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市長上任第一天最大政績
#高雄二階輕軌停工
文/ 住在輕軌旁的讀者心聲
【關於輕軌的一些想法】
最近在新聞報導上,高雄的輕軌時常被拿出來說嘴惹爭議,而我們家就位於凱旋中華站步行5分鐘的路程,我想我應該有資格出來講些心得吧?
先從中國人的黃河流域說起,黃河全長約5,494公里,發源於青海省經過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共9個省份,最終注入渤海。而它的流域面積高達752,443平方公里之大,雖然他不是大中華唯一的起源,但它可以說是中華文明非常重要的搖籃。
為什麼會從黃河流域說起呢?仔細想想,古時候的生活,沒有水庫,沒有任何水路管線的時代,唯一方便我們生活的,就是住在有山、有水的地方,方便用來取水、洗衣、種植農作物、甚至捕捉魚類或海草類提供飽食。有山的森林則提供了男人打獵、採藥治病、以及休憩的地方或居住地。
從古代的人來看,自然而然會找他們方便生活的地方居住,那我們轉換到比較接近現代的清朝好了,就從台灣說起。
清朝政府於1887年成立「全臺鐵路商務總局」,負責籌辦臺灣鐵路的興建。原先所規劃的路線為雞籠(基隆)-臺北-竹塹(新竹)-臺南。首段營運路線由台北大稻埕至基隆,於1891年通車,配置機車4輛、客車14輛、無貨車,這也是縱貫線的開始。後續延伸至新竹的縱貫線路段於1893年通車,當時路線經過今日臺北大橋及三重、新莊。唯1891年巡撫劉銘傳去職,繼任巡撫邵友濂以臺灣財政困難,奏請清廷中止臺灣鐵路的興建,故路線在臺灣被日本接收前,僅完成基隆─新竹段。(以上資料由維基百科擷取)
截至2016年底,在台灣共有228個車站,而總營運里程為1,065公里,扣掉小站的不說,所有縣市的主要車站,在台灣50-80年代這段經濟起飛的時期,都是這段時間最重要的運輸樞紐,這些車站也是聚集了最多商家以及人口最集中的區域,因為方便人們南來北往,自然而然人群會往這地方移動居住,當然房價也會隨之上升。
1996年台北捷運正式營運,人口不再是集中在台北車站,感覺有點像是河流在古代時經歷了大地震之後有了更多的分流,當然以上這句存純屬玩笑話,建商在蓋房的構想自然而然會想找捷運站旁,因為方便,房價、買氣自然就會提升,在這個注重生活品質的現代,總算不用在火車站周遭交通堵塞的地方,生活品質自然就會提升,因為有了便利的交通,我一樣能通到我想去的地方。
時間拉到2007年的一月,高鐵正式營運,一開始因為從設計、發包、試營運,加上混合了法國、德國、日本的系統,都大大的增加對於高鐵的爭議性,高鐵系統如此複雜,也因此讓台灣消基會發起拒搭抵制,呼籲民眾「珍惜你的生命,不要當白老鼠。」但不可否認當時的政治,也是影響了爭議的一環。
高鐵主要的訴求是在於速度以及入站便利性,不像以往台北-高雄飛機,雖然只要40分,但班次以及登機程序也不如高鐵。現在藝人或是政客,哪個不是搭著高鐵趕通告的嗎?
