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買低賣高?】
市場先生先說一個小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個人叫做范蠡(音同"離"),人稱陶朱公,即便在那個時代,他也被認為是非常成功的商人。
早年他曾經當官輔佐他的老闆越王勾踐,後來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暫時投降吳國,勾踐經歷十年後來成功復國 (臥薪嘗膽這個典故的由來)。
在勾踐成功復國後,范蠡留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就急流湧退辭官下野了。
意思是幫助統治者成功後,自己也就沒用了,繼續留在位置上可能惹來殺身之禍。這句話是他勸其他的同僚也應該辭官,由此可見他的智慧。
在辭官後范蠡轉而經商,後來成為富賈一方的商人。
范蠡有一個經商理念是這樣說:「夏置皮襖、旱聚舟。」
也有比較完整的版本:「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意思是,
在夏天的時候預先儲備冬天的厚皮襖,在冬天的時候買進輕薄的葛布衣(一種布料),
在旱季的時候開始收購舟船、做船運的生意,在大水的時候則是開始投資車子,然後等待這些未來缺貨的時機。
除了這句以外,還有:
「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
意思是知道一項商品是否供給過剩、或是缺貨,就能知道它的價格高低。
「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
意思是物極必反,過於昂貴的東西最終會下跌,但下跌到過於便宜的東西則可能有一天上漲。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意思是當東西過於昂貴了,應該就要如糞土般適時的賣掉,而不是一直握在手裡。
反之,東西價格跌到過於便宜時,也不要因為低價而小看它,應該把它當成金銀珠寶一樣趁低價收購。
「財幣欲其行如流水。」
意思是資產應該要像流水一樣,持續的進出流動才會富有,不能讓資金像一攤死水一樣單純的儲蓄,也不能讓財物貨物只有囤積沒有流動。
上面這些話雖然並非出自范蠡本人,有一說法是范蠡的老師 計然 在朝堂之上和越王勾踐、范蠡所說,
但後人大多認為這些概念也是范蠡後來能經商成功的哲學。
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有這麼一句在說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遂至巨萬。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
就是在史記上記載范蠡這個人後來的德行與富裕,當時的人談論到富人一定會提到范蠡。
故事就說到這裡。
---
看完范蠡的故事,你想到什麼呢?
在投資領域,
大多數人可能會想到范蠡的概念就是「價值投資」或「景氣循環」的投資方法。
我認為這故事告訴我們的第一層思考是,
➡投資一個投資基本不變的原則,就是:「買低賣高」。
不只是價值投資和景氣循環,其實所有投資方法也都適用這個原則。
當然,不同的投資方法,對於低和高的定義方式都不一樣。
例如:
✔古典價值投資,認為只要價格遠遠低於企業資產淨值,那無論好公司壞公司都有利可圖。
✔成長股投資者認為,假設企業能保持成長,且現在價格相對未來成長後的價值仍算便宜,就有利可圖。
✔景氣循環的投資者認為,如果能判斷出當下景氣階段,就能在景氣低谷、景氣過熱時預先布局。
✔被動投資者認為即便無法判斷短期高低點,只要分散時間進場買在平均成本,時間夠長都能得到伴隨經濟成長的市場報酬。
✔即使是放空的短線交易者,也都是先賣(放空)在他們認為價格過高的地方,等待下跌後再於低檔買進回補。
即使方法不同,買低賣高仍是不變的原則。
「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
也都是一樣的道理,用於判斷高價與低價。
➡買低賣高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許多人往往是反過來做,
許多人往往不是買低賣高,而是買高賣低、追高殺低
例如:
❌常收到一種問題是:「請問____能不能買?」底線可以填入最近漲最多的一些標的。
❌又例如在去年三月市場因疫情大跌時,許多人會問手上股票(已經跌一大段)是不是該賣?是不是該買債券避險(當時債券已經往上漲一段)?
