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需不需要知道那麼多?-《威士忌雜誌》第44期
答案是:不需要!
這也就是為什麼威士忌的規範-我指的是大部分酒友都很熟悉的蘇格蘭威士忌法規,雖然製作時仍有種種要求,但酒標上只簡單的要求一定得標註這支酒的類型(單一麥芽、調和麥芽等五大類),不需要告訴消費者使用的穀物、酵母菌和水源,也不必透露橡木桶種類、尺寸或填裝次數,有沒有添加焦糖著色、是否經冷凝過濾,甚至生產的酒廠、產區、熟陳時間等等,通通都不必講。顯然立法機構認為除了與價格相關的必要資訊,如容量、酒精度及裝瓶地址之外,其餘都可以由消費者「盲飲」後,根據風味喜好來決定買不買單。
酒友們對於上段說明會不會感覺奇怪?這些資訊不是我們習以為常,且認為理所當然的嗎?沒錯,一般酒廠、酒公司或裝瓶商在設計酒標時,凡是有利銷售且合乎法規,通常都會標上酒廠名稱、酒齡、橡木桶尺寸、種類或使用方式等,如果是非冷凝過濾也沒添加著色劑,更要清楚宣揚。其道理也明白,消費者仍需要一些資訊來作為購買準則,舉個鮮明例子,過去曾因存酒不足而讓無酒齡標示的NAS大行其道,但酒廠加足馬力生產後,立即更換包裝用力彰顯酒齡數字,無非是酒齡在消費者心目中與酒質存在正比關係。
我於修撰《新版威士忌學》的橡木桶部分章節時,對於「消費者需不需要知道那麼多」的問題尤其有感。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任何場合談論起酒款,橡木桶的說明已經是標配,酒友們只要稍微認真,大概都能對波本桶、雪莉桶琅琅上口,甚至其他較稀有的波特桶、馬德拉桶、貴腐酒桶或水楢桶,以及各式各樣的葡萄酒桶都略知一二。部分酒款或許還公佈調和比例,如著名的麥卡倫Edition系列,或是布萊迪的經典來迪,成為鑽研有術的酒友喝酒之餘討論的重點。
不過橡木桶沒那麼簡單,大家應該知道波本桶是全蘇格蘭威士忌產業使用量最大的橡木桶吧?但是幾乎不會知道是由哪間酒廠釋出,因此也就不清楚過去曾裝過哪種波本威士忌和裝了多久,更不會知道橡木桶的製作方式,如橡木採收後是採用自然風乾或人工風乾?風乾時間多長?烘烤木板時採用明火、紅外線還是高溫蒸氣?烘烤、燒烤的溫度和時間?
舉格蘭傑的設計師桶為例,比爾博士曾解釋橡木來自密蘇里州的Ozarks的背陽林區,生長緩慢且毛細孔粗大,因此熟陳時酒液能萃取較多的橡木桶物質。砍伐下來的木材經過2年的自然水洗風乾,去除過多的單寧,而後裁切的木板利用紅外線做15~20分鐘的深度烘烤,再以明火做20~30秒的中度燒烤,目的在於加深熱裂解程度以釋放更多的香草、焦糖、奶油等風味物質,最後再交由傑克丹尼酒廠使用,所以嚴格說來並不能稱為「波本」桶。這些量身訂做的處理,假如比爾博士不說,我們毫無頭緒去追究,自然不會知道這些繁瑣的細節。
酒友們如果有興趣,可以在網路上搜尋Vicard Cooperage的影片,這間現代化的製桶廠採用軟體控制升溫速率和時間,對橡木桶進行不同程度的烘烤,讓我大開眼界。但回到我的問題,消費者真的需要知道這麼多嗎?知道了對於喝酒有任何幫助?
