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工程:高雄抗旱的默默努力】
今天是5月5日,6年前的今天,高雄因為乾旱,水情燈號轉為紅燈,預定實施「#供五停二」的第三階段限水,受影響人數266萬人,幾乎等於全市。
在2015年4月底,高屏溪流量最低來到了每秒9.5立方公尺,因為高雄大部分民生與業用水都來自高屏溪,因而不得不進入限水。
但你知道嗎?在今年4月底,高屏溪流量只有每秒3.8立方公尺,不到2015一半,#創歷史新低。而且從農曆年前高屏溪流量就已經下探每秒9立方公尺,換句話說,以6年前標準,高雄早該開始停水3個月了。
那為什麼沒有三階限水? 為什麼台灣水資源最少的高雄,這次能撐得比水庫更多的台中久?
我們有一集podcast就在討論這個議題(城市好過日58集)。其中提到,#前瞻基礎建設 中的溪埔與大泉伏流水,每日就可以供水30萬噸,佔高雄用水量1/5。加上經濟部推動的興田伏流水設施,更可達40萬噸,成為高雄今年抗旱的供水樞紐。另外再生水除目前4.5萬噸外,在臨海與北高雄再生水廠完成後,也能增加到14.5萬噸。這些新開發水源,就可替代原本用水量的1/3以上。
從去年七月開始,水利署就已經確定今年會缺水,因此提前佈局用水調度與備援水源,而大泉伏流水更加快趕工,在2021年初提早近半年供水,這些都是高雄的救命水。
而高雄市政府也是全國地方政府中,水利局最主動投入鑿井與多元水源配套方案的一個城市。隨著水情變化,高雄每日用水量從每天150萬噸,已降到130萬噸。用水大戶如中鋼等,節水率已經超過20%,而民生加工業的用水,節水率也已超過10%。
目前儘管雨量還不多,澄清湖已從四月中旬最低水位87萬噸,用新增水源灌到滿水位(247萬噸),整個五月,都已經確定不會停水。
這六年來,高雄各項的水源工程、節水管理,通常是一般民眾不會注意到的,卻是你我至今仍有水用的關鍵。
其中,林全內閣任內提出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從提出開始,即被各在野黨一路質疑至今,民間環團也有很多不同意見。
例如,環團出身的時代力量黨主席陳椒華就認為,前瞻計畫仍無法改善缺水問題,重點在於減少耗水,應該要管制半導體等產業,重新評估產業、經濟發展。
在這思維下,陳椒華主導成立的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過去就積極反對台積電南科擴廠增加用水量,要求退回環評重做。該聯盟反對的廠區,正是今天台積電的生產主力5nm產線,也是目前台灣地緣政治重要性的重要屏障之一。
環團的政策雖聽起來相當理想,然而若嚴格是環團完全主政,採取嚴格限制耗水產業規範,台灣目前會走向何處?是否仍會享有今天的經濟紅利? 實在很難預料。
反觀,政府採取了發展節水製程與再生水同時,也積極開發水源,進行水利調度工程等措施,雖然不是沒人注意,就是被大肆批評,反倒讓缺水最嚴重的高雄能逆轉頹勢。當我們看到近期公投中,有環團尋找改善方案,促成能源轉型與生態對話;也有環團拒絕溝通,嘲諷努力做事的人。這幾年水資源的案例,或許更值得大家深思。
鑿井工程規範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社論
