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
“自我知覺理論 Self- Perception Theory ”是由心理學家達瑞. 貝母所提出來的的一個理論. 這個理論主張: 如果人們對於自我的內在態度很模糊或是不清楚時, 會見由感知或著是觀察其外在行為來推論自己的內心狀況
我們想要改善目前的任何習慣, 或是打造一個新習慣時, 先想辦法讓自己行動, 而且要有持續性, 等到習慣戒除 (或是創建) 一段時間之後, 我們本身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改變的好處, 漸漸的就會強化對於當前行為改變的認同, 甚至進而產生自我身份的認知
行為改變 (Behavior Change) 現在越來越被人重視, 特別是在健康相關方面, 就算我們不斷義正嚴詞地對肥胖者, 抽菸者, 酗酒者或是熬夜者曉以大義, 但是總發現他們認真思考要他出第一步的行動並不積極, 並不是說他們不想追求更好的自己, 而是人們最常被環境所擊敗…
每天一點點, 一步步的改變, 就可以積少成多, 聚沙成塔. 多半的人也明白這個道理, 但問題的糾結都在執行的方法. 我們看到很多人在一開始雄心萬丈, 立下了遠大的抱負, 但過沒多久又無聲無息的縮了回去.. 所以這一本書整理了很實用的方法, 讓我們在每一天, 每一週, 每一個月, 甚至每一年的開始時, 都可以很系統性的來做計畫, 而且重點是這並不困難!
書中把習慣建立歸納成四大步驟:
提示: 這一點就是我們常談到的”刺激控制” (Stimulus Control). 假如我們想要持續地進行某一件事, 那就必須讓生活環境中不段出現對於特定事件的提示, 包含了視覺, 聽覺, 嗅覺, 觸覺與味覺, (而其中又以視覺最為重要). 有諸多的心理實驗都已經證實: 意志力是這世界上最不可靠的東西, 因為它是消耗品, 隨時隨地都會波動. 而要持續一個行為, 就必須依賴外界的提示, 比如說設定鬧鐘, 行事曆的提醒, 朋友的激勵或是照片, 音樂之類. 每一個人可以根據對於自我的了結來決定提示的內容, 總之必須是簡單粗暴的可以讓人直接聯想到所期望的行為. 提示可以直接產生行動, 同時提示也必須顯而易見. 刺激控制的設定決定了我們半途而廢的可能性
同時, 要增強行動, “承諾”也非常重要, 這也是自我知覺論中有提到的: 公開自己將要履行的事物讓大家知道, 除了強化本身的決心之外, 也可以促使周遭的人們加以監督, 形成壓力. 但是承諾的大小必須適當, 如同前述, 絕大多數人在最初通常會錯估自己的能力而誇下海口, 導致之後發現自己無法完成自己的承諾而逃避或是放棄. 在”心流” (本書也有提到這心流這本書) 一書有談到, 每一次的挑戰不能超過自我能力 (或是舒適圈) 的5%, 不然反而會引起不適與焦慮
渴望: 我們對於某一件事情上癮基本上都是由於腦內多巴胺的分泌, 它是人體獎勵機制中最主要的神經傳導物質, 會讓人感到”爽”. 而情緒又與記憶在邊緣系統內綁定在一起. 如果想到某一件行為會讓你覺得開心, 那麼你就有更多的機會去重複他, 反過來說也是這樣. 所以在執行新習慣時, 獎賞必須是即時的, 才會更加強化下一次行為的再次出現. (這裡就跟”別急著吃棉花糖” 這一本書裡面提到的概念不同). 我們可以把目前一些喜歡的行為放在想要建立的新行為之後, 例如: 在今天回家追新番之前, 我要爬樓梯回家. 把喜歡的東西當作重複新習慣之後的一種獎勵, 長久下來, 執行的新習慣就會與喜愛事物的獎勵機制綁定在一起, 而使得打造新的行為變得容易, 也就是書中所說的 “讓新習慣具有吸引力”
同時, 尋一個仿效的對象. 在 ”身體學習比大腦學習更有效” 一書裡面已經強調了模仿的重要性. 靠近我們所仰慕的對象會強化自我的認同, 同時增幅本身行為的動機, 而且會更加的具有歸屬感. 這個對象可以是家人, 明星, 老師, 或是教練, 最好不只有一個, 如有有一個群體/社團更好! 這些具體的目標能夠讓我們努力的方向更加的鮮明, 更加的有理由
行動:受到提示, 感到被吸引之後, 接下來就是要起而行了. 在本書前面章節提到了 “習慣堆疊” 的概念, 也就是每天一點點, 細水長流. 要建立習慣, 重點不在於每天一定要有多麼了不起的結果, 而是在 ”重複”.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 在 “刻意練習” 一書裡面就探討到了這個概念: 我們在不斷的重複某一些技巧時, 就是打造大腦中對於這個動作的神經通路, 當強大的肌肉記憶建立了之後, 我們就會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這也可以完全轉移到打造一個新習慣之上. 我很喜歡書裡面的一句話: 不要問需要重複 “多久” 才可以養成一個新習慣, 而要思考需要重複 “多少次” 才可以養成一個新習慣?
