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周專欄:後人類與後自我
上次談到凱薩琳.海爾斯(Katherine Hayles)的論著《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當中追蹤了cybernetics這個學科在二十世紀下半的發展,並配合對同時期科幻小說的分析,探討「後人類」這個概念為甚麼會對人們帶來焦慮和恐懼,它又如何可以成為令人類脫胎換骨,重親自我創造的契機。
Cybernetics中譯為「控制論」、「自動控制論」或「模控學」,聽起來始終有點不明不白。其實cybernetics本身是個混雜的學科,橫跨許多個範疇,包括數學、統計學、機械學、生物學、神經科學、心理學、計算機學,甚至是人類學和社會學。控制論的創始人諾伯特.維納(Nobert Wiener)把它定義為「生物體或機器中溝通和控制的科學研究」。維納是數學家出身,二戰時曾替美國軍方研製反戰機自動攻擊系統,但戰後卻成為和平主義者,拒絕參與任何軍方計劃。控制論主要是在維納的鼓吹和推動下形成的學科,當中對「生命體」的理解涵義極廣,除了有機生物,還包括機器和社會等不同層階的自動系統。
上次我說控制論和人工智能的分別,在於前者重視實體而後者只關心數據和運算,其實並不十分準確。事實上,在稱為控制論第一波發展(1945-1960)的時期,研究者利用數學模型和機率函數計算自動系統應對環境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到了第二波發展(1960-1980),研究焦點才轉移到個體與環境的物質互動,認為實體(身體)和信息(意識)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控制論究竟傾向實體化還是去實體化(embodiment and disembodiment),端看研究者的對生命本質的不同觀點。比如認為可以把人的意識和記憶化為數據,下載到電腦中的機器人學家漢斯.莫拉維克(Hans Moravec),便相信生命的本質就是沒有形體的信息。
控制論和人工智能的最大分別,可能是對客觀現實的看法。人工智能研究者假設客觀現實是存在的,而技術研發的目的,就是要創造出雖然功能更強大,但模式上是以人類為參照的程式和機器,無論是下棋、駕駛、聊天、投資,還是在戰場上殺敵。另外,把意識化為數據,把人從肉體的束縛解放出來,也必須先假定有一個客觀的、統一的、獨立存在的意識,也即是有一個界限清晰的自我。相反,控制論對現實的看法是建構性的。現實世界對任何一種生命體來說,就是它的系統設計所容許它認知的現象。對青蛙、小狗或海豚來說,牠們的「現實」和人類所認知的極可能是差異大於共通。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認為,人類所認知的才是最真實、最客觀的版本。它只是其中一個版本而已。
客觀現實不存在的另一面,是意識的非一致性。生命體對外界的反應以分層和分工的方式運作,絕大部分的情況都是自動的,無需經過思考和定奪。所以自我意識在生物演化中是個偶發或後起現象(epiphenomenon)。這和十八世紀在西方興起的人本主義(Humanism)和自由主義(Liberalism)所推崇的理性自主自我,是互相抵觸的。二十世紀末以來的文化批判理論,普遍認為自由人本主義與自由經濟理論同出一轍,並由此發展出現代時期的掠奪性資本主義,以及人類對地球資源的開發和控制的無限擴張。對《後人類時代》的作者海爾斯來說,控制論提出的分散式認知系統,是對自我本位的人本主義的批判。這就是她所理解的「後人類(本)主義」(Posthumanism)的積極意義所在。
從腦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可見,「自我」的確是個建構出來的幻象。在日裔美國科學家加來道雄(Michio Kaku)的科普著作The Future of the Mind中(中譯作莫名其妙的《2050科幻大成真》),舉出了許多證實「自我」並不存在的案例。比如說,為了防止一些癲癇症患者嚴重發作,會對他們的左右大腦半球的連結進行切斷手術。手術後患者表面上沒有甚麼行為異常,但研究者發現,如果分別給他們的左眼和右眼展示相同的問題,得到的卻是不同的答案。(左眼由右腦主管,而右眼由左腦主管。)這說明了左腦和右腦其實分別運作,各有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取向。在一般的情況下,由於左腦是主管語言的區域,所以右腦的取向會被左腦的表述能力所凌駕。
科學家指出,腦神經元連結的運作是多線同步並進的,許多單元既互相補足,也互相競爭,產生出認知和述說世界的模型,而最後我們之所以感到有一個單一的、穩定的自我,是因為內側前額葉皮質這個區域,發揮了統領的工作,把所有混沌和矛盾的信息,建構成一個合理的、一致的故事,製造出我們知道自己是誰的幻象。問題是,這個所謂統領,實際上的決策能力是有限的,它的工作只是對無意識的自動行為加以自圓其說而已。人類所自傲的理性和自由意志,不但不是我們的意識的主要內容,甚至只是扮演著邊緣的角色。
控制論的其中一名重要人物,研究自生系統和人工生命的法蘭西斯科.凡瑞拉(Francisco Varela),是一位佛教信徒。佛教所說的「無我」,正正就是生命系統中的諸種運作群龍無首的現象。可是,正如在《周易》乾卦中的「群龍無首」是吉兆,從生命的角度,沒有一個既定的、固有的自我,也不一定是壞事。控制論可以導引出不同於人本主義的價值觀,更新對生命及其自主性的理解。凡瑞拉如此定義說:「生物自主性的解釋,就是考量行動和創造世界意義的方式。」所以海爾斯樂觀地相信,後人類解構了唯我獨尊的自我,創造出新的更開放的後自我的可能性。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embodiment社會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embodiment社會學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embodiment社會學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embodiment社會學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embodiment社會學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embodiment社會學 在 [News] 105-1 李明璁身體社會學授課大綱- 看板NTUcourse 的評價
