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下跌時,應該擔心嗎?」
市場先生今天先來說個小故事,
---
在一個遙遠的國度,
有一個年輕的小商人,用馬車帶著幾大車的鐵礦,準備前往鄰國去販售。
實際上這原本是他父親老商人做的工作,
不過父親臨時生了場大病臥病在床,於是就由年輕的兒子代替父親前往。
往鄰國的路途遙遠,
路上他想起父親臨走前一再叮嚀:
「在鄰國根據經驗,鐵礦今年每公斤應該可以賣到120個銀幣。」
考慮到有一些資金需要周轉,因此盡快用這價格賣掉這批鐵礦十分的重要。
但說真的,他對鐵礦的行情也不熟悉,也不知道父親這經驗準不準確,還是打哪來的自信。
前往鄰國的大約需要2個月的路程,每到一個落腳處,
他就會向往來的路人打聽一下當地市場的行情。
這天,小商人在旅店遇到了一位從鄰國返回的路人。
「鐵礦的價格?大概每公斤100個銀幣吧。最近鐵價都在跌。」這位路人好心提醒。
一聽到價格比父親提到的數字低,小商人不禁開始緊張,萬一抵達時價格跌了更多,會損失慘重。
不過路途還很遙遠,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好在過了兩天,事情馬上遇到轉機。
一位從鄰國返回的路人告訴他:
「鄰國王宮傳出準備要打仗的消息,商人們都在收購鐵礦和糧食,我離開時鐵價已經飆漲到每公斤160個銀幣了。小兄弟,你的鐵礦每公斤155銀幣賣給我好了?」
從100銀幣漲到160銀幣,而且別人願意155銀幣和他買進,代表漲勢也許還在繼續。
「不了,謝謝你的消息!」
小商人痛快地請這位路人吃一頓大餐,帶著興奮的心情繼續趕路,期待盡快把手上的鐵礦脫手大賺一筆。
但好景不常,眼看再兩周的路程就到鄰國了,他又聽到壞消息。
「因為王宮突然宣布不會發動戰爭,鐵礦前幾天最高曾經高達每公斤200銀幣,但我離開時已經被商人們爭相拋售,剩下80銀幣都沒人要買。」
小商人的心從充滿期待一下子盪到谷底,從原本有機會每公斤賣160銀幣、甚至200銀幣,現在剩下一半不到。
「那如果我80銀幣賣你,你願意買嗎?」小商人覺得之後可能跌得更低,想試著停損看看。
「我才不要,你當我傻了嗎?照這個跌勢,之後跌到每公斤50銀幣都有可能。」路人不客氣地回復他。
但該做的事情還是得做,隔日小商人繼續踏上前往鄰國的路程,
這兩周他心情十分低落,也不再打探價格了,畢竟他不想聽到更多的壞消息,心中只是不斷想著回去後該如何和家人交代。
兩周後終於抵達鄰國邊境的市場了,市場裡人來人往絡繹不決。
小商人很快地找到了鐵礦交易的市場。
「請問...現在鐵礦價格多少呢?」他小心地問。
「鐵礦價格嗎?每公斤120銀幣。」市場的大叔和他報價。
「不是聽說跌到80銀幣嗎?」小商人覺得很驚訝。
「你說的是兩三周前的事情吧?的確有一小段時間因為許多人拋售所以跌很多,不過最近又漲上來了。你是要買嗎?」
「我要賣!這幾車鐵礦石通通要賣。」小商人一秒鐘都不想再擁有這些鐵礦。
終於他用每公斤120銀幣賣掉了鐵礦,鬆了一大口氣,
取得資金後立刻趕路回家。
幾周後小商人回到了家裡,
父親依然臥病在床,不過氣色已經好多了。
「兒子怎麼樣?鐵礦石最後賣了多少?」父親問。
「每公斤120銀幣。」小商人回答。
「你看,我就說吧!我的經驗還是寶刀未老阿。」父親開心地大笑。
「....您是怎麼判斷鐵礦能賣120銀幣的呢?」小商人好奇的問。
「很簡單啊,我從鄰國鐵礦加工後的產品去推算,例如農具、盔甲等等。這幾年鄰國加工品的價格有緩緩上升,而且需求一直都很強,推算下來鐵礦即使每公斤120銀幣都還有合理的利潤,價格如果太低鐵礦石會被抬高價格搶購一空,如果超出太多利潤又太少...總之猜測差不多就是每公斤120銀幣。」
父親笑著發表他的長篇大論。
「呵呵...」想到一路過程的跌宕起伏,小商人覺得無言以對。
最後他心裡默默地想著...也許自己並不適合當商人吧。
---故事完---
➡看完這故事,你想到些甚麼呢?
