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多啲·識多啲 X 運動心理學】❤️🔥運動員之心:鍥而不捨的最大袐密🤫
💵獎金會唔會令運動員更賣力?
【Motivation 動機💪】
2021東奧港隊獎牌獎金將加碼,其中個人項目金牌獎金300萬元增至500萬元,銀牌及銅牌分別加至250萬元及125萬元,隊際金牌則雙倍計算至1000萬元。咁多錢究竟會唔會令一眾香港運動員更落力比賽呢?
Gould (1982) 指出運動員要面對挑戰不單靠身體素質及才能,心理力量都同等重要。所以精英運動員與教練十分重視動機(Motivation)!
通過認識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自我決定論,你會發現動機其實人人都有?!😲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自我決定論✊🏻】
1. Autonomy 自主:發自內心作出行為的欲望🤩
2. Competence 勝任:嘗試從個體出發,與環境作有效的互動;了解個體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個體對於任務可能完成的結果與效能🗣
3. Relatedness 歸屬:透過互動,找到自身與重要他人的關聯🪢
SDT亦指出,個體會自然地被驅使朝着能滿足基本需求的經驗進發,而這三個需求亦是促進人類自我實現的必要條件🌟
透過運動員對自主(Autonomy)、勝任(Competence)、歸屬(Relatedness)的需求,加上各種因素諸如成敗、比賽、教練等等,最終會影響運動員的動機(Motivation)。
【Instrinsic motivation 內在動機❤️🔥】
內在動機意即個人參與運動的動機基於運動本身以及其帶來的樂趣。
出現方式分別為以下3️⃣種:
1. 了解(Toward knowledge):從學到新技術,或對該運動有更深入了解而感到愉快
2. 達成(Toward accomplishment):練習是為了突破自己,或從過程中達到個人訂下之目標。
3. 感受刺激(Toward experiencing stimulation):參與運動是為了感受到運動本身的愉快感覺,例如速度感就是很多運動本身的特徵。
【Extrinsic motivation 外在動機🏆】
外在動機意即個人參與運動喺基於渴望得到有形嘅好處,例如物質、社會地位或避免接受懲罰。
出現方式分別為以下4️⃣種:
1. 外在賞酬(External regulation):最不受個人控制的外在動機種類。例如比賽獎項和獎金。
2. 內在賞酬(Introjected regulation):因未能內化外在因素,並產生壓力而做出行動。例如一個運動員話自己"一定"要做運動去令自己感覺良好。
3. 自我認同賞酬(Identified regulation):該事件能令個人達成某個目標,所以選擇做一些不有趣但重要的事。 例如一個排球運動員選擇做枯燥乏味的負重訓練因他認為此舉能提升運動表現。
4. 整合賞酬(Integrated regulation):最有自我決定性的外在動機種類,代表該行為完全附合個人的價值觀。例如一個柔道運動員練習柔道是因為所代表的精神符合他的價值觀。
【Amotivation 無動機💔】
無動機代表沒有目的,並對影響身邊環境沒有任何期待。換句話說,即個人行為與環境並無任何關聯。
例如,當一個籃球運動員聲稱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打籃球,亦感受不到籃球能為他帶來什麼,就代表他正處於無動機(Amotivation) 狀態。
【獎金加碼有無用?🧐】
透過SDT,可以知道獎金屬於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 的外在賞酬(External regulation)。換句話說,獎金加碼某程度可以增加運動員的動機。
但要知道,絕大部分運動員都是視運動這媒介為自我實現的途徑。相信運動本身已帶來好多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俾佢哋,所以獎金好多時都只是錦上添花!
【其實每個人都有動機🥂】
當用SDT去解釋動機,會發現自主(Autonomy)、勝任(Competence)、歸屬(Relatedness)的產生動機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運動員就正正透過運動達成自我實現,所以佢哋就可以咁刻苦耐勞,去應付日復日嘅訓練!
可能睇緊呢篇文嘅你未必喺運動上搵到自我實現嘅途徑,但只要勇於嘗試,終有一日動機會源源不絕咁到來,助你走出屬於你自己嘅道路! 運動員之心❤️🔥人皆有之!
====================================
💬想體你點諗:有無一件事就算無外在賞酬(External regulation),你都會願意做?
====================================
❤️各位運動人喜歡內容嘅請追蹤、按讚、分享同收藏!
====================================
#體多啲識多啲 #東京奧運 #港隊 #運動心理學 #內在動機 #外在動機 #PEEducation #DSEPE #文憑試 #補習 #高中體育選修科 #體育人並肩同行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autonomy心理學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欸欸欸,我跟你講你不要跟別人講喔......」
「我不會跟別人說的!」
「你為什麼要把我的秘密洩漏出去!」
這類型的對話常常在日常生活中上演,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秘密,你是個守口如瓶的人嗎?你知道其實保密比你想像中的難喔,科科!
_
美國哥倫比亞商學院的研究團隊就曾經訪問 10,000 人,發現有 97% 的人正處於保守重大秘密的狀態。
不僅如此,平均每個受試者必須保守 13 個秘密,其中比較常見的秘密有:曾經說過的謊、對暗戀對象的浪漫幻想和自己的財務狀況等等。
秘密之所以讓人壓力大,不在於你要「瞞住」這個秘密,而在於你會時不時「想到」這個秘密,覺得自己是個不真誠的人,進而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
保密的過程中會消耗許多認知資源,尤其是當談論到相關主題時,人們需要時刻保持謹慎才能保守秘密,研究顯示保密確實會破壞生活的幸福感,使人感到疲憊。
_
🤫 守住自己的秘密難,保守他人的秘密更難
當人們心理壓力過大時,就會控制不住想要泄露自己的私事,將自己的秘密說出來,無疑是為了能快速達到情感宣洩的目的,但結果可能會一團糟。
就更不用說我們偶爾會以適當的自我爆料來拉近與朋友間的距離,增加親和力。
當人們向我們傾訴秘密時,我們會將其視為一種親密行為,潛意識中也會覺得自己比別人更值得讓人依靠,擁有優越感、責任感。
_
但為什麼我們會轉頭就將秘密洩漏出去呢?