跟台北捷運相差了12年的高雄捷運,總算在2008年的3月正式營運通車。我還記得2008的過年,正在試營運階段,那時我從小港機場站坐回我們家附近的凱旋站,好像13分左右(別嘴我時間,我憑印象),老實說當時搭乘真的沒什麼人,你要叫習慣騎車的高雄人以及工業為主的地方搭乘捷運,真的需要給我們一段時間,因為我在2007年退伍後的8年期間,也是工人一枚,但做工真的沒什麼,就是全身弄的髒髒的下班,就算我想搭捷運,我也不會想影響其他人,如下課學生及上班族....由於只有一條橘線、一條紅線,雖然會進入到市中心,但也因為只有十字狀,所以必須靠著公車來接駁捷運去不了的地方。
這對於大多數的高雄人來說,我想是比較困惑及無奈的地方吧!?但隨著時間的轉變、城市的轉型,高雄科學園區、路竹科學園區,城市觀光的轉型,都大大的提升民眾或是及遊客搭捷運的意願。也讓高捷一開始的盈虧到現在轉為盈餘,在2017年清光了4900萬的虧損,連續第二年的盈餘。
在2015年同樣被受爭議的輕軌浮出路面了,因為是在路上行走,大大的影響行車的不變,原本就分成兩條的凱旋路,號誌在有了輕軌之後,等待的時間又更長了,但有別於捷運,輕軌的成本是捷運的十分之一,而且也是全台灣的第一條輕軌,區域範圍正好環繞著捷運的十字狀,我還是欣然接受了,每天都會經過輕軌軌道的我,老實說搭車的人沒有想像中的少,平日大多是外地遊客、高雄科學園區上班、以及瑞祥高中學生,而在假日主要的都是從凱旋路出發經由夢時代、高雄展覽館、光榮碼頭、真愛碼頭、駁二、哈瑪星(西子灣)的遊客,人潮真的不算少,今年有一天平日,我帶著從台南來的姐姐以及他女兒,一起來高雄體驗輕軌,從駁二坐到高雄展覽館,平日下午時段,至少坐的位置也都是滿的,途中也看到很多人眼中所說的,浪費錢的蚊子館建築物一棟一棟蓋,雖然我也不曉得那是什麼,但看的出是想利用交通來發展周遭觀光,進而促進觀光產業。
至於輕軌延伸的美術館,甚至到交通壅塞的大順路,我不知道未來會是如何,但如果是真的會影響少數人生活,而創造高雄的交通觀光產業,我相信是多數人所樂見的。
但這也證實了,從過去到現在,哪個地方不是先有港口、河流、車站,才有繁華?
雖然輕軌還處在爭議階段,但讓我們拭目以待,因為全台的焦點都在高雄了,畢竟背上有如要考台大醫學系的光環,會有點壓力。
不喜歡住在空汙的環境,又喜歡騎車便利性,排斥了不會造成污染的輕軌及捷運,這樣不是很矛盾嗎?一般人只會指責政策不對,卻沒有改變政策的構想,以及承擔責任的資格。
每個政黨都會有各自的支持者,我們不該是因為喜歡政黨,而去支持政策;而是要支持喜歡的政策,而去投給心中的那一個人。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選票去改變我們所想要的,但所有的一切,也是自己手上的選票去承擔,不管高雄未來變的如何,只希望高雄能越來越好,而自己的薪水麻煩自己去掙,你能力不夠的話,也不會因為政府很強讓你賺很多錢,等待改變的時間,不如去提升自己。
「劉銘傳鐵路從哪到哪」的推薦目錄:
- 關於劉銘傳鐵路從哪到哪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劉銘傳鐵路從哪到哪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劉銘傳鐵路從哪到哪 在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劉銘傳鐵路從哪到哪 在 光復前縱貫線鐵路歷史- 看板Railwa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劉銘傳鐵路從哪到哪 在 劉銘傳鐵路與捷運新莊線路線對照 的評價
- 關於劉銘傳鐵路從哪到哪 在 教科書吹捧的「劉銘傳鐵路」是建築奇蹟or破銅爛鐵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劉銘傳鐵路從哪到哪 在 但台北到新竹的區間仍舊完工通車。 當時這條鐵道雖是落成, ... 的評價
劉銘傳鐵路從哪到哪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韓市長上任第一天最大政績
#高雄二階輕軌停工
文/ 住在輕軌旁的讀者心聲
【關於輕軌的一些想法】
最近在新聞報導上,高雄的輕軌時常被拿出來說嘴惹爭議,而我們家就位於凱旋中華站步行5分鐘的路程,我想我應該有資格出來講些心得吧?