我們平常在投資時參與市場、面臨價格變動的心情,其實就跟故事中小商人或父親老商人的感受十分類似。
從這故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幾件事:
✔1. 人對價格變動的感受,取決於自己有多頻繁去觀察市場
例如有個人從早上股市開盤一直看盤看到收盤,
而另一個人只在收盤後看一下股價。
實際上,兩人最終看到的收盤價格是完全一樣的,但過程體驗一定完全不同。
如同在故事中,
鐵礦石最後每公斤賣了120銀幣,但小商人和父親所經歷的感受卻完全不同。
小商人經歷了劇烈的跌宕起伏,從下跌的擔憂,到大漲的喜悅,再到暴跌的恐慌,最終慌忙地用120銀幣賣出。
老商人也就是父親,只是生個病一覺醒來,就看到價格來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2. 人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市場牽動,進一步影響到自己的決策
在股市中,我們也時常聽到類似的例子,在一陣大漲、看到同事朋友都賺錢後,自己忍不住想進場追、在下跌一點就覺得擔心想趕快賣掉、跌太多時選擇不去看它、當套牢很久終於回到成本價時無論未來如何,都只想趕緊賣掉...,其實也都是類似的情緒所引起。
如同在故事中,小商人聽到價格上漲時捨不得賣出,聽到下跌時又急切的想脫手、擔心未來跌更多時選擇不想再看到價格,而經歷起伏後,最後只想趕快脫手賣掉結束這一切。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
➡「股價下跌時,應該擔心嗎?」
實際上股市的漲跌,與你的情緒沒有什麼關係,
股市不會因為自己心情好或心情不好,就改變它的漲跌。
但我們自己卻可能因為情緒起伏因素,最終去影響到自己投資的決策。
該擔心的問題不是下跌,
綜觀歷史,市場價格必定有上有下。
✔真正要小心的,是自己面對市場變動時產生的情緒,
無論是樂觀興奮或者擔心憂慮,我們都應該避免讓這些情緒影響自己的決策。
---
最後我們思考一個問題:
「不要頻繁的觀察市場,這樣比較好嗎?」
➡我的答案是:不一定。
的確不頻繁的觀察市場,能夠感受到的波動會比較小,
從統計數據來看,如果你10年才看一次,正報酬機率會接近100%,幾乎就很少看到下跌的情況。但如果一年看一次,50年來正報酬機率大約落在77.1%。如果你一天看一次盤,觀察到正報酬機率則是會降到50%~60%左右,統計數據的文章我放在留言。
雖然完全不看市場變化並不現實,不過這數據可以讓我們減少一些錯誤的期待,當你選擇天天看盤,勢必就要有接近一半的日子是看到下跌的波動。
但真正問題並不是價格的波動,而是自己是否會受波動影響。
就像故事中的老商人一樣,
老商人對價格的想法其實不一定是對的,在故事中也僅僅是剛好最後價格和他想的一樣而已。
但你可以想像,如果故事中的老商人親自上路去做買賣,也同樣一路上得到這些漲跌訊息,他會受到影響嗎?
這些漲漲跌跌,會不會他這些年早就看得多了,不再會去在意了呢?
又或者他明白自己可能會受影響,於是連問都不會去問了呢?