我的回答如同本文一開始那樣斷然:沒有!想當然爾,我們知道某棵橡樹是砍伐自哪個NE座標又怎樣?但是我聽膩了酒廠-越大的廠越嚴重-長久以來都認為這些細節相互牽扯解釋起來太複雜(麻煩),消費者不需要知道那麼多,所以三緘其口、諱莫若深的搞神秘。但是作為一個認真的消費者,我認為這個問題不應該由酒廠酒公司決定,而是消費者,儘管有興趣的人的確不多,不過把握合乎法規的大原則下,公開資訊並不會折損酒廠酒公司的威信,而是加強與消費者的互信-有問必答與問而不答,你認為誰比較容易討得消費者的歡心與喜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假如黴菌會對話,在日常生活中,你常用到的保鮮盒,他們可能是這樣對話的 「嘿~你看看,我們能住在這,都虧了主人沒注意到我們呢」 「只要主人沒發現我們住在這蓋子的膠條上,就不用怕啦」 是的,許多人往往不知道,保鮮盒用久了,蓋子上的膠條,就容易因為許久被忽略清潔,導致膠條滿是污垢,背後暗藏的危機是可能...
酵母菌生長溫度 在 食物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斯佩爾特全野酵麵包
#海藻糖添加
#雙線割法Double_line_coring
#Sourdough_spelt_bread_Sauerteig_Dnkelbrot_einschneinden_Brot #Trehalose_Pilzzucker_in_bread_baking
#發文: http://foodchainunme.blogspot.com/2020/08/double-line-scoring-sourdough-spelt.html#more
全文轉貼. 但是部落格上的期刊論文是可以點連結的.
因為上次在德國麵包社團po了我的雙線割法文. 但光只是解釋大家還不能完全理解. 所以這次做了這個麵包來錄影.
如果你看過之前的po文應該就可以知道我的斯佩爾特酸種包用的都是白麵粉. 但並不是最低號數的. 在我的感覺中最低號數的Dinkelmehl 630比較適合做不要太長發酵時間的麵包. 不過. 既然都要做包就要做一些沒做過的. 但是我又怕失敗. 所以從低一點水量做. 這樣在割線的時候也不用太緊張. 今天這個麵包的組成是這樣的
1. Dinkelmehl 630 100% 300 g
2. 水 68% 204 g ( 水合) + 7% 21 g( 溶鹽)
3. Trehalose 海藻糖 3 % 9 g
4. 鹽 2% 6 g
5. 野酵硬種 25 % ( 小麥高筋粉 餵養 50% 水量) 75 g
6. 炒香黑芝麻隨意
冷藏3 度後發 12 小時
你可以看到我的食材中加了海藻糖!
這個海藻糖是我之前回台灣買回來的. 過期了! 一直都不知道怎麼用. 因為當初是為了做甜點. 大家都說好. 然後我去烘焙材料行就手癢了. 買回來以後查一下. 發現它雖然是蔗糖的40%甜度. 但根本跟蔗糖一樣熱量!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海藻糖甜度較低, 對健康較好?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425&pid=12948
而我本來是要做甜甜的糖. 加一樣的東西比較不甜. 但熱量居然一樣??? 我吃不下去~ 為什麼不要甜然後少吃?
於是我就放一邊了. 都沒用過.....
會對我的海藻糖又產生興趣是因為去年看了一個苗林行的影片. 他們請了橫井聰這位麵包大師來講解日清的Super King 這支麵粉. 其中提到麵粉中有加海藻酸.
臉書苗林行日清Super King 麵粉示範講習連結
這一點讓我的興趣又點燃了.
因為裡面提到的跟我實際操作的手感一樣
1. 他提到加海藻酸的用意是因為Super King 是用粉心粉. 所以操作起來會比較癱軟.(德國低號數的麵粉實際上是比較接近粉心粉的特質.) 雖然沒提到為什麼( 光是說跟加維他命C 是一樣道理不能解釋全部><)
2. 他提到很多日本麵包師傅在做天然酵母麵包時會使用Super King 甚至用到 100%( 這支麵粉被建議是混粉使用的) 是因為天然酵母麵包的特性是麵團比較往左右發展. 向上發展的膨脹比較少. 所以才會用100%
3. 其實我不知道那個海藻酸在麵粉裡的總量如何. 但他也說在法棍這個通常不用高筋粉的麵包上有時也會加入混粉. 情況是因為烤箱的狀態不穩定時. 有時是因為蒸氣製造問題或是溫度問題....
