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壓力,親身走過】
(文長四千,歡迎轉載)
關於「創傷壓力症候群」,我來分享一下自己走過的經驗。這篇特別想給倖存者、家屬、救難警消醫護、新聞同業等人。這篇不多談理論,談深深刻刻的內心世界。因為當時對我來說最難的就是找得到理論,找不到真切有人味的經驗談,可以連結到我當時被掏空的內心,跟我對上話。
首先,這不是只是倖存者、家屬、救難人員才會發生的狀況。我們任何人,對這事件都承襲了一部分的能量,成為自己的了,只是或多或少。當你看到太魯閣號的意外,哭了,這「事件」勢必觸動了你什麼!就跟看電影,看劇會哭的點一樣,你擷取了某部分在你的內心世界發酵了。
有時候創傷,是集體的,有時候,創傷更會遺留成為文化的。例如為何我們的父母、祖父母會有囤物的習慣?跟一些無用的物品難分難捨呢?後來我感受到他們經歷時代動亂,物資缺乏的「不安全感」,我甚至認為那是那個時代的人「集體的創傷壓力症候群」。
創傷壓力三大來源:身體受侵害、交通事故、戰爭災難。任何一個,其實都會遞延很多的蝴蝶效應,只是我們不太談它,慣性忽略,壓抑,所以最後表徵在一種文化,或是生活習慣上,像是「囤物」,已經是最「保守」的表現手法了。
我自己是在2017年經歷一場車禍,到院前死亡,竟能奇蹟重生。之後除了身體上的復健,最難的就是心理上的。這件事情外人看來是個奇蹟,是大難不死,是三生有幸,但對我來說先體會到的會是大難的「難」字,我看到自己曾經躺在一灘血中,那些衝擊是很震撼的,喚醒當時三十五歲的我,很多以為不記得的「記憶」。
注意:被喚醒的就是你最害怕的,也是最需要被療癒的部分,這是壓力的「核心」,也是日後心理諮商時最需要被「工作」的區塊。
首先要注意的是一個時間點,第三個月。
前面三個月,包含手術住院的那二十天,你根本無力顧及心理健康,每天被身體的疼痛給折騰,身體的痛蓋過了心裡的痛。這時我也會哭,也魂不守舍,但因為身體有痛,第一要務是止痛,醫院也會提供你一些復健方法,所以我基本上還維持在一個「行屍走到醫院」去復健的節奏上。
注意:只要有規律的事情做,心就不會那麼空!
三個月後,理論上也是該發酵的時候,我的內心也真的就發酵了。當時復健科說其實這些復健都是輔助性,幫助不大,建議我在家附近找復健診所做即可。這是很實際的建議,可是我當時天天失眠,惡夢連連,然後拖到早上五點勉強睡下,天卻亮了,更睡不好,惡性循環,然後到了中午得趕緊出門,花一小時去醫院,再花一小時復健。這看來是折騰,其實後來發現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只要有規律的事情做,心就不會那麼空!」
當我不用再去醫院,我反而覺得「落空」了。把我救回來的雙和醫院,對我有很大的情感連結,每天去那裡,我好像靠近了事件的核心,我反而有一點「歸屬感」。記得三個月後的回診,主治柯玉誠醫師說可以不用再來時,我竟有種「畢業的不捨」。
三個月後也是面臨調解的時期,當時我得開始去翻找相關文件資料,準備「出庭」。原本那疊完全不願意去碰觸的診斷證明、收據、病歷等資料,這時候被迫得翻閱。才剛開始翻,立刻雙耳後漲紅,看到那些照片,診斷書上「到院前死亡」五個字,都會立刻崩潰大哭,真是覺得黑白無常一定到家門口了,怎麼辦?怎麼辦?來抓我了!
注意:新的事件刺激,會加速壓力的爆發!
