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八行,薩瓦低咖。
從同志婚姻合法、到通姦除罪,
看到釋憲之後某些鄉民的恐慌和崩潰程度,
就更慶幸且佩服這一屆大法官的勇氣和智慧了。
去年擔心自己的老公老婆可能因為同性婚姻合法而出櫃的人們,
這兩天又開始擔心起自己的老公老婆可能因為通姦除罪而出軌~
試問,這一年來,老公老婆們,有幾個真的因爲修法而變成同性戀嗎?
法律如果有這麼強大的威力,
社會就不是現在這個模樣了。
出櫃、出軌,
都觸及到人之所以為人最核心的本質和情感。
都不是法律所能阻止或挽回的。
法律最多只能做到讓財產公平分配、用合理的金錢來賠償撫慰。
同志婚姻涉及「婚姻自由」、「人人平等」;
通姦罪涉及「性自主權」、「隱私權」、「性別平等權」⋯⋯
這些基本人權的議題,
都是早在我大學時代法律系課堂上就常常出現的思辨,
甚至從我高中開始就早已經是老掉牙的「辯論題庫」,
但,為什麼,歷經二三十年了,
對於所謂「民意的多數」,
這些「基本的人性尊嚴」,
卻仍然是陌生遙遠 而難以理解、接受的概念?
為什麼台灣社會整體的法治教育、人權教育,
仍進展得如此牛步?
要打造更進步的台灣,
恐怕不能只靠大法官。
那麼我們還應該為站在對立面的廣大民眾,
再多做點什麼呢?
**
先來做一點點法普,簡單紀錄一下這個讓台灣人權大躍進的釋憲案。
🍀首先,通姦除罪,
只是讓國家不再以「刑罰」來制裁無關「公益」的私人感情問題,
不再用國家機器侵犯個人的性自主權、隱私權等人性尊嚴;
但民法上,仍然可以主張「侵害配偶權」。
婚姻既然是兩個人你情我願的民事契約關係,
就回歸民法,
當有一方毀約,
就對違約者請求金錢賠償,
也比讓對方坐牢、純粹滿足報復心理,
來得有實益。
🍀現行通姦罪除了侵害「#性自主權」,
實務上也造成「#懲罰女性」的「#性別不平等」現象。
根據統計:
提告階段,被告男性多於女性,性別比約111,
但判決結果,
每處罰100位通姦罪女性,卻只有81位男性受罰。
司法院長 #許宗力大法官的協同意見書
寫得坦白:
「在我國的社會文化脈絡下,即使在性別平等日益受到重視的今日,
對婚外性行為管制與處罰仍帶有濃厚性別意涵,
同時對於男女發生婚外性行為的價值判斷存在雙重標準:
同樣是參與婚外性行為,
女性通姦者遭到社會斥為淫娃蕩婦,
而男性通姦者都只是犯了「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
女性永遠背負著貞節牌坊,要從一而終,
通姦根本十惡不赦,沒浸豬籠就算了,還敢奢望得到原諒;
而男性腳踏兩條船,
不僅容易獲得原諒,
甚至為世人所暗自欽羨。」
**
🍀落落長的解釋理由,摘要重點如下,值得一讀:
1、婚姻係配偶雙方自主形成之永久結合關係,
除使配偶間在精神上、感情上與物質上得以互相扶持依存外,並具有各種社會功能,
惟隨著社會自由化與多元化之發展,
#婚姻關係中個人人格自主(包括性自主權)之重要性,已更加受到肯定與重視。
2.禁止有配偶者與第三人間發生性行為,
係對個人得自主決定是否、及與何人,發生性行為之性行為自由,
亦即「#性自主權」所為之限制。
「性自主權」與個人之人格有不可分離之關係,
為「#個人自主決定權」之一環,
與「#人性尊嚴」密切相關,屬憲法第 22 條所保障之基本權。
3. 限制人民受憲法保障之「性自主權」應符合憲法「#比例原則」,
須符合目的正當性,且該限制有助於目的之達成,
又別無其他相同有效達成目的、而侵害較小之手段可資運用,
而與其所欲維護法益之重要性亦合乎比例之關係。
4.配偶雙方忠誠義務之履行,固為婚姻關係中重要之環節,
然婚姻忠誠義務尚不等同於婚姻關係本身。
配偶一方違反婚姻忠誠義務,雖可能危害或破壞配偶間之親密關係,但尚不當然妨害婚姻關係之存續。
以刑罰規範制裁通姦與相姦行為,
即便有助於嚇阻此等行為,
然就維護婚姻制度或個別婚姻關係之目的而言, 其手段之適合性較低。
5、基於「#刑法謙抑性」原則,國家以刑罰制裁之違法行為,原則上應以
侵害「#公益」、具有反社會性之行為為限,
而不應將損及個人感情、且主要係私人間權利義務爭議之行為
亦一概納入刑罰制裁範圍。
6、婚姻制度固具有各種社會功能,而為憲法所肯認與維護,
惟 婚姻制度之社會功能已逐漸相對化,
且 #憲法保障人民享有不受國家恣意干預之婚姻自由,
包括個 人自主決定「是否結婚」、「與何人結婚」、「兩願離婚」,以及與配偶共同形成與經營其婚姻關係(如配偶間親密關係、經濟關係、生活方式等)之權利,日益受到重視。
又 #婚姻之成立以雙方感情為基礎,是否能維持和諧、圓滿,
則有賴婚姻雙方之努力與承諾。
婚姻中配偶一方違背其婚姻之承諾,
尚不致明顯損及「公益」,
故國家是否有必要以刑法處罰通姦行為?
