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 Fact Check」、「希望炒車」⋯謠言滿天飛的日子,除非把握真憑實據,否則隨便湊合附和,實在有點不負責任。
為甚麼謠言會傳播?社會心理學家曾經提出過:
R (Rumor) ≈ i (importance) × a (ambiguity)
[Psychology of Rumor, Allport and Postman (1947)]
意思是謠言的力度,是其背後的重要性乘以模糊度。注意,不是「加」,是「乘」(Multiply)。重要性和模糊度任何一個元素的增長,都足以令謠言的力度倍數加強。
先講模糊。政府各部門已經用力澄清,「沒有在執法中出現死亡個案」,本應一點不含糊。過往做傳媒的經驗,人命傷亡數字,以官方公佈為依歸,從來是可信,市民也少有異議。為甚麼2019年的今天,政府(尤其是警方)的公佈,其公信力如此低下?引用裁判法院檢控主任協會主席黃華芬的公開信一段:「Please advise the police on this important matter of honesty and reliability affecting the legal system of Hong Kong.」除了司法制度,市民的信任何嘗不是首當其衝,被毀於一旦?當記者鏡頭外的恐慌不能靠政府釐清,市民自然置身於迷霧裡。
至於重要性,由6月開始,整個社會無意間在散播一種恐怖:「不知道第一條人命在甚麼時候犧牲。」植根於每一個人心中,其一是出人命對事態走向的影響,其二是關顧自身和親友的安全。隨著警察武力的瘋狂升級,以及更多在暗角的行徑,例如新屋嶺懷疑虐犯、警黑合作、武警混入疑雲,種種表象無不是走向市民心底恐𢣷的實現。到太子封站,秘而不宣,直接引爆各種謠言,這是必然的後果。
事情還沒完沒了,因為對一般市民而言,「寧可信其有」,口耳相傳危機意識,不論是否有事實根據,起碼可作「善意提醒」,又或「尋求真相」之出發點,這是群眾心理走向使然。然後,更多的「證據」出現,很多的自殺和浮屍,因為心理上的自我實現傾向,相信政府隱瞞真相的人,自然認定是「政府陰謀」。雖然邏輯地說,我們不能排除其他可能性:例如是正常數字在大眾關注下產生了放大效應,又或是悲情城市引爆更多不幸自殺個案(參考數字,2017年共有916宗自殺,2003年有1264宗,自殺數字明顯和社會氣氛和經濟相關)。不過,似乎再難以有權威去說服任何人。
廢話了這麼多,不是說要去否定,或去認定某一面推崇的「真相」,我也難以掌握任何真憑實據。坦白說,在這個氛圍裡,我也難去信任任何一個官方證詞,情緒十分困擾。冷靜下來,想指出的是,這種不信任的發酵,十分有可能是下一個引爆社會事件升級的近因,各方不能不察。而反過來有心利用謠言,製造事件的任何人,也應該三思可能帶來的後果。
很多人謂政府需有「大智慧」去解決問題。我肯定地說,「大誠信」來得更為迫切,更為重要。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reliability意思」的推薦目錄:
reliability意思 在 美國小兒科醫師 Pedd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日本醫師國考第一步: 日本語診療能力調查感想
如果真的要說,書面審查應該是第一步。日本文件審查很嚴格,所有文件都要翻成日文並經過民間公證人以及政府的雙重認證。我學歷是台灣的、工作在美國,因此兩邊都要認證。台灣的比較簡單,遵照前輩的指示即可。美國方面就沒人可以詢問,花了一段時間研究才搞定。價錢也高得嚇人,一份文件要150美金。總之現在知道美國流程是certified translation-> notary -> apostille。我是希望不要再用到啦,想到如果沒過要重考真的是一個頭兩個大。日本報名又一定要本人親自飛去日本交件,這點真的很困擾啊….
