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時候,
人對壞事的擔憂皆來自於想像,
人身的安全感雖然決定於環境,
但心理的安全感終究決定於自己。
無論我們在害怕什麼,
還是在擔心什麼,
甚至是不滿什麼,
都是在事情的表面罩上一層自己的不安感,
事情因而看起來特別危險,
自己也看起來特別渺小,
心情看起來更加糾結。
然後,
匱乏感愈來愈重,
活著的意義開始剝離,
我們愈來愈擔心自己沒有能力面對,
煩惱自己不夠好。
許多時候
人會把一件事想得太壞,
導致焦點全放在那件事上面,
任由周圍原本就有的美好漸漸消逝,
或是錯過太多更好的可能。
如果站在高空俯瞰每個人的生活,
多數人過的日子似乎很像。
早上拖著自己起床,
接著忙碌地追著時鐘跑一圈,
下班或假日就在悠閒與焦慮中度過。
久而久之,
人會開始習慣這樣的循環。
其實,
生活的一成不變,
很多時候才是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
努力過著穩定的生活,
是因為你知道未來沒什麼是確定的,
生活看似平凡無奇,
卻在一點一滴累積出更好的未來。
如果實在喘不過氣了,
也不用勉強自己一定要做些什麼,
找個靜謐的地方坐著,
為自己泡一杯暖心的飲品,
度過一個不被時間追趕的下午,
讓時間去解開糾結的心。
心一旦平靜,
許多事反而看得更清楚。
很多時候,
我們要先安撫自己的心,
事情才會變得讓人放心。
.
本文摘自
《#在不完美的生活裡_找到完整的自己》
.
作者:艾爾文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看到留言回應,作者的書讓人有力量。我猜,這是對作者很大的禮讚。
人在脆弱的時候,不用什麼長篇大道理,也聽不進去。對的話,三言兩語就能安撫人心。
祝願您,能體會到我們先跟自己的情緒相處得不錯,很多事也都變得沒那麼難熬了!
.
歡迎到這本書分享的第一篇文章
參與這本書的贈書活動
心理安全感的力量書摘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成為自己的父母
隨著成長,我們忘卻了關於小孩的祕密,其實,他原本就是個完整個體;也忘卻了他可以不因反思、評判和譴責而被麻痺在自己內心,活出整個世界,如同活在一個萬物都和平共處的天堂花園裡。
~榮格
第一個該結盟的大人,就是你自己。
對於內在小孩而言,時間的概念並不存在。過往的一切經驗都能夠隨時隨地在內在小孩的生命裡即時地被喚起。而成人若想要填補自我成長中的空白,就必須先成為自己的家長。當往事再度被喚起時,不管是愉悅的還是苦痛的,其實都是內心小孩正在呼喊等著大人來幫忙或鼓勵,好繼續成長。也就是,其實每個人都有責任來包紮自己心裡的傷口,負起自我療癒的責任。在我們先前的文章裡,提出了許多可以自我成長的方法,尤其是:
• 加油打氣的訊息是內在小孩經常需要的,像是:「我很開心你是一個小男/女孩」「你真討人喜歡」「你可以自在地表達你的情緒與需求」等等。過去我們有一本著作便是在探討如何在不同的年齡修復自己的童年經驗;
• 方便和內在小孩溝通的象徵性物件,像是絨毛娃娃、玩偶、洋娃娃或是以圖畫代替。自己小時候的照片也可以當作是跟自己童年經歷做連結很好的切入點。
• 儀式的力量可以恢復那些被遺忘的潛力,「根據儀式暗喻以及象徵性的力量,效果是比較直接的,因為它不阻礙心理或是心中產生的疑惑。儀式完成後,新的可能就會在意識裡出現,並產生一個全新的和自己、他人以及與這個世界的關係界限。」
• 成人與內在小孩話語交流的力量:這種和自己內心小孩的交流是釐清自己內在世界以及更認識自我意識的極佳方式。