7. 通姦罪不僅直接限制人民之「性自主權」,
且其追訴審判程序亦必然干預人民之「#隱私」。
個人之性自主權, 與其人格自由及人性尊嚴密切相關。
處罰通姦及相姦行為,#直接干預個人性自主權核心範圍 之程度,堪認嚴重。
再者,通姦及相姦行為多發生於個人之私密空間內,不具公開性。
其發現、追訴、審判過程必然侵擾個人生活私密領域及個人資料之自主控制,
致 #國家公權力長驅直入人民極私密之領域,
而嚴重干預個人之隱私。
國家以刑罰制裁手段處罰違反婚姻承諾之通姦配偶,
雖不無「懲罰」違反婚姻忠誠義務配偶之作用,
然因 #國家權力介入婚姻關係反而可能會對婚姻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8. 通姦及相姦罪之成立,以男女共犯為必要,
其男女人數理應相當。
但長年實際適用結果有「#性別失衡」之現象。
**
🍀大法官第791號解釋文:
1. 刑法第 239 條規定:「有配偶而與人通姦者,處 1 年以下有期 徒刑。其相姦者亦同。」
對憲法第 22 條所保障「#性自主權」之限制,與憲法第 23 條「比例原則」不符,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失其效力。
2. 刑事訴訟法第 239 條但書規定:「但刑法第 239 條之罪,對於 配偶撤回告訴者,其效力不及於相姦人。」與憲法第 7 條保障「#平等權」之意旨有違,且因刑法第 239 條規定業經本解釋宣告違憲失效而失所依附,故亦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失其效力。
**
憲法法庭辯論時,鑑定人台北大學法律系教授蔡聖偉 Sheng-wei Tsai學長就一針見血指出:
#法律無法製造或撲滅愛情的火焰
#刑罰無法讓人不變心
誠如通姦罪釋憲聲請人之一的林孟皇 Menhwang Lin 法官所言:
「#人類情感的尊重與體認必須發自內心不能用刑罰逼迫。
我們每一位公民都該深思及學習的是,
#自己的情感與婚姻得靠自己。」
長年推動通姦除罪的老朋友 交大法律系 林志潔 LIN Chih-Chieh - Carol Lin教授,人在美國做學術研究也不忘隔海提醒大家:
二心既不同,各還其本道,
解怨釋心結、何必相恨憎,
相離莫相忘,#且行且珍惜。
*照片為六年前,主持第一屆「唐獎」論壇,
其中一場的主講者,正好是我的行政法啟蒙-許宗力老師,
以及許宗力老師的老師-來自德國哥廷根大學的知名教授Christian Starck(許老師跟Starck 教授介紹說,我應該稱呼他『師祖』😂)
於是我們就留下這張難得「三代同堂」照~
高中法律系自主學習 在 北歐四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芬蘭教育新聞: 高中生的壓力?】
很巧,昨天才在看日報的高中老師投書,今天芬蘭國家廣播電台YLE就出了一篇探討高中生壓力的文章。
文章開頭講的是一個高一女生,壓力大到常常哭泣,覺得高中對自主學習有很多要求,但是她的時間永遠不夠用,根據過去幾年來的研究調查,芬蘭高中生的壓力的確是逐年增加中。
根據2017年的芬蘭高中學生身心健康調查,有13%的高中學生覺得壓力過大。
要先說在前面的是,調查本身的樣本數,回答調查的學校有363間,共約35000人回答,當時電子問卷系統正好出了點問題,回答的人數也被之前幾年的調查少,雖然大約有超過50%,但不能代表全貌,只能做為參考。僅管如此,我覺得有些現象很有趣,還是先寫下來做個記錄,方便之後追蹤。