於是就激起我這次添加海藻糖的興趣了.
這個食材我應該會把它應用在之後的Panettone製作上. 因為今天這個麵包我發現保濕性及柔軟度都不錯. 當然. 我不會每一種都添加. 因為沒有必要. 如果你認為我的麵包都是加麵筋加商酵加海藻糖很多添加物才會長得美美的.... 那我應該只會聽得進去" 美美的". 其他都是你自己認為.... 我如果得靠這些" 添加物" 才能做麵包的話應該我都無法原諒我自己!
如果你有翻過野上志寬的麵包全圖解這本書, 就可以發現野上大師在他的配方中陸續都加了海藻糖. 並且也做了冷藏發酵. 這更增加我對於這包糖的使用興趣. 於是陸陸續續看了不少的實驗報告期刊論文.
有一點耐人尋味的是. 你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期刊文都來自亞洲. 這是我到現在才開始用海藻糖的原因.
其實在藥界久了. 會有一種被害妄想症. 因為發展新藥不容易. 花費的成本你無法想像. 所以到了人體試驗階段時就會開始擔心會不會造成人體不好的作用而影響上市. 而在上市之後如果真的有影響. 是不是該回收也是一大考量. 於是很多藥廠會請醫生加持. 寫推崇這個藥的論文或是到處去演講. 這樣的行銷手法是很常見的.
不過. 這個糖是1994年使用至今. 好像也沒怎樣. 味精的大量生產使於1909年. 就連德國的Bakin泡打粉用得都比味精還要久..... 人體試驗應該已經夠了😂😂😂 因為這是與一般自然界存在物質相同化學式的東西. 跟藥物的無到有沒看過合成化學式是不同的.
Effect of Trehalose on Fresh Bread and Bread Staling
Effect of Trehalose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Bread Flour Dough
Effects of maltodextrin and trehalose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hinese steamed bread made from frozen doughs
Management of freezing rate and trehalose concentration to improve frozen dough properties and bread quality
雖然這個是用米. 但其實是研究麵包酵母菌的論文
以不同米種為碳源,培養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之胞內海藻糖累積量及其培養液 之生理活性評估
另外. 你可能不知道之所以會這麼多麵包添加海藻糖目的其實是在於現今大量生產的麵包工業中. 對於冷凍麵團技術的鑽研. 所以在商業酵母菌上也可以做一些改良
Stress Tolerance in Doughs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Trehalase Mutants Derived from Commercial Baker’s Yeast
還有~海藻糖也被用來做一些潛在藥物的研究
台灣有些論文:
評估海藻糖對第十七型脊髓小腦萎縮症小鼠及組織切片培養之作用
也有人做了這個論文
飼糧中添加海藻糖對白肉雞生長性能及肉質之影響
也就是說~
你不吃海藻糖但你吃雞....你說. 這個合成海藻糖最後是用甚麼形式進入你的身體去利用的呢? 😅😅😅
我們買到的便宜海藻糖是日本林原(HAYASHIBARA)株式會社,發明能使用澱粉作為海藻糖生產的技術( 其實現在很多人都在研究不影響這個專利來製造的方法. 實在太好賺) . 雖然這個 Trehalose 存在很多食材中. 但是實際上要從食材提煉出它是很難的. 也因此用澱粉合成出來的到底是不是健康? 我個人覺得其實和" 味精" 一樣! 因為都是合成. 雖然和生物中的鮮味成分化學式一樣!
也因此. 我對於這個海藻糖的看法及添加並不想大肆宣揚. 我家有味精! 但我不是每道菜都加. 事實上是因為我看很多人都買一罐一罐的醬料. 卻發現因為味精不是一個被禁止的東西. 所以你的醬料中自己幫你加味精是常有的事! 除非你不用那些東西. 否則自己買味精知道你用了多少. 那才是我的個性!