三個月是很多關鍵時候,很多法律程序差不多得遞出,不能逃避,但當面對了,就等於直接迎戰壓力本身。這是助力,因為不要逃避了,開始把這些一點一點梳理清楚。這時候如果能有旁人幫忙釐清,會減少很多無力感,減低壓力感,所以專業的法律協助很重要,政府或台鐵若真有心,這塊莫讓家屬操心,因為每經歷一次「儀式」都是重新打開傷口。
而身為旁人,我們對經歷重大事件的人可以做什麼呢?我記得在一本書提到如何陪伴失去親人的親友時,說到其實幫他打掃環境,買便當,這些都是最實際的幫助。是的,因為生活會陷入一團亂,而那團亂,會讓心情更亂。如果可以,幫忙這些生活雜事,是很大的幫助。
我的第一次崩潰大哭,就是某次回家發現廚房水管漏了一地,我邊擦地就邊大哭起來,覺得「這一切都在和我作對」!甚至,地上的一根頭髮,我都恨,恨它不知道我連彎腰吸塵的力氣都沒有嗎?
如果無法做什麼,身為旁人,盡量不要以鼓勵平常挫折的方式安慰人,例如說「快樂是一天,難過是一天,何必選擇難過」,又如「你可以的」!
回想起來那段時間,每當我看到外人給我的這句鼓勵,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我不可以」。我就是要「停在我不可以的狀態」裡,我要憐憫自己的不可以,我就是要哭,就是要哭出來,才能慢慢釐清為什麼「不可以」。我不要再慣性地被社會的包袱限制,先用「我可以」來壓抑「我不可以」。
我要給自己秀秀,如果經歷創傷都不能給自己秀秀,我的身體還有淚腺嗎?
到此,若情緒能得以紓解,或許可以告一段落,但我非常建議,即使不再哭了,仍可以找專業心理諮商協助,徹底挖一挖自己。
先說諮商,它看起來像在聊天,實際上是在一個脈絡下,被專業人士工具性地分析自己。很多人會擔心諮商浪費時間,這就像要找病因一樣,需要幾次的懇談,才能把你的心打開,找到核心。創傷事件只是一個觸媒,要挖的是觸動了你的什麼?
我認為很有用,因為我我從第一次進去時大哭,到現在被諮商師譽為「博士級」的諮商者,因為我很有感觸,給我一個點,我自己就能畫出一張心裡脈絡圖,對諮商效益幫助很大。而我在挖什麼呢?以下說的是我對創傷壓力症候群最深刻的體認。
觸動的,未必是創傷事件本身。比方,我對於車禍撞擊瞬間沒有什麼記憶了,也一直沒有來到我惡夢裡,而來到我惡夢裡的,都是小時候的記憶,更專業地說是「童年負面經歷」,這是一個專有名詞,已經被廣為研究對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影像甚鉅。原來成長中父母師長有意或無意的「情感忽略」,也就是對你冷淡的態度,也是種負面經歷,當時我們都以為沒事,實際上烙印在你心裡。
問題是為何創傷事件(車禍)喚醒的是童年?為何作祟的竟然是所謂的「內在小孩」?我目前是這樣解讀:核心問題是你到底「怕」什麼?
讀文至此,大家不妨停下來思考一下,今生,你怕什麼?
我怕死!
我的車禍本身經歷的就是生死議題,這夠我怕的了!所以我剛剛說了,看到那些「到院前死亡」的字眼,我感覺自己要被「抓回去了」。我一直怕這奇蹟是有時間性的,好像電影裡那些還魂的人,只是借我一點時間,終究要還回去。我怕再次死去,所以我一直不敢閉上眼睛,所以我一直失眠。
問題來了,我怕死,可是我活了,那我怕什麼?
在更多諮商抽絲剝繭後,我發現我怕「孤獨」。今生各種挫折感裡,連結到的核心情緒往往是這個。
再次注意:被喚醒的就是你最害怕的,也是最需要被療癒的部分,這是壓力的「核心」,也是日後心理諮商時最需要被「工作」的區塊。
每個人的核心都不同,我只能藉由自己的讓大家當做參考,你的核心議題跟我的未必相同,但都是我們今生最需要被挖掘的部分。
你怕什麼呢?為何怕自己來不及說再見?為何看到別人的遭遇跟著哭?連結到的那個核心情感是什麼?如果能釐清,今生會豁然開朗。
那找朋友聊天可以嗎?當然可以,只是效果完全不同,比方朋友會說「你可以的」,但你知道的,其實我不行!
