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提到萬華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疫情與萬華汙名化〕
從萬華區的茶室爆發新冠肺炎群聚感染後,5/24三立新聞台某節目在節目標題中使用「萬華病毒」引發爭議,遭民眾向NCC檢舉有污名化萬華之嫌。
▌什麼是汙名與汙名化?
汙名一詞原意是熱鐵烙下的標記。這些標記通常被打在奴隸、罪犯或叛徒—有污點的人、不潔者—身上。今天這個詞的引申義被廣泛使用,即恥辱和詆毀的標記。
在196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厄文·高夫曼出版了《汙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高夫曼分析了「被污名化」的人對自身的感受,以及他們與「正常人」之間的關係;探討被污名者如何處理來自他人的排斥以及他們傳遞出的各種信息。
所謂汙名,定義為:「擁有一種使對方受到貶低的特質,透過此特質與某種道德規範連結過程,把完整平凡的普通人變成帶著汙點、價值貶損的一個人」。以及汙名化則是:「是一種針對社會上一些特殊的族群,一般人對其抱持的一種惡劣信念與態度」,其具體特徵有以下四個:
❶貼上可供辨識的標籤
將標籤貼在特定族群,使他們與其他人有所區隔。例如:瘋子、有疾病者。
❷標籤指涉不受歡迎的屬性
社會將標籤連結到不受歡迎的屬性上,例如:瘋子是危險的。
❸被貼上此標籤的人被視為異類
被貼上標籤者,會形成一種「我們」與「他們」的對立感。例如:我們不像那些瘋子。
❹被貼上此標籤的人遭受歧視
例如:在我們的社區中不得建造瘋子的收容所。
▌萬華的歷史
事實上萬華由於早在西元1709年,泉州移民從新莊拓墾到此,以「艋舺」稱之,成為台北第一條市街的雛型。
貴陽街是艋舺興盛的起點,早期漢人常到此地與平埔族人交易蕃薯,舊稱「蕃薯市街」;日治時,改名發音相近的「歡慈市街」,並被劃入風化區內,因此街上有不少的妓院。
華西街是萬華區另一條大名鼎鼎的街道。這裡是船夫與碼頭工人的落腳處,也因此娼寮與酒樓林立。
在淡水河淤淺之後,嚴重瘟疫加上民間械鬥不斷,使得艋舺的經濟優勢逐漸消退,因此這裡也聚集了不少商場失意人、行旅病人、離鄉窮苦者,最終形成「乞丐寮」,住有乞食為生的無家者。
最早在1740年就落成的龍山寺,後來又有如青山宮、清水祖師廟等出現,這些當地香火鼎盛的廟宇經常發放物資與許多善心人士捐贈,讓許多無家者得以藉此溫飽。
介紹完相關的歷史,幫各位壯士們總結一下:萬華由於獨特的歷史發展背景,導致萬華地區駐紮更多容易遭受汙名的族群,例如:萬華的「五流」,流鶯、流氓、流浪漢、流動攤販、流動工人。
▌疫情與萬華
有點年紀的壯士們,應該還記憶猶存。
在2003年春,全台陷入SARS危機,自3/14第一起境外感染案例,到7/5台灣正式從世界衛生組織疫區除名,共有664個病例,其中73人死亡,造成全台長達四個多月的集體焦慮與恐慌。
當時台北除了和平、仁濟醫院因為疑似群聚感染而陸續封院引發許多爭議之外,萬華地區也有兩個社群遭到集體隔離:一是華昌國宅居民,居家與集中隔離者總計有775位居民;二是萬華地區的無家者,集中隔離者有160 位。
2003年5月,萬華里長聯誼會發佈聲明稿中說道:
「......遊民、流鶯四處流竄,成為SARS的散播者.......造成萬華區成為一級疫區,頓時成為空城,百業蕭條、人煙罕至。」
許多里長指責和平醫院危機處置不當,使疫情從中正區的院內移轉到萬華區院外,而無家者、流鶯等「偏差者」也被標籤為「SARS的散播者」。