不過~ 因為烘焙酸種麵包的人中有太多對於食材的堅持. 甚至連麵粉都要給個指定才高尚. 之前分享了一個加小麥蛋白(麵筋)的食譜被一位管理員批評得體無完膚外還把我的文刪掉@@ 讓我對於我這個添加海藻糖的想法與動作變得不想去分享.
因為當初自己開始製作麵包的目的不同. 不是因為買超市麵包有很多添加物. 而是我買不到麵包. 但我們家需要麵包. 如果今天超市在我們家轉角. 我一輩子應該跟麵包扯不上關係. 但當我開始製作後就會發現這是一件很療癒的過程. 尤其是純酸種的製作... 好幾天完成一個麵包那是一種成就感. 吃麵包這件事反倒是其次了. 但我發現很多德國自己做麵包的人卻覺得自己用XXX 高級麵粉等同名牌上身是一樣的. 我知道台灣也有很多人喜歡用日本麵粉.. 但當你使用有添加的麵粉習慣之後. 就會有種沒那個麵粉怎麼辦的煩惱. 於是乎. 我到德國聽過最扯的事是聽到有人說他都從台灣運麵粉來做麵包. 因為這裡的麵粉做不出吐司@@
這只是讓人知道你不會做麵包而已啊! 有甚麼好炫耀的呢?
因為我一直都不是有機愛用者. 如果是國外的有機產品與這裡當地的非有機食品讓我選. 我應該會選這裡的. 國外運進來實在太多碳足跡. 你只是為你自己的" 奇檬子" 好. 但是為了你的fu 地球暖化就得算你一份! 而通常那種東西都會有華美的外包裝吸引你. 幫你製造一個吃了會很健康的想像... 所以又有了過度的包裝....
我無法做到完全沒有" 碳足跡" 的生活方式. 但我可以在買一個吃了會拉掉的食物上多想想. 又是題外話了....
回到這次的正題.
關於雙線割法.
個人覺得因為麵糰水量不同. 所以在割線上得要有分別. 例如水量高於75 % 第二條線的長度就一定要比第一條線來得短. 這樣第一條割線才能包得住準備入爐前正在往外擴散的麵糰. 但例如這個影片的水量其實是71% 所以可以考慮再長一點. 甚至跟第一條線一樣長. 因為麵糰抓得住
這就是我這次的成果~
當然因為用說的很難說明. 所以我做了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UCtEnPWC0g&lc=Ugx84cu9Z3e6O1cvQrN4AaABAg
71% 水量的麵團
這個角度應該很清楚了吧? 還有在烤箱中的表現...
但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麵包的組織與外觀. 我覺得比較軟~ 而且你可看到外表亮亮的. 我很少有這種麵包書是用這樣的大麵包切這麼多頁的. 3%的海藻糖甜度大概就是1.2%糖的甜度. 恩~ 我吃不出來甜....
斯佩爾特的金黃色澤真的很美. 但因為用的是低礦物質的麵粉. 沒有上一顆斯佩爾特的香氣濃厚.
你說麵包製作是不是很有趣啊?
昨天去超市被老爺翻白眼只好放回去的土司是KAMUT ( 好吧~ 我家也有這種粉只是想吃吃人家怎麼做的).
這種穀類雖然有人說是久遠以前的穀類. 但實際上已經是有註冊的一種穀類. 我想應該也是有基改過的穀類. 反正~ 現在只要不是小麥好像大家就覺得很珍貴. 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挑戰. 而且以好吃這件事來說. 非常主觀. 但我知道饅頭包子還是用小麥最好吃!
最後附上婆婆家三樓的晚上八點風景.
你找到月亮了嗎? 世界上的每個角落都有不同的人事物. 站在三樓看的風景和一樓的風景很不同. 就算你一到三樓的風景都看過. 但也只是那棟房子的角度出發.別人家的角度和你的也不一樣.
學習包容並且虛心求知是在生活中一定要有的一個態度. 今天的文是我的個人角度.