我知道諮商需要花很多錢,另外比較少錢的方法是,當時我去上了各種社區大學,宗教機構等等的課程,用數千元可以連續每週一天去上某種跟心靈有關的課程,不管名稱是什麼,去聽人說,去說給人聽。我曾經在某堂課的第一堂,就突然很釋懷,因為同學們真的男女老幼都有,我就發現「原來大家都有病」。
這樣去上課的好處在於「只要有規律的事情做,心就不會那麼空」,維持一個恆定倒垃圾的頻率很重要。把自己放去一個你哭了,沒人會訝異;你不語,也會有人問你怎麼了的環境,讓你今生正面的造化帶你去正面的地方,把心打開。
回想起來,那段時間我的心,第一次被打開是什麼幫助我的呢?
第一,社會的集體關心。就是我車禍後發現自己大難不死,有這麼多人幫忙救治,我展開感恩之旅後,得到更多正面回應,尤其是救過我的人,這股力量,成為我很大的動力,為了道謝,我竟有勇氣走回急診室,手術房,每當我道一次謝,一定也釋放一些壓力。所以我們持續對這些參與過的人的關心,告訴他們,謝謝你們,是有幫助的,那是「第一道光」。
第二,自己的覺察。我從一開始就告訴自己,我過去所有的情緒和挫折都都跟這一切有關,所以我不要逃避,這次我要徹徹底底「挖乾淨」。後來我也在這些學習中得到證實,就是童年經歷絕對不是「長大就好了」,小時候沒哭過的淚,你還是得把它哭出來,你才會重新長大;你曾委過的屈,都會在夜裡變成逆流的胃液,燒你的心。
第三,專業的諮商,以及後續一切連結本心的課程。既然心亂了,請讓專業的來。
第四,謝謝家人和朋友的陪伴。
至於創傷壓力症候群何時能治好?沒有這一天!我常說,這條路只有零和一的區別,最難就是從零跨越到一,很多人認為自己沒問題,連這「一」步都不願跨出去。而跨出去之後,其實沒有終點,要把自己釐清到什麼程度?是自己的決定。
嚴格來說,我是誰?我在哪?這問題的探索沒有終點,只有出發。
讓自己的正面造化,帶自己去一個方向,用專業方法,把自己像曬書一樣,一頁一頁,攤開來,重讀一遍。
所以消防人員號召,把捐款用作提供救難人員的心理輔導,我認為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消防人員是英勇的,他們很可能說「不需要」,但那都是文化包袱,是怕示弱!但我們絕對要讓打了一場仗後的英雄,落淚,我們要主動提供,英雄們才會願意使用。
如果我們對那些慘不忍睹的第一現場必須馬賽克處理,不敢看那些屍首分離,我們就更知道救難人員內心多煎熬,而清空多重要!
整體來說,台灣對心理衛生還非常的缺乏,對於心理諮商還是有很多負面標籤,認為那是弱者的表現,就像我車禍後第一次掛精神科,臉書來寫了「應該不算魯蛇吧」。
我永遠記得諮商師跟我說過的一句話「不管任何原因來諮商,都是為了尋求自己跟自己的平衡」。
是的,你會發現自己平衡了,世界就不銳利了。
你會生氣,都是內在自己跟自己不平衡,所以看誰都不順眼!我們為此發過多少無謂的脾氣?甚至對我們最愛的人。而為何不平衡呢?因為你壓抑了。為何壓抑?因為你以為不能釋放。
覺得「一切都在跟我作對」是非常可能冒出來的情緒,經歷創傷後,會恨,為何是我?這部分是一個引頭,不要撲滅它,把恨意抒發出來!是的,為何是你遇到?為何是我的家人遇到?為何是我去救?為何我不能拒絕?為何?
有一個特徵就是,第一時間我們都會想解釋「這是使命」、「我的工作就是這樣」,就是這句話壓抑了心裡真實的感受!誰不會怕呢?誰想看到血血肉肉?把那些情緒釋放出來吧!
