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理小教室𓌉◯𓇋 ✨
‣‣‣ 🔎꒰ #氣炸布朗尼蛋糕 ꒱
⠀⠀⠀⠀⠀⠀⠀⠀⠀⠀⠀⠀
📌 #氣炸鍋抽獎在ig進行中
⠀⠀⠀⠀⠀⠀⠀⠀⠀⠀⠀⠀
近期連續分享了幾個氣炸鍋烘焙,大家最喜歡哪一個呢?
其實只要有分享出來的每一個我都很喜歡,畢竟真的花很多時間在找食譜、拍攝跟剪片等,也花了不少食材跟道具錢💸
如果大家也喜歡的話,歡迎點👉🏻 #Shelly玩食物
動動手幫我按❤️ 加油好嗎💪🏻💪🏻
⠀⠀⠀⠀⠀⠀⠀⠀⠀⠀⠀⠀
今天來分享近期最後一款氣炸鍋料理 #布朗尼蛋糕
希望喜歡這款甜點的你 也能一起做看看喔🙌🏻
⠀⠀⠀⠀⠀⠀⠀⠀⠀⠀⠀⠀
🥣材料:
⧉ 無鹽奶油85g
⧉ 低筋麵粉80g
⧉ 雞蛋2顆
⧉ 細砂糖70g
⧉ 巧克力100g
⧉ 堅果類適量
⧉ 6寸蛋糕模具
⠀⠀⠀⠀⠀⠀⠀⠀⠀⠀⠀⠀
✏️步驟:
1、氣炸鍋預熱160度10分鐘,將烘焙紙揉一揉後鋪上模具,過篩低筋麵粉
2、開小火隔水加熱奶油,均勻攪拌到融化
3、加入巧克力,持續攪拌加熱到融化
4、分次加入細砂糖及雞蛋,攪拌到滑順沒有顆粒感
5、加入過篩後的低筋麵粉,均勻攪拌到滑順
6、攪拌完成後倒入模具裡,撒上自己喜歡的堅果類
7、放入氣炸鍋,烘烤兩次!
第一次:150度20分鐘✅
第二次:130度10分鐘✅
8、出爐後就可以直接開吃囉!🤤
⠀⠀⠀⠀⠀⠀⠀⠀⠀⠀⠀⠀
💭烤出來的布朗尼外皮酥脆,內裡微微濕潤不乾口!建議一定要熱熱吃才好吃😋🔥
如果隔天才要吃的話,可以用微波爐轉最小火,慢慢10秒10秒的加熱,視每台微波爐而定!千萬不要一次就加熱超久,會大出油很可怕!!
⠀⠀⠀⠀⠀⠀⠀⠀⠀⠀⠀⠀
•••••••••••••••••••••••••••••••••••••••••••••••••
找美食🏷️ ฅ՞•ﻌ•՞ฅ
#Shelly玩食物
#Shelly抽獎中
•••••••••••••••••••••••••••••••••••••••••••••••••
#popyummy全台 #yummy全台 #氣炸鍋料理 #氣炸鍋 #安晴 #安晴氣炸鍋 #懶人料理 #氣炸料理 #手作料理 #料理 #料理記録 #料理日記 #料理教室 #自製布朗尼蛋糕 #布朗尼 #布朗尼蛋糕
同時也有2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0萬的網紅阿慶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豆豉鮮蚵,快手料理美味關鍵在爆香】 鹹香下飯的「豆豉鮮蚵」來啦~💕 阿慶今天來跟大家分享新鮮的蚵仔🦪 在快炒前如何去腥去黏液💪 整道料理雖然簡單快速, 但一定要記得最重要的「爆香」喔🤫 快把這道熱炒名菜學起來吧! ----------------------------------- 有任何想學的...
10 秒 鐘 教室 ig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家晚安~今天又是忙碌的一天,中午在Yamicook 美食廚藝教室課堂上品嚐程安琪老師的料理,今天學了竹節肉盅、響鈴豆腐、京都排骨、三鮮鍋貼、參耆醉雞捲,老師還加碼家傳菜「雞鬧豆腐」。每次上安琪老師的課都收穫滿滿,而且老師從不吝於指導延伸菜色,課程真的很超值!