我七月去霞關厚生省交件,八月底收到考試通知今年考試時間是9/22~9/24 ☹ 這個考試往年幾乎都是九月底到十月中舉行,今年不知道為什麼提早到9/22~9/24? 今年調查番號我聽到最多有到180號的,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想到日本當醫師的人數增加,他們只能找有三連休的日子所以提早? 我在日本的rotation是9/25開始,本來想說至少可以先在醫院練練日文在上場,現在計畫完全泡湯,卻也只能順著變化走。9/22~9/24這三天共有六個場次,分上午場跟下午場,每個場次大概30~40人。雖然每個人真正的考試時間只有30幾分鐘,但會被關在裡面超過四、五個小時,絕大部分就只是在等待。就我的場次來看,感覺日本人跟外國人一半一半,日本人裡面大概不少都是匈牙利等東歐國家回來的,外國人的話就是中國韓國台灣 (就所看的書籍推測)。衣著就是一般標準醫院穿著加上白袍,但居然有個中國考生穿牛仔褲!!! 我本來以為她考試之前會去廁所換掉,看到她直接披上白袍的瞬間感到非常震撼!!! 厲害了我的國~~ OSCE考試穿牛仔褲上場~~
考場裡面厚生省的工作人員居然比考生還多,明明就是周末還要來加班也真的辛苦他們了,考試居然還沒有收報名費,好佛心~~ 他們分工真的很細,其中有一個工作人員是專門拿廁所的指示牌的!! 等待考試期間桌上除了『印刷』的書本之外,個人手寫的筆記跟水都不能放,要喝水都一定要舉手才能去旁邊喝。日本人龜毛名不噓傳。
考試有三關,一關是身體檢查 + 寫病歷,兩關是問診 + 問醫師身體檢查結果 + 寫病歷。其中跟美國跟台灣最不一樣也是我死的最慘的地方就是問醫師身體檢查的結果。每關裡面都有三個人,兩個人是考官,一個是工作人員負責錄影。考官一個當病人,一個當你的醫師同事。當你問完病人之後你要轉過頭去問你的醫師同事這位病人的PE有甚麼findings,主要是考你會不會念PE的專有名詞,譬如scleral icterus、rebound tenderness、hepatomegaly等等的日文怎麼講。這樣的考法還蠻有創意的,但這一分半裡面真的很容易當機不知道要問甚麼,自己作PE寫出來簡單多了。因此我覺得這三關裡面我表現最好的是身體檢查。問診(病人)那裏四分半鐘真的很短,病人他自己話都沒講完就結束了 XDD
日本給外國人的OSCE及格分在2015年從50分提高到60分,我覺得我這次的表現大概在及格邊緣,所以無論通過或是沒通過我都不會意外。後來我在日本醫院作rotation的時候提到我考OSCE的事情,教授跟我說研究顯示osce要10關以上才能看出考生程度(因此美國台灣都是12關其實是研究的結果,還有台灣12關要有7關及格才算及格也是研究結果。請看註解。) 3關太短是看不出考生真正程度的(誤差大),叫我即使沒過也不用放在心上。Well…如果考試時間能拉長一點,我的確是有把握可以及格。能講的時間越久考官應該會發現我的日文雖然不完美,但是是可以在日本醫院跟病人同事溝通的程度。不過我的想法是過了最好,沒過就只是比較麻煩一點,加強自己的弱點明年再來一次就好,反正我不急著用這張執照 (本來以為如果OSCE沒考過就只能參加預備試驗,後來才知道只要重新報名就算砍掉重練XD跟台灣一樣可以考到過的意思lol這點美國還是真的很嚴格,只要fail一次就會大大不利match….) 總之將這次的考試經驗分享給大家,如果11月收到的結果有及格再來跟大家報告好消息囉! 😊 沒有的話就請等到明年再給大家好消息 XDDD
註:引用期刊文章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s: A Critical Review": An early OSCE study suggested the need for 10 stations and 3–4 hours of testing to obtain reliability coefficients of 0.85–0.90. Other studies have found test lengths upward of 12 hours are required to yield reliability coefficients at the 0.7 or higher level.
