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就是我的故鄉,我的心能安,我便能安居於我的故鄉,讓心安成為自我生命的歸處。
當外在世界溫暖的時候,你的心當然可以很溫暖。可是一旦你學了莊子,要是外在世界有風雨,你的心就好像在參加重訓,似乎也成為磨練心的一種力量。
一旦真把歸處擺在心上,夢想中的情感對象與理想中的世界,更容易出現。
取自《解愛》
……………………………………………………………..
各位朋友,早安:
蔡教授在這本書,反覆問一個問題:有「愛」,能不能無「傷」?
不管在哪種關係,失去自我,便能成傷。然後,傷身傷心,直到關係空虛或解離。
「經歷了習書之日重逢全開雪白宣紙的慌張,才知道自己早已習慣把字寫在格子裏──就像慢慢熟悉幼稚園矮牆與愈來愈高的體制高牆。甚至要囿限在這樣的格子裏、高牆中,才不覺心慌。對於還未被規矩馴化的,嬰兒般天真、赤子般至誠的自己,反而陌生起來。」
我們長期受到教育的制約,習慣了互相矛盾的道德規條,難以跟自己連結。疏於觀照本心,又能愛誰?
「因為懷抱深情,所以理解無情。因為欲而無咎,所以愛而無傷。許對理想的美好和現實的殘酷都有一定程度的體會,才能胸懷無情海面下澄澈如許的深情。」
不過,沒有傷,又怎麼懂「愛」?
經歷過第二層的失落,才能對第三層有更深刻的體會。所以,都是過程而已,只是有人難以看破,怨懟一生;有人卻能蜻蜓點水,乃至翱翔九天。
祝願您,保有淡如水的心,無情用情!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768178276531788/
pps. 7/31(五)晚上9點半進行贈電子書直播
……………………………………………………………..
人生可以安居的歸處,在自事其心
【文/ 蔡璧名】
「一雁聲嘶何處歸」,我們讀《莊子》都知道莊子有莊子的歸處,如〈逍遙遊〉中的「歸」「巢」意象,「歸休乎君」、「鷦鷯巢於深林」。與《莊子.齊物論》說:「一受其存形,不亡以待盡」,當你以這個形體存在人間世,當我們還沒有死的那天,便是在等待著生命的盡頭。「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我們忙於在外面追逐,覺得很累很累,但卻還是陷溺其中,不知道要歸返自身,不知道有一個理想的歸處。莊子的理想歸處就是「自事其心」,「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人的生命,原本就是這麼茫昧無知嗎?還是只有莊周我如此茫昧?而世界上的人又有不茫昧的嗎?──我覺得這就是莊子的動人之處,他從來沒有站在高處,他就站在你我之間,滾滾紅塵裏。
〈齊物論〉這段話對照蕭綱「早知半路應相失 不如從來本獨飛」的心情,可說十分契合。因為你不停地向外尋找生命中的那個人,你以為找到了,在相戀的過程中經歷了多少摩擦,好不容易以為一一克服了,但最後他還是跟你分手,讓你覺得非常地悲傷。
喜愛莊子的東坡寫下「此心安處是吾鄉」(〈定風波〉),我的心就是我的故鄉,我的心能安,我便能安居於我的故鄉,讓心安成為自我生命的歸處。我們忍不住要問的是,為什麼哲學家,甚至於宗教家,最終尋得生命的歸處都會是自己的心?或許正因為那是世上最不需要天時、地利或他人配合,只憑自我一己的選擇、意志力與實踐工夫,就可以到達的歸處。
當外在世界溫暖的時候,你的心當然可以很溫暖。可是一旦你學了莊子,要是外在世界有風雨,你的心就好像在參加重訓,似乎也成為磨練心的一種力量。當以心為歸處,不必待日後情愛修成正果,不必等十年後立下功業,也不必求百年後不朽的聲名,神凝、死灰、緣督、槁木,當下即是。
形神合則生,形神離則死,這是中國古代醫、道兩家對生命的共通看法。所以我們的生命就是形軀和靈魂的合體,在出生之後、死亡之前,我們的靈魂就在此身開展。現象學家認為,人是「投身於世界的主體」,因為它跟笛卡兒(Descartes)所主張的心物二元論不一樣,在現象學中心身是不分離的,是必須合起來說的。那如果我們的生命,我們的靈魂,跟我們的形軀關係這麼契近──那麼在有生之年,修鍊心神就等同修鍊具形軀之我、修鍊你這個人,這是同一回事。畢竟在傳統醫、道身體觀中,心神、精氣、血脈、筋絡、肌骨和臟腑,彼此間是非常緊密相依的存在。
正因如此,如果你已經心神不寧到飯吃不下、呼吸不能平順、連覺也睡不著,請問你的人生還有什麼餘力去從事理想的追求?