下課到家後整理了一下冰箱和冷凍櫃,一口氣把牛小腸、虎掌、豬皮和豬尾巴都分別滷了,空出來的的位置才有辦法放好友夫婦今天專程開車送來的愛心滷味❤️
這兩天因為忙碌,都沒有好好做菜,只好來發一下最近吃的甜點壓壓驚(免責聲明:我已將運動頻率提高到每週五天喔喔喔)。
#奉耘食意 的肉桂頌讓我非常驚艷,除了外觀實在太美,切面更是不得了,能把捲體層次做得這麼薄而均勻,技術高超不在話下,更難得的是沒有多層次乾捲容易發生的口感過乾問題,真的很值得一試。
肉桂頌我用160度氣炸10分鐘,稍微放涼再吃,表皮酥脆乾爽不油膩,內層的捲體有嚼勁又不乾,吃的時候能享受到不同的口感。吃得到肉桂味,雖然對我這個重桂的人來說稍淡,但相信是多數人都可以接受的程度。肉桂捲吃得到甜味,但不至於膩,吃完一顆感覺意猶未盡,是我絕對會回購的捲。
但是到底為什麼我激賞不已的店家都沒辦法tag粉絲頁啊? #仁將 也不能tag,奉耘也不能tag,只好麻煩大家FB搜尋一下,這兩家真的值得大家花10秒鐘搜尋、下單,風格不同,但都非常好吃❤️
同場加映肉桂捲性質類似的 #午冬甜點,外皮同樣香酥,可惜內層稍微油潤了一些,我比較喜歡乾爽的口感。不過午冬的千層酥就絕對不容錯過,大甲芋泥口味的千層酥非常厲害,卡士達醬、香草奶凍風味細緻而且清爽不奶膩,芋泥香滑不過甜,搭配酥脆可口的千層酥真的非常享受,吃完它以後我就去運動還債,而且完全沒有抱怨😌
———————————————
工商時間:
#布夫歐式私房菜中秋禮盒團
團購連結:https://www.bonnebouffe.tw/?u=Y4YrLv
#老闆吃肉中秋補貨團
團購連結:https://www.ceosteak.com/hannah
折扣碼:滿千輸入MID可折50元
#家香味饅頭包子
團購連結:https://meim.ai/c7d83c
———————————————
IG上的餐桌日常:https://www.instagram.com/hannahslittletable
10 秒 鐘 教室 ig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蘋果日報紙本謝幕
2021.5.17
0.
我想記錄這件事情的發生時間 2021年5月17日,蘋果日報將出版最後一天的紙本報紙,從實體通路中謝幕。這篇文長,會從新聞媒體的數位轉型,新媒體平台與演算法的競爭,來討論這件事情。
一樣的,我想先聊這件事情的發生。
蘋果日報在 5月14日,發了一封公開信,宣布會在 5月17日最後一次發行紙本,於 2021年5月18日後停刊,不再發行紙本報紙。
蘋果日報 曾經在台灣是與 自由時報 互爭發行量第一的報紙媒體,在iPhone 3G 開賣的2008年,發行量達 50萬份,而依照他公開信的內容,目前發行量僅約10萬份。
蘋果日報紙本停刊,這在台灣的社群媒體發展,和傳統媒體競爭中,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件。
我想針對幾件事情,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記錄一下台灣媒體發展的重要時刻
1.
自媒體的時代中夾生存的傳統媒體
先簡單談一下自媒體時代,發聲有多容易。
我們在談自媒體,談的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媒體。但我們忘了談一件事情,那就是媒體也慢慢地就像一個人一樣,在社群平台上面有個數字—追蹤數。一起在這裏追求著觸及和流量,以及影響力。
那些媒體所打造的組織,仰靠著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設備。但現在你只要打開臉書,或是打開 Youtube,按幾個鍵,走完一段大約三分鐘的程序,你就可以開始一趟自媒體之旅。有一個媒體的名稱,在上面寫寫字,按下送出後,就會傳到非常多人的面前。
就像你現在所看到的這篇文章,和這一個自媒體。
在稱作「研究生」的這個自媒體裡面,我是記者,也是編輯,還是個主筆。這個媒體廣編不分離,我還要自己談廣告,接業配。唯一一個我不用做的事情,就是通路。因為臉書幫我處理好這件事情,我不需要去煩惱,要如何把訊息傳達到閱聽人手上。當然,我會面臨一些其他更麻煩的問題,這個部分我們稍後再說。
「通路」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是一個沒有經歷過傳統媒體產製流程的人,很難想像的一件事情。
2.