先從中國人的黃河流域說起,黃河全長約5,494公里,發源於青海省經過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共9個省份,最終注入渤海。而它的流域面積高達752,443平方公里之大,雖然他不是大中華唯一的起源,但它可以說是中華文明非常重要的搖籃。
為什麼會從黃河流域說起呢?仔細想想,古時候的生活,沒有水庫,沒有任何水路管線的時代,唯一方便我們生活的,就是住在有山、有水的地方,方便用來取水、洗衣、種植農作物、甚至捕捉魚類或海草類提供飽食。有山的森林則提供了男人打獵、採藥治病、以及休憩的地方或居住地。
從古代的人來看,自然而然會找他們方便生活的地方居住,那我們轉換到比較接近現代的清朝好了,就從台灣說起。
清朝政府於1887年成立「全臺鐵路商務總局」,負責籌辦臺灣鐵路的興建。原先所規劃的路線為雞籠(基隆)-臺北-竹塹(新竹)-臺南。首段營運路線由台北大稻埕至基隆,於1891年通車,配置機車4輛、客車14輛、無貨車,這也是縱貫線的開始。後續延伸至新竹的縱貫線路段於1893年通車,當時路線經過今日臺北大橋及三重、新莊。唯1891年巡撫劉銘傳去職,繼任巡撫邵友濂以臺灣財政困難,奏請清廷中止臺灣鐵路的興建,故路線在臺灣被日本接收前,僅完成基隆─新竹段。(以上資料由維基百科擷取)
截至2016年底,在台灣共有228個車站,而總營運里程為1,065公里,扣掉小站的不說,所有縣市的主要車站,在台灣50-80年代這段經濟起飛的時期,都是這段時間最重要的運輸樞紐,這些車站也是聚集了最多商家以及人口最集中的區域,因為方便人們南來北往,自然而然人群會往這地方移動居住,當然房價也會隨之上升。
1996年台北捷運正式營運,人口不再是集中在台北車站,感覺有點像是河流在古代時經歷了大地震之後有了更多的分流,當然以上這句存純屬玩笑話,建商在蓋房的構想自然而然會想找捷運站旁,因為方便,房價、買氣自然就會提升,在這個注重生活品質的現代,總算不用在火車站周遭交通堵塞的地方,生活品質自然就會提升,因為有了便利的交通,我一樣能通到我想去的地方。
時間拉到2007年的一月,高鐵正式營運,一開始因為從設計、發包、試營運,加上混合了法國、德國、日本的系統,都大大的增加對於高鐵的爭議性,高鐵系統如此複雜,也因此讓台灣消基會發起拒搭抵制,呼籲民眾「珍惜你的生命,不要當白老鼠。」但不可否認當時的政治,也是影響了爭議的一環。
高鐵主要的訴求是在於速度以及入站便利性,不像以往台北-高雄飛機,雖然只要40分,但班次以及登機程序也不如高鐵。現在藝人或是政客,哪個不是搭著高鐵趕通告的嗎?
跟台北捷運相差了12年的高雄捷運,總算在2008年的3月正式營運通車。我還記得2008的過年,正在試營運階段,那時我從小港機場站坐回我們家附近的凱旋站,好像13分左右(別嘴我時間,我憑印象),老實說當時搭乘真的沒什麼人,你要叫習慣騎車的高雄人以及工業為主的地方搭乘捷運,真的需要給我們一段時間,因為我在2007年退伍後的8年期間,也是工人一枚,但做工真的沒什麼,就是全身弄的髒髒的下班,就算我想搭捷運,我也不會想影響其他人,如下課學生及上班族....由於只有一條橘線、一條紅線,雖然會進入到市中心,但也因為只有十字狀,所以必須靠著公車來接駁捷運去不了的地方。
這對於大多數的高雄人來說,我想是比較困惑及無奈的地方吧!?但隨著時間的轉變、城市的轉型,高雄科學園區、路竹科學園區,城市觀光的轉型,都大大的提升民眾或是及遊客搭捷運的意願。也讓高捷一開始的盈虧到現在轉為盈餘,在2017年清光了4900萬的虧損,連續第二年的盈餘。
在2015年同樣被受爭議的輕軌浮出路面了,因為是在路上行走,大大的影響行車的不變,原本就分成兩條的凱旋路,號誌在有了輕軌之後,等待的時間又更長了,但有別於捷運,輕軌的成本是捷運的十分之一,而且也是全台灣的第一條輕軌,區域範圍正好環繞著捷運的十字狀,我還是欣然接受了,每天都會經過輕軌軌道的我,老實說搭車的人沒有想像中的少,平日大多是外地遊客、高雄科學園區上班、以及瑞祥高中學生,而在假日主要的都是從凱旋路出發經由夢時代、高雄展覽館、光榮碼頭、真愛碼頭、駁二、哈瑪星(西子灣)的遊客,人潮真的不算少,今年有一天平日,我帶著從台南來的姐姐以及他女兒,一起來高雄體驗輕軌,從駁二坐到高雄展覽館,平日下午時段,至少坐的位置也都是滿的,途中也看到很多人眼中所說的,浪費錢的蚊子館建築物一棟一棟蓋,雖然我也不曉得那是什麼,但看的出是想利用交通來發展周遭觀光,進而促進觀光產業。
至於輕軌延伸的美術館,甚至到交通壅塞的大順路,我不知道未來會是如何,但如果是真的會影響少數人生活,而創造高雄的交通觀光產業,我相信是多數人所樂見的。
但這也證實了,從過去到現在,哪個地方不是先有港口、河流、車站,才有繁華?
