公眾權利發聲,或為體現公民應有權利而行動的人。在自由和人民權利受壓制的情況下,多數人啞忍,明哲保身,而政治犯選擇挺身而出。他們不僅因此遭受苦難,甚至還會受到保持沉默者的埋怨甚至攻擊。當然,政治犯中一些人的本身行為,固然有可議之處,就人格來說也不無瑕疵。你可以不贊成他們的行為,但作為政治犯的整體,確實如托翁所言,被治罪只是因為他們的道德在社會平均水準之上。
如果道德高尚成為被治罪的原因,那麼這地方的走向就是道德淪喪。
托翁說:「在俄國,一個正直的人的唯一出路就是監獄。」難道沒有進監獄的就都不是「正直的人」嗎?面對社會沉淪,聰明人,對社會出現政治犯感到無關痛癢的人,保持沉默的人,很難說是「正直的人」吧。
社會上讓人們看到大批道德高尚、看上去也都是善良無辜的人,被送上法庭監獄;Bao Choy在fb上講她上午旁聽白衣人襲擊案,下午去旁聽47人被控案,看到「兩個法庭,兩個世界」。
兩個世界暫時共存,趨勢則肯定是前一個世界向後一個世界過渡。
我想到五年多前李嘉誠回應大陸媒體攻擊他「撤資」,說他「不愛國」,引用了蘇軾和白居易的詩:「此心安處是吾家(鄉)」,以及「我身(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兩句詩都略有錯引,但也許是故意,因為此時此地,「吾家」比「吾鄉」更貼切,「我身」也比「我生」更能突出心安是現時選擇歸處的基本要求。
心安是吾家,心安是歸處。心安起碼有兩個因素:人身安全和自由。能夠撤資的地方才讓人安心投資,能夠離開的地方才讓人安心進入。作家柏楊在離開大陸居台灣30多年後,80年代重遊大陸故里,在記此行的書封面上寫:「大陸可愛,台灣可戀,有自由的地方就是家園。」這是他的心聲,也含有對掌權者的勸喻:只有讓人民享有自由,感到心安,人民才會把這片土地當家園。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星期前隔岸洋溢的高漲情緒,你們還記得嗎? 民進黨蔡英文最終以逾 800 萬得票連任成功,打破了自1996年台灣總統直選以來最高得票記錄。香港人王先生,重得台灣戶藉後,第一次專程去投票,當日他剛好滿六十歲,吸一個印,意義比吃一座生日蛋糕更深遠。 26歲的Ben 是台灣人,在香港生活了超過七年。去...
此心安處是吾家 在 林輝:旅遊寫作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此心安處是吾家//
相比赤蠟角機場,我對啟德機場的情感還是比較深。
記得第一次坐飛機,是十歲時跟父母去旅行。還記得那時在啟德機場出發,坐的是尚未成為「因航」的國泰——第一次用上護照、第一次聽安全廣播、第一次吃飛機餐(用的還是金屬刀叉);而作為小朋友,也例必會問空姐姐姐要一副有國泰標誌的免費啤牌。在天空上一切都是全新體驗,包括在天空中俯視香港,從飛機窗邊看著城巿越縮越小,那一刻小小心靈對「家」竟有了新的體會。
最後一次在啟德機場離開香港,是它停用之前的兩年。那年我還是中五,有機會去澳洲當一年交換生;離港的那天,數十位同學和朋友來送機,加上家人,仿如一件甚麼大事。不過對我來說,那確是一件人生大事,第一次到外國去探索這個世界,所謂「見世面」,也許就是看見這世界的不同面貌。
隨著年月過去,去機場不再去九龍城,而是經過青馬大橋;我坐飛機的機會越來越多,飛行也當然沒那麼多感觸了。直至去年起,當旅行突然變得史無前例地困難,那些關於飛行的細碎記憶,竟不時湧上心頭。
我曾經以為自由應該是理所當然的;然而擁有自由、把握機會,這其實並非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幸運。享有自由的人,行有餘力,可以為沒那麼幸運的人扶上一把,特別是成長於弱勢家庭的孩子。
香港善導會是支援釋囚和弱勢社群的團體,這次舉辦「第八屆甦Walk 慈善行·想旅行」,是為弱勢家庭及預防跨代犯罪服務籌款;在這個不能去旅行的日子,善導會也改變了活動的模式,精心設計了八款印有世界名勝的「景點卡」供選購,參加者皆可獲贈小孩卡乙張,鼓勵大家帶同卡片,在香港不同角落拍下「旅行照」,亦寓意帶弱勢家庭的小朋友一起旅行,助他們走出現有的困境。
2月5日將截止報名,誠邀大家一同響應活動,將「旅行照」上傳到社交媒體,並標記 #甦Walk #SRACP 以示支持。
參加和捐款方法,詳情在此:
https://www.sracp.org.hk/SoWalk2020/tc/info.html
(活動由天龍控股有限公司、匯財金融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及利眾清潔有限公司冠名贊助)
#香港善導會 #弱勢家庭 #社區服務 #想旅行 #預防跨代犯罪
此心安處是吾家 在 柳廣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於明報文化力場的線上討論,主要討論鉛筆。
