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女性真的很偉大
不僅面臨傳統的期待:生兒育女、相夫教子
同時也需專注在:事業、學業...等
更多人生不同面向的 #自我實現
然而,人類的生理狀態,
隨著年齡增長,會有一定的改變
往往等到功成名就,開始計劃「孕育下一代」時
才發現 #卵巢功能已經下降,自然懷孕難上加難😢
卵巢功能不像人的外表
可以用音波、電波找回年輕 #與時光逆行
卵巢功能的下降,是不可逆轉的
隨著年齡上升 #卵子染色體異常率 也增加許多
#凍卵❄🥚
是值得許多現代女性考慮的選項!
每次的療程只需要短短「不到兩週」
卻可以為自己將來的人生,增加更多選擇
對於凍卵,也許你會有些疑問:
「我應該凍幾顆卵子才夠?」
「幾歲需要考慮凍卵?」...
👨🏻⚕️實際上一顆卵不等於一個寶寶
提供對照表格給大家參考
若要能產出一個寶寶7-8成的機率
不同年齡時凍的卵需要幾顆
越年輕時候凍的卵 所需顆數就越少
反之 年齡漸長 所需的顆數就越多
同場加映這篇二條線閨蜜 陳菁徽醫師凍卵好文👉🏻 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20017
文末也有許多我撰寫的文章,提供大家延伸閱讀😉
-
如果想更進一步了解凍卵,或是您已決定凍卵
想直接與我聊聊,都歡迎經由下列方式掛號👇🏻
-
🏥禾馨門診網路掛號: https://reurl.cc/xg17ZL
☎️禾馨特約診請致電:(02)2311-0353
☎️宜蘊特約診請致電:(02)2706-5288
-
#生殖醫學博士朱伯威醫師
#好孕超前佈署
#凍卵
#禾馨生殖醫學
#禾馨醫療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7號 染色體 異常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因應疫情升溫,很多孕婦為減少進出醫療場所,詢問我是否一定每次產檢都要去。也有上一胎在歐美產檢的媽媽,好奇為何台灣產檢次數多國外接近一倍,到底該做幾次才對?
其實,關於孕期應該產檢幾次各國婦產科醫學會並無共識,因為這個問題不單純是醫學考量,還涉及各國民情、公共衛生政策,以及醫療資源是否充足。但我一直認為產檢次數不能和母嬰照顧品質劃上等號,關鍵應該重要檢查不能遺漏,且讓孕婦充分了解各種茲炫。以下我就單純以醫療實務面思考,歸納出「必做」的產檢提供給媽媽們參考
1.懷孕初期:驗出兩條線後,不用立刻去診所確認。
當月經延遲、懷疑懷孕時,只要用驗孕棒測試出兩條線,就代表你懷孕了。很多人會特地去診所再確認一次,其實並不需要,因為醫師用的驗孕試紙也沒有比較準。
如果沒有出血合併腹痛,我會建議第一次的產檢可等到驗孕發現懷孕後的二~三週,也就是第7-8週、懷孕兩個月左右時。這時的檢查最主要的目的是透過超音波確認著床位置、排除是否為子宮外孕,並確認胚胎的心跳。
2.懷孕中期:評估胎兒染色體、胎盤功能與器官異常風險的評估
接下來可在12週時去做幾項重要的產檢。包括國健署提供的產檢:貧血、B型肝炎帶原、梅毒愛滋病,以及自費項目如初期唐氏症與子癲前症篩檢可評估胎兒染色體異常、胎盤功能差的風險,這些都可在12週時一次完成。
若有需要做羊膜穿刺,16週就可再安排一次產檢。
接下來兩個月,如果要去產檢,則應該是用來安排高層次超音波與妊娠糖尿病檢測。前者可檢查胎兒重要器官(心臟、腦部、內臟、五官)的發育,若有異常可和醫師討論是否考慮終止懷孕或是需轉診去有小兒外科、小兒心臟科的醫學中心追蹤。後者則是藉由檢測血糖評估媽媽飲食狀況,避免高血糖造成巨嬰、提高早產風險的機率。
3.懷孕後期:確認生產方式、胎兒成長曲線
若中間都沒有特殊狀況,就是等32-35週時藉由超音波確認胎位,同時確認胎兒腦部與骨頭之發育。並進行乙型鏈球菌採檢。最後就可等到38週時,目的是與醫師討論生產計畫、確認生產方式。醫師會監測孕婦血壓、超音波來評估胎位和體重、綁胎兒監視器確認胎盤功能及宮縮狀況,綜合評估是否適合自然產。
以上是針對低風險的一般孕婦,若是已被診斷胎盤功能不良、胎兒生長遲滯,子癲前症、子宮頸閉鎖不全或有重大內科疾病的孕婦,產檢次數就得個案調整,有些狀況甚至需要一週看一次。
*產檢越多次胎兒不必然越健康
講到這一定會有人好奇,產檢那麼少次、照音波次數也變少,那該如何追蹤胎兒健康呢?