越說不會的,越會!這道理很簡單,就像一位家長,越說自己不在乎孩子成績,其實抓得越緊。口是心非,是很大的心理特徵,我們要讓自己口是,心是。
你可以的,謝謝每位參與過的人,每一次,都該釋放,正是因為這份工作的使命,釋放才能走得長久。謝謝2017曾經救過我的人,2021年曾經救過太魯閣意外的人。祝福能有股力量幫助您大哭一場,把自己交出去給生命,承認你不行的,所以你可以哭的。英雄們,請先哭為「淨」!
心理安全感的力量讀後心得 在 逸歡_Clin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想😢
如果你有女兒,
和她聊聊生命中的「四個底線」
親愛的女兒:
昨天帶你一起去機場,給爸爸接機。
路上看見一個8歲左右的小女孩,
在給一個大人帶路,看情形,
似乎小女孩並不認識那位陌生男性。
我拉著你的手走過去,攔住了小女孩,
在把她交給自己的父母后,
又給那位旅客指了路。
你問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當時因為趕著接爸爸,
我沒有好好回答你的問題。
回家後想了很久,我才開始落筆,
給你寫下這封信,和你說說我的想法。
爸爸媽媽哪怕拼盡全力,
能保護你十年、二十年,
但你不可能永遠待在我們的視野里,
你要長大,我們會老去。
社會不會給女孩子多少試錯的機會,
一旦出錯,可能就會懊悔終生。
所以,有些為人處世的底線,我希望你懂。
關於身體的底線
今年兒童節,有個叔叔扮成小豬佩奇
的模樣,在商場里發糖果,還記得嗎?
那個叔叔說:「在場的小朋友,誰親我一口,
誰就能拿豬豬款式的棒棒糖哦。」
附近的小男孩小女孩都爭前恐後的去排隊。
你也想要,卻不想去親一個陌生人,
猶豫地看著我。
我當時是這麼跟你說的:
「如果你想要,可以告訴爸爸和媽媽,
我們會給你買。
倘若有一件事情讓你覺得為難,
那就說明這件事情未必值得你去做。
你要記住,沒有任何一樣東西,
值得你用身體去交換。」
今天媽媽還要再給你劃一道身體底線:
不要為任何事去出賣和傷害自己的身體。
這幾天網絡上有一個特別不好的新聞。
一些壞人,看准了現在小女孩沒有社會經驗,
又想出名,想當網紅的心理。
就打著「招童星入行」的幌子,
頂著某某影視公司的名頭,在網絡上行騙。
有個正上小學的女孩子,
就被壞人步步誘騙,
以「檢查身體」為由,
最後拍了照片發到了網上。
這世上沒有密不透風的牆,
女孩一絲不掛的照片最終傳到了
同學、家人、親戚那裡。
女孩受到打擊一蹶不振,
最後迫於壓力休學,
現在每周都要去做心理咨詢。
剛剛,媽媽又在貼吧上看到了很多女孩,
主動發自己的照片,還附上自我介紹,
喊著「求出道」。
這不是明擺著跳入狼窩嗎?