傳統媒體的產製成本
我當年還是新聞所的學生時,帶著一群高中生參加聯合報新聞營。大家對於走到一個報社,會驚呼的,不是總經理,也不是總編輯,更不是那一堆名為「編輯台」的電腦。因為那些都太抽象了。
對,大家最興奮的,是龐大的印刷機器。
一個報紙的產製過程,並不是在把「文章按下送出」後就結束。要送印,送印完後要派報。在凌晨有一群人開著車把報紙送到你家附近的某個橋下,以便躲雨。然後送報員再去橋下領取那些報紙,挨家挨戶的配送報紙。當然啦,現在已經很少人在訂報,報紙最後沒有到你的信箱,可能是到附近的便利商店。
這個過程,用現在的網路語言講,大概就是「把你的文章,經過演算法後,在臉書牆上出現」。這一句話說得簡單,但在傳統報紙中,卻是要一群人每天在凌晨完成的事。
我希望大家不要誤會,運用臉書傳送資訊內容,讓文章在幾秒鐘後就能傳遞到全世界臉書使用者面前,並不是沒有成本。裡面有大量的工程師,維護機器的人員,甚至是網路的鋪設等等。他一樣有很多的費用會產生。只是當你在運營自媒體的時候,不用去想這些事情,因為「平台」已經幫你想好了。
我在學校教媒體創作時,第一堂課我會跟學生聊這件事情:「在十五年前,我還坐在這間教室裡學習如何當一個好的新聞記者時,我們談採訪,聊編輯,學報導,操作技術。但是沒有一堂課會告訴你,要如何開一間報社,怎麼開一家電視台。但現在,這堂課在台大發生了,我們這堂課,就是要你從零開始做一個自己的媒體,從品牌定位,編輯台的規劃開始做起。」
為什麼十五年前做不到的事情,現在能做到?因為通路。當通路的成本降下來了,甚至是所謂的「系統化」,在發行一個自媒體的過程中,少了很多的事情要做。那些,可能是新世代的媒體人,想都沒想過的事情。
我本來想聊電視和 Youtube 媒體產製流程的關係。不過因為這篇文章已經夠長了,留待之後有相關事件,再一起討論。
接下來,我想切入一個很重要的議題:當媒體在網路上只剩下品牌。
3.
當媒體只剩下品牌
當我們在談「自媒體」的時候,常常只看到一個面向,就是「品牌本身在網路上也是個媒體」。但我想邀請大家看到另一個面向,就是「媒體在這些平台上,也只剩下品牌」。
在一個臉書平台的演算法推播,或是 Youtube 去推播一則影片,又或者是你用 Google 去搜尋一則新聞。媒體的內容,跟其他網路內容,其實長得沒什麼兩樣。
對,就是一樣的,臉書貼文只有一種介面,Youtube 影片也只有一種介面。差別只是他有沒有把這個「品牌」,塑造出一個「媒體的形象」,或是「新聞的形象」。
如果我說「 東森新聞」是個媒體,你可能點頭如搗蒜。但我如果說「 卡提諾狂新聞」是個媒體呢?你可以會想一下,最後大概會告訴我,不是吧,他是個娛樂粉專。
那請問「眼球中央電視台 」是媒體嗎?「志祺七七」是新聞嗎?還是那只是「視網膜 Retina」和「張志祺」的個人品牌?「niusnews 妞新聞」,「小日子」,「PopDaily 波波黛莉的異想世界」他分別是用什麼樣的角色出現在你眼前?
試著想一件事情,在一個分眾的時代,一群人坐在咖啡廳聊天,都沒有辦法的定義出什麼是媒體,那麼平台的演算法能做到這件事情嗎?或是說,你期待他幫你做到這件事情嗎?