雖然輕軌還處在爭議階段,但讓我們拭目以待,因為全台的焦點都在高雄了,畢竟背上有如要考台大醫學系的光環,會有點壓力。
不喜歡住在空汙的環境,又喜歡騎車便利性,排斥了不會造成污染的輕軌及捷運,這樣不是很矛盾嗎?一般人只會指責政策不對,卻沒有改變政策的構想,以及承擔責任的資格。
每個政黨都會有各自的支持者,我們不該是因為喜歡政黨,而去支持政策;而是要支持喜歡的政策,而去投給心中的那一個人。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選票去改變我們所想要的,但所有的一切,也是自己手上的選票去承擔,不管高雄未來變的如何,只希望高雄能越來越好,而自己的薪水麻煩自己去掙,你能力不夠的話,也不會因為政府很強讓你賺很多錢,等待改變的時間,不如去提升自己。
劉銘傳鐵路從哪到哪 在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據說會被檢舉ㄝ
那就分享再分享吧
(Facebook 原文疑因被檢舉而消失,但作者說過歡迎轉載)
李秉憲:
打烊後,幫女兒洗完澡,有點時間就來寫些雜談。先說好,這是一篇很長很長很長很長的文章;有時間的朋友就加減看吧!
我打出生至今,就是一個道地的台北人。
沒在其他的地方長住過,從小到大,就只待在台北這座城市。
讀書在台北,當兵在台北,工作在台北,
就連現在開店也是在台北。
三十五個年頭,全都獻給了這座城市。
在這座城市裡生活,從小就必須浸淫在一種望鄉的氛圍之中。
我的家住在復興北路附近,靠長春路邊的巷子。
念的是吉林國小,逛的是遼寧夜市;
活動的範圍是龍江街一帶到合江街左右。
當兵在中華路上,常去西藏路出公差,
或去重慶北路上採購軍用品;總部在東吳大學附近;
要趕路的話可以飆車走延平北路轉敦煌路過去。
細看這些生活過的軌跡,到了時過境遷的現在,我才了解;
原來這整座城市瀰漫著一股濃到化不開的鄉愁。
在外省籍濃度高達80%的城市裡,
這種鄉愁是一種必須,也是一種唯一。
我居住的城市,用著路名去勾畫著一個我不認識的國度。
而這個國度,是我從小到大被教育的「祖國」。
唯有如此的望鄉,才能讓這裡的人們有著希望。
每個人都習慣了這種沉醉。
而兒時的我,從未懷疑過這種沉醉,也跟著浸淫在這種鄉愁中。
在每年的雙十國慶與元旦升旗,處處旗海飛揚,
將所有街道與橋樑染成了紅藍一片,
時時提醒著我們切莫忘記「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初衷。
因此我國小唱的歌曲是中華民國頌、萬里長城與四海都有中國人;
隨著國小四五年級時爆發天安門事件,
我們更是滿腔熱血的唱著「歷史的傷口」與「龍的傳人」。
每每唱到「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是中國人」時,
更是彭湃洶湧到熱淚盈眶。
我從未懷疑過我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即便我困惑著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總說著我聽不懂的方言;
我仍努力的學習著字正腔圓的北京話,
甚至還反覆練習著日常生活中不曾出現過的腔調去參加過演講比賽。
這一切只因為我的教育、我的環境、我的背景如此的教導著我。
所以在國小五年級蔣經國去世的時候,
每個小學生與老師都哭的如喪考妣,(可能老爸死了也沒哭成這樣)
因為我們喪失了反攻大陸的明燈,因為我們無法承受這種哀痛。
因為我們失去了一個中國的明君與偉人。
因為我以為我是中國人。
直到我升上大學為止。
在大學剛放榜,重考聯考完的那個暑假,我在家裡翻閱我哥的教材。
當時在念台大的他正在修台灣通識,
我順手就拿起了「寒夜」、「荒村」、
「植有木瓜的小鎮」等書籍來看。
一看,就不知不覺看了一整個暑假。
然後翻閱了呂赫若、七等生、吳濁流、葉石濤、楊逵、李喬等人的作品;
到閱讀他們的生平簡介,再以此為經緯,慢慢著往下摸著,
赫然摸到了一個當時從不曾出現在課本上的數字 - 228。
才突然重新認識起了自己居住的這個城市。
「國民黨的軍隊從基隆港登入後一路不分青紅皂白地開槍射殺百姓,
一路殺到了植物園,當時在裡面約會的男女被擊斃的粗估有60餘人;
而後清除完台北的抵抗份子...
