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親愛的房客》後,始終念念不忘。
當下在電影院裡有好幾個片段讓我感動得亂七八糟,趁著CATCHPLAY+全台獨家播映的機會,再次重溫這部電影。果然,看到了更多當時沒有注意到的細節,給我的感動與感觸也就更深入。
我非常,非常喜歡片名《親愛的房客》,因為它把關係的親疏遠近表現得淋漓盡致。大部分人的眼中,關係是有內外之別的。一般說來,房客,絕對是會被歸類到外人這個範疇,而且應該是很外的外人。
親愛的這個稱謂也很有趣。對我來說,他有一種曖昧的雙面性。在一般書信或簡訊時,親愛的這三個字已經被使用到毫無親膩度可言,只是個意義欠奉的形容詞;然而這三個字最原本的意思應該是指稱你親近喜愛的人才對。所以這個片名就有著至少兩種意義上的組合,一種是非常見外的,對純然陌生的人的客套用語;而另一種,就是指這個房客,是你親近而且喜愛的人。
這部電影裡,我們兩種視角都看到了。
再談房客這個詞,我有點感觸,綜合身邊好多經驗,其實,這就是一個不能見光的關係的代稱而已,一定也有很多朋友,只能以表哥、表弟、堂姐、堂妹的關係稱呼與你同住的伴侶吧!而追根究柢,原因只是為了不要讓其他人覺得「奇怪」或是省事,但幾乎不會有什麼人會對異性戀的伴侶有過多的猜測與側目。把「親愛的」這意義,強迫由親暱轉成陌生,恐怕也是目前社會體制下造成的結果。
我們很努力要讓這個社會接受各式各樣愛的形狀,每種形狀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也都能彼此組合想要的圖案。我們明白,所有的改革、想法的調整都需要時間,一如這個世界亦曾深信地球是方的;但現在我們都非常清楚,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其實是圓的。
在這個轉變的過程,有些不足以為外人道的酸楚、也有些或許難以想像的尷尬與不可思議,很感謝有這麼些心思細膩、觀察入微的導演,將它們呈現給大家,這是讓我們往更體貼、更感同身受、更明白愛是什麼的方向前進的一個很大的推力。
電影開始時猶如在欣賞《看見台灣》般的壯麗,我們看到許多連綿的山巒,不但呼應健一與立綱兩位共通的嗜好(登山),或許也隱喻著同志伴侶一路走來會遇到的顛簸、崎嶇,好比攀登高山的辛苦。故事的發生地點是基隆,是個海港。海有容納百川的胸襟,對我來說,象徵著所有的辛苦,最後都能有一個包容的結果,就算是我想太多,我都由衷希望是如此。
我不打算在這裡說太多和劇情相關的內容,我想讓大家慢慢沉浸在劇情的舖陳,感受一種源遠流長的愛。那種愛,是不怕火煉的真金,是禁得起時間考驗的純粹,是一種我以為只會在《愛的真諦》這首歌裡才看得到的無私與奉獻。
這種愛,無論對伴侶、對伴侶的母親、對伴侶的孩子,都是最真誠、最偉大不過的,但看到最後,我只有一個疑問:健一自己呢?我多希望最後他能夠多愛自己一點,或許這是他愛自己的一種方式,但…看了讓我好不捨。
這部片輕巧地拋出很多問題讓我們思考,除了上述對於同志族群的細膩描述外,對於親情與血緣的勾勒,其實也留了空間可以探討。血緣與愛、與親情之間的連結真的牢不可破嗎?答案我想我們都很清楚。
我們也可以想想,所有的「家庭」不也都是由兩個陌生人結合以後,才成為「血緣」的嗎?而這兩個陌生人所依靠、所相信的,不就是「愛」嗎?那為什麼兩個一樣「沒有血緣」、只是相同性別的人,要組成家庭卻要耗盡千辛萬苦,或是要受到這麼多『考驗』呢?
「沒有我,你應該能過得比較輕鬆吧?」
「有你,我會比較快樂啊。」
心中有愛,感受到愉悅的快樂,所有的負擔自然舉重若輕,
心中有愛,也是走過千山萬水,克服所有困頓阻礙的秘訣。
接下來的連續假期(或是平日晚上),誠摯推薦大家,和你親愛的,一起觀賞這部《親愛的房客》,一定也會很有感觸。
喔,對了《親愛的房客》目前只在CATCHPLAY+獨家上架喔!還可以看到主要創作團隊推薦給大家他們喜歡的作品喔!