❌再例如近期債券殖利率上升、債券價格下跌了一小段,也有些人問是不是該賣掉這些下跌的債券,改成其他的標的。
無論是想投資或想避險,應該在行情發生前就先買進,
等到行情發生波動後才想改變方向,這樣作法不是買低賣高、也不是避險,而是追高殺低。
這就如同故事中,等到冬天來臨才想到要買厚棉襖一樣。
的確有某些投資方法是順勢操作、追隨市場動能,但他們期待的是即使買貴,也有其他人會出更高價買進,這些方法的確也有人能獲利。
但許多人投資的出發點並非如此,一開始人們總想買低賣高,可是一但看到市場行情變動,就忽略其他所有事情,開始追高殺低。
而為什麼買低賣高,這個聽起來很單純的事情,許多人卻往往做不到、做不好?
我認為這個故事還有第二層思考。
---
➡故事的第二層思考:「風險」
在故事中,「夏則資皮、旱則資舟」,看起來買低賣高很合理,也很簡單。
但仔細想想,這樣做真的就能保證獲利嗎?
想像一下,當時如果有人聽了范蠡的這個經商哲學,
自己也運用這方法開始經商,實際情況會是如何?是變得和范蠡一樣富有嗎?
有沒有可能夏天買了大量的皮襖,冬天時卻不如預期、銷售不出去,
或者乾旱時期投資了大量的船,但卻好幾年一直等不到船隻的需求。
這些是否都是一種風險呢?
甚至再進一步思考,如果其他商人都知道要在夏天趁便宜大量購置冬天的皮襖,那麼皮襖還真的會便宜嗎?
買低賣高是商業及投資不變的道理,
但這並不代表這容易做到,也不代表處處有機會,甚至你認為的低,也未必是真的低,高也不一定是真的高。
➡做到買低賣高,只是通過投資的第一道門檻而已,未必保證會成功。
從買低賣高到最後真的實現獲利,過程仍需要考慮許多元素,
例如審慎的評估市場、研究各種機會與利基、準備充足的資金以及衡量適當地投入、分散投入不同的標的、做好財務和心理上的準備、預先構想當結果不如預期時該怎麼做。
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商人除了買低賣高以外,沒思考過其他變數、也沒想過遇到意外或錯誤時的應對,當意外來臨時,傷害會有多大?
在投資裡面也是一樣,
許多人在投資中只想知道:「買什麼?」「什麼時候買?」
看似很簡單,但就如同一個商人只知道買低賣高,但卻沒考慮其他的問題一樣。
➡總歸一句話就是:「先思考風險」
或者再白話一點:要考慮不確定性。
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如何買低賣高?」
實際上,我認為買低賣高的方法,指的並不是你找到一套估價法或者某個神奇的指標可以幫你買低賣高,
而是你意識到買低賣高本身必定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針對這些不確定性,你做出了財務上與心理上充足的準備,合理的去承擔風險,讓買低賣高的過程可以實現。
並不是做對某一件事,後面就會如自己想像一樣順風順水,
往往絕大多數未來不如自己所想,這才是現實,
我們的決定其實必然伴隨著考慮不確定性,而不是忽略不確定性,無論經商或投資都是如此。
即便最終我們不能迴避錯誤和意外,但至少可以預先做好準備,而不是意外來臨時手忙腳亂、進而追高殺低。
---
➡最後快速總結:
1. 買低賣高是投資的基本原則,無論你用哪一種投資方法,不要忘記自己的出發點,落入追高殺低之中。
2. 買低賣高只是投資的第一道門檻,無論是商業和投資,其實都充滿著風險與不確定性,不要忽略這些問題。
3. 所謂買低賣高的方法,需要的並不只是一個指標或估價方法,而是你完整的意識到過程充滿不確定性,並為此作出充足的準備。
希望今天的故事能對你的投資有些幫助。 😊
市場先生 2021.03
#不小心寫得有點長
#讀完覺得有收穫可以幫我留言
圖:不是單品咖啡,偶而也喝拿鐵
順治在位幾年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活捉努爾哈赤的大明最強邊帥究竟是誰?|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在大明朝,最強邊帥發生在萬曆一朝,明神宗朱翊鈞在世人眼裡冒似是個「混蛋皇帝」,史家有「明之亡,名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的說法,但歷史上的朱翊鈞並沒有那麼無能,他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期間有「張居正改革」,出現了「萬曆中興」,軍事上重用兩員大將,東北有李成梁,東南有戚繼光,出現了「萬曆三大征」,不管是蒙古、女真還是日本倭寇,不敢越明境一步。經濟上也領跑於全世界,英國在明朝面前只是小弟的角色。說大明實亡於萬曆,其實指的是他麾下大將李成梁,誤殺了努爾哈赤的父親和爺爺,卻放走了努爾哈赤,為滿清入關留下了禍種,後世評價他為「不世之功臣,千秋之罪首」!