有的女孩子還算警覺,
在騙子提到要「脫衣服拍視頻」的時候
果斷拒絕。
可更多的女孩子被誘騙脫下衣服,
擺出不雅的動作,拍攝了不雅視頻。
這些孩子都是不清楚自己的身體底線在哪,
才做出如此傻事。
小到一根棒棒糖,大到想要出名的機會,
慾望會像滾雪球一樣越變越大。
但是你要謹記,女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功課,
就是先學會珍愛自己的身體。
身體底線這道盔甲,一定要自己來守。
關於生活的底線關於生活的底線
媽媽認識一個女孩子,很漂亮,像個明星。
她呢,戀愛談了一場又一場,
男朋友換了一個又一個,
可總是深夜發朋友圈,說自己不開心。
有一次,我約她出來喝茶。
問她怎麼了,她想了半天,
才慢慢吐出一句話:
大概是我總在花他們的錢。
花別人的錢,心裡總歸是沒有底氣的。
另一個女孩子,媽媽剛認識她時,
她剛從西藏旅遊回來。
曬得黑黑的,還自嘲說別人出去一趟是鍍金,
她出去一趟是鍍油。
上大學的時候,
這個女孩子就是個旅行愛好者,
為了攢夠旅遊經費,
整個學期的假期都在打工。
就這樣,她學校的功課也沒落下,
學期末拿到了一等獎學金。
大二以後就很少從家裡拿錢了,
經濟相當獨立。
後來處了男朋友,兩個人也是齊頭並進,
女孩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如人的地方。
這個女孩子講過一番話,媽媽覺得很有道理。
「只要你肯努力,你想要的東西
一定是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去爭取的。
一次旅行,一件價格不菲的裙子,
偶爾的奢侈品,這些都是可以自己去實現的。
根本沒有必要去指望別人。」
與其讓別人打傘,不如自己給自己打傘。
媽媽是想告訴你一個生活底線:
未來你一定要有經濟獨立的能力。
女兒,媽媽希望你可以活成自己
最喜歡、最欣賞的樣子。
用獨立、自尊自愛,來鋪設自己
最舒服的生活方式。
等你長大了,你就會明白。
你的安全感和底氣,
應該來自於你能夠擺平一切的能力,
和銀行卡里越來越多的餘額。
而不是某個男孩子,三言兩語的情話和承諾。
關於感情的底線
媽媽給你講個故事吧。
在一個大森林里,住著小白兔和小老虎。
小白兔有一家糖果鋪,
小老虎有一台冰淇淋機。
兔媽媽跟小白兔說:「如果你喜歡一個人,
你就給他一顆糖。如果對方也喜歡你,
當然也會回贈與你。」
小白兔喜歡上了小老虎,太喜歡太喜歡,
忍不住就把整個糖果鋪都送給了小老虎。
回家後兔媽媽問小白兔:
「那小老虎喜歡你嗎?」
小白兔直點頭。
兔媽媽又問:
「那他為什麼不給你吃個冰淇淋呢?」
媽媽想告訴你:愛是相互的,
從來都不是一個人付出,另一個人擁有。
後來啊,小老虎有了糖果店,
小白兔說:「公園裡生意好,
不如我幫你把冰淇淋機推到那裡去賣吧。」
夏天真熱,冰淇淋每天都賣得光光的。
大家都在誇小白兔好聰明,
可小白兔仍然一口冰淇淋都捨不得吃,
就想等小老虎能親手送她一個。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小白兔終究沒有等到。
她把糖果鋪和冰淇淋機都留給了小老虎,
自己去了遠遠的地方。
後來小白兔聽說,小老虎把冰淇淋機
送給了小企鵝,和她一起住在了糖果店裡。
糖要慢慢地給,給的太快太多,
別人就不覺得甜了。
女兒,不要無底線地委屈自己犧牲自己,
就像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你也無法感動一個不愛你的人。
就像之前媽媽給你的讀的故事《海的女兒》。
生活在海洋深處的小美人公主愛麗兒,
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
遇到了人類王子,一見傾心。
為了和王子永遠在一起,
愛麗兒把美妙的歌喉送給了醜陋的巫婆,
又簽下契約捨棄雙腿,
還要忍受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的痛苦。
然而王子並不領情,
依然娶了人類的公主為妻。
小美人魚最後的結局,
只是跳入大海,
化作了海上的泡沫。
親愛的,愛情不是全世界,
沒有人值得你去放棄自己。
你知道一個人,在什麼時候顯得
最卑微、最可憐,最沒有自尊嗎?
就是在感情中仰視別人的時候。
選擇了這麼一份委屈求全的感情,
就會讓你沒了底線沒了防線,
越是妥協將就,活得越是心酸難受。
所以媽媽再三跟你強調,
愛別人前要先愛自己。
不要把你全身心的愛、靈魂和力量,
作為禮物慷慨給予,
浪費在不需要和受輕視的地方。
關於生命的底線關於生命的底線
女兒,生和死是一個很沈重的話題,
你要認真聽。
記得姥爺最愛看的《今日說法》嗎?