而重複的頻率要高, 挑戰就不能太高, 也就是遵循 “最小努力原則”. 我今天應該要運動, 可是下班後感到有點疲勞, 那寧可去做個15分鐘有氧也行; 我今天應該要看書, 可是已經有點睏了, 那就看一頁也可以… 不要覺得每一次的習慣都非得維持一樣的容量或是內容, 最重要的是實際上的行動! 很多人會因為今天狀態不佳或是其他因素就跳過了一次的練習, 這也是 ”反向的習慣堆疊” 啊!
所以, 我們在設計新習慣的時候, 要讓它 “即使今天沒有意願我也還是可以重複” , 也就是要足夠簡單, 或是設計好一個最低目標, 假如今天時間充足, 狀態不佳, 我還是能夠做一些事情, 而不至於完全放棄
獎賞: 我們在斯金納的實驗裡面可以了解到, 如果同時存在獎勵 (給糖吃) 與懲罰 (打鞭子) 時, 新行為的建立可以在最快的時間之內得到鞏固. 而我們進一步發現, 獎勵 (正面強化) 的效果又遠高於懲罰. 任何的努力都會有所回報, 當然我們打造一個新習慣為的是長久以後的將來, 但是重複每次新習慣後假如有立即的獎賞, 如此會更加的活化大腦的獎勵迴路, 使我們對於下一次的練習有所期待
這裡又提到了 “自我監督” , 而本書無獨有偶的與 “運動改造大腦” 裡面所談到的方法一樣: 例如使用運動紀錄的app把每一次運動的時間, 心率與燃燒熱量記錄下來, 用戶每一次打開app, 看到自己在一段時間之內所累積的數據, 會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提升自我的內在激勵. 其他像是飲食紀錄, 學習紀錄都是一樣
以我本身為例, 就是堆疊在書架上的書. 每看完一本書放回書架上, 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一種滿足感, 而且強化了自我認同: 我是文青~ (笑什麼笑啦)
除了自我監督以外, 建立 “問責系統” 也是非常必要的, 就如我們的二點所提到的, “承諾” 以後需要有人跟進, 他會負責提醒你的行為, 但是不會給你過多的壓力, 你可以選擇一個你可以信任的人來負責這個工作, 家人, 另一半, 或是教練. 通常我們自己可以在新習慣重複之後獎勵自己, 但是對於錯過了新習慣之後, 懲罰的重責大任就要交到他們他們手上… 但是問責搭檔本身要有責任感, 比起懲罰, 他們更重要的工作在於提醒. 畢竟過度的懲罰反而會讓人逃避
我前面提到的都是如何建立新習慣, 在戒除舊的壞習慣方面, 書中也有同提到: 反向利用提示/渴望/行動/獎賞的連續體, 可以有效地擺脫一直以來如影隨形的負面行為, 例如戒菸/酒, 熬夜, 吃垃圾食物之類的
一開始, 我覺得怎麼我現在才看了這本書, 漸漸的, 我發現這本書我早已經讀過了! 所有的原則, 方向, 以及技巧, 其實在很多其他書本裡面也有提到, 而這一本書則是加入了更多的執行細節與思考方向, 非常直得推薦!!!
同時也有5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95的網紅工程師媽咪的斜槓實驗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用冥想與自律日記,20天瘦了3公斤,成功擺脫情緒性飲食,全職媽媽在家重啟人生 #減肥 #冥想 #媽媽創業家 有任何問題歡迎寫信給我✉️ [email protected] ➖➖➖ 嗨~我是工程師媽咪Jean,我消失了一陣子,因為發生了很多的事情。我也因此決定要新增一個主題,在我的...