• 現今許多現象都不證自明。那些努力當上自己家長的人較容易控管自己的情緒,並且擴展自己感受的幅度。他們會發展出較深層的親密感並且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這些人比較自主,也和自己的前家長有所差別。成為自己的家長其實就是一種分別的儀式。這樣的自我超越會讓前小孩與前家長間的溝通更直接也更健康。也因此這些人,放下戰戰兢兢的生存與自保策略,懂得把握當下、享受人生。
然而,成為自己的家長並不像某些人想像的個人主義、自我為中心或是自私的展現,相反的,成為自己的家長很多時候反而能促進與親人的關係,並更有能力對他人敞開雙臂擁抱。
成為自己的家長的經驗,有時候是在心理治療的互動中展開。五十三歲的穆瑞爾(Muriel)跟我們透露:
「我在第一次做內在小孩的心理治療晤談時,真正讓我敞開心胸的契機,是當我看到心理師在聽我陳述小時候的事時,他的眼淚在眼睛裡打轉。他是第一個為我內心的小穆瑞爾而哭的人,這樣的舉動,鼓勵我更積極地同理內心渺小、脆弱的我,也進而改變了一切:我的生活、我跟我自己的關係還有與他人的人際關係。我內在的小女孩的感受終於被聽到、被理解、也被認可了。」
很多人就跟穆瑞爾一樣,在成為自己家長的過程中,都有一個和善的他者協助。在療程裡,讓自己感到有責任去照顧受傷的內在小孩,也允許自己去釋放那些曾經被譏笑、被否認的才能。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心靈在脆弱、不完美的人性中找回一席之地。
在我們過去的著作裡曾經提到:「你的內在小孩想像中的家長是一個可靠的、持續給予關愛、安全感、照護、善解人意、認可以及鼓勵的來源。這些想像都是非常正當的,因為孩子對媽媽或爸爸的基本需求是人類的天性。然而,我們必須要跟自己的內在小孩解釋,家長並不絕對是好的。我們生來就不完美,但是我們可以努力做到持續進步、精益求精。所以,用行動證明給內在小孩看,讓他知道你會是一個更好的家長。在你短暫離開時,安撫他;也可以預先告訴他,你有可能偶爾會疏忽了他的呼喊;甚至是背叛他或是傷害他,但是最終,你一定會帶著關愛回到他身邊,並意識到那些讓他痛苦的事。」
成為自己的父母,對於為人父母的人,也是一種很好的練習。小孩會因為家長堅定的關愛而找到強大的力量,去消化那些在親子關係裡傷害他的部分。家長若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不僅不會有損顏面,相反的,會因為展露出更真實的人性,也幫助了小孩在面對真實世界的過程中,能夠好好地成長。小孩是父母最佳的盟友,他總是能夠辨認出哪些是傷人的,哪些又是鼓舞人心的。因此,他也會更獨立自主,學習如何去區分哪些情況可以自己處理,哪些情況需要外界援助,對他人產生信任感,作為真實的支持。能夠意識到這些的家長,便有能力做小孩的榜樣,給予孩子共感與和善的回應。
成為自己的家長,如同一種家長與小孩手牽著手的強大連結,足以灌溉自己乾涸的心靈。
.
本文摘自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透過「內在小孩」心法,重整成人與父母更平和與成熟的親子關係
.
作者:瑪麗-法蘭絲 巴雷.迪.寇克侯蒙,艾曼紐 巴雷.迪.寇克侯蒙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篇摘文裡的概念,我反覆且多次提過,不管是在文章或直播。
我們學習適當的親子教養方式,最終是要圓滿我們跟自己的關係。所以沒有孩子的人,也可以看教養書,因為那會對照自己的成長歷程,並且從中學到對待自己的方法;父母也可以多看心靈成長類的內容,因為跟他人深刻連結的基礎,是安頓好自己的身心。
我們得要在心理上轉大人,成人的成熟自律慈愛勇敢,能慢慢在我們身上展現,我們才能回頭照顧,我們心裡那不斷呼喊著要被注意、被關愛的內在小孩。
祝願您,能跟自己結盟,給予內在小孩理解與和善的回應!