──莊子不是一剛開始就體道悟道的人,而是在非常多的受傷、痛苦、疲累中,才把「設立心靈的目標」當作很重要的歸處、成為人生的解答。所以對莊子而言,「反本全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但這條路,並不是每個青春正好、情場職場得意的人都會自然如此選擇的。常要在歷經個人生命史中前所未有的傷、痛之後,在努力尋找讓自己再站起來的助力時,你才會讓莊子成為你最深交的朋友,你最常對話的一個人。你才會把心當成此生終極的歸處。
我認識個小青年,是個至為多情的星座,在現實世界、在情場都受過很多傷。當他遇見莊子之後,才發現一旦真把歸處擺在心上,夢想中的情感對象與理想中的世界,更容易出現。
──有哪個人不想和心緒安定、精神強大、擁有非常大的包容力的人一起走一輩子呢?他如果心不夠強大,包容力不夠,愛不夠深,怎麼有辦法照顧自己又照顧別人呢?在情感裏面心不是很重要嗎?
──又有哪位上司想聘雇常因鬧情緒就沒法好好工作的人呢?如果今天你是一個上司,會想聘任一個,常常擺不定自己的情緒,所以沒辦法好好工作的人嗎?
把心當成終極的歸處,跟你把事業、愛情當成最終極的歸處,其實並不衝突,它是可以同修共成、花開並蒂的。
.
以上文字取自
解愛: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愛裏獲得重生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2983
天下∣https://bit.ly/31Id5pn
天下讀者俱樂部
2020.08.17 一起吧!(一)20:00 @ Legacy Taipei
蔡璧名 ✕ 盧廣仲 《解愛》講唱會
售票詳情:https://bit.ly/2ZKScXG
.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就內地媒體對李嘉誠「撤資」的批評,李嘉誠終於在昨天傍晚作出了正式的回應,詳情我會在明天節目討論,但在此之前,我要跟大家剖釋一下他的聲明中的兩個重點: 首先,若以說理文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寫得非常準確、非常到位。文章中不會表露出他的怨恨,而是將其怨恨藏在文中並且適當地表露出來。其中只有一點仍是顯露了...
此心安處是吾鄉定風波 在 DJ JoJo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定風波》-蘇東坡。
我很願意去滿意我今天的生活。
此心安處是吾鄉定風波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就內地媒體對李嘉誠「撤資」的批評,李嘉誠終於在昨天傍晚作出了正式的回應,詳情我會在明天節目討論,但在此之前,我要跟大家剖釋一下他的聲明中的兩個重點:
首先,若以說理文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寫得非常準確、非常到位。文章中不會表露出他的怨恨,而是將其怨恨藏在文中並且適當地表露出來。其中只有一點仍是顯露了李嘉誠的自負,就是他指自己刻意不在習近平訪美期間作出反駁,因為怕影響習近平訪美的成果。大家想想,習近平訪美是國際一等一的大事,他認為自己的反駁會影響習近平訪美,是何等自負的想法!可想而知他將自己的地位放得有多高!他是在提醒習近平,他是一個國際知名的人士,如何他作出反撲,對習近平是會有影響。這一點是藏不起來的。
這篇文章就有如樂毅離開燕國時寫下的千古名句一樣,所謂「君子交絶,不出惡聲」,其實是一封絶交書。文章至此,可謂恩斷義絶。
文中引用蘇軾的《定風波》一句「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本是四川人,被貶到了嶺南,他卻說令安樂的地方就是他的家鄉。
也就是說,有人問李嘉誠他愛不愛國,一般的答案當然是愛國,自認對家鄉的有永割不斷的情懷,但李嘉誠沒有這樣說,他只說「此心安處是吾鄉。」即是哪裏不會迫害人,哪裏有自由人權的地方,就是他的家鄉,而現在內地所寫的全是文革式批鬥的文章,那就不是他的家鄉。
這篇文章是如此的重要,但大部份傳媒的分析都止於此,卻幾乎沒有提到他另外引用白居易的幾句:「揮手辭親故,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意思是人沒有家鄉,心安的地方就是歸處,但還要看之前一句,才能知道真正的意思。前一句是「揚鞭簇車馬」,也就是說,是你揚鞭驅趕車馬向前行,我才揮手向你告別。再加上蘇軾那首兩句,其實亦是轉引白居易《種桃杏》的「無論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以上所有的句子,都是離別的意思。
胡適曾說,有民主自由的地方就是他的故鄉,而李嘉誠則說,有自由、有法制、不會迫害人的地方,就是他的故鄉,意思非常清楚,只是寫得非常客氣而已。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