過度的懲罰 在 洪千惠心理師-生活紀錄x工作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想衝,為何沒幹勁》心書分享X贈書活動
感謝采實文化邀請,
有機會可以試閱《想衝,為何沒幹勁》。
書本這裡買:https://reurl.cc/vD0D3A
閱讀時可以感受到,作者希望透過心理學研究傳遞:善用獎勵與懲罰,可以培育短期動機,但長期下來無法創造令人滿足的人生。
#多餘的獎賞,可能讓重點從個人的自發動機轉為外在獎賞物,減少主動與興趣,當有一天失去獎賞物或獎賞物不再增加,可能反而讓人變得沒動力去做事情。如:常見的,當孩子考試100分給100塊獎勵,有一天不再給錢時,孩子可能就不想念書了。
#過度的懲罰,除了破壞動機與興趣之外,也可能讓人只想達到最低標準,只知道不能做什麼,無法因此學到要做什麼,也因為無望感而變得什麼都不想做。如:考不到100分就懲罰,可能覺得怎麼樣都達不到就乾脆擺爛。
作者提醒我們,從心理學的實驗可見,即便在沒有威脅利誘的情況下,人依舊會想做點什麼。就算沒有獎勵與懲罰,我們也希望在生活中滿足好奇心,獲得充實感。
Q: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培養長期的動機呢?
心理公式:#動機=期待X價值
#期待是達成目標的成功率
#價值是目標是否有吸引力
兩大要素足夠時,人才會有意願主動嘗試新事物
所以不難想像,當目標一次定太大或太長遠,可能讓人感到無法達成而失去動機,長期目標要搭配短期目標,逐步實行。此外,先做重要的事情,觀摩他人的經驗,相信自己與他人能有成就,都能幫助我們維持期待。
價值方面,則是要保持好奇心與貢獻感。試著好奇探索自我與經驗,即使失敗了,試著聚焦在可以改變之處,嘗試從挫折中復原,相信自己的能力與選擇,發掘自己的參與感及歸屬感。
最後想要說,有時候我們失去動力,勢必是有些什麼發生了!不論是在內在經驗或外在事件!這時請帶著好奇心問問自己,是否認為目標難以成功?或是設定的目標不夠吸引自己?不急著要自己趕快動起來,允許、接納自己的情緒與感受,或許迷惘、或許疲憊、或許難受,但都可能是個線索,要我們從中覺察深層內在的嚮往之地。
想抽《想衝,為何沒幹勁》這本書,請完成3項任務!
1️⃣在《洪千惠心理師-生活紀錄x工作筆記》臉書專頁按讚
2️⃣按讚並公開分享本篇貼文
3️⃣在本篇貼文留言分享一個提升或維持自己達成目標動力的方式
🕗會在5/3(日) 22:00抽出2名幸運得主贈送此書喔!
❤️地址限台澎金馬地區,由出版社寄出。
🧡5/3會在貼文回覆獲獎者~再請私訊提供姓名、收件地址、連絡電話。
💛隔日23:59前未回覆者就重新抽出幸運者喔!