希望你喜歡!
酵母菌生長溫度 在 Célia的葡萄酒之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雪莉酒,英國女皇的最愛,莎士比亞筆下的陽光,大家都聽過雪莉酒,但究竟 #什麼是雪莉酒?
🌞 #為什麼雪莉酒只能在西班牙南部生產
雪莉酒是一種產自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的一種加烈酒,雪莉之所以為雪莉,是因為當地有一種原生的”酒花酵母菌“,喜歡這裡的氣候環境。
這種纖細敏感的酵母,必須要有適當溫度、濕度、酒窖內良好的通風,才能好好生長,因此當地酒農長久以來,在這裡造就最適合酒花酵母的環境,酒窖的設計、建造,無不是處處為酒花酵母著想。
此外,這裏有著被當地居民稱為「Albariza」的白色土壤,含有高比例的石灰岩質,還有吹自大西洋的涼爽海風,種種天時地利人和,都是釀造雪莉酒不可或缺的因素。
🌞 #為什麼有分甜雪莉跟不甜雪莉
雪莉酒有分成不甜和甜雪莉 (其實還有一個混合型),主要是葡萄品種不同,釀製方式不同。
如果是不甜的雪莉,就會讓酵母盡情地把糖份吃光光,吃飽、吃滿,釀出的雪莉就會非常不甜,嚐起來輕盈纖細。
而甜的雪莉酒,會使用特定葡萄品種,如Pedro Ximénez(簡稱PX)來釀造,先讓成熟的PX葡萄在西班牙豔陽下烘曬,曬的乾乾的,當葡萄裡自然的糖分都濃縮了以後,再來發酵跟陳年,所以甜雪莉的糖分,是來自葡萄本身的自然糖度喔!
🌞 #為什麼雪莉酒開瓶後能放這麼久
除了因為雪莉酒是加烈酒,酒精濃度較高,利於保存以外,釀造雪莉的Solera系統,氧化型陳年,是讓雪莉酒能耐得起時間考驗的原因。
Solera系統,簡單地說,就是每次只取桶內1/3的酒。
把第一年桶內的1/3雪莉酒,注入第二年的桶,第二年桶內的1/3雪莉酒,注入第三年的桶,以此類推...。
所以雪莉酒是跨年份的香氣綜合,時間的累積,長久以來,桶內酒液就會有濃濃酒香,有些Solera甚至會超過數十年,甚至百年,就像我們台灣代代相傳的老滷汁,那老滷可是越煮越香,越陳越有味道,所以經過長時間使用的雪莉橡木桶,可都是非常值錢的喔!
雪莉酒,除了需要有特殊的酒花酵母,還需要耗時耗力的Solera系統,是經過時間淬煉的時間的酒,下次如果有機會,不妨一同感受這瓶中的太陽吧 ☀️
—
如果對雪莉酒有興趣,歡迎加入小餐桌社團: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celiastable/?ref=share
#團購日期會再跟大家說,有興趣的可以先加入,不錯過好酒跟餐酒會活動(一起吃吃喝喝 🥰)。
酵母菌生長溫度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假如黴菌會對話,在日常生活中,你常用到的保鮮盒,他們可能是這樣對話的
「嘿~你看看,我們能住在這,都虧了主人沒注意到我們呢」
「只要主人沒發現我們住在這蓋子的膠條上,就不用怕啦」
是的,許多人往往不知道,保鮮盒用久了,蓋子上的膠條,就容易因為許久被忽略清潔,導致膠條滿是污垢,背後暗藏的危機是可能致病的「 #黴菌 #孢子 」!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助理教授邱家琪指出,保鮮盒蓋子的膠條容易藏污納垢,民眾必須將膠條拆卸、仔細清潔,以防黴菌孳生、釋出具致病性的黴菌孢子。
方便儲存又環保可重複使用的保鮮盒是民眾日常生活的必備用具,但並非所有人都懂得妥善使用,尤其是蓋子裡面的膠條,可能從不會取出來清洗。香港理工大學食物安全及科技研究中心進行保鮮盒蓋子菌種實驗,觀察蓋子下的膠條會出現什麼樣的微生物,發現致病性的黴菌孢子已隱身其中。