這邊我要先說一下,媒體存在的價值和企業品牌,個人品牌,和政府機構之類的「自媒體」相比,他們的確在資源上和社會意義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我想讓大家思考的是,或許這些所謂的「傳統媒體」有著不一樣的使命在,但是當他放在「臉書」「Youtube」這些平台上的時候,他們對平台來說,對閱聽人來說,差異可能比你想的小很多。
十五年前,如果你想要得到一個疫情的訊息,可能會打開電視,或是去買份報紙。但現在,你可能會打開臉書或是 Youtube,又或是Google 一下,聽聽 Clubhouse 。想一下你的確診資訊是從哪來的?是「蘋果日報」「聯合報」「TVBS」這類的傳統媒體嗎?還是從哪個政治人物的粉專看到的呢?或是「衛福部」自己開的直播?
講一下我的好了,我的主要資訊來源是「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以及這個自媒體的作者兼編輯兼總主筆及Clubhouse製作人,人稱林氏璧的孔醫師。
如果放在十年前,你可能會覺得這是個非常荒謬的事情,「什麼?你聽一個教你玩日本的部落客告訴你防疫?你怎麼不看電視呢?」
但我可以相當有信心的說,雖然聽起來好像違和感很重,但十年後的現在非常多人都知道我在說什麼,而且不會質疑這個合理性。
是的,蘋果日報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大家腦中想像的其他媒體。還有政府官方的自媒體,還包括了一個在疫情下轉行的「日本旅遊部落客」。
4.
你的新聞不是我的新聞
傳統媒體碰到數位轉型時,還面臨到一個挑戰,就是人力資源的重新調配,和演算法的競爭。
在網路上你應該會常看到這樣的留言「媒體都沒新聞報了嗎?幹嘛寫這個。」這句話看似憤怒有道理,但應該不少新聞從業人員,只能看著這句話苦笑。
一家報社,每天都會有非常多的新聞。如果你有經歷過在早餐店翻報紙的年代,可能也有跟我一樣的訓練 — 運用十分鐘吃早餐的時間,看完兩份報紙。
一份報紙最重要的新聞,稱作「頭版頭」。他的意思是,在一整份報紙裡面的第一頁,最上面,寫在報紙名稱附近的新聞。這一則新聞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他意味著「這份媒體為昨日一整天,選出來最重要的事件。」裡面有著價值觀判斷和意識形態。換句話說,換個媒體,或是換個媒體的老闆,甚至是換個總編輯,可能都會選出不同的事件。在十幾年前念大眾傳播科系的學生們,都受過這樣的訓練 — 比報。比報訓練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分析各家報紙對於「頭版頭」新聞的選擇。
好,我們現在把傳統「頭版頭」新聞的概念,放在臉書上,會變成什麼呢?
我在課堂上,或是去各大學演講討論「網路媒體識讀」的時候,會告訴學生一個重要觀念「編輯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一項是運用符號和編輯的手法,來決定什麼新聞應該要被看到。而這項工作,現在的競爭對手往往不是人,而是演算法。」
首先,大家不用去質疑「重要新聞沒人報」這件事情。如果你有機會走去便利商店,買一份報紙,你可能會覺得很陌生。「奇怪了?怎麼跟我平常看到的新聞差這麼多?」
以前的媒體,大家是一起看到頭條新聞的,但你在臉書上看到的內容卻完全不是。
這麼說吧,媒體選出來最重要的新聞,放在「頭版頭」,會在你買報紙的當下強迫看到。但是放在臉書上,你可能對他無感,就滑過去了。臉書會判斷這則新聞「大家比較沒興趣」,於是觸及就變低,更少人看到了。
反而是那些會被認為「媒體都沒新聞報了嗎?幹嘛寫這個。」的新聞,本來可能只是在報紙裡面的一個小角落的奇聞軼事。你在吃早餐的十分鐘可能根本沒機會翻到,但是因為在網路上「大家用手指投票」的結果,讓臉書認為這是個很多人有興趣的文章,所以才會被你看到。
所以下一次要抱怨的時候,可以把對象轉移到臉書身上,因為媒體的總編輯,可能有跟你有一樣的無奈感。
久而久之,大家也對這件事情有更強的認知。一則重要的新聞,以前媒體可以用很大的力量來推播。可以放在頭版頭,可以發號外,可以大篇幅報導。但現在,他除了下一個「臉書跟你都會一起被騙的標」,或是花大筆錢下廣告之外。幾乎沒有路可以走。
就像上一節所說的,媒體不只要跟媒體搶流量,在這平台上,他要跟所有人搶流量。就算他要下廣告,競爭對手也不只是媒體,更多的是房地產,電商,甚至是網紅業配之類的,以前不會被拿來相提並論,曾經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競爭對手。
5.