💚本專頁保有修改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如有任何變更內容或詳細注意事項將公布於本專頁,請體諒不另行通知。
圖、文/洪千惠心理師
過度的懲罰 在 黃耀明 Anthony W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以下內容,部分概念得自港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陳祖為教授於《思托邦》一講《天下無道 —— 我對當前局勢的政治哲學反思》,但所有詮釋及意見皆屬本人加鹽加醋,非陳祖為教授之意見。對,陳祖為教了29年書,唯一一個 A+ 成績,就是給了梁繼平。)
梁繼平在美國接受立場姐姐訪問,談到闖入立法會一夜,除口罩發表宣言一刻所想:「暴力造成強烈的道德真空、強烈的meaninglessness,究竟個衝擊為咩?」
當下,梁繼平除下口罩,犧牲前途,就是為了向世人說明衝擊立法會的初衷,給衝擊一個正當的論述、一個道德證成。
唔好同我講暴力永遠是錯,警察用的就是暴力,只不過他們合法施暴;何君堯當選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也是暴力,只不過那是衣冠楚楚的小圈子議會暴力。
由歷史可見,武力是抗爭手段的一種,但應否動武、其程度、其對象,需要解釋;因為抗爭者想成功,需要得到民意支持。
一件事,應否做,是否合乎道德,簡單地可從兩個層面看。一,講原則講價值;二,講效用講後果。
例如,黨鐵不是無辜的,但為何要破壞設施?需要解釋,就算覺得破壞有理可據,但具體做什麼?是否要打爛港鐵升降機,要衡量效果。
現時的武力抗爭,要民意繼續支持,有很多地方,不完善、要改進。
一,行動先於思考,或者說,有思考過,但文宣滯後於行動。文宣的滲透力遠遠不及破壞畫面的感染力,「事後文宣」力量不大,會予人找理由開脫的感覺,或許一如梁繼平所講:「你無法為暴力正名,只能為暴力開脫。」
二,行動走得太快太前,和理非跟不上。和理非口不割席、心也未割席,但會不再走出來,運動聲勢減弱。勇武前綫衝得太前,和理非遠遠跟不上,變相就是勇武同和理非割席,前綫不能不理會民意,尤其和理非的民意,否則運動的軌迹會趨向以前世界各地社運失敗的經驗:即武力抗爭者漸漸變成極少數、地下化、極端化,不受主流社會所容,個人的犧牲就會變成悲劇。
三,「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一句話有本質上的矛盾,因為行動的結果要一齊承受,故此縱使沒有大台,也必須要有協調共識。
因此,任何武力,都要秉持一些說得通的綱領原則。
有關「拆鐵」、「私了」、「裝修」是否有正當理由、是否必要,很多人講過,涉價值判斷,具體情況要具體拆解,但相信有以下幾點底線或原則,若行動者未至於認為現在是「戰爭」狀態,理應放諸各種情況皆可參考:
**武力之使用必須精準,不能無差別攻擊。若無差別攻擊,會旁及無辜,例如7.21元朗白衣人施襲,8.31太子防暴警亂棍打市民,迹近「恐怖主義行為」之定義。
**對等武力比例。當警察失信,處事不公,抗爭者不敢報警,「私了」出現,對等武力原則應派上用場,這個準則也是抗爭者批評警方濫暴的準則,相信沒太多人認為警察不能使用任何武力,而是使用任何武力須合符比例,這準則不應雙重標準。
故此,對家口頭的批評,可以言語還擊,不應動手,為之合理對等,也是尊重言論自由的表現;若遇人施襲,原則上可以自衛還手,制服對方;若然市民認為「私了」要用相應高一級的武力,造成「阻嚇」作用,則要考慮具體效果(後段再談)。
**不應傷及無關連人士及機構,例如因為幾個人的行為而針對整個社群或族群,或因為一家公司的股東的太子女言論而針對整個她從來沒經營過的集團,難以說得通。若按同樣邏輯,很快會變成世界大戰,例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最近批評香港示威,豈非要找新加坡的公司裝修?
**就算明知無望也要留下榮光,陳祖為教授提及1943年的波蘭華沙猶太區起義,納粹德軍佔領後,屠殺在即,華沙的猶太人拼死反抗,明知會死得更快,但寧化飛灰,不作浮塵,希望在歷史上「留下三行字」。這種自我犧牲,明知希望渺茫的抗爭,也要自制,因為你既然為尊嚴而戰,不會希望史書上的三行字形容是「暴徒」。Honor implies self-restraint 榮光意味着自制。
以上從行動的底線原則作考慮,同時亦要考慮是否達到相應的效果,武力行為容易有反作用,要綜合衡量是否值得做,持續去做會否增加風險又減低效益。