全文閱讀: https://bit.ly/35Nh31M
關於鉛筆在物理性上的思考,我較關注在手感及繪畫狀態上,對於石墨在視覺特性上的考量,也僅限於其沙啞及微微反光的質感。
我更專心關注的是漫畫語言。鉛筆像是幫助我探索的手段,很多關注的提問由漫畫本身發想。對於工具,即鉛筆上的關注不及漫畫本身大。但作為有足夠理由使用鉛筆的我而言,參與這個討論很有趣。因為即使我使用鉛筆的理由足夠,亦不代表是發現了鉛筆的所有。反而因為用鉛筆的理由找夠了,就停止再對鉛筆問下去。因我已經明白自己為什麼選擇使用鉛筆,對著不同記者亦如背稿般對答如流,對於鉛筆未知的其他面向,我並未有為意。
很記得林恩如其中一個作品《想像太陽》,利用鉛筆的高度反光的特性,在紙面的同一位置上反覆用鉛筆劃下痕跡,留下厚厚一層,烏黑的石墨。再對其用燈光一照,因其反光而耀眼無比。再加上作品在政治上的概念,鉛筆痕跡刻劃在國旗於區旗間,配合今天香港的Context,用鉛筆說出「黑暗的盡頭便是光明」,實在是有力不過。而且論及該用什麼工具,鉛筆也真的是適合不過。
我在使用鉛筆創作時的現場環境,基本上是穩定不變的:柔和的燈光打在紙面上,石墨於紙面上與光的作用穩定非常,不必調整看畫的角度,也從未為意。對於環境條件的思考,也真的沒有太關注。
很欣賞馬琼珠對於自己身體感知的敏感,很多媒介的物理上的不確定性,帶給她不安感。感覺她對於媒介的探索和嘗試像是要找到「此心安處是吾家」的狀態。液體顏料的流動性及對紙張的纖維破壞令其對於畫面完成的不受控感到不安,於是要找乾燥的、固體的。最近就找到鉛筆這個避難所。她的感知令我發現鉛筆本該顯而易見但我卻一直忽略的事,就是鉛筆於紙面的痕跡的消逝。鉛筆作品,論及保質,一定是弱項。或許因為我畫完稿件,就會一張張疊上去,甚少暴露於大氣及受潮,且轉用鉛筆只是三年,也很難發現鉛筆痕跡的消逝這一特性。
正因為鉛筆具備輕易消逝的特性,便有了Spray Fixative的發明。為的就是強行讓本不該存在於紙面上如此長久的石墨,持續黏著在紙面上更久一點。但噴上了Spray Fixative的鉛筆痕跡,是依賴著外界的力量寄宿於紙面上,而不是依賴鉛筆本質上的特性。於是,我在想,鉛筆的消逝特性,是否可以反加利用?如果我用鉛筆寫出「50年不變」,但有意或無意地,任由環境的催殘讓它的痕跡在22年間就完全消散,又象徵著什麼?如果我在具政治意識的情況下做此動作,那這就是媒介的物理特性與概念的共鳴。
我經常很欣賞那些懂得利用媒介的物理特性賦予概念的創作者。繪畫不僅止是在空間上畫下痕跡讓人看到用痕跡堆砌而成的畫面,再透過痕跡拼湊出的畫像理解某種思想而已。痕跡(筆劃)早在我精雕細琢地花費數小時氣力關心著構圖、深淺、拼湊出具象的畫面前,在留下痕跡(下筆)的第一刻,就與痕跡的載體(紙面)發生了可被理解為具某種潛在意義的物理/化學反應。此時什麼裝置藝術、繪畫之間,貌似牛頭不對馬嘴的清晰界線卻又突然消失。
我想,之後也可以想想工具上的事。但大概不大會從漫畫走太遠。
所以,討論吹水真的是很好的事。
(圖為Rusty Lake: Roots的漫畫其中一頁,感覺我當時的繪畫狀態相較其他時期更好,於是拿來用了)
此心安處是吾家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一星期前隔岸洋溢的高漲情緒,你們還記得嗎?
民進黨蔡英文最終以逾 800 萬得票連任成功,打破了自1996年台灣總統直選以來最高得票記錄。香港人王先生,重得台灣戶藉後,第一次專程去投票,當日他剛好滿六十歲,吸一個印,意義比吃一座生日蛋糕更深遠。
26歲的Ben 是台灣人,在香港生活了超過七年。去年初夏至寒冬,見證反送中運動,投票意欲大增,專程坐飛機回家:「如果今天我有這個權利,但我沒有使用的話,我覺得很對不起冒很大風險抗爭的人。」
過程中,他們談香港、談選舉,更談身份。回家投票,哪個家又散落何方?獨在異鄉為異客,還是此心安處是吾家?無論60歲還是26歲,他們的一票,化成不一樣的聲音。
每一票,是輕浮的紙張,卻有種重量。
-----------------------------------------------------------------------------------------
明周娛樂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此心安處是吾家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專題籽:居安思藝】
沒試過那麼想擁抱一位受訪者。喪夫,我連用鍵盤打這個詞都戚戚然,不敢想像陳嘉麗(Heidi)如何真切地經歷。四年,只差一點點就能接受事實,可是那一點點足以牽扯一生。她在家中特闢房間靜修,遠離別人的期望,靠近心底的自己。一進,一出,就有氣力繼續走下去。此心安處是吾家,心安貴乎靜。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