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餘書店 ] 2019.06.22 @高雄
-
(咖啡廳部分已結束營業)
-
這家三餘書店是在文化中心附近的獨立書店,賣很多很文青的書跟產品。
我的《雄好呷》就是在這間買到的。
一樓是書店,二樓咖啡廳(現改建為閱讀空間),三樓是展演空間。
-
那天早餐連吃兩家,什麼都想吃吃看結果吃太撐。中午吃不下,就來這裡坐著畫畫,假裝文青打發時間。
當兵期間真的是人生中難得徹底放空的空檔。
雖然我平常也沒做什麼正經事;
但身為一個拖延症不治的患者,不論大小事總是會把自己陷入來不及而要花更多力氣去彌補的困境。
當兵就是一個好藉口,徹底放下所有要假裝很上進的壓力。
就這樣三個月期間反而看了好幾本書,還重拾了畫畫的興趣。
-
檸檬磅蛋糕 80
略甜,吃起來像是那種橢圓形檸檬派的口感跟味道。
配茶吃剛好。
檸檬紅茶 價格忘了
真的就是紅茶+檸檬,
檸檬香很real,但紅茶略澀。
-
食物的部分就隨便寫吧。
反正現在也不賣了,ㄏㄏ
以下掉書袋,歡迎各路社會學專家指點,請鞭小力。
-
照片那句「食物,是所有品味的原型。」引自法國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秀異: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一書。
書中Bourdieu提出著名的「階級品味理論」。
簡單來說就是不同社會階級,會塑造出不同的美學品味,並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同時受同階級/不同階級的外界眼光而進一步強化這種品味選擇;
而品味的分別也回頭鞏固這種社會階級劃分(也就是對岸用語:鄙視鍊)。
然而美學品味同時也受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的影響。在資本累積或受教育的同時,這種品味的階級分別會漸漸模糊。
這時候就來到引言那句「食物,是所有品味的原型。」
在更日常、更私人、常規教育體系範疇外的生活品味,最能彰顯早期階級的區別。而飲食口味的喜好,就赤裸展現了從嬰幼兒時期開始構築不可抹滅的社會階級的印記。
總而言之,看一個人的出身,就看他的飲食偏好。
-
所以沒有錢,又不學無術的我,只好寫食記展現飲食品味,來捍衛我最後僅存的階級優越感。
pierre bourdieu文化資本 在 小花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就戰鬥位置!鍛鍊思考力的社會學讀本】
☆思考不是與生俱來,請留意每個理所當然!★
今年公布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三位致力於消除貧窮的美國學者。他們的田野實驗研究,問了一個大家都很想知道的問題:「怎麼樣解決貧窮問題?」
他們的答案也打破了很多人對於貧窮的誤解,他們告訴大家:「#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
他們從田野實驗研究中得出一個關鍵,一個許多社會學研究者透過不同的研究方式告訴大家的一個關鍵,就是資訊的不對等所造就的細微差異,將會造成關鍵影響。
前幾天,我跟媽媽去買水果準備拜拜。
低頭滑手機時,前方一雙腳進入我的視線。
那是一雙很明顯罹患糖尿病的腳,一邊已經發紫有腐爛跡象。
視線逐漸往上,他手上拿著的,是NG水果。
我常常聽到長輩很喜歡說:「蔬菜水果買那麼好幹嘛?把爛掉的地方削一削就能吃了,我們都這樣吃阿,你們年輕人就是浪費錢。」
他們知道要吃水果比較健康,但他們覺得爛掉的地方削掉,就沒事了。價差超過一倍,幹嘛不買?