無論如何,面對同樣的市場起伏,他受到的影響一定都比小商人來的少很多。
➡關鍵重點在於:
1. 老商人足夠了解自己的交易(投資)
2. 老商人也足夠了解自己。
如果你足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一定會受影響,
那麼減少觀察市場的頻率仍是個不錯的應對方式。
---
➡最後,幫大家快速總結一下:
✔1. 人對價格變動的感受,取決於自己有多頻繁去觀察市場
想感受血脈噴張,就天天看盤。如果想要心靈平靜,那就減少觀察市場。
✔2. 人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市場牽動,進一步影響到自己的決策
當自己產生情緒時,無論是興奮或是擔憂,應該都要立刻警覺,因為接下來你很可能做出不理性的決策。
✔3. 了解自己的投資,也了解自己。
並不是說少看盤就絕對會比較好,關鍵仍是你是否了解自己的投資、有充足的認知和信心,以及了解自己是否會受影響。
最近常聽到許多人買賣航運股大起大落的故事(或事故...),
很多問題也許不一定是出在市場或方法,而是出在自己的情緒上,
希望今天的故事能對你的有些幫助。😊
市場先生 2021.07
#寫了一個下午
#讀完覺得有收穫可以幫我留言
圖:台北某咖啡店的點心(最近都沒出門沒照片用了😅)
「讀完覺得有收穫可以幫我留言」的推薦目錄:
讀完覺得有收穫可以幫我留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股價為什麼會上漲下跌?」
市場先生今天先來說個小故事,
---
小村莊裡有一位老農夫,他在村莊附近經營一片農地以及果園,種植著各種經濟作物。
農夫有一位兒子,
老農夫曾經答應兒子,等退休後就把土地都交給他,
不過兒子無心種地,整天只想要等繼承後把土地賣掉,附近只要有人買賣土地他就會非常上心。
這天,農夫的兒子一大早很興奮的回到家大喊:
「昨天鄰居的農地賣給隔壁老王家了,出價每坪1萬2千元呢!」
小村不算偏僻,但也不是非常精華地段,附近的田地行情價也就每坪1萬元,很少有浮動。
出價1萬2千元,等於比行情漲了20%。
不過老農夫沒理他,現在他還沒退休,所以他說了算。
兒子只能失望地離去。
過了幾天,兒子又聽到消息,
「有建商收購了我們家旁邊的農地,這次出價每坪2萬元呢!」
每坪2萬元,整整比過去行情上漲100%。這下子小村整個熱鬧了起來,許多農戶都把自己家的土地拿出來賣,隔壁老王家趁此賺了一波,讓兒子很羨慕。
「難怪之前隔壁的人會出高價買。」
「一定是這附近有新的都市計畫要進行,我們應該出2.5萬元賣賣看。」
兒子開始打起如意算盤,他一直希望等到接手家裡的土地時,可以把地賣掉就財務自由退休。
這次老農夫當然也沒理他,
兒子覺得非常生氣又懊惱,覺得父親太古板了,竟然錯過這麼好的機會。
回頭看著田裡的韭菜越長越高,他只能無奈地搖搖頭。
於是又過了幾個月,
由於連月下雨導致村中水災,許多農作物都泡湯了。
「唉,現在農地價格跌到只有每坪5千元了,之前2萬元的時候不賣,我就跟你說吧。」
因為淹水因素,建商決定暫時停止計畫重新評估,
附近的土地從2萬元跌到5千元,下跌了整整75%,整整腰斬再腰斬,兒子只能無奈地嘆氣。
老農夫也同樣沒有回應他,忙著處理淹水後的問題。
...
又過了幾年,附近農地的價格又回到了每坪 1萬元左右。
這一天,老農夫終於準備退休,要把土地過戶交給兒子管理。
他語重心長的對兒子這樣說:
「兒子阿,我知道你這幾年都很關心別人可能出價多少買我們家農地,
賣土地我不懂,不過我算一筆帳給你看。」
老農夫把陳舊的帳本拿了出來。
「我們家的農地大概就2000坪,
從你爺爺那繼承來的時候,每年的收成扣掉各種成本,大概也就賺100萬元,養活我們全家大概就剩下不多了。」
「不過經過我這幾十年,把土地改良、建新的溫室、農作物和果樹品種調整,
現在每年扣掉各種成本,包含扣掉給別人和給自己的工錢,大概還可以淨賺500萬元。」
「所以我這幾年還清了各種貸款,也存了一點錢,現在可以安心退休,家裡的土地以後就交給你處理了。」
兒子低頭算了一下,最後低著頭對著老農夫說:
「...現在開始學種田還來得及嗎?」
---故事完---
➡看完這故事,你想到些什麼呢?