必須澄清,其實確定心跳後,除了初期唐氏症篩檢、高層次超音波,及八個月時確認胎兒體重胎位外,就算每月產檢也不需要每次都照超音波。因為重要器官的發育已經在高層次超音波時確認,其他次的超音波檢查並沒有很大的臨床意義,主要是為了讓爸媽可以藉由寶寶的影像增加親子連結感。
那胎兒體重呢?其實懷孕30週前除非胎盤功能異常,胎兒體重差距都很小,又有量測誤差,預估體重的意義也不大。且但其實30週後就算落後或超前平均值,也不會影響胎兒健康,更何況胎兒的體重也不是靠孕期飲食或任何外力就能輕易改變。
**三個月前少量出血、生理性宮縮不必急著就醫
也有媽媽詢問,那最近如果遇到出血、宮縮或是胎動減少,到底要不要就醫呢?不管有沒有疫情,其實答案類似:
出血以週數來區分,因未滿三個月約有四成孕婦會出現著床性出血,若量不多、呈咖啡色,未必需要就醫。我也要重申,這個階段就醫主要是為了安心,不太會影響結果,沒有所謂延誤就醫的問題。好比曾有懷孕九週的女生半夜有點狀出血,隔天看門發現胚胎萎縮沒有心跳非常內疚,但即使出血當下她就衝來急診,也無法讓萎縮的胚胎重新發育,大可不必自責。超過三個月,著床性出血比例慢慢下降,這時若有鮮紅色、頻繁出血甚至合併腹痛,為了排除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頸息肉,則需立即就醫。
至於宮縮,有時可能因血液循環變差、身體缺水導致,如沒有規律且沒合併腹痛,可先補充水分、躺床休息,改善後就無需就醫。再來就是,懷孕六個月前本來就未必會有胎動,尤其是當天氣冷或媽媽較疲勞時,胎動更不明顯實屬正常。除非懷孕週數已經超過六個月,進食搖晃後肚子後,胎動都還不明顯才需要回診確認狀況。
前陣子為了改善少子化,政府主張增加產檢補助次數讓媽媽能放心懷孕,雖說立意良善,但我卻認為產檢次數和媽媽的安心感未必成正比,很多媽媽甚至和我反應,每次產檢聽到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吃,又被念體重增加太多,胎兒小了一百克,越看越焦慮。
相反的,也有媽媽表示非常期待產檢,看到醫師的臉就感到無比安心,聽到胎兒的心跳,和醫師的一句「都沒問題」就無比療癒。因此要讓女生更放心懷孕做一個「不焦慮」孕婦,與其一昧增加產檢次數,倒不如思索如何促進醫病溝通互信,把產前衛教做得更確實才是更根本的作法。
7號 染色體 異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疫情期間🦠,哪些產檢檢查可以延後呢?
最近最常遇到的問題,不外乎「我原本排幾月幾號要做檢查,可以往後嗎?」「我原本幾號要產檢,可以往後嗎?」
沒特別狀況的孕婦們,當然可以延後回來產檢的時間。
但是產科很特別的是,時間不會等你,寶寶就在疫情中越長越大了!
有些檢查確實是有時限性的,那到底可以延後多久呢?
以下簡單列出給大家參考,詳細圖文版請見部落格文章:
https://drjessicakang.blogspot.com/2021/05/blog-post_42.html
#初期懷孕 之 我驗到懷孕了! 可以怎麼做?
沒有腹痛、陰道出血等情形, #延後初次去婦產科報到的時間!
建議大概8-10週左右再去看診。(國外甚至建議更晚,不過我想大家應該都等不到12週才來產檢吧)
如果有 #腹痛出血🩸,還是建議看診,因為要排除是否有其他意外,像是 #子宮外孕等情形。
#唐氏症篩檢
檢查的週數限制是 #11週到13週又六天。
這項檢查 #有時間限制,建議大家和醫師討論一下,再依照目前自己的週數來調整日期。
#羊膜穿刺
一般羊膜穿刺16週以上即可執行,大部分醫師偏好17週以上。
#不建議週數拖太晚 -> 保守一點的話就是大概二十週前能做到是最好。
(為什麼是20週? 悲觀一點的說法就是,萬一寶寶是唐氏症或是其他重大染色體異常需要引產,週數越大對孕婦的心理傷害越大,再來是23-24週後的胎兒有可能會存活,對胎兒也是種折磨)
#高層次超音波/ #胎兒異常篩檢
大約是20-24週之間。
檢查時間 #可能也沒辦法往後延太久。建議大家看一下風向隨機應變,萬一原本約好的時間又大爆發,強烈建議跟醫療院所聯絡往後延。
#妊娠糖尿病 #喝糖水
24-28週,所以最近如果剛好遇到要喝的孕媽們,建議可以先往後延。
或是盡量安排和產檢同時進行,就可以減少一次出入醫療院所的機會。
#乙型鏈球菌
35-37週之間執行,萬一沒有做到,我們會把你當作乙型鏈球菌(+)的孕婦來打抗生素。
基本上影響不大,所以大家不用太緊張。
—-
最後提醒大家,疫情期間外面的世界很可怕,拜託大家沒事宅在家🏠,宅在家沒事!
在醫院幫孕婦們檢查的我們也都會做好防護措施讓彼此安心,雖然隔了口罩面罩眼罩好像和你們(還有超音波螢幕?)距離很遙遠,但是我們內心還是很認真真誠的!
#新冠肺炎產檢
#保護寶寶也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