觀影超連結:https://bit.ly/2NLBAN7
#莫子儀帥翻 #姚淳耀同樣迷人
#淑芳阿姨演技真的是爐火純青
#當然白潤音的厭世可愛更是畫龍點睛
#飾演警察小蔡的沈威年一出現就把我目光搶走
#CATCHPLAY+ #整年看好片
雙面陌生人劇情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推理小說中,我是不是我的我&他是不是他的他要如何設計】
小時候看超人影集的時候,雖然覺得男主也還不錯帥,可是始終不懂為什麼克拉克.肯特他,一定要在電話亭變身後,把內褲外穿?
不過青菜蘿蔔各有所愛,當時年紀小,也就沒想那麼多;如果是我的話,可能會比較想要手握變身棒,來個美少女戰士變身這樣吧XD
但推理小說真的很好玩,就算沒有超能力或變身棒,只要用一點身份的欺瞞,就可以達成我是不是我的我&他是不是他的他的目標。
先舉例生活日常靠北版會分成男女兩派的相愛相殺,如靠北男友/老公V.S.靠北女友/老婆;推理也不例外,一個靠北男,一個靠北女~
靠北男是講被男所騙-珍.漢芙.克瑞茲(Jean Hanff Korelitz)《假裝》(You Should Have Known)、金柏莉.貝蕾(Kimberly Belle) 《別相信枕邊人》(The Marriage Lie)和岡部悅《愛上謊言的女人》。
《假裝》以金碧輝煌曼哈頓上東區(=臺北信義區精華路段)為最大賣點,有點類似「知名兩性作家結果自己婚姻不如意」的難堪。
講說人生勝利姐心理諮商師葛蕾絲的兩性指南正要上市,結果卻發生自己據說是某科權威的醫生丈夫,不過是個謊言包覆的陌生人!
比慘還有更慘,靠北中又更靠北,金柏莉.貝蕾《別相信枕邊人》的問題則在交往/結婚前後,彼此應該要坦承到什麼地步才算真愛?
故事女主職業也是心理諮商相關的女心理輔導師,可這位助人工作者的幸福美滿,即將被航空公司通知老公墜機罹難的消息所打壞。
這種天有不測風雲意外,才捅出意料之外的意外,也像岡部悅《愛上謊言的女人》:同居五年男友腦出血,竟然沒有人知道他是誰?
不管上述情節如何,女主或多或少都因男主天衣無縫的謊言,被捲入莫名所以的風暴,然後越試著抽絲剝繭,卻越理解現實的慘烈。
相比神秘組織「最愛的人傷我最深」還有「最熟悉的陌生人」那樣敵我難分的欺騙,這類靠北的,多半是我竟不知愛上誰是誰的誰?
這裡冒昧引用已故前總統李登輝晚年名言,另加變化為「我是不是我的我&他是不是他的他」的謊言,叫人難以分辨,更讓人心碎。
靠北女的經典雖說是被女所騙,但與人們想像不同,這不一定是由男方進行發言,知道近期臺中靜宜大學公車夾頭事件的大風吹嗎?