旱象惡化,王美花卻還在「慣老闆」
(圖為資料照)
入春後旱情持續嚴峻,經濟部宣布桃、竹、苗地區自來水進一步管制,由夜間減壓八小時擴大為全天減壓供水。此舉,至少影響一百萬人的生活。中央抗旱應變中心端出升級版抗旱大餐,引起民眾強烈反彈,不滿政府眼睜睜看著旱象惡化卻毫無作為。
去年台灣沒有颱風,除七月下過一場稍具規模的梅雨,中南部無雨的情況已持續甚久。媒體引為乾旱指標的日月潭「九蛙疊像」,九蛙早已全部露出,旱象一覽無遺。不僅如此,日月潭因蒸散作用強烈,上周湖底鰱魚王的老巢竟被掀翻,近二十條超過五十台斤的鰱魚王成了漁家莊的珍饈。久旱之害,不僅民眾深受其苦,連魚類和環境都難逃災厄。
這些絕非趣聞,因為全台乾旱還在持續。新竹以南七座主要水庫告急,包括新竹寶二水庫,苗栗永和山、明德、鯉魚潭水庫,台中德基水庫,南投霧社水庫,台南曾文水庫,均進入蓄水量「十%保衛戰」。其中,曾文水庫歷史悠久且功能卓越,如今水庫乾涸見底,泥土裸露龜裂,讓人怵目驚心。
由於缺水,政府一再要求農田停灌休耕,將水留給工業和民生。目前全台由北到南,停灌面積已高達七・四萬公頃,占總灌溉面積的四分之一。去年至今,政府已發出七十多億元停灌補償經費,還填不完這個旱象無底洞。更扯的是,由於停灌補償辦法訂定得不周全,農田地主與代耕業者爭搶補償金的糾紛一再發生,鬧得不可開交。
險峻的旱象,迫使經濟部長王美花上第一線,發表「經濟部傾全力防止台灣出現缺水告民眾書」。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旨在說明政府過去一年抗旱的努力,並信心喊話說經濟部有能力應對後續局面。問題是,民眾要看的不是政府的抗旱宣示,要看的是政府的實際對策,以及減壓供水要到何時才能解除。但是,只要看到水利署官網上密密麻麻的停水公告,民眾會相信旱情有望紓解嗎?
台灣地區的水資源情況「多雨貧水」,受限於地形、氣候,能夠截流利用的部分不多。除了降雨、地上水、地下水、河川伏流外,不可能有其它來源,因而水資源管理必須嚴守量入為出、謹慎調度原則。在王美花的抗旱宣告中,提出取消地下水引用限制、開放鑿井等措施救急,這些調度並非不可行,但我們向老天預支各種水,日後老天都會要回去的。
我國的水資源管理本來有一套完整制度,早年中央制定「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從上到下分層規範,由綜合開發計畫主導下,透過區域計畫、都市計畫等落實在國土管理上。這套國土規劃制度,卻因民選縣市長各行其是自訂地方發展計畫,造成國土綜合管理的崩潰。二○一五年,奮戰二十餘年的《國土計畫法》在立法院三讀,原有機會逐步導正這個大問題;卻因立法院不敵利益團體壓力,相關計畫一再延宕,實施及落實也變得遙遙無期。
水資源管理的另一大盲點,是政府過度照顧工業,輕忽農業。農民都很認命,願在缺水時要讓水給工業;但過度「重工輕農」,卻造成政府對整體水情掌握的漫不經心,以為隨時可奪農民之水供應工業。工業用戶則有恃無恐,以為隨時可花錢買水來用,而不願費心投資加強廠區用水的再淨化及再利用。
蔡總統上月巡視石門水庫「北水南調」工程,說要調水支援竹科。但有些大老闆根本不把這些水放在眼裡,一聽到要減壓供水,就說要派水車另外買水。這不正是經濟部寵出來的「慣老闆」?