國民黨軍將屍體堆放在北門口與鐵路總局邊;
據當時國外記者描述,屍體堆疊的高度足有超過兩層樓。」
「圓山橋下也成了行刑的地點,
當時處刑完的屍體丟棄在河邊任水流,連河水亦染成了鮮紅色...」
我到現在仍記得看到這段文字的自己情緒有多激動。
激動的不只是這個政府隱瞞了這段歷史,
而更是自己原來是活在一個巨大的謊言之中。
我過去所學的一切跟我所生活的一切全無關聯;
而這些寫在教科書中的更跟真實的世界毫無關聯。
原來真正推翻滿清的叫袁世凱,
原來第一個起義革命的叫孫武,
原來當時國際承認的中國代表是北洋軍,
原來當時最有希望拯救中國的明星是汪精衛,
原來當時為了打勝共產黨,
國民黨炸了黃河花園口造成89萬人喪生,
原來當時打中國的日本兵有20萬人來自台灣,
原來當時轟炸台北的是中國與美國,
原來當時日本並非將台灣歸還給中國,而是由聯合國代管,
原來當時中國強佔了台灣,並引起英美抗議;
原來曾有個叫陳智雄的知道一切而試圖揭露,直到死前都在喊台灣獨立。
原來當時美國總統曾怒罵我們的總統夫人私吞了美國的援助金,
原來當時全台灣85%以上的人使用的語言叫做方言,會國語的人不到15%。
原來當時下令禁說台語的新聞局長後來當了省長,直到今日仍出來選總統,原來當時曾有四萬萬元換一元,造成一堆百姓自殺發瘋;
原來當時全世界60%的蔗糖產自台灣,而這些產值幾被國民政府給私吞。
原來當時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搶走了許多人的土地,造成一堆氏族破碎。
原來當時美國金援台灣,將輕工業交由台灣製作,
才間接創造出了經濟奇蹟。
原來我的課本教育我的從來都是一個虛假的神話。
一個令我深深著迷不已的神話。這些神話很美。
只是,不存在於真實之中。
我們精美的秋海棠地圖只存在於課本裡,
闔上書本,走回台北市的街頭,
台北人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在這些道路上找尋著身為中國人的慰藉。
曾有個笑話這麼說:
駱駝寶寶問: 媽媽~為什麼我們的眼睫毛那麼長呢?
駱駝媽媽回答: 因為我們要在沙漠中行走,長睫毛可以檔風沙啊
寶寶又問: 那為什麼我們的背上為什麼要有兩坨東西?
媽媽回答: 那是用來儲備體力的,這樣我們才能在沙漠旅行~
寶寶最後又問: 說的是啊,可是,既然如此~
媽媽,那我們現在在動物園裡做什麼?
是啊,既然我們身為中國人,那麼我們現在在台灣做什麼呢?
又或者該問的問題是:中國創立於1911年,
那麼,在此之前,活在台灣的又是什麼人呢?
還是,在1911年前,就不存在著台灣人?