裡面有個十二歲的小男孩,
因為被媽媽罵了一頓,就服毒自殺了。
後來醫生費了很大力氣,也沒把他搶救回來。
一條鮮活生命,就這麼輕飄飄地消失了。
可在他父母的心裡,
卻是永遠也消散不了的傷痛。
我知道,你看的故事書,動畫片和電影里,
有時候會有已經死掉的人和動物,
以另一種方式重生的畫面。
媽媽要向你鄭重申明:那些都是錯的。
生命是條單行道,絕不會有重來的機會。
像你這個年紀,並不能真正瞭解生命的可貴。
生命是一切寶物中最高的東西,
輕生是最最最傻的行為,
你絕對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想法。
當然,還有未知的意外。
年初的時候,北京西城區一個小學內
發生了一起惡性殺人事件,
20個孩子受傷,3個孩子重傷。
再早一點,陝西榆林米脂縣第三中學
發生砍人事件,19個孩子受傷,
9個孩子死亡,其中,有7個都是女孩子。
媽媽看了以後心痛,也心慌。
痛心這些孩子的離去,
害怕你也會遭遇這樣莫名的意外。
網上有個爸爸是這麼跟他家女兒說的:
「我們這一生,總難免遇到惡人。
當遭遇惡人時,如果你沒有能力和歹徒鬥爭,
就應該打迂迴的戰鬥。
不管手中的東西有多麼重要,
都不應該和其發生正面衝突,
最好的選擇應該是捨財保命。
因為生命高於一切,
沒有什麼物品能比生命更重要。
我們一生中,也總難免遇到傷心事。
但不管遇到多大的傷心事,
都不能選擇終結生命。
自殺是解決問題中最愚蠢的辦法。」
這也是媽媽想要和你說的。
世界越悲傷,你要越快樂。
人心越險惡,你越要懂得自保。
你要直面挫折,做一個樂觀向上,
不退縮不屈不撓不怨天尤人的人,
勇敢去接受人生所有挑戰的人。
因為媽媽希望你,
可以體會到這個世界美麗多姿的那一面,
同時感受生命的精彩紛呈,
驕傲又勇敢地活下去。
《養育女孩》這本書我看了很多遍,
裡面有句話記憶深刻:
當你的女兒長大,
你能看到你給她的教育
與她如今擁有的力量和品質之間的關聯。
當你離開,一個優秀的女人會繼續生活,
她還把你教給她的一切傳給她的後代。
這四條底線,
就是守護她們平安、純良的關卡。
倘若有空,請一定要和她聊聊。
[來源:豆媽,女兒派主筆,資深兒童心理專家,少女心滿滿的二胎媽媽,專注於幼兒心理教育和親子閱讀。本文來源於女兒派]
心理安全感的力量讀後心得 在 陳珮騏打氣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745456199187042&id=692451594487503
這是跟自己有關的療癒方式,我的目的,不在引起對立。(一)
文長,慎入。
謝謝這幾天每一位朋友的閱讀、分享、留言。
每則留言,我都有仔細閱讀、感受。
不只在這的,甚至是媒體報導之下的每一則。
只要是在自己心理能力能承載的範圍內,
就以抽離自己、以一個觀察者的角度,
去瞭解人們怎麼看待這樣一件事。
我觀察到的是,當有網友有檢討聲音出現時,
例如印象最深的問題是『為什麼11年前不說,現在才說?』
發覺已有許多人有『不應該檢討被害者』的意識進行討論。
環境是有在進步的。
同時,我收到了許多素未謀面但慷慨給予溫暖的來信關心。
衷心感謝每一位。
其中包含了女人迷的創辦人張瑋軒小姐、總編柯采岑小姐、
陳潔晧先生。
非常感謝你們給予我的鼓勵。
如果有魔法,我希望將自己從大家這獲得的溫暖、能量,
傳送給那位「她」。
我也收到平日熟悉的朋友,
向我分享他們心裡深藏已久的祕密。
我為朋友曾經的經歷,感到難以形容的難受,
我非常珍惜你對我的信任,
這是我們之間的祕密。
我知道那對你有多不容易。
那篇文章超過了5萬的觸及率,看著數字,
其實我感到擔憂:這是否是我們成長中的共同經驗?