鑿井工程規範 在 陳歐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04年4月29日「發展宜蘭地熱發電替代核四」公聽會
立法委員陳歐珀認為,在台灣推動地熱發電,目前遭遇的困境,包括政府獎勵措施不足、溫泉取用費過高、環境影響評估、用地變更程序冗長、電網並聯成本過高等問題,特邀集國內產官學研共同研討。
「台灣位於板塊活動頻繁的區域,擁有發展地熱的先天條件。」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昭興說,包括宜蘭與綠島等地有絕佳的條件開展地熱發電。
但清大工科系教授李敏卻說,地熱發電技術仍不純熟,在全面發展前需要就台灣各處地質條件與環評,進行審慎評估。
各界學者與國營事業皆派員參加,席中一致認為台灣擁有開展地熱發電的先天條件,唯目前技術尚不成熟,設備發展成本仍過高,應先就國內包含宜蘭、綠島、廬山與花東等區域先行評鑑,待國外技術成熟即可加強合作。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特聘教授艾和昌便以菲律賓為例,其為世界地熱發電第2大的國家,可借鏡他們國際合作的模式。
水利署出席代表謝政道副總工程司表示,針對上述地熱發電利用所涉溫泉法之溫泉取用費率課題說明,按照目前溫泉取用費現行費率為每度9元,考量地熱發電亦是溫泉產業之一種,本署將檢討地熱發電溫泉取用費率當朝最優惠方向評估,以兼顧溫泉保育與政府能源政策之推動。
謝副總工程司亦說明,目前溫泉取用費係由地方政府徵收,僅少部分提撥中央,期待地方政府能將此經費妥善運用於溫泉之相關用途。
結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林伯修董事長表示,地熱發電適用《礦業法》、《溫泉法》,前者產權有保障後者則無,加上能源局、水利署等管理單位又未整合,光程序走下來,業者投資意願不高。蘭陽地熱資源公司董事董雲樵則指出,「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與《溫泉法》產生競合問題,他建議,不要用《溫泉法》管理地熱發電業。
林伯修表示,地熱發電主管機關屬能源局,鑽井則屬水利署,如採《溫泉法》審地熱,一口井一天限用水200噸,地熱每天循環用水3萬噸,差距太大。而台灣很多沿海鄉鎮在地下水管制區,未來如果要開發地熱,鑽鑿深孔發電馬上抵觸《水利法》母法,需要重新檢討。此外,1MW地熱電廠初步經費3~4億,如果要融資,必須有法規規範,銀行受到保障才肯融資。
水利署表示,地熱發電如果不取用溫泉水不適用《溫泉法》,如果在地下水管制區,則適用地下水管制規範,鑿井、地下水權都受相關限制。能源局副局長吳玉珍說,相關部會日前已討論修訂法規協助地熱發電,希望在農牧林及養殖、鹽業、國土保安6種用地及水利、遊憩用地等,都能夠比照太陽光電、風力,把地熱納進去。
PS: 感謝與會專家學者、及相關部會代表所分享之經驗或意見,並期待透過本次公聽會,讓國內地熱發電綠能產業能永續發展。
會議結論:
1、行政院應成立經濟部、內政部、科技部、環保署等跨部會專案小組‚全力發展地熱發電 ,協助解決地熱發電所遭遇之問題◦
2、針對美國能源部之FORGE計畫 , 科技部及經濟部應各別 進行國內實施之可行性評估◦
3、科技部及經濟部應投入更多經費發展地熱發電◦
4、中油公司及台電公司應合作投資發展地熱發電◦
5、鼓勵民間公司投入地熱發電 ,請經濟部提出更積極之鼓勵辦法◦
6、請科技部經濟部調查冰島紐西蘭地熱發電現況◦
7、請於二個月內提出結論1-6之進度報告◦
新聞連結:
https://anntw.com/articles/20150428-i4od
http://epaper.wra.gov.tw/Article_Detail.aspx…
http://www.epochtimes.com/b5/15/4/28/n4422563.htm
#顧好宜蘭 #陳歐珀 #地熱發電
鑿井工程規範 在 台中鑿井工程實錄-2 (1995-12-26)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台中 鑿井工程 實錄-2 (1995-12-26). 29K views 5 years ago. drhuangclinic. drhuangclinic. 70 subscribers. Subscribe. ... <看更多>
鑿井工程規範 在 全新開發-鑿井工程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全新開發-鑿井工程, Taoyuan District, Taoyuan. 515 likes · 6 were here. 全新開發有限公司為經濟部合法登記証甲級鑿井商,並同為台灣區鑿井工程工業同業公會會員。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