大家還看報紙嗎?
回到本質的問題,大家還看報紙嗎?如果報紙的工作是要及時傳遞新聞,那個「及時」可能無法挑戰更「即時」的網路。試想假設你買報紙的目的不是為了新聞,那是為了什麼?
很多人說傳統媒體都不做數位轉型,這個問題我很難給出明確的論述。因為的確,在傳統媒體轉型做網路的初期,有很多試行錯誤 (Trial and Error) 都發生過。現實中,有非常多失敗的轉型案例,但整體而言大部分的傳統媒體,都有或多或少的轉型成功。所以我們在討論的不是「蘋果日報」這個品牌要收掉了,而是「紙本型態」要在新一波的媒體的典範轉移中成為過去式。
蘋果日報在這一次發的公開信中提到:「數位洪流超乎我們想像,尤其是Google、Facebook等數位平台的壟斷,造成廣告資源的大量流失,對紙媒不啻是沈痛打擊。」
這一段話,很多人認為是搪塞之詞,但他的確也說出了現在媒體的挑戰。這邊,我想邀請大家站在更高的維度來看這件事情。
在二十年前,如果你想要「下廣告」,廣告大概會「下在媒體」上。原因很簡單,因為媒體扮演的角色,是大家獲得資訊的來源。但是現在,大家獲得資訊的來源是哪裡呢?網路還沒起飛,手機還沒普及之前,媒體幾乎壟斷了大家的消息來源。電子媒體因為「媒體的近用性」和「使用頻譜公共財」等因素,扮演了許多重大新聞的傳遞角色。
但現在,你早上睜開眼睛,是打開蘋果日報的官網,公共電視的頻道嗎?還是跟我一樣,看 LINE,刷 IG,看臉書,滑 Youtube 呢?
如果在這些平台上,媒體只剩下品牌,要爭你的眼球得跟其他自媒體平起平坐,獲得演算法的青睞。那麼他也是一個跟你和我一樣,想獲得發語權得看人臉色的單位。
即便他的品牌價值,影響力,依舊在民眾的心中高居不下。但很遺憾的,他的廣告收入來源,得和其他的自媒體分享。還有更令他們的心煩的是,利潤要上繳給他的上游平台:臉書和 Google。
6.
傳播技術與我們
要討論新聞和新聞傳播,勢必得討論傳播技術的發展。在還沒有紙很貴的時候,我們寫的字都很短。當紙越來越便宜,我們也用更長的句子,來留存並傳遞訊息。從詩,到詞,到曲,乃至後來的小說散文。
大家可以想一下我現在寫的這篇文章,在兩百年前,要多的精簡的寫下,才有機會被傳播出去。但現在我可以這樣一直打一直打,打成一篇臉書長文,完全不用考量用紙成本。這就是一種傳播技術的進步,改變了傳播的方式。
以前要寫一篇新聞報導,老師會告訴你:「把最重要的事情寫在最前面,用倒金字塔方式撰寫。」背後當然有很多原因,這些原因中甚至包含了技術問題:因為編輯覺得你文章太長的時候,可以直接把最後一段拿掉。
但現在寫文章呢?
