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主任傳來一張照片,安姐拿到學校閱讀認證發的「銅典博士獎」,前幾天加妹也收到媽爹講故事「台風獎」的禮物!
安加雖然沒到書蟲等級,但還好也比媽媽愛閱讀,這樣就夠了!🤣
今早快六點起來,一直聽到繪本間有聲音,走進去燈暗著,姐姐竟然在看書,我說妳幹嘛不開燈,戴眼鏡就糟了!她說怕被我發現🤣🤣🤣,又不是做壞事有什麼好怕。
希望閱讀可以為她們帶來知識、探索豐富的生命與擁有好奇心,並帶來力量,遇到困難時也能有勇氣承擔一切。
安加奶油的貓頭鷹養成記
閱讀可以 幹 嘛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抽獎贈書活動】《#人生路引》x2本
最近我讀到一本很棒的「書中之書」,作者揉合了自己的閱讀和人生經驗,分享那些書擴展了他的視野,增加了他的能力,讓他知道如何更有餘裕地去面對,那個無法倒退、也無法快轉的「人生時鐘」。
圖文好讀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life-guide/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人生路引》這本書的作者是擁有「閱讀引路人」美名的楊斯棓醫師(棓,音讀「棒」),他累積至今已經為100本以上的書籍寫過推薦序,他為了鼓勵公民思辨「核電是否為台灣必要選項?」於一年半內自費環球演講222場。他曾任職全職講師,卻因父親身體微恙,臨危受命,接下診所,淡出教學舞台。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寫推薦序」的看法,他說道:「推薦序必須引領讀者認識這本書,讓讀者知道這本書究竟解決了什麼問題,能拓展那些知識邊界,或者是什麼背景的朋友特別需要此書。」一個好的推薦序讓人擁有對整本書全貌,更厲害的能加深你閱讀時對書籍的理解。
在這本書裡,他精選28本經典好書,拆解書中核心精神,搭配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揉合出28篇讓我拍案叫絕的「路引」。內容涵蓋了個人成長、商業洞察、投資理財、家人相處、醫療照護、社會奉獻……等,每個人一生都會遇到的重大課題。這是一本每個愛書人都不容錯過的「書中之書」。
.
1.讓我心有所感的思維
作者在書中提到自己「孝而不順」,他常常因為自己心中有更遠大的志向而忤逆父母的心意,但這完全不影響他的孝心跟孝行。他不順從父母幫他規劃好的「標準醫師路線」,而是投身更大的社會議題和引領社會運動。他在介紹李惠貞《成為自由人》這本書的時候問了讀者一個問題:
|你的人生要走父母「好意」安排好的路線,還是自己涉險前往未知的天邊?
他接著問:「假如人生的終點有一袋寶物,只要順著父母給你的藏寶圖路線走,一定能拿到,你要不要走這條路上沒有猛獸的安全路線?又或者,你願不願意忍受一開始刺耳的質疑聲,自己得費勁找出屬於你的藏寶圖,然後踏上那條險阻重重的征途?」
作者認為:「不要對上一代好心交給你的藏寶圖懷抱太大希望,也不要把自以為的藏寶圖交給下一代,通常我們照上一代的藏寶圖按圖索驥時,藏寶圖已經發霉了不說,找到寶物時,恐怕寶藏也生鏽了。我們應該盡早培養自己繪製藏寶圖的能力,然後一生都在尋寶的征途上,昂首前行。」
這跟我的想法不謀而合,也因為作者的用字遣詞實在太精準,所以我決定原封不動把這幾段文字保留下來。我自己生於公務員家庭,被灌輸的教育是在公家機關或大公司裡穩定、保守、平靜地生活。我知道自己能選擇的1000種保守人生裡面,每一種都可以活得很安穩,但是那個第1001種未知的路線,才是讓我為之嚮往的。與其選擇「確定」的人生,我更樂於探索「不確定」的人生。
.
2.令我難忘的讀後經驗
就在讀完這本書的隔天,我的生活中發生了一件令我難忘的事,我猶豫了很久,最後還是決定把這件事寫下來。我在回想和反省這件事的過程中找到了力量,相信也可以帶給你一些想法。事情發生在上個週末傍晚,我從公司下班之後,讀到了我爸傳來的一段LINE訊息,他寫說:
「記得你剛進XXX的時候,我有說過想要買XXX的股票,你呢就跟我說不要買,時至今日XXX飆漲看了很傷心,失去了賺錢的機會。而你呢,說你是理財專家看來不太靈光了吧,我這次參加我們的大學同學會,有同學呢就說他有買XXX的股票一百多張,光是本月XX號XXX股票上漲 ,一天他可以賺進200萬,好羨慕喔!」
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心底燃起一把火,怎麼還拿我九年前剛進公司說的話來酸,這些年來一直叫你買股票不買,只懂把錢丟在定存,擺明是來討戰。我當下腦中冒出一堆話想要直接回他,後來覺得可能會太傷人,所以我自以為冷靜地,在LINE上面回了他這段話:
「你這時候發這種訊息,是想要得到什麼?我可以選擇直接跟你說道理,但是會傷透你的心。所以我選擇不想回答。」
回訊之後,我自以為克制住了情緒,還表現出了高度。在抒發完了這段話後,我靜下心來,腦中浮現了楊斯棓醫師書中談到他自己「孝而不順」的段落,突然之間我似乎明白了些什麼,我對自己說:「你或許可以不順,但你不能不孝。」
我打開手機,看著自己回覆的那段文字,竟然充滿了傲慢、不耐、不諒解、不願意傾聽。我反問自己:「所以呢,你回覆這種訊息,是想要得到什麼?」接著,滿滿的羞愧感湧上我的心頭,我到底在做什麼?