因為人們常常認為將秘密告訴自己的另一半、好朋友,不僅可以減輕自己保守秘密的壓力,對方也一定不會洩漏出去。
在放鬆聊天的過程中,我們也會無意識地想提供更多對方不知道的資訊,而不小心將別人的秘密說出來,強調自己的重要性。秘密有時就成為全世界都知道,只有你自己不知道其實大家早就都知道的事了。
_
🤫 連孩童也會有一兩個小、秘、密
從五歲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培養保守秘密的能力。青春期的孩子對父母保守秘密也許可以防止責罵,但更多的是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會以「擁有秘密」的方式滿足自主感(autonomy),幫助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高自尊和積極的自我概念。
所以當你無意間發現孩子的小秘密時,先試著暗中觀察孩子的行為和情緒,給予信任感並尊重孩子擁有秘密,才是陪伴他們成長的訣竅哦。
_
科夥伴們也有說不出口,但很想大聲說出來的祕密嗎?歡迎留言和我們分享唷!
_
參考資料:
.Slepian, M. L. & Moulton-Tetlock, E. (2019). Confiding secrets and well-be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0, 472-484.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THE PROBLEM WITH KEEPING A SECRET
.Scientific American - Why It’s So Hard to Keep a Secret
.親子天下 - 交到壞朋友?被欺負不說?發現孩子擁有秘密,請先別急著上演內心小劇場
_
延伸閱讀:
人何必說謊?用心理學實驗揭穿說謊的秘密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84722
什麼是「解盲」?一開始為什麼要「雙盲」?讓人頭昏腦熱的安慰劑效應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3518
______________
斗內泛科學、支持好科學!
你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力量,贊助泛科學:https://lihi1.com/mJSba
autonomy心理學 在 Happy Kongner 快活角落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米迦 Micah:世界大同因為廁紙都大筒
早上個月武漢肺炎傳入香港果陣,香港經歷咗一個唔同日常物資嘅搶購潮。搶購防疫用品自然係理所當然,但係連米啊公仔麵之類嘅日常物資都有被瘋狂搶購,而我諗咁多種物資入面,最令我覺得痴線嘅係,連廁紙都搶,重要唔係搶購個「搶」,而係搶劫個「搶」。當時大家都可能以為呢個就只不過係香港人愚昩無知先會係咁,但其實呢個世界上面所有人對面恐懼嘅時候,都係一樣嫁咋。
喺呢個星期入面,唔少歐美國家都開始進入武漢肺炎嘅爆發期,一向輕視呢個疫病嘅佢哋,亦都開始慢慢咁感受到呢隻病毒係幾咁具影響力,與此同時,亦都猶如早上個月嘅香港咁,佢哋亦都開始有唔同嘅搶購潮,而最好笑嘅就係,就連佢哋都開始搶購廁紙呢樣嘢,因此各大社交媒體上面就出現咗好多有關廁紙嘅Memes。
其實只要你冷靜落嚟,你就會明白好似廁紙又或者鹽呢啲嘢對抗疫係毫無幫助嘅,但點解都會出現搶購潮呢?根據倫敦藝術大學嘅消費者心理學教授Paul Marsden 所講,喺心理學層面嚟講,搶購潮嘅出現,最簡單可以解釋到呢個行為嘅方向就係嚟自 “Retail therapy”,姐係購物療法,就係現代人類會透過購物嚟調整自己嘅心理狀況。
姐係話,喺我哋對呢個世界上面嘅嘢出現咗一種「我哋不能夠控制」嘅情緒嘅時候,我哋嘅心理上就會傾向做一啲我哋可以控制到嘢,而購物係一種我哋完全可以控制嘅行為,而呢個搶購嘅行為,係完全滿足到心理學上面人類嘅三個基本需求:自主 (Autonomy)、控制欲 (the need of control) 同埋歸屬感 (Relatedness)。
而有另一種說法就係話啲人之所以會有搶購潮係嚟自兩種主要原因:認知嘅反應 (Cognitive response) 同埋心理嘅反應 (Emotional response)。前者就係源自我哋自己嘅認知偏差 (Cognitive bias) ,因為喺我哋面對一啲切身而且好接近嘅事情果陣,我哋係會諗得過火咗,例如當有飛機事故果排我哋就會唔敢坐飛機;有鯊魚攻擊人類果陣我哋就會認為所有鯊魚都有攻擊性,令到我哋睇到啲乜嘢果陣都會搞到成件事好似災難咁。
不過,究竟「搶購潮」係源自於乜嘢原因我諗都係眾說紛紜,到依家都未有定論,但係如果你問我覺得香港人係因為啲乜嘢而會進入「搶購潮」嘅話,我會答你以上所有嘢都唔係香港人會「搶嘢」嘅主要原因。香港人之所以會「搶購」,最主要嘅原因就莫過於五隻大字:
因為有得炒。
P.S. CNBC呢段新聞入面訪問咗幾位心理學嘅專家嚟解釋呢個問題,我只係抽咗其中兩位嘅睇法出嚟講咋,有興趣可以睇哂佢,聽下唔同嘅專家對呢樣嘢有咩睇法!
#武漢肺炎
#搶廁紙
#無常識不分人種
延伸閱讀:
https://www.cnbc.com/2020/03/11/heres-why-people-are-panic-buying-and-stockpiling-toilet-pap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