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完都想分享,市場的風景用文字刻畫得很生動,實在太喜歡了❤️
#台東食育提案所 x 蘇菜日記 —— 逛的時候會唱歌:馬蘭市場
人家說馬蘭市場得早點去,聽說會有一群阿美族長輩,清晨五六點就出動,扛著剛摘的菜和醃漬物來市場外邊擺賣,每種東西都可能只限量一份,六點就搶才會贏。沒錯,依台灣阿嬤每天三點起床五點出門買菜的通則來看,要跟阿嬤競爭,前一晚就不要睡。
結果我們七點才到,一秒輸在起跑點,遂將輸就輸,先吃早餐。市場口的鐵皮屋早餐店只賣蛋餅、肉羹和紅茶,大姐清晨四點十五就抵達市場調製粉漿煎蛋餅,前置工作剁肉、拌魚漿、煮紅茶,都得在四點前完成,所以大姐到底幾點起床?「一點半。」好熟悉的數字,不就是我昨天的睡覺時間嗎。
隔壁菜攤阿姨正清點一箱一箱的蔬菜,在表格填上蔬菜名稱和今日價格,那是附近居民請阿姨選菜裝填、準備寄給高雄親友的東部蔬菜箱。叔叔也坐在後頭小板凳上,為那些喜歡口感「幼」一點的客人挑地瓜葉。與其說是個菜攤,這裡還比較像個兼賣少量蔬菜的物流中心,為大家給親友的一箱心意出貨。
一輛轎車開來,保全小哥下車,買了袋蒜頭,阿姨找錢的同時也塞了兩粒檳榔到小哥手心。至於我們,阿姨一人給了一顆炸好的手工獅子頭,想起以前家後面的雜貨店,常晃了晃也沒買什麼,老闆依然送大家一塊綠豆糕。接著有個阿伯經過,大概是好久不見,菜攤阿姨招呼的方式竟然是「喂,失業了喔?」阿伯配合演出:「對啊沒工作了。」
「那來我這裡工作啊!負責喝酒就好了。」
馬蘭市場外邊小路,由一凳一桌即成的小攤夾道而成,過去的上班族都會早起來買菜,方便晚上回家煮,但自從附近的大超市開了之後,攤位大幅縮減,賣芭樂的阿姨忍不住慶幸孩子已經長大,否則現在賺的錢早供不了孩子讀書了。這個芭樂阿姨的個性和她的笑聲一樣不顧一切,講的是心酸,卻老是笑得露出二十四顆牙齒,人生簡直被她說成一場脫口秀。阿姨二十一歲結婚後,在東河包芭樂、種芭樂、賣芭樂,說著又笑得露齒:「再來一次不結婚了!」
對面整排阿美族菜攤,清早就被台啤逗得很嗨,和隔壁扯淡之餘還積極推銷產品,指著一根綠色的東西說是「易頭的消海」......呃,我猜她們說的是「芋頭的小孩」,也就是連著葉梗的未成熟小芋頭「芋槐」,和薑一起煮再淋點醬油,「保證吃完浮起來」。隔壁阿伯跨攤來逗陣、遞來薑黃一塊,說腳扭到的話,敷點薑黃片在患部,「第二天就可以跑步」。
豬肉、魚卵、豬油等醃漬物幾乎是各攤必備,山苦瓜、木鱉果、麵包果、粗肥肥的野莧菜莖等野菜,因攤而異,不過問了一輪,幾乎所有菜的煮法,都是「用水煮,加鹽巴」。不需醬油,鹽巴帶路,帶你深入野味。
外頭的菜攤熱熱鬧鬧一團和氣,挑高的市場建築裡頭也有小小的騷動,賣雞肉的阿姨善用斜對角的閒置攤台,兼賣自栽水果蔬菜,常雞腿剁到一半又跑到對面去秤茄子;賣海鮮阿姨老早就安頓好蛤仔吐沙,忙著教我們如何分辨「正土魠」和「假土魠(石橋仔)」。開業攤位不多,倒沒一樣東西少,把居民的日常需求打理得妥貼,鹹食早餐攤爐上的小餛飩照舊滾著,角落的土地公神像,還是日日奉上鮮果,偌大的市場依然每日由人們撐起。
離開市場前,回到路邊的阿美族菜攤,卻不見剛才預定的一包辣椒葉……阿姨用力打了一下額頭:「啊,我忘記嘞!」便推薦我改買一罐酸筍、綠辣椒、紅辣椒浸泡的「阿美族酸辣湯」,理由是「吃的時候會唱歌」。
究竟什麼叫做吃了會「唱歌」?似乎不是一個需要究底的問題,大概就和吃到芋槐會「浮起來」一樣,是身體能給予最美好的反應。
好,買了!
——
執筆者蘇凌 -
劇場演員,並於「蘇菜日記」龜速書寫著菜市場踏查文。
#台東Taitung
#馬蘭市場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50的網紅Taipei Walk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83年9月20日生,台東阿美族原住民,擁有獨特渾厚嗓音,歌聲震撼人心。音樂作品「失戀無罪」、「天生歌姬」、「我們會更好的」,最新專輯「罪惡感」已經發行。 Taipei Walker2月號 特輯:老街慢慢走×7條路線 重溫昔日美好時光 想看成群的古早味建築? 想看巴洛克式的立面牌樓? 或...