當時的調查結果,發現高中與高中之間的結果差異很大。有些高中,甚至40%的學生都覺得壓力過大,有些高中,則只有個位數的百分比。
調查列出了全芬蘭高中生身心疲乏比例最高的高中,大約30個,
有趣的是,並不是如一般人所想的,只有明星學校或大城市競爭激烈的高中學生會壓力過大,雖然首都區的明星高中是上榜了、有特殊重點(如體育)的高中上榜了、但是也有芬蘭偏鄉小村小鎮的高中上榜,結論是: 目前還找不出原因,為何哪些高中的學生壓力特別大,至少跟城市大小、學校大小、基礎教育的成績單平均分數並沒有直接相關。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女生很明顯的比男生更容易感受到壓力過大,有些高中裡,覺得壓力過大的女生比例可能高達30%,男生可能只有個位數。可能因為如此,有些女學生明明有能力走向數學或自然科學的道路,卻刻意決定不選,因為數學和物理是高中生們最常感受到壓力的科目。
文中一位教育學者則指出,其實男生也會感覺壓力,只是男生的感受和處理方式不同。女生比較容易在競爭大的環境下低估自己的能力,而且將表現不夠好的原因歸究在自己身上,男生如果遇到同樣的狀況,可能反而是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覺得是自己的問題,而覺得是環境或學校的問題,因此輟學的可能性也更高。
有受訪老師強調,壓力其實也是學習過程中的一部分,有壓力本身不見得是壞事,但是壓力不等於身心俱疲,後者是學習上的壓力已經明顯影響日常生活事物,且需要尋找學校心理輔導教師的協助。
既然從名單中的學校地點、大小、和入學時的成績高低,都無法找出為何這些學校學生壓力大的原因,記者就去問這些學校的校長了,大約一半的校長有回覆問題,總結的校長觀察,高中生會壓力過大的原因,很可能是:
-高中課程的要求比以往更高了,跟基礎教育(一到九年級)的落差又太大,於是有些學生一開始無法適應這樣的落差。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2015年高中才剛換了新課綱,學生還在適應期,才剛差不多適應好,這會高中法又改了,今年秋天會實行新的高中法,而且以後大學入學會更看重學生的高中會考成績,有些學生兩年前在決定自己高中學習科目時,還不知道會有這樣的新變動(高中選的科目和會考成績會更直接的決定大學的錄取率),這樣的變動也會帶來新的壓力。
-有些校長則表示,已經在加強學校心理輔導的工作。今年秋天將會再有一次全國性的「高中生身心健康調查」,如果結果顯示高中生的壓力持續提高中,那真的就是警鐘了。
說了半天,這則新聞本身其實沒有結論,只是陳述之前調查的狀況,和推測可能的原因,但還是因此讓我忍不住思考一些事情。
-無論是什麼改革,立意即使是好的,也需要資源的配合支持,據說芬蘭前任政府不斷砍教育經費,沒有資源的配套補充,再好的立意可能都會變成老師和學生的壓力。
-今秋新的高中法,讓高中生更可有彈性的修大學學分,目的是讓高中和大學有更直接的銜接,也減少高中生自己決定「休息一年尋找未來方向」的比率,換句話說,就是要大家「早早確定志向、早早畢業、早早入社會工作」,其實有些聲音對這一點是反對的,覺得讓年輕人少了探索未來的時間。
-反對的聲音也包括: 擔心這會讓芬蘭學習有壓力的年齡層下降。以前學生們是高中快畢業前,忙著準備不同科系的大學入學考,熱門的科系如醫學系或法律系也是有「補習班」的,據說還很貴。但是,將來既然會更加看重高中生畢業會考的成績,那學生們可能一進高中就要先多少確定自己的科目選擇,因為這些都會影響畢業時會考哪些科目,會不會還沒進高中就先開始為未來而焦慮了呢?