之後由於發生不明發燒與死亡案例,當時聯合報更以頭條新聞發布「水染病毒萬華爆社區感染」,報導台北巿萬華區華昌國宅爆發社區感染SARS;在未經求證之下,蘋果日報更以「社區感染四百居民住以待斃」的聳動標題,渲染社區感染的危機。
當時許多居民與無家者以「疑似SARS案例」為由,被施以與和平醫院同規格的集體易地隔離措施,事後證實這兩個社群並未出現真正的感染案例,也未引發社區集體感染。
對於當時的居民與龍山寺無家者而言,集體隔離無疑是一種汙名化的展現。
先認定他們與其他族群的不同,再將他們視作「帶有疾病的」,並且將「帶有疾病的國宅居民、帶有疾病的街友」視為需要被處置的對象,站在了他們的對立面。最後,再施以行為,也就是隔離。
▌反觀現今新冠肺炎疫情對萬華影響
現今新冠肺炎疫情對萬華影響有哪些?在萬華茶室爆發群聚感染後,除了產業衝擊,負面標籤也不斷出現,網路上便充斥著許多對於萬華的歧視言論。
台北市議員吳沛憶指出,近來聽到許多萬華人受到歧視排斥,甚至有公司要萬華人去採檢才能上班。作家林立青也在臉書發文,他表示在這疫情之下,許多物流快遞不送萬華,讓各服務弱勢的團體變得很困擾。
同時,中華文化總會主辦的「萬華大鬧熱」活動官方臉書今天發文表示,「只有病毒才是這場防疫真正的敵人!」。
文總也發起「萬華加油VIVA BANGKAH」換頭貼活動,期待大家意識到汙名化的危險與錯誤,而非指責染疫的人。活動一推出後,馬上吸引許多破萬人的在地粉專、社團陸續響應。
相較於過去SARS疫情時期,今日對於汙名化的抵抗,也在萬華逐漸成形。
▌結語
蘇珊·桑塔格在她著名的《疾病的隱喻》一書中,指出當疾病成為污名化的隱喻時,將阻止病人們尋求完整的治療。
當肺炎被看成是對於參與茶室文化甚至做為八大行業的懲罰時,許多人便因為害怕被揭露、害怕被列在受歧視的名單裡頭而不願意篩檢就醫。
尤其如果所患的疾病即使「早期發現」也不保證有藥可醫治,那麼病人就與其忍受病痛,也不要因就醫而過著飽受歧視的生活。
新冠肺炎如果也成為一種污名化的隱喻,防疫工作將會更困難,因為人們將可能拒絕承認其過往的生活足跡。
面對疫情,我們應該以正確的態度與同理去對待正面臨高風險的人。我們不應該對疫情感到恐懼,而是更加勇敢,因為我們有機會對他人伸出援手,發揮作為社群協助的力量,才能戰勝疫情。
sars和平醫院死亡名單 在 Mr. Rabbit 歐洲行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歐洲新聞
"台灣"登上瑞典國家電視台,以完整節目"專題報導"對抗疫情
歡迎多多分享給各國朋友,也可以到SVT官網觀看完整影片~
.
👇
Utrikesbyrån
Virusfritt Taiwan
📍瑞典電視台SVT 製播節目Utrikesbyrån 以 "Virusfritt Taiwan 無病毒的台灣"為標題,製播介紹台灣對抗疫情電視節目
.
✍️
這一年以來,台灣 TAIWAN 這個名字已經出現在世界各國媒體,不管是電視新聞、報章雜誌或是各種評論,都會看到各國都在討論台灣如何對抗這次疫情。
有別於只是單篇的報導,或是簡短的新聞片段,這次,2021年2月23日22:00,瑞典電視台則是以完整節目在SVT2頻道播出介紹台灣。
除了在電視台頻道播出之外,還在 SVT Play 的網站提供給全球線上觀看。
.
瑞典電視台SVT 的全名是Sveriges Television,是瑞典國家公共電視台,類似於英國BBC的運作,可以說是瑞典當地最大廣播媒體。
原本是藉由電視機收取電視許可費,從2019年開始,改成由個人所得稅稅額來支付。
.