有些長輩不是經濟能力不好,是沒有足夠的資訊、身邊也沒有人會跟他們說,腐爛蔬果會散發出毒素,切掉也沒有用。
那個大叔,吃了那麼多腐爛的水果,可能會讓免疫力已經受損的身體,更加的惡化。但他或許也以為,削掉就好。
簡單來說,我們習以為常要規劃的退休計畫、保險計畫、不要用電台買藥、要看清楚藥物標示、多吃健康食物、善用比價網比價等等,這些看似簡單,卻需要大量資訊與知識背景的微小錯誤,都是都是讓窮者越窮的關鍵。
也就是說,之所以貧窮不全然是因為懶惰,而是窮人剛好活在一個「貧窮」的環境,而這個環境無法提供他們足夠的資訊,讓他們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我很喜歡說這個故事。
有一個來自貧窮農村的孩子,夢想是成為烹煮美味食物的廚師。孩子努力的向周遭的人學習廚藝,也去餐廳當學徒、參加各種大大小小的廚藝競賽,卻都沒有得獎,非常的沮喪。
一次,孩子在參加完比賽後,一如既往的敬陪末座。此時,評審之一向孩子招了招手說:
「孩子,吃吃看第一名的食物吧!別客氣」
孩子睜大了眼,將眼前的食物送入口中,顫抖的說:
「老師,請問這是什麼味道?」
評審揚起慈祥的微笑說:
「孩子,這就是美味。」
法國知名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告訴我們,慣習(habitus)反映出人面對事物的態度與作法。文化資本的多寡,更決定了一個人的品味。慣習與文化資本,更是讓人在某些狀態下,呈現的是從容,或是突兀,就像是《寄生上流》中,哥哥看到許多臨時接受邀請,卻從容赴會的人,所發出的感嘆一樣,也如同作者岩本應數在書中,對想要藉由婚配來翻身卻不慎殺害情人的窮孩子賢一郎,做出的感慨。
不只是有嚴肅的討論,作者岩本君在書中常常分享遊走在法律/道德/好孩子邊緣的經驗,也讓思考可以無限天馬行空。他在書中,常常以他的親身經驗,來帶領大家從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進入,然後發現:「什麼?這個居然就是社會學的思考,敬佩敬佩阿!」這樣,然後文末,又來個很跳TONE卻無比貼近生活的提問,來鍛鍊大家的思考力。
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跟蹤狂」起源的故事。岩本君年輕的時候,喜歡一個國中女生,所以他「觀察」對方的作息,製造不期而遇,鍥而不捨追求,終於獲得對方點頭答應邀約,聽起來很浪漫是嘛?
不,故事在最後峰迴路轉,最後作者懺悔,#自己根本就是跟蹤狂。並且,還舉了古今中外很多跟蹤狂的例子,讓自己不孤單,也讓讀者更能多元的了解,跟蹤狂的社會脈絡以及社會期待。
這讓我想起前陣子去國中演講,分享我的一個朋友,長年找不到交往對象。他說他對一個女生有好感後,會去探聽她喜歡什麼,參加什麼活動,常去什麼餐廳,然後,跟她在各個地方不期而遇,送她有興趣的東西,但都被拒絕了,甚至女生還會改變路線。他很不解問我:「明明電視都這樣演,難道因為我不是高富帥?」
我告訴他:「不,跟你的外表沒關係,你的行為很噁心。請從PTT上的『人帥真好,人醜性騷擾』迷思走出來,不然要預防性雞鴨了阿!」
我們不用很嚴肅的探討一個學科,鍛鍊思考力的關鍵,就是對生活上每一個看似順理成章、理所當然的事物產生疑惑(但「吃飯為什麼要付錢」這種遊走在犯罪邊緣的質疑可能要盡量避免啦),然後去問:「為什麼?」,再搭配這本書,我相信,就能夠順利離開新手村啦!
pierre bourdieu文化資本 在 張慧慈 --- 從平淡到精彩的人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慧眼看世界——文化資本將人分類
2019-07-05
面對紛亂的社會,有家長問我如何教育下一代。連推行多年的通識教育也被前特首董建華全面否定,認為這是青少年出現問題的主因,相信今天沒有多少位智者能為全港家長把脈,提供必勝的「家教聖經」。
只是換個角度看,若了解今天最富裕的人是怎樣培育子女,家長可能會明白要教「好」下一代,不是靠「通識」,而是透過「文化資本」的教育投資。因此在貧富懸殊的社會裏,如沒有新方法,大多數人都不容易看到希望。
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發現,影響人的社會層次高低有三個狀態,分別是內化狀態、具體化狀態和制度化狀態。具體化狀態可以靠「炫耀性消費」來展現;制度化狀態則從考取專業資格和入讀名校去體現;至於內化狀態所累積的文化資本,如果沒能在幼年的教育獲得,長大後想努力「充撐」也較難。
自從有分期付款後,中高產都有能力買歐洲超級房車,也能佩戴數十萬元的名錶。中外頂級富豪為了提升非凡優越感,都會轉向投資子女教育,讓他們長大後無論在行為談吐舉止和自信表現上,跟「土豪」和專業人士有明顯的差別。當這些頂級富裕的孩子自小「心懷抱負」,跟最好的老師學習,坐私人飛機遊歷,與世界頂尖人物交流,自然能成為「學霸」,輕易超越同儕。
#張慧慈
#通識教育
#文化資本
#學霸
#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