就像有位女性記者朋友說道:『在這個時代,一個女生(不止女生)要平安長大真的不容易。』
我想回覆前面提到的、那位網友的問題:
『為什麼11年前不說,現在才說?』
我有仔細讀完全部的討論,我理解你的憤怒下,
你的期盼是『如果早一點說,就會少一個受害者!』
我完全認同你的想法,完全理解你的憤怒,我在上篇文章發佈後,其實哭了,我檢討自己仍是晚了將近一個月。
如果我能用自身的經驗回答你,讓你有機會理解,
我很願意。我相信會有意義。
如果用很簡單的方式回覆,
那答案就是『因為這些年來,我想要努力的活下去。』
我想要努力跨過那件事不再回想,
我希望大家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努力的作品上。
我想要有跟一般人一樣,平靜的生活,
我也想要擁有,一般人擁有的幸福…。
目前大家引用的、當時那篇時報週刊誇大的報導,實際上我們前去接受採訪時,那位記者已經有她個人的目的存在,她利用我的經驗,加油添醋渲染成了現在的樣子。
那篇報導對我及家人、對對方,都造成了嚴重的打擊。
在自己也是受害的情況下,儘管對方先是對拍攝時,對我造成的不適道了歉,但緊接而來的卻是厲聲斥責、一連串的不理性的字眼問候….
試問,在那之後,我又會有什麼力量、機會,再好好地去跟對方表達自己真正的感受呢?
讓對方有機會真正意識到,自己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呢?
很遺憾,完全沒有機會…
更不要說還有能量去做澄清了。
當時心裡的傷,只有一種感覺『誰會在乎我?大家都是對方的朋友,不會有人會相信一個小女生的感受的。不會有人相信的。』
那時僅能做的,就是讓自己努力地爬起來,不放棄表演罷了。
(是,當時認真想過是否就放棄了。)
之後我只能奮力地去學習,
盡一切的可能去瞭解,
別的演員遇到劇本中有床戲時是怎麼面對、準備的。
然後用自己學習到的,去判斷、和導演討論床戲的必要性,在充分溝通、內在感到安全的情況下,和導演、對手演員一起完成,不再恐懼。
(我想起那事件發生後緊接是何蔚庭導演的短片『夏午』的開拍。其中有一場關鍵的親密戲。
他理解我的創傷,冷靜和我討論:妳可以嗎?如果真的不行,沒有關係。我就換演員。
我思考了一夜,認為自己必須跨過去,不希望就此感到恐懼。
隔日回覆他,自已可以。
到開拍前,為避免讓我再次感到不適,我們都沒有排練過那場戲,到開拍的前一刻,我其實都沒有把握自己能夠做的到。
很神奇的事發生了,在導演喊Action後,我想是因為對手高英軒先生給予我的安心,和何蔚庭導演對我的充足信任,
我做到了!在將近二十多個工作人員面前。
當我完成的那刻、全場為我的克服鼓掌。
事後回想,何蔚庭導演真的在賭博,賭在我身上。
若我當時突然感到退縮,就可能造成作品的遺憾,
而我也對不起整個團隊人員先前所付出的努力。)
現在,我也學習到,在感到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下,說:『不。』
我想自己最大的改變,就是敢拒絕了,因為充分理解到,保護自已的熱情是多麼重要的事。在鏡頭前,在大眾前,每一個演員透過情境、打開、展示他們自己時,都是脆弱的、都是需要被珍惜、保護的。熱情是不會無限的,是容易被不信任、不珍惜、不保護給澆熄、殺死的,而殺死之後是需要花很大的力氣再喚醒的。我學到『自己的心,比完成工作還重要』。熱情應該是遇到會珍惜你的付出的團隊時,再給予的。
在這我想感謝合作過的李志薔導演、
謝光誠導演,他們的對演員的尊重、珍惜,
以及對手藍葦華先生、莊凱勛先生的專業、紳士。
和當時的團隊……