在投資裡面,股票或各種資產的價格,
其實就和故事中小村莊土地的價格一樣,有著戲劇性的上下變動。
從這故事中我們可以學到,
造成價格上漲下跌,可以簡單分為兩種原因。
✔1. 看法改變:
例如當有隔壁村的人願意出高價買,甚至有建商出更高價收購村子部分土地。
這導致了價格上漲。
又或者發生了水災,導致人們看壞未來土地成交價格,導致了價格大幅下跌,甚至超出它原有的合理價值。
在投資裡面,大多數人們(更正確說法是"大多數資金")的看法,決定了價格會怎麼變動。
當價格從2萬到剩下5千,下跌75%,其實是從一種看法變成另一種看法。
✔2. 生產力改變:
例如小村莊真的被列入都市計畫,很可能許多土地價值會上升。
又例如當土地的生產力逐漸上升,能夠創造更大價值時,
從老農夫及兒子的角度來看,他們願意接受的價格也會有所不同。
從長期的觀點來看,土地的價值也許會真正發生變化。
當生產力發生改變,價格也會產生對應的變化。
就像能收2萬元租金的房子,和能收5萬元租金的房子,如果其他條件差不多,那麼兩者房價肯定不同。
---
看到這裡,我們理解了價格改變的原因,
但也許你有發現,
決定價格變化的原因,好像並不僅是如此。
➡價格的變動,其實有第二層思考:
✔1. 看法的變化,遠遠領先於生產力改變
生產力改變的確會造成價格改變,
然而現實中,
市場並不會等到生產力真正發生改變後價格才出現變化,
而是早在預期生產力發生改變時,甚至在那之前,價格就更早做出反應。
就像故事中,也許小鎮某一天真的會納入新的都市計畫,
但實際上在當下,土地本身並沒有改變,人們期待的事情也還沒發生,
也許未來真的有某些變化,
但在當下其實什麼都沒有,只是看法在變。
✔2. 人們的看法有時正確,但也有時候會過度的反應
如同在故事中當意外的水災發生,土地價格大幅下跌,
然而水災總會過去,屆時土地依舊是那個土地,
這道理儘管大家都知道,但當下人們依然會有過度的反應,導致土地價格劇烈的下跌。
儘管最終價格會修正漲回去,但當下價格依然會有超出一般理解範圍的變動。
---
理解股價為什麼上漲、下跌的原因以後,這有什麼用呢?
如果你認同上述的看法,
實際上可以想通很多問題。
➡例如:最近股價下跌,我的股票該賣嗎?還是應該加碼?
這時你就可以先思考,改變的到底是看法,還是生產力?
也可以思考自己當初的投資的理由,
是認為生產力未來有機會維持或提升,還是認為未來看法會更加樂觀?
從中就可以想清楚自己該怎麼操作。
➡又例如:未來的股價是否能預測?
常常有個誤解是,認為掌握一些資訊與分析,就能夠用來判斷未來。
但這有兩個問題:
1. 你掌握的資訊如果別人也知道,那當下的價格很可能早就反映未來的變化,
除非你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事,或者價格尚未反映這項資訊,那才有利可圖。
2. 儘管我們能或多或少能對未來的生產力變化有些判斷,
但我們並不能掌握意外發生,也不能夠了解未來人們的看法。
掌握未來人們的看法,
這問題其實就好像是在問:「你知不知道三天後自己心情會如何?」一樣。
也許我們知道未來會有某些事件的可能性比較高,但實際上看法仍是主導了價格的變動。
---
➡最後,幫大家快速總結一下:
1. 股價的上漲下跌,來自人們看法的變動,以及生產力的變化
2. 人們看法的變化,遠遠領先於生產力改變
3. 人們的看法有時正確,但也有時候會過度的反應
4. 我們能對未來生產力做出相對較合理的推估,但我們無法預知意外,也無法預知未來的看法
(本來用詞應該是"資產價格",不過還是說"股價"吧,理解比較簡單)
市場先生想寫這個故事,
是因為近期股市波動比較大,
身邊時常有朋友對自己的投資部位感到困惑。
✔有些人容易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就像故事中的兒子一樣,為了股價上漲下跌時而開心、時而憂慮。
✔有些人關注真實價值,如同故事中的老農夫一樣,他清楚的理解自己的長期價值,因此不為所動。
✔也有些人敏銳的掌握人們看法,就像故事中的隔壁老王一樣,把握時機伺機而動。
(嘿,大家應該都忘了有隔壁老王這個人)
你可以思考看看,自己比較希望當哪一種人呢?