說起李成梁的身份,可以說他是中國人,也可以說他是韓國人。如果論祖籍,他應該是唐室宗親,李淵、李世民一脈,正宗中國人,隴西人士。但唐末戰亂,李成梁的先祖逃到了朝鮮,加入了「朝鮮國籍」,所以又可以說李成梁祖籍是朝鮮人或韓國人。李成梁的高祖李英,後來從韓鮮半島遷到遼寧鐵嶺生活,受封大明官職,任鐵嶺衛指揮僉事,李成梁就出生在鐵嶺,和趙本山是老鄉,所以說他又「認祖歸宗」,成了中國人。
從李英開始,李家開始世襲鐵嶺衛指揮僉事,僉是什麼意思?輔助的意思,僉事,就是輔助指揮的事情,軍事上的指揮副手,明代名將戚繼光十八歲時擔任世襲的登州衛指揮僉事,一般分掌訓練、軍紀等,相當於現在的副職或助理。李成梁的父親李涇,也擔任鐵嶺衛指揮僉事一職。這是個不大的官,所以李家的家境並不是多好,李成梁四十歲不惑之年時,才以生員的身份襲了父職,也做這個僉事。生員就是秀才。但李成梁這個秀才,可不是普通的秀才,他「英毅驍健,大有將才」,初為險山參將,因屢立戰功,隆慶元年進為副總兵官,協守遼陽;隆慶四年,被提拔為遼東都督僉事,駐節廣寧;隆慶五年,進封為署都督同知,世代承襲千戶;萬曆三年,加封太子太保,世蔭錦衣千戶;萬曆六年,加太保,世蔭本衛指揮使,論功被封寧遠伯;最後耄耋之年時,明朝廷仍任用李成梁鎮守遼東,加封太傅。從四十歲征戰沙場,直到九十歲去世,李成梁與蒙古人、女真人打了五十年交道,除去在北京的幾年外,縱橫北方邊塞四十餘年,史載「成梁鎮遼二十二年,先後奏大捷者十」、「邊帥武功之盛,(明)兩百年來所未有!」。
李成梁對付的兩類敵人,一類是蒙古人,一類是女真人。李成梁之前,明朝遼東將領相繼敗北,三員大將陣亡。李成梁掌握遼東戰事指揮權後,節節勝利,他突破了李家鐵嶺衛指揮僉事的「魔咒」,是通過一場場的拚殺獲得的。對於明朝廷影響最大的一次戰役,是李成梁平定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外祖父王杲父子之戰,王杲是建州女真頭領,同時也是明朝廷冊封的建州右衛都督,這個王杲不知怎麼搞的,大明的官不好好當,竟然造了反,先後殺死撫順備御彭文洙、副總兵黑春、指揮王國柱、陳其孚、戴冕、王重爵、楊五美、把總溫欒、於欒、王守廉、田耕、劉一鳴等數十人,這還了得,李成梁率部擊敗了飛揚跋扈的王杲,在這次戰役中,努爾哈赤與其弟舒爾哈齊被俘,當了李成梁的俘虜,但李成梁並未殺他們,而是將他們收留充當僕役。
王杲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因為他是首要分子,被押往北京斬首示眾。但王杲的其中一個兒子阿台逃脫了,繼續與明朝廷作對。李成梁再征阿台,阿台是誰?是努爾哈赤的親娘舅,此時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與努爾哈赤的爺爺覺昌安已歸附了李成梁,奉命前去古勒寨為明軍勸降,負責進攻的李成梁部將尼堪外蘭設計騙阿台開城,攻破城池後展開了殘酷的屠城,結果在這次大規模的屠城中,阿台被殺,奉命勸降的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與爺爺覺昌安竟也在亂軍中同時喪命。