我看著訊息只發出去十分鐘,還顯示「未讀」的狀態。在一陣慶幸與羞愧交雜的心情之下,我果斷把這則訊息「回收」了。我沉默了好一會兒,心想,難道就這樣了嗎?
楊斯棓醫師在書中提到多次他選擇自己的人生路線,而不是父母幫他安排好的。他選擇不聽從父母的指導棋,但他的孝行和孝心卻絲毫沒有減少過。我重新思考了我爸的那段話:「所以他發這個訊息想得到什麼?」我成年後總是在外地工作,每年只回家三、四次,他或許只是想引起我的注意、聽聽我的聲音?
接著,我拿起手機,撥了通電話給我爸。電話通了,我用開玩笑的口氣說:「爸,你幹嘛啦,忘了買股票喔?」
他帶著點傻笑的語氣說:「沒有啦,就看同學那樣賺很多錢,很羨慕啊。」
「你也可以買啊,要不要我回去再教你?」
「沒關係啦,我就跟你說說而已,人老了對這種東西就很不懂,之後再說吧。」
「好吧。那你現在在幹嘛?」
「我一個人在家,你媽和你妹都有自己的事情跑出去了,他們喔……」
然後我們就一直閒聊了好長一段時間,最後免不了一段老爸的日常關心,道別之後彼此掛上電話。我的嘴角揚起了,覺得這老人家真是可愛,總是喜歡調侃和挖苦我。接著,視線開始有點模糊,無論家人說出來的話是什麼,心底都是為了彼此好的。兩個不完美的靈魂,本來就沒有必要互相傷害。
我很慶幸及時回想起昨天剛讀完的這本書,在「路引」的引導之下,我選擇了另一種軌跡。我想藉由這個故事說的是:「書籍本身雖然是冰冷的,但它總會在你最意想不到時候,喚醒你心中的溫暖。」
.
【3.這本書帶給我的其他啟發】
.
閱讀可以讓人少走很多冤枉路,也可以用最便宜的方式,獲取別人寶貴的人生經驗。讀這本書的時候,有兩個部分拓展了我的知識邊界。雖然我現在還沒直接面對這些問題,但是人生的路上總是會遇到的:
.
子女的教養問題
.
關於到底要不要從小的時候,就要讓孩子接觸雙語,總是父母間熱議的問題之一。《父母的語言》這本書的作者蘇斯金指出,以前的傳統觀念是「雙語會對智力發展及智商帶來負面影響」,但較新的研究結果是:「會說第二種語言的孩子,擁有較佳的自我調整與執行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中文副標題、同時也是英文原書名:「三千萬字,給孩子更優質的學習型大腦。」科學家曾經費時三年、研究各社經階層共42個家庭,來自專業人士的家庭的孩子在三歲結束之前,累積聽到的字數有4500萬字;而來自社會福利家庭的孩子,累計1300萬字,相差了3200萬字。
讓小孩早期接觸語言刺激非常重要,孩子會懂得快、懂得多,正向循環讓潛力可以被開發。對出生後到三歲的孩子提供語言刺激的角色,無關乎社經地位,任何一個家庭成員都做得到。所以,對孩子的陪伴和床邊故事,是學齡前非常重要的一環,任何父母都不該輕視這件事情。
.
預立醫療決定/醫囑
.
由於作者本身是醫師的緣故,這本書裡面處處充滿了醫療領域的視角,這是理工科出身的我較少接觸到的範圍。例如作者藉由朱為民《人生的最後期末考》這本書解說「預立醫療決定」的重要性,他說:「邁向死亡,並不一定是悲劇,而是人生交響曲既定的終章。已意識不清,又確定即將邁向死亡,靠著現代醫療儀器跟技術,與死神進行勢均力敵的日夜拔河,這,才是悲劇。」
如果你提早為自己和家人預立醫療決定,選擇哪一些情況下,不接受維持生命的治療。有些生命維持的治療會讓病人很沒尊嚴,例如對沒有行動人力的病人做人工營養和流體餵養。提早決定,也可以避免家人在事發時的爭論,也避免浪費不必要的醫療成本。
作者說:「心跳停止前的醫療相關決定,假使是我們自己老早就做好的,最後那一刻,意義遠不只是斷氣而以,而是與世間相辭。」在世時的決定,可以讓走之前的自己心安,離世時的靈魂平靜。
.