邱家琪表示,本次實驗中同時觀察3個同款的保鮮盒樣本,其中1個膠條樣本外觀上較為乾淨,另外2個膠條樣本則有明顯的黑色污跡;研究人員先拆除3個保鮮盒的蓋子膠條,再用無菌棉花棒擦拭膠條的表面取得微生物樣本,接著將同一根棉花棒分別畫在4種不同的培養基上,這4種培養基各自適合細菌、黴菌、酵母菌以及抗藥性細菌的生長。假設適合酵母菌生長的培養基長出酵母菌,代表這個膠條樣品中存在酵母菌。
實驗結果顯示,3個樣本中都沒有出現抗藥性細菌,相對潔淨的樣本上多半存在酵母菌,以及少部份的黴菌,但菌種的種類不至於產生食安風險;其餘2個有污垢的樣本則呈現相對多樣化的微生物面貌,不但發現酵母菌、各種不同類型的細菌和黴菌,甚至其中有些黴菌更會釋放孢子!
「當蓋子與膠條之間的夾層中存在水份,容易使各種菌類孳生」,邱家琪更進一步解釋,「在自然環境中本就存有黴菌,正常人接觸到亦不會有什麼影響,但對免疫系統較弱的老人和小孩來說,這些產生孢子的黴菌可能會造成上呼吸道系統的疾病,令人感到很癢不適,或引起過敏反應。孢子進入幼兒體內,亦有可能導致腹瀉。」
這麼可怕,那我們該捨棄它,換別的容器盛裝食物嗎?
黴菌孢子會威脅到家中老幼的健康,這是否意味著我們要把保鮮盒統統丟掉?當然不是!邱家琪指出,民眾在清洗保鮮盒時,盡量不要使用菜瓜布或是鋼刷的材質,因為這樣的刷具容易把盒身刮花,讓細菌容易躲藏在刮痕裡繁殖;更重要的是,務必利用迴紋針等小工具拆卸蓋子膠條,以稀釋過的小蘇打水、漂白水或清潔劑,配合牙刷清潔膠條本身,以及蓋子與膠條之間的夾層,最後用清水沖洗乾淨,經風乾後方可重新裝嵌,便能杜絕黴菌孢子。
邱家琪還分享了1個使用保鮮盒的小撇步:「把食物放進保鮮盒後,先用保鮮膜密封盒身,然後蓋好蓋子,這樣就能避免食物的汁水沾污膠條。、
保鮮盒額外注意事項
此外,許多人都會將裝滿飯菜的保鮮盒放入微波爐加熱,邱家琪提醒民眾,必須留意保鮮盒的材質是否耐熱,耐熱玻璃、陶瓷應無問題,塑膠、金屬本來就不能微波加熱。她補充,就算是聚丙烯(PP)材質的保鮮盒,一般最高耐熱溫度大概為120°C,微波加熱的時間也不能太久,以家用微波爐的功率計算,一般建議微波不要超過3分鐘。
【精彩文章】
小心黴菌侵襲致病,保鮮盒清洗這樣做!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media_article/566
【更多保鮮小知識影片】
風靡美日的真空保鮮法,可延長5倍保鮮期!留住食材最完整的營養
https://youtu.be/N7jBZFye2bo
實用密技 豆腐延長5天保鮮、風味更佳!
https://youtu.be/2xHOEZXN9yI
一個小動作!輕鬆延長2倍香蕉保存期限
https://youtu.be/rhe7i8XEU1I
【保鮮相關文章】
保鮮盒膠條發霉好難清?日家事達人除臭清潔5密技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4873
你的保鮮盒洗對了嗎?當心黴菌孢子造成呼吸道疾病!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9849
蛋別洗、米和麵粉都冷藏!譚敦慈跌破眼鏡保鮮術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5566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