「阿美族建築名稱」的推薦目錄:
- 關於阿美族建築名稱 在 日常食札 Diary of Foodi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阿美族建築名稱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阿美族建築名稱 在 Taipei Walk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阿美族建築名稱 在 【原住民文化】蓋自己的家屋|傳承老一輩的建築智慧(我們的 ... 的評價
- 關於阿美族建築名稱 在 原住民建築、布農族建築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阿美族建築名稱 在 原住民建築、布農族建築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阿美族建築名稱 在 太魯閣山月村बाट थप - 媽媽阿美族、偶爾⋯⋯OK! - Facebook 的評價
阿美族建築名稱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謝謝網友白流蘇分享這張1982年在花蓮太魯閣「東西橫貫公路」牌樓前與當地阿美族女孩合影留念的照片。你也曾經在這裡拍攝到此一遊的照片嗎?
此座牌樓的正式名稱為「太魯閣牌樓」,坐落在台灣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中橫公路」的入口,因上頭掛著題有「東西橫貫公路」六字之六塊匾額,而常被稱作「東西橫貫公路牌樓」。
太魯閣牌樓是花蓮縣秀林鄉的著名旅遊景點,地點在錦文橋南端橋頭與中橫公路交會之路口上,標高60公尺,其里程位置為台8線;牌樓旁的岩壁上刻有「魯閣長春」四字,牌樓附近設有展望台供遊客駐足觀賞此地景色。
太魯閣牌樓的主體採三間四柱三樓式,屋簷形式為單檐廡殿頂,上覆金黃色琉璃瓦,但因長年遭日曬雨淋,琉璃瓦的色澤已有變化。
柱體為朱紅色,柱與柱之間的廊道稱作「一間」,而此牌樓有四柱,故有左、中、右三間,每一間的屋簷皆設計成簷樓,合計三座,乃供排水之用。
在主樓的兩根大楣上彩繪著「雙龍搶珠」,大楣之間則立有六塊匾額,匾額呈黑色,字為金黃色,每一匾題有一字,自右而左依序為:「東」、「西」、「橫」、「貫」、「公」、「路」。
每一間的簷樓都飾有脊獸雕塑,主樓在正脊上兩端各有一隻脊獸,四條垂脊的簷角也各有一隻脊獸,而左右兩旁的邊樓因只有一條正脊與兩條垂脊,故脊獸設計成正脊一隻、垂脊兩隻,合計六隻脊獸。
太魯閣牌樓下方的柱腳全都是未加雕飾的白色夾柱石,此外,牌樓一側旁邊立有石獅一座,另一側則因靠近岩壁而無設置石獅。
在1960年5月9日中橫公路正式通車之後,來往的人都會看到這座中國古代宮殿造型的牌樓;這裡不僅是中橫公路通往太魯閣峽谷必經之處,且因錦文橋是蘇花公路唯一通過立霧溪的橋樑,使得緊鄰錦文橋的太魯閣牌樓也是行駛於蘇花公路時必經之處。
然而,為了改善太魯閣牌樓造成中橫公路與蘇花公路兩方車潮堵塞之現象,交通部公路總局在1999年2月動工興建太魯閣大橋,將蘇花公路截彎取直,並於2002年7月落成啟用;此後,雖然蘇花公路不再經過太魯閣牌樓,但錦文橋與原有道路至今仍被保留著。
2005年3月29日,文化建設委員會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將太魯閣牌樓列為歷史建築,以紀念先人開闢中橫公路之血汗歷史。
2010年,為配合中橫公路開通50週年紀念活動,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特地整修太魯閣牌樓,並於當年5月9日前完工。
直到現在,太魯閣牌樓仍是中橫公路的熱門地標,大部分前往太魯閣峽谷的遊客都會在此駐足留影。
阿美族建築名稱 在 Taipei Walk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983年9月20日生,台東阿美族原住民,擁有獨特渾厚嗓音,歌聲震撼人心。音樂作品「失戀無罪」、「天生歌姬」、「我們會更好的」,最新專輯「罪惡感」已經發行。
Taipei Walker2月號
特輯:老街慢慢走×7條路線
重溫昔日美好時光
想看成群的古早味建築?
想看巴洛克式的立面牌樓?
或走在那相連不斷的紅磚拱廊裡,
找到以自己姓氏為名稱的商號;
在老街巷弄中找到最富人情、最古意的建築物,
隨意閒逛,感染懷舊氛圍。
此外,我們也列出過年期間老街特有的活動,
讓你重溫老街昔日風華之餘,
也能在熱鬧喜氣氛圍下為老街之旅增添難忘回憶。
官網:http://www.taipeiwalker.com.tw/
阿美族建築名稱 在 原住民建築、布農族建築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傳統阿美族家屋的特殊工法為屋頂襯板(raina)的編法,使用編竹的方式完成,通常會利用箭竹,以求美觀,在每一根竹子之間以籐(黃藤)相綁連接。在屋頂襯板上面,再鋪上 .. ... <看更多>
阿美族建築名稱 在 原住民建築、布農族建築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傳統阿美族家屋的特殊工法為屋頂襯板(raina)的編法,使用編竹的方式完成,通常會利用箭竹,以求美觀,在每一根竹子之間以籐(黃藤)相綁連接。在屋頂襯板上面,再鋪上 .. ... <看更多>
阿美族建築名稱 在 【原住民文化】蓋自己的家屋|傳承老一輩的建築智慧(我們的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台東縣成功鎮舊名麻荖漏,曾是東海岸規模最大的 阿美族 部落所在地,舊神社中的紀念碑,記錄著1911年台東史上最大的抗日事件,這裡也是青年藝術家陳豪毅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