👇
Utrikesbyrån 是一個探討外國事務的節目,由 Johan Ripås 擔任主持人,固定於每周二播出。
本周主題是探討"無病無的台灣",除了主持人 Johan Ripås 之外,還有瑞典廣播電台中國評論員漢娜·薩爾伯格(Hanna Sahlberg),經濟學家兼中國專家克里斯蒂娜·桑克萊夫(Kristina Sandklef),以及台灣瑞典裔的Ru Chang Roos,三位女性來賓與主持人面對面來共同討論。
.
在節目中,還有連線與台灣科技部長唐鳳 Audrey Tang 做對談
.
✍️
本周Utrikesbyrån節目由主持人開場,先介紹台灣與中國的地理位置,在兩國只有相距120公里,台灣卻只有9例死亡病例。
特別來有提到,來自瑞典世界百大DJ「瑞典電音王子」Alesso 艾利索在台灣舉辦派對 Ultra Taiwan,現場擠滿台灣群眾參與的畫面,對比歐洲各國都在封城,形成宛如平行世界般的神奇景象。
.
接著,節目還有製作對比圖,比較台灣 VS 瑞典在這次疫情的差異,瑞典人口 10,000,000 人,確診 630,000,死亡13,000,台灣人口 23,000,000 人,確診 942,死亡9人。 台灣人口是瑞典的2.3倍,台灣確診數"942人"卻遠遠低於瑞典"63萬"確診數
.
✍️
除了探討台灣對抗疫情的方式之外,也對於台灣的相關新聞都有做了解,連台灣的PTT 都有登上這次節目內容。
講到台灣的超前部屬,當全世界的人們都在歡慶跨年2019年12月31日,台灣官員卻從平台PPT發現來自中國不知名危險病毒,特別多加關注。另外,來自台灣的唐鳳也指出,台灣比WHO更早警覺此次病毒,多了至少10天的時間做準備。
加上台灣之前遭遇SARS的事件,節目也把當年台灣SARS的感染人數、死亡人數以及死亡率提出做討論,找出當年台灣和平醫院新聞畫面剪接放到節目當中。
對於台灣30歲以上的人們,都對SARS有深刻印象,深知這是不可重蹈覆轍的。
.
✍️
特別的是,看似嚴肅討論疫情的節目。
在節目的中間,人在台灣的唐鳳有分享台灣疫情小故事
2020年曾經有一位台灣男學童不想戴粉紅色口罩事件,台灣政府官員全部都戴起粉紅色口罩,也讓粉紅色口罩造成搶購潮。另外,也介紹衛福部以 "柴犬" 作為宣傳,增加親和力。😅
.
除了討論台灣非常嚴格的入境防疫規定之外,節目的後半段開始探討 "台灣" 與 "中國" 的政治關係,從台灣政府是從中國遷移過來,還有中國後來的共產黨政權。
另外,還有討論到台灣並沒有在 世界衛生組織WHO 會員名單當中,也有來賓講到WHO在2020年1月,最初的時候,釋放出訊息這波疫情是不會人傳人的錯誤資訊。
.
我個人是覺得,分享這樣的小故事,可以增加台灣的好感度,也讓大家對於台灣的"性別平權"有更好的宣傳。
對於台灣整個對抗疫情也不是就單純只是在講"戴口罩"這樣一件事情而已,從主持人與三位現場來賓,還有其他連線訪談員,透過不同面向議題,包含台灣與瑞典的比較、台灣面對SARS的經驗、台灣與中國的地理政治關係,台灣在世界組織上的困境,以及,台灣在面對疫情中的生活故事
.
✍️
https://bit.ly/3dNfsNu
.
最後
SVT NYHETER 網站還有針對台灣這次面對疫情處理,製作一個時間歷程表
以下,是翻譯自 SVT NYHETER網站
.