reliability意思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成功與運氣-解構商業、運動與投資,預測成功的決策智慧》
在看超值投資的時候,討論均值回歸的概念有提到這本書,讓我對此書產生了興趣,這本書是2012年出版的,剛好天下在今年3月時出版中文版,還很新,就這個機會讀了一遍。讀完之後內容其實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是比較偏向精準預測那一類的書籍,使用了很多統計的研究,讓我們可以用比較理性的角度去判斷事情的面向。內容其實也提到了很多經典書籍所包含的概念,讓我們再去重新思考當我們想要藉由過往的成功,去預測或評估未來的成功性時,需要考慮到哪些重要的環節。
當我們提到統計數據時,最常使用的就是運動競賽的例子,其所可以獲得的資訊最多,也最為準確。一位偉大的網球運動員,跟一支擁有眾多明星球員的棒球隊,所獲得的傑出成就,是什麼因素造成?為什麼最優秀的幾位網球員可以連續幾年排行在世界前幾名,而去年美國大聯盟的冠軍今年卻不一定可以進季後賽?如果以書內的書中的論述來說,其實兩者之間還是有區別的,這我們就可以運用作者所提到「能力」與「運氣」的兩個因素去討論,有可能是因為網球比賽的個人能力可以達到充分發揮,而棒球比賽有太多隨機因素,一個打者打擊出去,受到其他因素影響這個球是否可以形成安打的因素太多,可以造成比賽的輸贏的因素,也太多了,這時候除了球員的能力之外,運氣這個因素也佔了很大的成分。
以上述這個例子再來引申到商業或投資上面,我們也可以找到共通點。作者提出「運氣與能力光譜」上這個概念,可以讓我們很具體的了解兩者之間的關係,找出一件事情的本質。提到用三個問題來判斷一件事情在光譜上的位置,第一個問題是因果關係,如果我們可以很清楚找到原因,就表示這件事情勢比較偏向光譜上能力的那一端。第二個問題是回歸率,若是由能力主導的活動,回歸均質的現象比較慢。第三個問題則是,在哪些領域的預測比較準確?這時候則必需檢視過去的紀錄是否是一個可靠的指標了。
這三個問題又可以分別再深入討論。我比較關注的是,既然可以明確的判斷,那為什麼又會預測失準呢?作者在書內又舉了很多例子讓我們可以更有脈絡的去進行分析。一般人常見的錯誤,是陷入所謂的「因果謬誤」,也就是根據不充分的證據便輕易的認定其因果關係。真正的因果關係應該是穩定、線性的,穩定的意思是這些活動的基本結構長久都不會改變,線性是指某個特定行動每次都會產生同樣的結果反應。當確立了明確的因果關係後,我們也可以認定在這件事情上,「能力」的影響力應可超越運氣的影響力,我們可以藉由認真的練習來得到回饋,花時間與精力成為專家。
而均值回歸又要怎麼去檢視呢?這時候會有一個陷阱藏在裡面,我們在談均值回歸的時候,應該對平均值有概念,若是有少數極端大的值,以及眾多小數值去影響平均值就沒有太大意義。當一件事情中運氣所佔的成分較高,回歸均值的現象會快很多。所以我之前思考回歸均值在投資中扮演的角色時,應該要加上其他附加條件。前提是投資人對市場價格的短期隨機波動反應過度,而這種過度反應造成股價暫時背離真值,久而久之,股價後來會對著真實的價值的均值回歸。這是建立公司基本面上「能力」的展現,所以步調是緩慢而穩健的。當市場參與者一直高估熱門股的未來成長率,不知道比較可能的結果是回歸均值,那則有很大的可能遭受損失。葛拉漢曾說:價值投資預期股價在短期內會偏離真值,但長期會回歸真值。價值也會波動,我們犯的錯誤是檢視一檔股票的財報、分析其基本表現,從而認為走勢會延續下去。
最後一個問題是,在哪些領域的預測比較準確?如何運用統計數據來進行有效的預測,應該用兩方面檢視,一是持續性,又稱為信度(reliability),也就是能穩定的重複先前表現。另一則是預測性,又稱為效度(validity),這又可以再回到我們的第一個問題因果關係來討論了。統計學家會透過相關係數來評估持續性和預測值,決定要用哪一種統計,必須先把目標訂清楚,你希望用這些統計數據做什麼,再來必須決定那些因子能夠讓這些目標成真,故必須把因果理論轉化成可觀察與測量的數據,如此便能評估,能力(高穩定性)究竟對目標(高預測值)有多少貢獻。
本書作者使用了更淺顯易懂的筆法描述了關於決策過程的注意事項,並提供了我們面對能力與運氣的時候,應選擇什麼方法去分辨並採用可行的分析,讓我們可以更穩步的邁向成功。若用《精準預測》裡面的話來說,平靜接受我們不能預測的事,勇敢預測我們能預測的事,並睿智看出其中差異何在,轉化成本書的話語,面對運氣,應該抱著處之泰然的態度,即便運氣在過程中扮演了某種程度的角色,但在長時間之下,有能力的人還是可以得到應有的報償。
http://jcinvestingnotes.blogspot.tw/2017/04/blog-post_6.html
reliability意思 在 10分鐘介紹信度與效度基本概念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