在報紙的年代,標題印在那邊直接進眼球。你對標題有興趣時,可以花半秒鐘的時間移動眼球,開始讀文章。對於一個閱聽人來講,「從標題到閱讀文章」的時間成本極低無比。但在臉書的世界,從按下標題,到你開始舒服的讀文章,要經歷非常多的時間。你的時間成本變高了,自然而然,吸睛的標題就變得無比重要。
當寫文章的時候,如果你把重點都在第一段全部寫完了,大家拿到資訊拍拍屁股就走。就以前的觀點來說,會覺得無所謂,訊息有傳遞到就滿足了。但現在不一樣,如果大家看完第一段就走,演算法會判定這是個大家不想看的文章,於是就不幫你傳播,「只讓少數人看到這篇文章」。
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大不了的對吧?但其實這背後有很多轉變跟著發生。
在課堂上,因為學生創作的載體在網路上,所以我絕對不會要他們用所謂的倒金字塔方式寫作。在做影片的時候,也不會教他們慢慢鋪陳。演算法是現實的,在你還沒建立風格之前,要跟他競爭,是相當辛苦的一件事情。
連在學校教課,都要打破過往的寫作模式,媒體裡面要做的轉變,大家可想而知。
一篇適合放在「報紙載體」的文章,和適合放在「網路為載體」的文章,絕對是不一樣的。閱讀習慣的不同,載體特性的不同,甚至是廣告擺放方式的不同,大大地影響了媒體的產製過程。
如果你認為「反正就一篇文章,紙本和網路都放就好了。」的話,可以試著想想看,多一套邏輯,能用一樣的成本完成嗎?所謂的客觀寫作,平衡報導,有辦法在不同載體上面用相同的模式呈現嗎?
7.
我們與網路媒體的距離
最近我演講最常聊的題目,就是談網路媒體識讀。我們與網路媒體的距離,已經密不可分。所謂的傳統媒體,運用著他多年累積的品牌,慢慢的也在網路媒體深耕。
很多念傳播科系的學生,會對於未來感到迷惘,覺得媒體不斷的沒落。但我一直對這件事情抱持相反的想法,期望學生能好好的在這個時代發揮長才。
或許這是個傳統媒體沒落的年代,但現在絕對是人類史上「媒體傳播能量」最強的年代。隨著載體和傳播技術的改變,人人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我們有更好的傳播工具,也有更公開透明的消息來源。
很多人說「蘋果日報轉型失敗」,其實我沒有這麼同意這句話。相反的,他做了非常多的事情,讓品牌在持續在這個時代繼續發揮影響力。結束紙本的發行,或許就是面對傳播技術的改變,在這條路上的一個重要決策。
對於經歷傳統媒體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痛的事情。我自己也經歷過蘋果日報全盛時期的年代,看著星光三班上「頭版頭」時,一大早興奮的跑去便利商店買報紙的讀者。若以一個純粹讀者的角度,我會緬懷蘋果日報陪我走過的那段青春歲月。但我相信,新聞從業人員,肯定有完全不同的解讀。
我們無法否認的是,紙本謝幕了,品牌影響力依舊在。只是當媒體只在網路上的價值只剩下品牌,他的商業模式,人力資源分配,都會變成一個巨大的挑戰。
這是蘋果日報紙本走入歷史的故事,他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而是給這個時代的一個標注。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經歷傳播媒體變遷重要時刻的你,多一些探討和省思的面向。
《蘋果日報紙本謝幕》
10 秒 鐘 教室 ig 在 阿慶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豆豉鮮蚵,快手料理美味關鍵在爆香】
鹹香下飯的「豆豉鮮蚵」來啦~💕
阿慶今天來跟大家分享新鮮的蚵仔🦪
在快炒前如何去腥去黏液💪
整道料理雖然簡單快速,
但一定要記得最重要的「爆香」喔🤫
快把這道熱炒名菜學起來吧!