如果說努爾哈赤的外祖父與舅舅是罪有應得的話,那塔克世與覺昌安何罪之有,竟也被殘酷屠殺?這讓李成梁與努爾哈赤結下了殺父之仇。父仇不報,不共戴天,努爾哈赤後來反明有「七大恨」,第一恨就是殺父之仇。李成梁守邊有功,但他錯殺塔吉世與覺昌安,確是犯下的大錯。如果維護明朝的利益來說,李成梁斬草除根殺掉努爾哈赤,也就沒有後來滿清入關的事情了。但偏偏李成梁這會覺得內疚,起了婦人之仁,史載「太祖及弟舒爾哈齊沒於兵間,成梁妻奇其貌,陰縱之歸」,李成梁的的妻子偷偷放了他,無異放虎歸山。努爾哈赤逃走後,李成梁不但沒有攻擊努爾哈赤,反而縱容努爾哈赤女真部的擴張,「保奏給官」、「棄地以餌之」,其他蒙古部落、女真部落都成了李成梁的手下敗將,唯獨對於努爾哈赤,李成梁不聞不問,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李成梁戰功赫赫,但他和其他居功自傲的將領一樣,也「貴極而驕,奢侈無度」,後來竟發展到掩飾敗績、殺良民冒領軍功的地步,於是被言官彈劾,一度曾經被罷官免職。但缺了李成梁的邊境就是不太平,李成梁離開邊境十年之中,竟然八易其帥,朝廷無奈之下在李成梁七十六歲高齡時再次啟用其鎮邊。這麼大歲數了,竟然餘威仍在。李成梁老年戍邊八年,蒙古、女真部落竟然少有邊情。在這一段時間內,遼東雖無重大邊情,但李成梁卻辦錯了兩件大事。一是縱容努爾哈赤發展女真部,對明朝廷帶來隱患;二是主動放棄他自己開疆擴土的寬甸六堡,說什麼寬甸六堡,孤懸海外,離得太遠,不好防守,費錢費糧,不如撤了。撤了寬甸六堡,等於將這塊寶地,不經一戰送給了努爾哈赤,自毀遼東「長城」。這兩大錯,讓李成梁成為毀譽參半的人物,既是戍邊的英雄,又是亡明的罪人。另一明朝大將熊廷弼就彈劾李成梁,說他罪該至死。不過,皇帝還是比較青睞這位為明朝邊境安全立下不世之功的老壽星的,沒有懲罰於他。李成梁生有九個兒子,個個不失英雄本色。尤其其長子李如松,指揮了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聲名蓋過李成梁,到底沒有給他的老子丟臉。
(作者:陸棄、孫玉良,歷史春秋網專欄作者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順治在位幾年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建文帝朱允炆究竟是燒死了還是逃走了?|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在兵敗後,是自焚還是逃出生天?一直是眾說紛紜,不過朱棣搞那麼多事情,很大可能性是朱允炆是真的逃出皇宮,躲到民間去了。
明太祖朱元璋從一個小乞丐經過拚搏成了一位開國皇帝,可以說是從最底層到了最高層,其心中有著濃厚的封建意識,就是立嫡立長制,朱元璋雖然有不少兒子,不過他心中最為看重的只有嫡長子朱標一個,對朱標寄予厚望,全力培養朱標,在朱元璋稱吳王時就立朱標為世子,明王朝建立後,朱標就被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他為接班人。
沒想到的是朱標因病死在了朱元璋前頭,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傷心欲絕,哭完了又有一件事擺到了面前,那就是皇位繼承人要選誰?