說來可笑。我到大學前畫不出一張台灣地圖。
我不知道雲林彰化嘉義台中哪個在哪個的上面。
可是我知道中國的煤都是遼寧,鐵都是四川。
我知道烏魯木齊在哪裡,可是我不知道崙背在哪邊。
(環島的時候我曾在那邊跟陌生的基督教友借住一晚,感謝他們的熱情)
不懂台灣歷史,不懂台灣地理,不會說爺爺奶奶的台語,
原來身為一個中國人,不懂台灣是很合乎邏輯的。
於是,在大學到研究所的那段時間,
自己慢慢看了很多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書籍。
才慢慢地將這個城市與自己生活的軌跡重新做了一個連結。
原來當時日治時期之初曾有個台灣民主國;
可惜在教科書上被稱作「抗日英雄」的丘逢甲烙跑,唐景崧也龜縮,
只得靠地方仕紳代表辜家去開台北城,迎接日軍與日商代表進城。
這個日商代表叫三井船務,至今台北總公司仍在南京東路上,
恰巧也是我媽工作的地方。
原來當時清治時期桃園曾有個李騰芳高中舉人,
門前立了兩根舉人柱,是當時台灣唯一看到巡撫不用下跪的象徵,
李家也成了桃園的望族;而其家宅後來翻修整新,叫做「李金興宅」。
恰巧也是我爸的名字。
( 我堂哥堅信這就是我們的祖先。不過因該是亂扯的,人家是客家人..)
原來劉銘傳當時建構的鐵路並不像教科書裡寫的那樣豐功偉業;
反而是粗枝濫造,且不堪使用,距離更短短的僅只從台北到新竹;
直到之後在日治時期全數拆除,日人重新建構,
從1895年到1906年打通了全台縱貫線,藉以展示日本的高科技水平,
將台北打造為大東亞共榮圈的現代化城市樣板;
並且也開設了當時第一間百貨公司新光三越在台北車站對面;
恰巧也是我們針線球的成立後的第一個寄賣點位置。
原來二十六年前有個民主鬥士曾在民權東路三段上,
將自己鎖在一間名為「時代雜誌社」的出版社內,
為了表達對當時言論自由的禁錮而以自焚手段作為抗議。
而當時警方攻堅前的據點就是在該雜誌社對面的中山國中。
恰巧也是我就讀的國中。(恰巧攻堅的兩位隊長如今成了副市長與局長)
原來這城市在過去與現在存在著好多好多的故事。
而這些教科書中從未提及到的故事,
在歷史的軌跡中藉由血脈與建築埋下了現在的樣貌。
在時過境遷後逐一堆疊成了現在的這座城市。
原來我生活的台北,在教科書教教導的「中國」之外,
有著太多太多我不曾聽聞過的故事。
真實而又有血有肉,穿古貫今的故事。
我很喜歡這些故事,因為這跟我的生長背景有所關聯;
因為我是台灣人。
你說義務教育重要嗎?他其實可以很不重要。
因為我到現在早已忘了那些國高中教的地理與歷史。
而我現在累積的所有對這塊土地的知識與情感,
都來自義務教育結束之後,出於興趣使然的自我研讀。
大學看的是一些台灣的歷史;而研究所看的是台灣的習俗。
與一些些的原住民文化與南島語系文明。
這些知識並非來自義務教育,但我仍能自學而知。
你說義務教育不重要嗎?他其實還真的蠻重要的。
因為時到今日,我的許多同輩朋友們,
仍然堅信著教科書的那個「中國」。
仍然堅信著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而忽略了被外族滅國的元朝與清朝。
仍然堅信著憲法寫的我國的領土包含了中國蒙古新疆與西藏,
而忽略了外蒙早已獨立,西藏從古至今都未納入漢文化的版圖中。
仍然高唱著「中國一定強」、「四海都有中國人」,
而忽略了自己出國時會不自覺地說自己來自 Taiwan而非China.