-----------------------------------
有任何想學的料理也歡迎在底下告訴阿慶師唷~
阿慶師Facebook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chingchef/
阿慶師IG👉https://www.instagram.com/achingchef/
📍料理小教室📍
1大匙=15ml=15cc
1小匙=5ml=5cc
1飯碗=200cc
1洗米杯=150cc
◆需要的食材✍
材料:
✅鮮蚵 200g
✅黑豆鼓 30g
✅雞蛋豆腐 150g
✅蒜頭 25g
✅大辣椒 2根
✅蔥 適量
✅油 1大匙
調味料:
✅醬油 1大匙
✅醬油膏 1大匙
✅米酒 1大匙
✅白胡椒粉 1/3小匙
✅二砂糖 2小匙
✅水 1杯
✅太白粉水
(太白粉1/2大匙+水1/2大匙)
✅烏醋 1/2小匙
👨🍳阿慶師料理小筆記📝
1.將蚵仔洗淨,倒入滾水以大火汆燙10秒後,撈起備用
2.熱鍋下油,倒入蒜頭以小火爆香20秒,再加入黑豆豉以中火拌炒1分鐘
3.關火後加入醬油、醬油膏、米酒、白胡椒粉、二砂糖,以大火拌炒20秒
4.加入水、雞蛋豆腐以大火煨煮1分鐘後,倒入蚵仔關火,再加入太白粉水開大火收汁
5.最後起鍋前加入烏醋、辣椒、蔥花即完成
#點開下方顯示完整資訊有完整食譜
#阿慶師
#豆豉鮮蚵
#蚵仔
#黑豆豉
#雞蛋豆腐
#熱炒料理
#快手料理
#家常料理
10 秒 鐘 教室 ig 在 阿慶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蒜蒸粉絲花椰菜!百搭蒜泥醬超開胃】
炎炎夏日來點蔬食料理換換口味吧!
今天阿慶來做創意花椰菜料理🥦🥬
滿滿的蔬菜愛加多少就加多少~🥗
除此之外還教大家製作萬用蒜泥醬
搭配蔬菜跟冬粉一起吃超級對味!✨
只需一個電鍋,懶人也能輕鬆完成喔🙌
-----------------------------------
有任何想學的料理也歡迎在底下告訴阿慶師唷~
阿慶師Facebook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chingchef/
阿慶師IG👉https://www.instagram.com/achingchef/
📍料理小教室📍
1大匙=15ml=15cc
1小匙=5ml=5cc
1飯碗=200cc
1洗米杯=150cc
◆需要的食材✍
材料:
✅冬粉(粉絲) 1捆
✅青花椰菜 220g
✅鴻禧菇 65g
✅黑木耳 40g
✅紅甜椒 半顆
✅蒜頭 4顆
✅金鉤蝦 5g
蒜泥醬:
✅香油 1大匙
✅沙拉油 1/2匙
✅油蔥酥 2大匙
✅醬油膏 1大匙
✅天然鮮味粉 1小匙
✅二砂糖 1小匙
✅水 6大匙
👨🍳阿慶師料理小筆記📝
1.花椰菜切朵、菜芯切菱形塊狀,表皮纖維削掉並清洗乾淨
2.冬粉泡冷水20分鐘後放入碗中,再放上黑木耳、鴻禧菇、紅甜椒、花椰菜,放入電鍋加1杯水蒸煮5分鐘
3.熱鍋下香油、沙拉油,加入蒜碎、金鉤蝦中火炒1分鐘,再下油蔥酥炒至金黃色
4.下醬油膏、天然鮮味粉、二砂糖調味,開大火炒10秒,再加水煮30秒,製作蒜泥醬
5.將蒜泥醬倒入碗中,繼續蒸煮至電鍋跳起來即完成
#點開下方顯示完整資訊有完整食譜
#阿慶師
#蒜蒸粉絲花椰菜
#花椰菜
#冬粉
#蒜泥醬
#蔬食
#蔬食料理
#電鍋搞定
10 秒 鐘 教室 ig 在 逸馬的桌遊小教室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支持逸馬團隊嘖嘖訂閱式專案→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mrbg2018
●加入粉絲專頁「逸馬的桌遊小教室」「https://www.facebook.com/gameurlife 」
● IG: 「https://www.instagram.com/mrbg.2018/ 」
●喜歡歡迎免費訂閱:)
●小小的一個讚都是給我們很大的動力RRR
●聯絡逸馬、購買桌遊、合作邀請 「phantasia0006@gmail.com 」
●蝦皮賣場開張囉 搜尋「逸馬的桌遊小教室」 「https://shopee.tw/mrbg2018 」
遊戲名稱:水瓶座 Aquarius
支援人數:2-5人
遊戲時間:10-30分鐘
0:00 遊戲前導
01:28 規則講解
06:39 遊戲試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