心理安全感的力量書摘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識別三種濫權者角色
與身分地位、控制和證明性能力有關的不安全感,似乎和這些需求本身息息相關,許多濫用權力者似乎在這些方面都需索無度。
■ 霸凌者
霸凌者利用權力進行威脅和恐嚇,做為維持控制的手段。
通常,霸凌者會聲稱這樣做是為了讓人們負起責任。研究顯示,事實並非如此。當控制我們的人暴怒,做出卑鄙和侮辱的行為,或對我們無法改變的行為和無法修正的事情提出「回饋意見」,不管採取這種做法的人怎麼跟你說,但目的都不是要幫助你或提供有建設性的協助。
有時,對方只是在宣洩自己的情緒。有時,對方是把自己的失敗歸咎到我們身上。通常,他們這樣做是要打擊我們的信心,暗示我們做得不好,不值得信任或很可悲,故意讓我們覺得必須依賴他們或虧欠他們,而且讓我們以為自己不可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更好的待遇。
這種「回饋意見」是一種戰術、一種權力轉移,旨在將不安全感從源頭移轉到目標對象。這是嘗試藉由從心理上剝奪目標對象的能力,來維持權力和控制。表面上這種做法被稱為「回饋意見」或「指導」,但實際上卻是一種心理戰。
需要說清楚的是,霸凌者跟嚴厲的上司不能畫上等號。霸凌者極盡可能地掌控,藉此提升自己的地位,而嚴厲的上司則使用權力,做為控制團體成效和提升他人的方式。
嚴厲的上司會設定很高但可以實現的標準,並讓每個人為自己負責。嚴厲的上司在下屬表現好時會予以肯定,也會接受應承擔的指責,而不是搶別人的功勞,自己失敗卻怪罪他人。嚴厲的上司懂得包容而不搞分化,並能冷靜直接地提供回饋意見,而不是在公開場合飆罵,當眾動粗或在背後說人壞話。
負面回饋意見永遠不會讓人感覺良好。但嚴厲上司提出的負面回饋意見,很少感情用事讓人難以招架。當權力高過你的人,對你做出不必要的批評,對你很嚴苛或故意貶低你,似乎以批評你為樂,而不僅僅是批評你的工作,甚至還過分到出言恐嚇,為難你或威脅你,這時你面對的不是嚴厲的上司,而是霸凌者。
■ 自大狂
有時濫用權力是為了向已不在身邊的人證明自己有價值。常見的故事情節是,知名領導人努力不懈地追求卓越,是為了向從小就沒照顧過他且虐待成性的父親,證明自己有能力。
對於自大狂來說,每次社交互動都是一次大好機會,讓自己掌握權力、聲明身分地位,並提醒其他人自己多麼重要、多麼被需要,以及多麼特別。跟自大狂的關係若無法達到此項目的,這種關係就無法運作。自大狂無法接受失敗,甚至犯錯。自大狂在成功時會搶著居功,失敗時就怪罪別人。他們覺得自己有權享受特權,即使那不在其應享的權利範圍內。這種人認為凡事必須以自己為中心,總是把場面搞成非他不可,如果沒了他,事情就做不下去。
■ 花花公子
有時,當權力導致不當性行為,原因就出在身居高位不勝孤獨。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說法,那些擔心自己不討人喜歡的男性掌權者,會向他們遇到的每個女人求愛。權力也會讓人變得偏執,質疑人們接近他們有何居心,就會再三測試別人是否真心愛他們。
有時,當權力導致不當性行為,那是因為另一種不安全感作祟。以男性為主的世界中,需要不斷測試並證明自己男性力量。當使用權力是為了維護社會主導地位和優越感,權力就跟侵犯行為產生連結。同樣地,當使用權力的目的是要取得支配地位並證明自己的性能力,那麼權力就跟性產生連結。
我們所有人都有需求,也有不安全感,但是處於權力地位時,人們就會為了滿足需求和消除不安全感而採取行動。
我們最近看到的性騷擾事件中的主角,許多人有強迫症,有些還有戀物癖。他們工於心計又有反社會人格,對有職業前途卻毫無戒心的年輕女性進行剝削,讓她們只能服從,別無選擇。他們操縱、威脅,有時還會下藥或以暴力強迫對他們沒有興趣的女性。
自我感覺強大的人,不會表現出這種惡劣行徑;感到絕望的人,才會犯下如此暴行。
.
本文摘自
《#懂權力_在每個角色上發光》
史丹佛MBA爆棚選修課, 擊敗沒安全感、霸凌, 讓自己被需要就能自信發揮影響力
Acting with Power: Why We are More Powerful than We Believe
.
作者:黛博拉.葛倫費德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因為能分享的篇幅有限,所以很多精彩的案例都沒辦法呈現。不過,即便只有摘文裡的說明,也足以讓我們辨識我們身邊這樣的人。
我猜,大部分人看完這三種人,腦中不難找到生活中相應的名字。儘管我們的辨識不一定那麼準,但預先保護自己倒是可以執行。
實在很可惜的是,這本書裡還有好多精彩內容,只能請大家去翻翻看了。這篇是這本書的最後一篇了,歡迎去參與贈書直播。今天晚上也有直播,不過沒有送書,也歡迎參與。
祝願您,能明白自己的價值,也能早一點覺察想要透過越界來證明自己的衝動!
心理安全感的力量書摘 在 心理安全感的力量 ::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書評/ 心得( 2020 年出版). 《心理安全感的力量:別讓沉默扼殺了你和團隊的未來!》好看嗎?本站為大家整理《 ... ... <看更多>
心理安全感的力量書摘 在 心理安全感的力量:別讓沉默扼殺了你和團隊的未來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這是一本專為領導者和團隊而寫的書,針對如何在團隊 中建立 心理安全感 ,提供循序漸進的操作框架,並以實 例說明自由表達、充分參與的文化如何實現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