看完這故事後,希望能從中解答一些你的困惑,以及找到自己的方向定位。
希望今天的故事能對你的投資有些幫助。 😊
市場先生 2021.05
#又是一篇長長的故事
#寫了5個小時
#讀完覺得有收穫可以幫我留言
圖:北投溫泉旅館。
近期不能出門了,希望大家疫情下一切平安
讀完覺得有收穫可以幫我留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何買低賣高?】
市場先生先說一個小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個人叫做范蠡(音同"離"),人稱陶朱公,即便在那個時代,他也被認為是非常成功的商人。
早年他曾經當官輔佐他的老闆越王勾踐,後來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暫時投降吳國,勾踐經歷十年後來成功復國 (臥薪嘗膽這個典故的由來)。
在勾踐成功復國後,范蠡留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就急流湧退辭官下野了。
意思是幫助統治者成功後,自己也就沒用了,繼續留在位置上可能惹來殺身之禍。這句話是他勸其他的同僚也應該辭官,由此可見他的智慧。
在辭官後范蠡轉而經商,後來成為富賈一方的商人。
范蠡有一個經商理念是這樣說:「夏置皮襖、旱聚舟。」
也有比較完整的版本:「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意思是,
在夏天的時候預先儲備冬天的厚皮襖,在冬天的時候買進輕薄的葛布衣(一種布料),
在旱季的時候開始收購舟船、做船運的生意,在大水的時候則是開始投資車子,然後等待這些未來缺貨的時機。
除了這句以外,還有:
「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
意思是知道一項商品是否供給過剩、或是缺貨,就能知道它的價格高低。
「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
意思是物極必反,過於昂貴的東西最終會下跌,但下跌到過於便宜的東西則可能有一天上漲。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意思是當東西過於昂貴了,應該就要如糞土般適時的賣掉,而不是一直握在手裡。
反之,東西價格跌到過於便宜時,也不要因為低價而小看它,應該把它當成金銀珠寶一樣趁低價收購。
「財幣欲其行如流水。」
意思是資產應該要像流水一樣,持續的進出流動才會富有,不能讓資金像一攤死水一樣單純的儲蓄,也不能讓財物貨物只有囤積沒有流動。
上面這些話雖然並非出自范蠡本人,有一說法是范蠡的老師 計然 在朝堂之上和越王勾踐、范蠡所說,
但後人大多認為這些概念也是范蠡後來能經商成功的哲學。
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有這麼一句在說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遂至巨萬。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
就是在史記上記載范蠡這個人後來的德行與富裕,當時的人談論到富人一定會提到范蠡。
故事就說到這裡。
---
看完范蠡的故事,你想到什麼呢?
在投資領域,
大多數人可能會想到范蠡的概念就是「價值投資」或「景氣循環」的投資方法。
我認為這故事告訴我們的第一層思考是,
➡投資一個投資基本不變的原則,就是:「買低賣高」。
不只是價值投資和景氣循環,其實所有投資方法也都適用這個原則。
當然,不同的投資方法,對於低和高的定義方式都不一樣。
例如:
✔古典價值投資,認為只要價格遠遠低於企業資產淨值,那無論好公司壞公司都有利可圖。
✔成長股投資者認為,假設企業能保持成長,且現在價格相對未來成長後的價值仍算便宜,就有利可圖。
✔景氣循環的投資者認為,如果能判斷出當下景氣階段,就能在景氣低谷、景氣過熱時預先布局。
✔被動投資者認為即便無法判斷短期高低點,只要分散時間進場買在平均成本,時間夠長都能得到伴隨經濟成長的市場報酬。
✔即使是放空的短線交易者,也都是先賣(放空)在他們認為價格過高的地方,等待下跌後再於低檔買進回補。
即使方法不同,買低賣高仍是不變的原則。
「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
也都是一樣的道理,用於判斷高價與低價。
➡買低賣高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許多人往往是反過來做,
許多人往往不是買低賣高,而是買高賣低、追高殺低
例如:
❌常收到一種問題是:「請問____能不能買?」底線可以填入最近漲最多的一些標的。
❌又例如在去年三月市場因疫情大跌時,許多人會問手上股票(已經跌一大段)是不是該賣?是不是該買債券避險(當時債券已經往上漲一段)?