我曾受的教育賜給了我一個叫做「中國人」的板模。
這個板模讓我在成長的過程中背負著一個看不見也摸不著的鄉愁。
瀰漫在我成長的城市之中。
這讓我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充滿了許多的矛盾與困惑。
到18歲那年,我很慶幸自己突然地轉身將他脫去,
從此不再背負這個沉重的「祖國」。開始用自己的眼與腳,
去找尋自己到底是誰、從哪裡來,要往哪去。
我很慶幸這裡的人仍有多數人記得真實的歷史。
我更慶幸這裡的人曾群起反抗過一個威權,將真實逐一歸還給百姓。
之前我曾看過姪女的國中課本,訝異到裡面居然清楚寫著台灣各地的產物。
那是過去我國中高職課本不曾出現過的知識。
我很想告訴他,這些知識並不是平白無故出現在義務教育裡的。
而是不知道背後淌過多少的血淚,才換到課本上短短的一行。
我很高興,因為我知道我的下一代會比我更早認識到自己的這塊土地。
而不用像我們這代一樣,得靠自己努力才能學到,
或者更多的同輩就乾脆放棄了解,就這麼吃著義務教育豢養的飼料,
努力捍衛著一個叫做「中國」的神話美夢。
在受過了這些教育後的現在,我總算知道了我不是中國人而是台灣人。
過去不是,現在不是,希望以後也不要是。
然而這並不代表著我就得要痛恨與否定中國。
在研究所的時候,我的一位老師胡澤民教授說了很有意思的話:
「台灣不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中國的歷史反倒是台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更精確地說:我喜愛漢族從古至今的文化,因為那裏有著我們的根源。
我們的八家將可追朔到蘭陵王時期的儺;(是的,就是那個連續劇蘭陵王)
我們的台語可追朔至漢朝的雅言,
我們就是整個漢民族文化的結晶。
我們必須知道自己來自於漢族;然而,這一切都與「中國」無關。
我很喜歡高行健在【一個人的聖經】裡寫的那些,
特別是
「你不再活在別人的陰影裡,也不再把他人的陰影當成假想敵。
走出陰影就是了,不再去製造妄想和幻象。」這段。
中國並非是我的敵人,我亦希望能成為他們的朋友。
只是我清楚知道,我從來就不是他的人。
走出了義務教育,走出了中國,
我腳下的土地,我居住的城市,才是生我養我的文化。
整個台灣的歷史教育從解嚴走到現在不過短短的35年,
好不容易我們漸漸地解開了一個「中國」的禁錮;
能真正以這塊土地作為出發點,
用同心圓的方式往外推,去看看與自己相關的歷史與地理。
即便從未有人為過去錯誤的教育向我們這輩的人道歉,
我仍為今日教育的演變感到欣喜。
我希望我的女兒能夠比我更了解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
不用再像我一樣,用著12年的時間去背負著一個從不屬於自己的鄉愁。
我希望我的女兒能夠選擇用任何的視角去觀看整個歷史,
甚至用中國單一的視角去看我都能接受。
只要他高興,
他可以成為台灣人、中國人、日本人或美國人;
但必須出於他的自由意識選擇。
若在民智已開的現代,
仍有人試圖再將某些制式框架貫在他的腦中,
仍有人試圖將「一個中國」這樣的枷鎖靠在他的腳上,
我絕對會跟他拼命到底。
這就是為什麼在前些日子,我又重新回到街頭。
我有我信仰的價值,我也願意為這樣的價值付出。
用自己的眼與腳,去見證這個世代,是我們的運氣,
也是我們的義務。
我沒浪費我的運氣,我亦盡了我的義務。
很慶幸我居住在台北,有著比別人更多的機會去見證歷史。
這是個最差的時代,卻也是個最好的時代。
我喜愛我的城市,我以身為台北人為榮。
過去我的鄉愁在中國;而今我已不再有鄉愁。
因為我住在我的家鄉,不再憂愁。
謹記於8/1,新舊課綱交替之時。
我是秉憲,祝大家都能找尋到自己的根源。
感謝您的收看,下次閒聊再會。
若有親友真的看完,我由衷感謝。歡迎任何討論與轉載。
劉銘傳鐵路從哪到哪 在 劉銘傳鐵路與捷運新莊線路線對照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清朝台灣鐵路,興築於清朝光緒年間,由台灣巡撫劉銘傳籌建,亦稱為「劉銘傳鐵路」,分為基隆至台北、台北至新竹兩線,從1887年開始修築分段通車,至1893年台灣鐵路基隆新竹 ... ... <看更多>
劉銘傳鐵路從哪到哪 在 教科書吹捧的「劉銘傳鐵路」是建築奇蹟or破銅爛鐵 ...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本人大概四年前有幸前往桃園 鐵路 地下化施工的地方參觀,當時停工主要是因為挖到日治時期的 鐵路 相關遺址,正在進行探勘,火車月台的側邊可以直接看到 ... ... <看更多>
劉銘傳鐵路從哪到哪 在 光復前縱貫線鐵路歷史- 看板Railwa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1887年 4月 台灣巡撫劉銘傳奉准興建台灣鐵路
5/20 成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
6/9 開工。這就是現今「鐵路節」的由來
(也是火車發明者史蒂文生的生日,外籍顧問因此故意選這天)
1888年 春 開鑿 基隆-八堵 間的「獅球嶺隧道」
7/18 台北 (大稻埕)-錫口(松山) 通車
1890年 8月 「獅球嶺隧道」開通
(隧道北端洞口比南端高出許多,應該是施工時兩端一起開挖,
後來發現北側挖得比較高,只好往下多挖一些讓兩端可接起來
造成北端洞口高五公尺,但進入山洞後高度就變小了的情況)
1891年 10月 基隆-台北 通車
但通車前劉銘傳即已去職,由邵友濂接任
1893年 台北-新竹 通車
當時路線和今天鐵路縱貫線接近,但台北-桃園段不大一樣
大致為大稻埕北上後向西轉彎過台北橋 (此橋後來在大水中被沖毀),
走今台一甲線的路線,到桃園接上今鐵路線路..