也就是說,這類有時會先用女方視角來書寫事件,但兜兜轉轉,這才驚見,所謂的事件如創傷背叛之類,自己往往也需要負起責任。
多數時候常見女子自我中心敘述,陷溺在自己的世界,而且那些所謂的靠北,看起來真的不能怪別人,被誤認反串可能還渾然不覺…
誇張點更會演變成「樓上揪樓下~阿公揪阿嬤~ 阿母揪阿爸~」的奇文共賞,但當事主角還覺得自己很對,鄉民則覺得夠奇葩這樣。
這類作品多與羅曼史或意識不清搭配,如先前介紹的別相信推理-粉紅泡泡大爆炸的一男/女繞二女/男甚至以上,出現頻率非常高。
像法國有點「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感覺的《雙面愛人》(The Double Lover),一女周旋在體貼與霸道大相徑庭的雙胞醫男間。
或艾蜜莉・巴爾(Emily Barr)《別相信自己》(The One Memory of Flora Banks)=青少女版《別相信任何人》,這世界其實充滿危險。
另外還有如果放在o週刊,會變成「老公高富帥,醫生娘卻寂寞空閨,熱衷網愛還嗑藥酗酒腥羶」的《雙面陷阱》(Second Life)。
這樣的靠北男女,最終結局會是不敢相信任何的人的恐懼,在內對自己則會配戴面具來欺騙自己,變成了真真名符其實的雙面陷阱。
想想戴眼鏡的斯文記者克拉克.肯特,變身超人後也不過是個內褲俠(x),行俠仗義的勇士(o);無憂無慮的鄰家女孩月野兔變身美少女戰士,總算不再只是個愛哭鬼(x),拯救地球外還相當討人喜歡(o)。
這些都蠻具有正面積極的形象,不過可惜在推理小說中,我是不是我的我&他是不是他的他,則往往是騙很大不知誰是誰的陌生人。
所以最後如果要學《九品芝麻官》的鬥嘴-大什麼大,人什麼人,大人叫得不對,那是因為從頭到尾,你根本不知道對方到底是誰~
★靠北男經典也可延伸BBC影集的《威爾遜夫人》(Mrs. Wilson) ,丈夫威爾遜再見後,結果來了一堆自稱威爾遜夫人的小三小四等。
警語:本文僅適用推理人物劇情設計,不可作為現實任何犯罪的途徑與目的。
雙面陌生人劇情 在 艾斯特的電影紀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再怎麼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依然無法抵達人們內心的真實眷戀。」
🎬過曝青春Rust(2018)
在科技發達、社群氾濫的現代生活中,手機成為人人形影不離的生活必需品。劇情講述一對愛意正在萌芽的青少年情侶塔琪和荷內,但女主角塔琪和前男友的私密影片卻不小心外傳,意外地成為校園議論紛紛的對象,不僅對塔琪造成很大的重擊,前男友與塔琪的朋友也一一受到牽連,就連心儀的對象荷內,也選擇疏離而漸行漸遠,徒留塔琪承受這一切的軒然風波。
🌎 「網路世界下的失速與崩壞」
在Instagram、Facebook盛行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已經漸漸離不開網路,我們習以為常的在社群紀錄生活、表達自己對議題的論點觀感,打著言論自由的名義,人人都能在鍵盤之下、手機之中任意恣行。當不少人將這份自由無限上綱,而無視他人的觀感與感受時,網路世界帶來的是更多的不安與惶恐。
本部電影即是點出這樣的問題,電影在一開始並沒有直接告知觀眾兇手是誰,而是以旁觀者的角色去檢視各個角色的心理狀態與內心轉折,對比網路言論的輕而易舉,女主角在事件之後,為了面對學校、家人、愛人,以及這世界,可以說是舉步維艱。難道真的沒有人能避免這場悲劇的發生嗎?或許某種程度上,事件的不可逆雖已無法改變,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嘲笑謾罵與不理解,以及心上人的漠視,才是令主角最心痛的地方。
電影以事件畫分為兩部分,後半側寫男主角荷內在事件爆發後的心境轉折,以家庭關係、人際溝通的重要性貫穿整部主體。本該是親密的家庭關係,荷內的家人卻一個個面有心事,彷彿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因缺乏溝通與理解,而使彼此的關係更為疏離。電影的最後,男主角選擇跟女主角不同的面對方式,透過真正與家人的對話,讓自己漸漸坦誠相對,也透過面對面的溝通理解,才能設身體會對方的立場,進而從中尋找下一步解決問題、撫平傷口的可能。
🗣 「過度暴露下逐漸模糊的公私界線」
手機帶給人們便利,卻也像雙面刃般,因為過度依賴而輕而易舉地帶給人們生活極大影響力。本部電影點出在網路世代下,看似給予更多自由,某種程度上卻是讓更多的不安與冷漠吞噬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如同片名“Rust”般生鏽褪色的人際關係,由人類創造出來的網路世界,卻正一步步主宰人們的真實人生與社交生活,不禁讓人反思新一代的社群行為與網路連結,是否真的因為便利性,而忽視那些我們總認為的習以為常,進而忽略了人際關係的真實性與可貴之處?
/
#播放資訊
《過曝青春》會在台北電影節「未來之光:拉美新導演」單元中上映,播放時間為:07.02(一) 18:00 /07.03 (二) 22:00 /07.09(一) 19:40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北影觀影!
本文為yamMovie電影特區邀稿,文字版權為本人及yamMovie電影特區共同所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
台北電影節 Taipei Film Festival
YamMovie-電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