坦白說,我目前對芬蘭高中的教育和制度了解不多,畢竟和我自己的孩子還距離很遙遠,我相信在那之前又會再有新的課綱,所以目前也不打算花太多時間研究這一塊,倒是看了這篇報導,嗯,以家長的心態來說,是先看我們城市的高中有沒有在壓力榜單上? 還好目前是沒有,雖然我也不確定他將來會不會選擇讀這所高中。
無論如何,教育都是環環相扣的,這篇先留著當作參考,再等候後續的相關新聞報導。
https://yle.fi/uutiset/3-10763591…
高中法律系自主學習 在 偽文女生英國札記 Hong Kong Girl in U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醫學生日常:入學篇(上)》
「為什麼當初妳會選擇醫學系?」
「怎樣知道自己適不適合讀醫?」
「要如何準備才能考上醫學院?」
為了一併回覆讀者們的來訊,我想在此分享一下自己當年入學的經過,讓有志讀醫的同學在選科前有多一點了解。
不過我得事先聲明,身為歷史遺物的末代會考生,當年是透過中六拔尖計劃(Early Admission Scheme)考進大學的,跟現在新高中文憑試學生的入學途徑有別,而收生人數也由當年的320增至過往幾屆的420,來年更會招收合共470名醫科生呢。
所以,這篇文章絕非什麼神科攻略,充其量是一份過氣的Past Paper,僅供參考。不過,縱然考核形式有所變動,醫學院每年的收生準則其實也大同小異,不過是舊酒新瓶罷了。
1. 選科考慮
會考放榜當天,我收到始料不及的成績,大家在紀念冊上的祝福竟然成真!冷靜下來後,我才驟覺自己要提早一年作出大學選科、職業路向的抉擇。那一晚,我久久未能入睡。
我當然也有我自己的夢想,但實在找不到相應的大學學科,所以仍在唸高中的同學不妨多去各所大學的開放日,及早認清自己的出路。
隔了幾天,媽媽問我要不要修讀法律系,她可能看得太多電視劇了,竟然幻想我能成為一位大狀,我說,我的口才不夠好。
於是,我想到用排除法來篩選一下。
雖然我出身於理科,但對精算、科學或工程系可謂一點興趣也沒有。我也把環球商業、工商管理等學科擱在一旁,因為我深知自己不是做商界女強人的料子呀。
醫科呢?我不怕血,也不怕解剖,生物學也算是我最喜愛的理科科目,難得內心沒有半點抗拒,既然符合收生要求也不妨一試!我貪婪地想要窺探一下這個神秘的學科,心想要是讀不來,翌年才轉系也不是難事,想不到就此踏上了這條「不歸路」。
2. 聯招排序
當時我們EAS學生只需在三所大學裡各選三科再排序,相信JUPAS的表格更使人眼花撩亂吧。
經過多番思量,我選了港大的內外全科醫學士(MBBS)、牙醫學士和言語及聽覺科學學士,把與醫療相關的學系一併排列,感覺好像較有誠意。
同樣地,我把內外全科醫學士(MBChB)放在中大的首選,另外也擺放了我感興趣的翻譯系與傳理系,面試期間果然被問及箇中原因呢,所以同學們在填寫選項時,也要預備好如何解釋選科的次序。
3. 兩大醫學院
至於如何在MBBS與MBChB中抉擇,首先要考慮兩間醫學院的課程結構。
港大標榜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中大則著重System-based Learning,兩者其實也並存於每所現代的醫學院,只是比重稍有差別。
每年看著新出爐的狀元受訪,說到如何受港大的「解難為本學習」吸引,我們都忍俊不禁!因為港大醫學生普遍對PBL不存好感,所謂自主學習,說穿了不就是自學麼?
平心而論,中大醫學院的前期理論教學確實比港大為佳,而代價就是較為密集的課堂與測驗,要看你自己如何取捨了。但到了臨床見習期,所有醫學生都要在兩大教學醫院掙扎求存,差別就沒那麼大了。
另一點要納入考慮的當然是校園環境啦。
綠意盎然的中大校園散發著人文氣息,書院制度亦是其賣點之一。但我自小深受《哈利波特》的影響,比較鍾情港大Main Campus的英倫古典風,所以即使每天要乘車到醫學院上課,我也一直堅持要住在本部校園的傳統舍堂裡,而Hall Culture亦是港大的另一特色。
(待續)
高中法律系自主學習 在 嚮往日劇《HERO》 高中生拼上台大法律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張育瑄(17歲)靠著繁星計畫順利錄取台大法律系,她說,自己出生於平凡小康家庭, ... 希望準大學生善用半年時間自主學習,銜接高中與大學課程。 ... <看更多>
高中法律系自主學習 在 公民教師周維毅- 111大學校系學習歷程建議出爐! 不只小高一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1. 大學招聯會公布111學年度高中生個人申請大學各校系「學習準備建議方向」,初步看過後,以國內幾所法律系為例,絕對少不了*書面報告、*實作作品、*社會領域探究活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