台灣由中國大陸東部的太平洋中的一個主要島嶼和幾個較小的島嶼組成。那裡有超過2300萬居民,實際上,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是只有世界上少數幾個國家批准過。台灣也不是聯合國會員國。
台灣因處理疫情危機而受到廣泛讚譽-以下是一些關鍵點:
12月31日:傳染病管理局副局長在網站論壇上找到貼文,對中國神秘的新感染發出警報。同一天,有關當局開始對從中國武漢出發的航班進行健康檢查。
1月21日:在台灣發現了第一例,一名在武漢當老師的50歲女性。
1月28日:發現了第一個家庭感染,從一個50多歲的男子開始。
2月16日:首例死亡,是一名多病的病人。
3月19日:除某些例外情況,外國人禁止進入。
4月6日:台灣的感染高峰達到307例。
6月7日:經過一段時間沒有國內感染的記錄,台灣開始放寬限制。
11月16日:台灣在冬季之前收緊規則,要求持有陰性檢驗報告。
12月22日:來自紐西蘭長榮航空的一名飛行員違反了規定而感染,導致自4個月以來首次出現家庭感染,相關規定更加嚴格。
1月11日:在醫院發現了一個家庭感染群,並且持續增加擴散。
2月4日:據報導是最近新的第九例死亡案例。
sars和平醫院死亡名單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04b帶你看防疫記者會
今日重點:各式普篩問到飽,張P的和平封院回憶,阿中心靈雞湯時間
1.今日新增敦睦專案1例,目前428人確診(境外移入343人,本土案例55人,30例敦睦遠訓支隊),264人(+11)解除隔離,6人死亡。
目前連續12日沒有本土個案。磐石艦案例下船於14~17日的密切接觸者,今日已經是曝露後7~10日,如果有受感染也差不多該出來了,還沒有本土案例是好事。繼續加油!
案428為30多歲男性,為敦睦艦隊(磐石艦)軍人。4月18日至集中檢疫所隔離採檢,一採結果陰性,4月22日出現嗅覺異常、流鼻水、鼻塞等症狀,23日再次採檢並後送就醫,於今日確診。本起群聚事件截至目前共30人確診,衛生單位現已掌握接觸者共1,843人,其中530人居家隔離對象,已採檢125人,91人為陰性,其餘檢驗中;1,313人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
2.瑞德西韋傳出臨床實驗失敗,請問台灣使用情況?中國瑞德西韋測驗失敗報告據說是WHO誤發,我們的報告是跟WHO還是原廠討論?我們有取得藥物在其他國家測驗的結果嗎?
張P答:該報導為中國大陸初期臨床實驗,看來效果不理想。該實驗提早結束,資料是否完整性尚須檢視。目前有更大規模多國多中心臨床試驗進行中,應可看到不同嚴重度患者使用效果。台灣參與此臨床試驗繼續進行中,但國內僅少數個案,僅能說是初步觀察,很難據此下結論。要等大規模臨床試驗的結果出來分析以後才能定論此藥的效果和副作用如何,無法用單一的中心來看,我們也看不到其他國家的資料。我們不清楚中國和WHO溝通的方式,我們參與的是原廠主導的多國多中心臨床試驗,所有的執行模式就是照國際標準執行臨床試驗,最終所有個案資料都回到資料處理中心,無法看到內容,要等到結果完整後才會分析和通知,目前不會知道他國狀況。
阿中:一般了解這樣的臨床試驗都有一連串嚴謹的過程,多國多中心,每個單位都是部分參與,有保密義務,也牽涉到商業利益和機密。通常在原廠未揭露完整報告前其他單位都不應該公布,一般來只有臨床試驗過程中有重大的可能傷害訊息才會這樣即時揭露。
3.媒體傳聞30人抗體檢測陽性可以證實嗎?請問目前抗體檢測情況?外界質疑抗體試劑是中國進口的?如果抗體檢驗三家結果數字不同如何判讀?
