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很多年前就已經將如廁後的衛生紙直接丟到馬桶沖掉,這樣的作法可以減少很多環境衛生的問題
例如:(1) 減少蚊蠅孳生;(2) 減少細菌或傳染病傳播(霍亂、傷寒、痢疾、A肝、寄生蟲疾病);(3)減少廁所異味。相對提升維護使用者與清潔人員衛生安全,以提升如廁環境品質,使用者也會感覺到比較舒適。
能將屁屁擦乾淨😊
能達到像水洗的效果😌
又能兼具環保概念
#能分解於水中
#可以沖入馬桶
#白金盾濕式衛生紙
霍亂 痢疾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了早日能夠遠離肺炎疫情,除了在家減少出門之外,若有已確診或可能確診的案例,都需要立即的「隔離」,避免疫情進一步的擴散。
然而「隔離」病患這個看似天經地義的措施,乍看從古代就已開始,然而此「隔離」非彼「隔離」,要真正以現代醫學觀點來防治傳染病的「隔離」,則要到 19 世紀末,也就是臺灣正式進入日本版圖後開始說起。
1895 年日本統治臺灣,也隨之引進西式的醫學技術,以及為防治傳染病採取的隔離。臺灣第一間正式的隔離所,是臺南的「#臺南避病院」,當時收容包含霍亂、鼠疫、痢疾、天花等八種法定傳染病患。
除了臺南避病院之外,殖民政府其實也興建了許多隔離所,特別是對當時還沒有治療方式的疾病。其中最為著名的,要屬臺北的「#松山療養院」和 「#樂生療養院了」。松山療養院主要收容結核病患者;樂生療養院則收容漢生病(痲風病)患者。結核病作為早期臺灣最維嚴重且缺乏治療方式的傳染病,自有興建隔離所的必要,而同樣缺乏治療手段的漢生病,也得到了同樣的命運。
有別與臺南避病院被拆除、松山療養院轉型普通醫院,樂生療養院直至 1960 年代才改為地區型醫院並開設門診,至今舊院區仍住有一百多位當初被集中此處隔離的院民。
而說起樂生療養院,就不能不提起另一個「痲瘋島」,也就是金門的 #董嶼。今天的董嶼通常會讓人想到美麗的海景或是戰地風情,鮮少有人知道的是在樂生療養院成立之前,許多漢生病患都是收容在董嶼,他們與世隔絕,可能在有生之年都無法回到家鄉。
在那個缺乏醫療知識的年代,人們對於這種無法根治的疾病基本上束手無策,唯一能做的便是將他們集體「社會性」隔離,沒有見面,沒有傷害。然而在科學已經相對進步的現代,我們其實已經能預測病毒的潛伏期,也可以準確的推算出所需隔離的時間,對於「隔離」這件事,或許不必再以負面的角度來看待,而是積極的面對,才能避免更多的歧視、污名產生。
還想知道更多關於「隔離」的故事嗎?馬上點進【一日隔離,終身隔離?臺灣有一座美麗的島,曾是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的「隔離墳場」】閱讀:https://bit.ly/3dt6d3U
霍亂 痢疾 在 民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物】台灣感染醫學之父 謝維銓(1926〜2021)
文/陳永興
#謝維銓,1926年出生於台南市,1946年就讀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臺大醫學院前身),當時正值二戰結束,戰後社會動盪百廢待舉,傳染病是當時重要死因之一,他畢業後被台大指派去當時的台北市稻江傳染病院擔任主治醫師,從此與傳染病防治工作結下不解之緣。
謝維銓是國內首創醫院感染管制的先驅,1980年他在台大首建「全台第一個院內感染管制小組」,積極推廣全臺灣的院內感染防治工作,日後還擔任衛生署院內感染控制諮詢委員,1997年獲頒第7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
謝維銓也是台灣發展家庭醫學科的重要先驅,1979年於台大醫院成立一般科(即後來的家庭醫學科),1986年,統整全台家庭醫學專科醫院,成立家庭醫學學會推展家庭醫學專科,被譽為「#台灣家庭醫學社區醫療之父」,2019年獲頒「家庭醫學終身貢獻獎」。
#台灣感染醫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