後來這些年走過的歷程,多次的、順利的工作結果,
都讓我真心感覺,內在的傷是真的癒合了,跨過去了,
一切都已經克服了。
那麼,『為什麼現在又說?』
12/5 正當我完成今年手上所有任務,心想自己終於能把腳步放慢,好好休息時,當晚11點多,就接到朋友急切的訊息『堅強一點!妳沒錯!』當時我還沒搞清楚是什麼事,訊息就一直進來,記者也來電關切。
在看過新聞,瞭解發生了什麼事後,心情很複雜,內心不想面對,嘆了口氣,覺得看來是無法休息,接下仍然必須處理『柯奐如』的事,而且還是和對方有關。(會這麼形容,是因為有天有朋友說:『誒、今天報上說你什麼什麼ㄟ。』我回:『…沒有啊…嗯,那我回家再看看報上的柯奐如發生了什麼事好了。』(符合了最近的一句話,越看新聞離真相越遠。所以有時會用人格解離般,面對、處理『柯奐如』的事。)
在和朋友商量過後,隔天中午,我就自己願意談的部份,就當時的報導、就文字的部份做了更正:回覆當時的床戲,沒有被逼,沒有全裸,但有不舒服。(沒有全裸這樣的答案,其實事後想想,也只是讓自己的心裡能稍微好過一點,自我欺騙、仍是逞強的答案罷了。)
當記者繼續問到『那是有防護措施、還是怎麼樣,重點部位有遮嗎?』
我開始隨著問題去回想……啊,不行了,觸碰到最脆弱的部份,慢慢的當時那些細微的感受逐漸向我靠攏,心跳開始加快,
呼吸變得沈重,理智知道必須喊暫停了。(請不要責怪這位記者,她並不知道她觸碰到我的傷,可以說事前我也不會知道,只有當感覺湧現了,我們才會發覺,甚至有時感覺也不會立刻湧現。)
期間從新聞上看到對方的發言,從言語中,仍感覺到,
還是那個我熟悉的對方。
對方,依然無法真正理解到,
自己對他人倒底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而那影響是何等的壓力與重量。
即使關掉了新聞,不聽不看,但感覺還是依然在。
同時看到臉書上,一位同是影視工作者的女性朋友發言,
標題是:台灣電影圈是死了嗎?
“…那些說不要隨著媒體起舞和保持沈默的人。你們知道這對女性工作人員是多大的背叛嗎?
是因為他有才華?有權勢?有黑道背景?所以你們覺得還要等『真相』?
好像我們都沒有聽過看過對方的為人?名利真的比人品重要?“
我看了極度難過,我也好像是那個被罵的人,我也是那沈默中的一份子。
我傳了訊息給這位女性朋友,希望能安慰到她。
我跟她說,我在,我在看著,沒有真正沈默,在難受著,在一起感受著,自己目前的狀態也不好,但能理解妳的憤怒。
她回覆我,她一想到那女生會是什麼狀態,跟本就睡不好!
我們交換想法,我說我對這一切感到很悲觀。
她說,那我們就繼續堅持。
在這期間好慘,就是情緒的大陷落、無比的低潮,深深的自責,生活無法專注、只能維持基本的吃,身邊一定要有朋友陪著,努力專注眼前必須吞下去的食物,哭,發抖、失神,無法入睡,醒來,再重複上述的事,每一天。
12/9 直覺告訴我應該找某位朋友傾吐,她能夠給我中立的回應及幫助。透過長談,她希望我先照顧自己,給我一個功課去思考,同時告訴我『妳還是會面對媒體,如果哪天,媒體還是無法如實表達出來你真正的話,生氣沮喪完,要記得想起這世上還是有理解你的人,更重要的,妳有努力來理解妳自己。』(我認為面對無法理解我們的人們亦然)。
她接著說:『我們大部份的時候,其實是不理解自己的,但沒關係,就保持著這個遺憾也試圖突破這個遺憾,一點一點來靠近自己,讓自己瞭解了自己,比讓別人瞭解自己,是可以讓自己有更多力量的。』
我從這位有智慧的女性陪伴和幫助下,獲得了暫時能夠穩下情緒的力量。
(待續)
因為我的能量現在用完了。先寫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