張P答:磐石377例都已有檢體,昆陽實驗室比較快,連夜趕工已有初步結果,我不知道公布的數字是怎麼來的,至少我個人沒有對外提過任何數字。台大也初步完成,但對於似陰似陽者還要重檢,應該今天稍晚會二檢完成;中研院尚在執行中,很嚴謹的執行,目前沒有完全完成。希望能在這一兩天出來後互相完整的比對再和大家公布。
磐石全艦抽血,本日開始抽另外兩艘。昆陽實驗室的試劑是自行開發,食藥署核可緊急使用。昆陽有自己的套組,之前提上市的套組是用來交叉比對用的。目前是全面使用自產套組。血清抗體三個實驗室用不同的方法來做,要等資料收集完整專家進行研判才不會流於瞎子摸象徒增困擾。檢驗速度比我原本以為的慢,有完整資料後再報告。
4.和平醫院17年前的今天因為SARS封院。台灣在目前疫情中有獲得甚麼啟示?請問張教授,17年前後都在防疫的第一線,有甚麼啟示?
張P答:當然感觸良多。昨天傍晚我有到和平醫院去加油打氣,該院目前已清空預備接收。感謝該院17年來一直擔任北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的專責醫院,他們這次也照顧了不少患者。裡面除了同仁努力,過去17年來每一年,和平醫院都有做應變計畫和演練,隨時準備接受挑戰,員工士氣保持得很好,把病人也照顧得很好。兩次疫情間差異很多,不在此細述。但民眾防疫素養改變很多,和平周邊依然正常運作,周邊商家沒有什麼恐懼,是很大的進步。
(04b爆料:北區各醫院都會有個名單,如果啟動了專責醫院時,有哪些醫師要去支援和平醫院。我還在台大的時候,要去支援的那個人就是我啦。所以我每年也都有在關心這些應變計畫)
阿中心靈雞湯時間:張教授一定是感觸很多啦,我還記得在那時候最早SARS的時候,我還是牙醫公會的理事長剛退下來,我第一時間去請教張教授說我們的牙醫該怎樣做。17年前的經驗來作為整體的國民的教育,我們有非常強的感染科專科醫師,形成我們專家團隊,我們有CDC很好的防疫醫師,採檢機構的素質整體都提高,所以在這樣情況下我還是要特別強調,在跟疫病、傳染病這樣的情況,我們一定要明白「生病是沒有罪的」。
就好像我們第一次、第一位出院的病人在這邊,他講的話「沒有人想要得病」,事實上沒有人想要得病,所以當生病需要的是什麼?生病需要的是社會的支持,需要的就是好的醫療照顧,政府就應該把這件事做好。像剛講的和平醫院等等,大家都做好準備,就是想要提供一個最完整的醫療照顧,做一個最後一道防線把他做好。
第二個就是說,「接觸者也是無罪」,其實接觸者比我們都更緊張,我們社會都很緊張,不過我們同理心去想,接觸者又更緊張,這時候他更需要一些心裡的支持,才能讓他心裡能夠平緩,能夠安安靜靜的待在家裡,或是把自主管理做好。人在最害怕、最孤獨的時候,需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而不是大家對他不斷的去獵巫,事實上這樣對事情是沒有幫助的,大家要有同理心才能夠度過這樣一個難關。
所以,在今天我們是第12天,在本土都沒有案件的情況下,敦睦艦這一個獨立事件,就會引發社會裡面對這事件的不滿,好像說「這都你們害的」,但事實上不然。每個獨立事件都有那樣的可能性,我們的態度應該是很清楚,就是準備好了為了什麼?就是要能夠處理這些突發的狀況。如果那時候我們檢疫所沒有好好的準備,在這次要做大量集中隔離的時候,我們就會慌了,那就會把這些隔離沒有辦法做好,現在我們有準備了,那來了,我們碰到了,我們就可以去處理他,把他隔離好。我還是要強調,「有問題,我們就面對他、處理他,我們有能力去處理他,所以大家放心,要注意,但是千萬不要恐慌,更不要對立」。
5.昨日傳出有確診案例使用葉克膜,請問目前有多少人使用?該旅行社主管狀況如何?針對韓市長醫護普篩各界有些意見,指揮中心可以正反意見並舉,讓民眾理解到底該不該普篩嗎?從足跡公布標準來看,軍艦案公布足跡似乎超過準則,會開罰嗎?是否還是應該中央統一公布?