- 關於embodiment社會學 在 故事的樹洞_君邑工作室- 《零到一歲》第四集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embodiment社會學 在 CH12. 當代社會學理論中的知識社會學I / 孫中興 - YouTube 的評價
embodiment社會學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embodiment社會學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embodiment社會學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embodiment社會學 在 故事的樹洞_君邑工作室- 《零到一歲》第四集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這就引起了我的興趣,這表示我們常常在討論的Embodiment和腦神經科學之間的連結比我們以為的更近,所謂的Embodiment(形體化)在社會學中指的是「身體是 ... ... <看更多>
embodiment社會學 在 [News] 105-1 李明璁身體社會學授課大綱- 看板NTUcours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因為學校行政作業的問題,課程網和ceiba要等到星期三才會有這堂課的相關資訊,
但目前已經有大約90人留下加簽資料,所以課程確定會開設,我們也可能換到更大的教室上課。
為了避免還是有同學沒有拿到授課大綱或對課程內容有所疑惑,
以下是本課授課大綱,也歡迎有興趣的同學下禮拜一 789一起來上課!
身體社會學(Sociology of Body)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2016年秋冬選修課程
授課教師:李明璁([email protected])
上課時/地:週一14:20~17:20/社會系館103教室
The body is both everywhere and nowhere in social theory today.
(Williams & Bendelow, 1998)
As consciousness is harnessed to flesh (正如身體駕御意識)
(Susan Sontag 1964-1980 日記選集之書名)
一、課程概述與目標
身體是我們生活在世的物質基礎,但其重要性卻在近代西方思想的身心二元對立框架中,被心靈探索的論述所掩蓋、流放或遺忘。直到晚近跨領域的社會人文學科回首凝望,關於身體以及「社會的身體化(embodiment)」論述才逐漸蔚為風潮。
如今身體不僅作為社會研究的主題或對象,甚至促成了社會學在認識論與方法論上的增補和轉向。無論是社會主體的身體能動性(agency)或社會結構所影響的身體效應,都已逐漸成為社會學各領域研究的核心概念。一方面,個人化的形象管理與自我認同,必須透過身體展示、實作與協商;另方面,社會化的教育引導與監控規制,也要經由身體示範、操練與爭鬥。
總括來說:身體是人我交會的一個展場、一個操場,更是一個戰場。也因此要理解社會樣態及其變遷,無可迴避必需理解每個複雜而衝突的身體。如果我們還能夠相信社會學家Zygmunt Bauman 所說過:「社會學思考幫助我們照顧自由」,那麼這門課所提供的反思與實踐機會,或許先幫助我們照顧了我們自己身。體。的。自由。
二、作業需求與評分
因為要「照顧身體的自由」,本門課盡可能不採取規訓方式來進行評分。本課程將沒有考試,也不會點名。每週雖有排定文獻閱讀進度,但也尊重每位同學可能會有差異的學習興趣或節奏。然而,即便自由的落實也仍須權衡公平的對待(除非我可以改變「以分數評量作為學習成果判別」的量化教育邏輯,但很遺憾體制不會允許我這麼做)。所以,本課仍有三份作業,除了作為閱讀與上課的學習延伸,也成為學期最後評分之標準(每一份佔30%)。而學期總成績的10%,就留給修課的每位同學自己評定:
「你覺得自己有多認真對待這門課(還有自己與別人的身體)?」
作業一:請選擇「Part 1」(第三~九週)所指定之其中一篇文獻,書寫讀後評論。評論至少須包含:該文獻中重要概念與討論、與其他週所指定或你讀過之相關文獻的關鍵對話、相關經驗案例的聯想,最後提出讀完後會想請問作者的延伸問題。字數上限(不超過)3000 字。繳交時間:11/21 中午十二時前上傳Ceiba。
作業二:請觀看、閱讀或聆聽任何一個與身體議題相關的文本(主題可以是本學期課程有涵蓋到的,但也可以是你個人感興趣延伸的),文本則可選擇電影(或紀錄片)、文學、漫畫、繪本、音樂(或MV)、攝影集(或其他藝術作品)等等,請運用課堂或讀本所學習到的相關概念書寫你的心得感想。字數不限。繳交時間:12/26 中午十二時前上傳Ceiba。
作業三:請發想並進行一個讓自己身體發生某些變化(可以是實質的或感受性的變化)、或經歷某種經驗、參與某類活動或某個事件、消費或使用某種物件等等,紀錄下這些「身體化」過程、並運用課堂或讀本所學習到的相關概念進行此一自身體驗的討論分析。字數不限。繳交時間:2017/1/16 中午十二時前上傳Ceiba。
三、閱讀文獻與進度
Week 02: 09/19 暖身:從「我身體曾感受到的某種不對勁經驗」出發
Part 1:身體與社會理論
Week 03: 09/26 從身體「淹沒」到身體重新「浮現」的社會學
Brenda Farnell, 2012, “The Body in Social Theory” in Dynamic Embodiment for Social Theory, Routledge. Ch. 2.