(據說是因為艋舺 [今萬華] 一帶的居民強力反對鐵路經過的關係)
基隆
∣
八堵
∣
水返腳 (汐止)
∣
南港
∣
錫口 (松山)
∣
台北 (非今日台北站,而是日據時代的大稻埕站位置)
∣
大橋頭 (今台北橋頭)
∣
海山口 (今新莊)
∣
打類坑 (今丹鳳)
∣
龜崙嶺 (今龜山)
∣
桃仔園 (桃園)
∣
中壢
∣
大湖口 (湖口)
∣
鳳山崎 (新豐)
∣
新竹
這條鐵路在建設時受到當時民眾反對,加上官方建造者無知與收受賄賂
路線改得繞來繞去彎彎曲曲,常常發生出軌意外。
連日本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搭火車進城都遇到兩次出軌狀況
還有人從基隆搭火車往台北,居然比搭轎子的晚到
1895年 4月 甲午戰爭清國戰敗,台澎被割讓給日本
6/10 台北-基隆間恢復通車,每日開行一班往返
7/10 台北-新竹間恢復通車
8/26 總督樺山資紀指示建築縱貫鐵路的急迫性,及改善原有路線
1896年 3/14 開始線路調查
5月 開工新建「竹仔寮隧道」替代路線不佳的「獅球嶺隧道」
年底 日本人設立「台灣鐵道會社」,準備興建新竹到打狗 (高雄) 鐵路
1898年 1月 「台灣鐵道會社」募資不順利
2/13 「竹仔寮隧道」開通
1899年 3月 民政長官 後藤新平 向日本國會提出公費建築台灣鐵路方案
經國會通過。 預算:十年 三千五百萬圓
年中 鐵路事業統由 總督府鐵道部 綜管 ,「台灣鐵道會社」解散
縱貫線鐵路開工
1901年 8/25 淡水線通車,用來搬運從淡水上岸的物資
(沿線使用了原先台北-基隆間換下的鐵軌、新竹間的鐵橋鋼樑)
舊線的 大橋頭、海山口、打類坑、龜崙嶺 廢站
改走 艋舺(萬華)、枋橋(板橋)、樹林、鶯歌石(鶯歌) 新線
1904 打狗(高雄)-彰化、基隆-三叉河(三義) 完工
1908年 3月 全線最長的「九號隧道」、三叉河(三義)-葫蘆墩(豐原) 間鐵橋完工
4/20 縱貫線全線完工
10/24 全線通車
1916年 新北投支線開通,用以運送泡溫泉的人
1919年 8月 海線開工,用以解決原山線路線不良造成的貨運堆積問題
1922年 10月 海線通車
1935年 4/21 新竹台中州大地震,山線(台中線)嚴重受損、海線輕微受損
十六份(勝興)-后里 間鐵路完全損壞
4/22 海線修復通車
1938年 7/14 山線修復通車
--
Sincerely, 2003年 日本廿六日自助旅行紀錄
Wayne Su https://myweb.hinet.net/home7/mstar/2003tour/
2005年初 冬季雪景與鐵道補完之旅 Coming Soo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24.174
※ 編輯: mstar 來自: 61.229.24.67 (08/23 11:4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