【後記:透過閱讀指引人生】
.
在拜讀《人生路引》之前,我經常在搜尋新書的過程中,探訪作者部落格「 楊斯棓醫師的咀嚼肌 」的文章(也有FB粉專),從那時候我就很受到鼓舞,被他投身於推廣閱讀的心意感動。在讀完這本書之後,讓我感到無比的滿足,另外也讓我多了一份謙遜,見識到原來這就是「閱讀引路人」的高度和智慧。
送給你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段話:「很多人不知道,廣讀之後我們腦中才能累積足以迸發新想法的燃料,才有機會善用別人的智慧,提升工作效率,甚至轉換跑道。其他事情的排序若堆疊在看書之前,我們只會複製昨日的工序,日復一日,益加無滋無味。」
如果你最近正苦無好書可讀,這本書中之書是你的最佳選擇。如果你還沒開始培養閱讀習慣,這本書可以讓你一次習得多本好書的精華,讓你瞭解掌握閱讀習慣之後的好處,或多或少可以提升你的動力。對我而言,閱讀會讓我們少一些困惑、多一些堅定,讓我們透過閱讀,指引自己的人生方向。
.
【抽獎辦法】感謝 先覺出版 - 思潮的最前線,知識的最先覺
1、抽出「2本」《人生路引》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為什麼想讀這本書?例如:「我想認識更多的好書」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1/1/27(三)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1/28(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閱讀可以 幹 嘛 在 Zoey 佐依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什麼我們會一直想換工作?🤔
- 是不滿意工作?還是我們無法定義什麼叫滿意?
一份工作做久了,想換個環境是人之常情
但如果是每年都在換工作😅
或做幾個月就出現「不想上班~」吶喊
我認為很有可能是出在:
對於工作缺乏成就感、認同感與意義感
其中,這樣的情緒又有兩種情境
▸ #與未來規劃背道而馳
你對自己的未來有規劃
但現在做的工作不能讓你離這些規劃越來越近
可能感覺大才小用、時間沒有好好被利用
也有可能是自己看不到進展
不確定是否有更接近自己設定的理想目標...
▸ #沒有清晰的未來規劃
如果現階段沒有特別的未來規劃
怎麼做~都沒有辦法讓自己離理想更接近
新工作的新鮮感消逝後容易力不從心
工作上的挫折也不容易認真解決
常常會想直接用換工作來應對💪🏻
———
文章太長來不及閱讀?
可以先分享這則貼文到自己版上
晚些再回來看呦~
_____
以第一種情況來說
如果我們在做與未來規劃沒有關聯的事
很容易會出現「做這個要幹嘛?好浪費時間!」的想法
這時可以試試看問自己幾個問題:
👉🏻 Q:#那我為什麼要做與計畫不相干的事?
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只是「以為」自己只有這些選擇
事實上,我相信我們都比自己想像中的還更無限✨
👉🏻Q:#未來規劃是否可以拆解成更細的里程碑?
有的時候,我們並不是沒有前進,只是目標太大
👉🏻Q:#對於未來規劃是否有具體的執行方向?
有明確策略,才會知道要如何運用自己的時間與精力
" 如果你不曉得自己要去哪
你永遠都到不了你要去的地方 "
如果我們對於未來沒有想法
很容易陷入汲汲營營的人生
更容易拿別人的成就作為自己的目標🤯
(達成了才發現不適合自己,真的超級崩潰啊~~
如果你是屬於第二種的「沒有清晰未來規劃」
👉🏻 #試試看想像三到五年後的自己
觀察一個人如何使用他的一天
就可以大略推測出這個人未來生活會長怎樣
如果現階段沒方向,試試先記錄自己的一天
如同《原子習慣》講到的
微小習慣在多年之後,會像複利一樣造成巨大改變
把這樣的結果乘以三倍到五倍
去感受一下這是不是一個吸引你的人生?
也問問自己:會不會想要過這個人的人生呢?
✨ #我們為何會一直想換工作?
用一句話貫穿可能是對於工作不滿意
但也有可能是 #我們根本無法定義什麼叫滿意 ~
👇🏻 👇🏻
上述這樣推導想像、拿問題詢問自己的過程
就是「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的前兩步驟
#發現問題 + #定義問題
為了更深度的「找出迷惘問題點」
我製作了一堂1小時的線上免費課程
讓你用設計思維找到熱情、建立自信
只開放2週,到11/14截止呦!
✨ #立刻索取1小時免費課程 (倒數中)
▸ ▸ https://zoeyk.co/dreamtogoal/
- - -
如果你現在很年輕
老實說,對未來感到迷惘非常正常
我認為不用著急~好好過日子,認真助人
談幾場轟轟烈烈的戀愛
花時間認識自己、並且深深愛上自己
那你便能從生活中找到意義、找到成就❤️
這篇貼文是我從一篇文章中擷取的重點
完整原文我放留言區~
祝福你 🙂
Zoey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
請幫我們按讚也分享出去🙌🏻
才能給我更大動力繼續創作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