Chris Shilling 著,2010,「社會學研究中的身體」,收錄於《身體與社會理論》,第二章。
北京大學出版社。
Week 04: 10/03 作為社會人的身體如何形成
Chris Shilling 著,2010,「社會建構論的身體觀」、「文明化身體」,收錄於《身體與社會理論》,第四、七章。北京大學出版社。
Week 05: 10/10 國慶日放假停課
Week 06: 10/17 身體的規制與監控
Michel Foucault 著,1992,「犯人的身體」、「柔順的肉體」、「管教的手段」、「全景敞視主義」,收錄於《規訓與懲罰》,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三部分第一至三章。桂冠。
Week 07: 10/24 身體的慣習與秉性
Kate Cregan 著,2011,「地點與空間:慣習與社會控制」,收錄於《身體社會學》,第三章。
韋伯。
Week 08: 10/31 身體的界線與禁忌
Mary Douglas,1997,「污染象徵秩序」,收錄於Jeffrey C. Alexander 等編,《文化與社會》,頁186-193。群學。
Kate Cregan 著,2011,「血、膽汁與痰:儀式的身體與模糊的界線」,收錄於《身體社會學》,第四章。韋伯。
Week 09: 11/07 身體的異常與污名
Erving Goffman 著,2010,《污名》,群學。全本(請自行購買或借閱)。
Part 2:身體與生活經驗
Week 10: 11/14 身體的病痛與醫療
Arthur Kleiman 著,1995,「症狀與異常之意義」、「病痛之個人與社會意義」、「治療者:行醫之各種經驗」,收錄於《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第一、二、十四章。桂冠。
Week 11: 11/21 身體的性別與認同
Marilyn Yalom 著,2000,「神聖的乳房」、「情色乳房」、「政治的乳房」、「商業化的乳房」、「解放的乳房」,收錄於《乳房的歷史》,第一、二、四、六、八章。先覺。
Annette Scambler & Graham Scambler 著,1996,「以社會角度看月經」、「以女人自己的角度看月經」、「月經週期與異性關係」,收錄於《如果男人有月經》,第一至三、五章。書泉。
Week 12: 11/28 電影觀賞與討論:『金賽性學教室』(2004)
Week 13: 12/05 身體的勞動與展演
Chris Shilling 著,2009,「勞動的身體」,收錄於《身體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第四章。韋伯。
藍佩嘉,1998,〈銷售女體,女體勞動:百貨專櫃化妝品女銷售員的身體勞動〉。《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二期,頁47-81(論文檔案見Ceiba)。
李明璁、林穎孟,2013,〈從情緒勞動到表演勞動:臺北「女僕喫茶(咖啡館)」之民族誌初探〉。《臺灣社會學刊》第53 期,頁103-141(論文檔案見Ceiba)。
Week 14: 12/12 身體的媒介與協商
Chris Shilling 著,2009,「科技的身體」,收錄於《身體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第八章。韋伯。
李明璁2015,〈韓國流行音樂的視覺性、身體化與性別展演:以「少女時代」的MV 產製和消費挪用為例〉,收錄於《新聞學研究》第122 期,頁37-78(論文檔案見Ceiba)。_
Mingtsung Lee(李明璁)著,2015,“The Gender Representation and Bodily Negotiation in Taiwan’s Occupy Congress Movement” in《日本ジェンダー研究》第18期,頁43-75。
Week 15: 12/19 身體的衣著與消費
Peter Corrigan 著,2010,「虛構的身體:一個新的歷史」,收錄於《衣裝的社會:衣裝與身體的意涵》,韋伯。第四章。
上野千鶴子著,1995,「內褲的休閒化」、「鏡子國度的自戀」、「覆蓋性器的絹質保鮮膜」,收錄於《裙子底下的劇場》,第三至五章。時報。
Anna Schober著,2002,「前言」、「重新閱讀解釋」、「後記」,收錄於《牛仔褲》,藍鯨。
Week 16: 12/26 身體的運動與競爭
Chris Shilling 著,2009,「運動的身體」,收錄於《身體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第五章。韋伯。
Chris Shilling 著,2013,「競爭」,收錄於《轉變中的身體:習慣、危機與創造性》第四章。韋伯。
Georges Vigarello 著,2013,「鍛鍊」,收錄於J. Courtine 編,《身體的歷史(卷三)》,頁111-142。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Week 17: 01/02 新年元旦補假停課
Week 18: 01/09 期末考週,綜合討論
--
Sent from my Window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4.20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TUcourse/M.1473674851.A.FEC.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