❌再例如近期債券殖利率上升、債券價格下跌了一小段,也有些人問是不是該賣掉這些下跌的債券,改成其他的標的。
無論是想投資或想避險,應該在行情發生前就先買進,
等到行情發生波動後才想改變方向,這樣作法不是買低賣高、也不是避險,而是追高殺低。
這就如同故事中,等到冬天來臨才想到要買厚棉襖一樣。
的確有某些投資方法是順勢操作、追隨市場動能,但他們期待的是即使買貴,也有其他人會出更高價買進,這些方法的確也有人能獲利。
但許多人投資的出發點並非如此,一開始人們總想買低賣高,可是一但看到市場行情變動,就忽略其他所有事情,開始追高殺低。
而為什麼買低賣高,這個聽起來很單純的事情,許多人卻往往做不到、做不好?
我認為這個故事還有第二層思考。
---
➡故事的第二層思考:「風險」
在故事中,「夏則資皮、旱則資舟」,看起來買低賣高很合理,也很簡單。
但仔細想想,這樣做真的就能保證獲利嗎?
想像一下,當時如果有人聽了范蠡的這個經商哲學,
自己也運用這方法開始經商,實際情況會是如何?是變得和范蠡一樣富有嗎?
有沒有可能夏天買了大量的皮襖,冬天時卻不如預期、銷售不出去,
或者乾旱時期投資了大量的船,但卻好幾年一直等不到船隻的需求。
這些是否都是一種風險呢?
甚至再進一步思考,如果其他商人都知道要在夏天趁便宜大量購置冬天的皮襖,那麼皮襖還真的會便宜嗎?
買低賣高是商業及投資不變的道理,
但這並不代表這容易做到,也不代表處處有機會,甚至你認為的低,也未必是真的低,高也不一定是真的高。
➡做到買低賣高,只是通過投資的第一道門檻而已,未必保證會成功。
從買低賣高到最後真的實現獲利,過程仍需要考慮許多元素,
例如審慎的評估市場、研究各種機會與利基、準備充足的資金以及衡量適當地投入、分散投入不同的標的、做好財務和心理上的準備、預先構想當結果不如預期時該怎麼做。
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商人除了買低賣高以外,沒思考過其他變數、也沒想過遇到意外或錯誤時的應對,當意外來臨時,傷害會有多大?
在投資裡面也是一樣,
許多人在投資中只想知道:「買什麼?」「什麼時候買?」
看似很簡單,但就如同一個商人只知道買低賣高,但卻沒考慮其他的問題一樣。
➡總歸一句話就是:「先思考風險」
或者再白話一點:要考慮不確定性。
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如何買低賣高?」
實際上,我認為買低賣高的方法,指的並不是你找到一套估價法或者某個神奇的指標可以幫你買低賣高,
而是你意識到買低賣高本身必定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針對這些不確定性,你做出了財務上與心理上充足的準備,合理的去承擔風險,讓買低賣高的過程可以實現。
並不是做對某一件事,後面就會如自己想像一樣順風順水,
往往絕大多數未來不如自己所想,這才是現實,
我們的決定其實必然伴隨著考慮不確定性,而不是忽略不確定性,無論經商或投資都是如此。
即便最終我們不能迴避錯誤和意外,但至少可以預先做好準備,而不是意外來臨時手忙腳亂、進而追高殺低。
---
➡最後快速總結:
1. 買低賣高是投資的基本原則,無論你用哪一種投資方法,不要忘記自己的出發點,落入追高殺低之中。
2. 買低賣高只是投資的第一道門檻,無論是商業和投資,其實都充滿著風險與不確定性,不要忽略這些問題。
3. 所謂買低賣高的方法,需要的並不只是一個指標或估價方法,而是你完整的意識到過程充滿不確定性,並為此作出充足的準備。
希望今天的故事能對你的投資有些幫助。 😊
市場先生 2021.03
#不小心寫得有點長
#讀完覺得有收穫可以幫我留言
圖:不是單品咖啡,偶而也喝拿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