答:目前有三例使用葉克膜,情況穩定。先前也有脫離葉克膜的個案,我們就再為個案加油。我們不討論個案。
足跡公布原則已發函告知,相信經過本次經驗,地方政府會慢慢掌握分寸,知道必要和非必要的界線。我們不會一時情況就禁止,中央地方要合作,在一定原則下,需要一點練習時間。疫調普篩篩檢這些都是防疫資源,第一個要問的就是,篩了以後要做什麼?這個調查的必要性在哪?做完了有甚麼幫助?醫事人員想像中風險比較高,所以指揮中心的方法是醫師有任何可能專業判斷就來篩。篩了1852人後告訴我們都是陰性。在如此證據前提下,有必要全篩嗎?全國醫事人員加起來三四十萬人,都要篩嗎?如果這些人風險很高,那社區風險一定很高。但目前無感染源案例才十個,這應該要在科學基礎上來判斷其必要性,和資源使用的有效性。
6.海軍集合在台中一中門口,造成商圈恐慌。民眾對於確診者足跡需要警戒,還是其實也不需要過多恐慌?
答:集合地點選擇上,選在學校覺得相對不恰當。但這並沒有違法也不是錯誤。空曠處集合,如果不是密切接觸,在場地本身傳染可能幾乎沒有。呼籲不用過度恐慌。
(我們感謝你,又是一個讓自己看起來像笨蛋做球給部長呼籲不需要恐慌的案例)
7.空軍也傳出有接觸史,目前有考慮國軍普篩嗎?軍醫原本說有通報一位發燒,後來改稱扁桃腺發炎,中心有掌握軍醫通報資料嗎?會是防疫漏洞嗎?
答:打球那個接觸者當然要疫調,才知道真正接觸情境如何。該員現在就是確診者的接觸者,該員親密接觸者要注意,其他應該沒事的。
(某台記者例句:…..有考慮XX普篩嗎?……這會不會是我們的防疫破口?)
8.紐約醫護數據顯示呼吸器案例死亡率九成,請問台灣情況?
張P答:到使用呼吸器當然是病況嚴重,連呼吸器也不行就會上葉克膜。莊副說過目前尚有三位,連先前算起來有五位。一位已經脫離,一例死亡。呼吸器的話,目前有10位在使用。確實數字不記得,但有好幾位脫離呼吸器復原中,應該有三到四位順利脫離。紐約那報告出乎想像的高,台灣團隊確實厲害,我們過去的經驗如果有辦法撐過最嚴重階段,就會慢慢復原。我們的死亡案例中除了第一例是發現時已經很嚴重就死亡,其他都是病人本身的慢性病太嚴重。其他我們看到的都是團隊照顧得非常好,很多在康復當中。
9.新增案例在一採時有症狀嗎?有血清抗體嗎?抗體血清能為治療和疫苗研發帶來幫助嗎?
答:感染後自然會有抗體,跟疫苗研發是兩回事。我們期待疫苗出來可以引發抗體產生。
(我來回。一採時無症狀,抗體已抽,結果還沒出來)
10.本日確診一樣是二採陽,是發病後比較容易陽性嗎?他也是發病前四五天沒辦法驗出來對吧?
答:原則上當然是發病後容易有陽性,發病前一兩天也有可能驗得到,但時機點也不一定。發病後比較確認。
(你為什麼會有發病有症狀前四五天潛伏期中可以用PCR驗出病毒的錯誤印象?)
11.關於高雄說要普篩有違法嗎?台灣本土個案連續12天掛零,中心認為敦睦艦隊出去前是否盯得不夠緊?未來會不會所有入境者普篩?
阿中答:普篩這個題目真的應該找機會大家來做個研討。篩檢不是說篩檢結果一定正確。採檢的時間點是正確性的重要因子。有人說反正就篩嘛,篩檢陽性就好,但有可能放過偽陰性,採檢一定要考慮必要性和有效性。我們現在沒有規定不能採檢,但不能用公務防疫物資來採檢。我們要保留量能應對突發狀況。要做甚麼都是自由意志,但不在通報系統內就不能用公務資源。其他當然是自由的選擇。
(部長,普篩不是每天都在研討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