朱元璋眾多兒子中,四子朱棣無疑是很優秀的,其軍事才能讓明太祖印象深刻,威望也很不錯,然而朱元璋卻是跳過兒子,直接立孫子朱允炆為皇儲,朱允炆是朱標第二個兒子,因為朱標的長子早夭,朱標的原配常氏死後,朱允炆的生母被扶正,這樣朱允炆就成了名義上嫡長子,朱元璋因為對朱標的喜愛,加上朱允炆和朱標有很多方面都很像,朱元璋對這個孫子很是喜歡,種種原因加到一起,朱元璋就立了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
因為朱允炆不像朱標那樣有威望,朱元璋怕他繼位後控制不住功臣集團,於是又舉起屠刀,將功臣集團又清洗了一次,朱元璋以為這樣是為朱允炆好,沒想到朱允炆最大的威脅卻是自己的叔叔,等到朱元璋過世後,朱允炆接過皇位沒多久,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和權力,朱允炆開始實行削藩,此時朱棣的二哥、三哥都已經死了,朱棣成了最有權勢也是最年長的藩王,朱允炆最大的威脅是朱棣,然而朱允炆想徹底廢藩,他不是找最強的朱棣下手,而是先找別的藩王叔叔動手,且下手極狠,這讓朱棣害怕,也給了朱棣準備的時間。
被逼急了的朱棣以800死士起兵,打著「清君側」旗號起兵,憑著他的威望和軍事才能,很快就召集了十萬人,不過與朝廷對比根本不佔兵力優勢,朱棣的領導能力卻不是朱允炆能比的,在幾年的對戰中,勝利的天秤慢慢傾斜到朱棣一邊,最終朱棣帶兵打進南京城,在朱棣進入南京城之時,皇宮大院起火,火勢撲滅後看到幾具燒焦的屍體,根本認不得是誰,然後就是傳出建文帝自焚而死,朱棣只好接過皇位登基為帝。
可是,朱棣做的一系列事情卻是表明建文帝應該是逃出了京城。
朱棣雖然對外宣稱建文帝已死,然而他卻是心虛的很,由於來路不正,朱棣一直害怕朱允炆復出反攻,所以他一方面派人四處尋訪建文帝,一方面對建文帝舊臣進行大屠殺。
朱棣在攻下南京城後,就開始大開殺戒,虐殺、流放建文朝臣及其親友達數千人,對忠於建文帝的朝臣更是殘忍至極,對方孝孺更是處以史無前例的「夷十族」,被連坐處死了八百多人,對忠於建文帝朝臣們的女眷實行殘酷的「轉營」,將她們罰到教坊當官妓,還要輪流送到軍營,一個女子每一天都要受到二十多個士卒的凌辱,有的被凌辱致死的,朱棣就下令把屍體拖去餵狗。
朱棣對建文帝舊臣如此大開殺戒,目的是要斬去朱允炆有可能反攻的力量,也以此震懾那些敢於幫助朱允炆潛在的勢力。
另一方面,朱棣派人四處尋訪建文帝的蹤跡,當然不可能是明著說,如果傳出建文帝沒死,那朱棣的位子就是名不正言不順,朱棣對海內海外都進行了搜查,朱棣在位期間,鄭和六下西洋,其中不為人知的目的很大可能性是去找建文帝,畢竟朱棣在即位初期就組織了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出海宣揚國威,不免要讓人多加猜測。
此外朱棣還派胡濙兩次外出尋訪,當然對外打的口號是尋訪真人張三豐,胡濙接到任務後,就潛入到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寺廟道觀仔細調查,第一次外訪花了十年時間,這期間胡濙的母親過世,朱棣都不讓他回來為母親守孝,如果只是尋訪張真人應該不會如此著急,第二次胡濙花了4年時間,到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朱棣得知胡濙歸來的消息,本來已經躺在床上的朱棣一咕嚕爬了起來接見胡濙,兩人直談到天亮胡濙才離開,朱棣「至是疑始釋」。
這次交談很可能是胡濙找到建文帝的下落了,不過此時建文帝已死,也就解除了朱棣的心病,所以朱棣「疑始釋」,而朱允炆逃出南京城後,為了躲避追捕,所以輾轉各地,也就在很多地方留下了他的遺蹟,而逃亡多年後,看到朱棣管理國家的能力比他強太多了,加上忠於他的人基本都被殺光,也就慢慢打消了復國的念頭,潛心佛門,在1423年之前死去,而朱棣老早就對外宣稱建文帝自焚而死,現在得到他確切的死訊,自然不會跟人提起,也因此留下了歷史疑案。
當然這也只是一種猜測,歷史真相因為朱棣種種所為和檔案的丟失,讓現代的我們依然只能是做著各種猜測。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順治在位幾年 在 清朝十二皇帝居然超過一半死於非命,滿清十二帝的十二種死法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清朝第三位皇帝: 順治順治 於22歲那年染上天花,沒多久便駕崩了。 但野史上卻說, 順治 因為心愛的董鄂妃去世,出家當和尚去了,當時滿朝文武都無法恭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