**象徵式的表態適可而止。有些抗爭為了爭取未有之事,有些抗爭為捍衛受威脅之價值,當中一些抗爭方式乃為了表態,展示意志與象徵意義。部分武力行為,可視作象徵式表態,例如闖入立法會,衝完一次理應不需要有第二次。好些損毀目標店鋪的行為亦同理,表了態、表達了意志、展露了阻嚇力,若不停重複做,被捕風險增加,邊際效益又減少。Be water。
**不要破壞沒有清晰象徵意義的東西,縱使於抗爭者心目中,某些目標商戶或機構罪大惡極,但要留意由於文宣未行,若象徵意義不清晰,大眾不易理解,易有反效果。例如破壞黨鐵升降機,無論有何目的,受最嚴重影響皆屬老弱傷殘,此舉對黨鐵運作影響輕微,卻不利贏取民心。
**留意「私了」武力易失控。「私了」場面,往往氣氛熾熱,難以理性行動,不容太多思考,一人踢一腳「對等回應」,加起來就成為過度的懲罰,容易超越了單純的阻嚇,故「私了」行為,寧輕勿重、寧縱毋枉。
**國際友人不易接受武力。從國際戰線而言,外國勢力雖然「見慣大場面」,香港的武力屬小兒科,但要感召外國勢力的真誠支持,始終和平創意的場面最能動人,激烈武力抗爭的影像未必令國際友人割席,但會令他們減低行動意欲,以效果論並無好處。
在那些烽火連天之夜,鬧市角落,我見過拿着一袋二袋的師奶,凝望損壞了的黨鐵電梯興嘆;又在晚上十時在深水埗遇上一位看似舊樓管理員的肥胖阿伯,他拿重物在簷篷下喘著氣歇息,說地鐵巴士停駛,他不知道如何回家,卻仍然面帶笑容,說多謝關心……
沒有所謂「終極一戰」,這是一場持久戰、民心戰。從這一刻多考慮老弱的處境,煲底除口罩相見的一刻,將會更美好。//
過度的懲罰 在 工程師媽咪的斜槓實驗室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用冥想與自律日記,20天瘦了3公斤,成功擺脫情緒性飲食,全職媽媽在家重啟人生
#減肥 #冥想 #媽媽創業家
有任何問題歡迎寫信給我✉️
jeanchaohelpu@gmail.com
➖➖➖
嗨~我是工程師媽咪Jean,我消失了一陣子,因為發生了很多的事情。我也因此決定要新增一個主題,在我的頻道中,叫做【 #享瘦陪伴聊癒計畫】
今天我想跟各位分享,關於我們如何透過
☑️ 正念飲食
☑️ 自我覺察
☑️重新認識食物與身心的關係
帶著各位享瘦健康,無痛地擺脫身體的負擔,越來越健康。
#無痛的高效減肥法
今天要來聊第一個話題,也是我最近發生的事情。
我因為疫情,小孩在家,壓力值爆表,瘋狂復胖,因為我每天半夜要靠酒精和大量垃圾食物來紓壓,才有辦法入睡⋯⋯🥲
後來我透過日記與冥想,不出門的情況,在20天減重3kg(精準來說是23天減掉3.2公斤)
➖➖➖
當然,在這段期間我看了非常多的相關書籍、講座,包含國外的一些研討會,像是 mind over food, mindful eating 的講座和文章。
#為何想要推廣享瘦陪伴聊癒計畫?
過去的我曾經有四年的體重管理顧問經驗,除了我自身經歷,我也協助過超過一百位的朋友進行體態管理飲食計畫。
我發現很多人在瘦下來後又復胖,並不是飲食方法無效,而是他在 「減重時承受太多身心上的壓力」,導致他達成減重目標後,開始 #報復性飲食,甚至用食物來懲罰自己…
於是我決定重啟我的直播,製作更多內容,想幫助更多為肥胖或健康問題而困擾的人💪
尤其是,無法戒掉過度飲食,或情緒性飲食的朋友們….
👇🏻👇🏻👇🏻
你是不是為了體重、身材、健康感到不安與恐懼?
你是不是討厭現在的自己?
你是不是已經忘了當下的自己到底長什麼樣子?
你是不是一直懷念過去那美好的自己?
你是不是活在過去的某個時刻?
你其實,真的不想面對今天當下的自己。
當你決定要重新站起來,你開始上網尋找各種減肥方法,詢問網友或付費方案⋯⋯
但無論你每次多有自信,這次是最後一次減肥,你一定可以拼命完成目標⋯⋯
過了幾天,你突然發現一切開始失控😨😨😨
肚子餓得失去理性!
運動後全身痠痛無法繼續運動!
然後遇到停滯期,覺得很憤怒為何我這麼拼命,體重卻無法繼續下降!?
#沮喪大於期待😢
於是你開始報復性飲食,決定用食物來彌補受傷委屈的心。你以為,吃著零食泡麵、喝著飲料啤酒的你,是在犒賞與療癒自己。
但事實上,你是在用食物來懲罰自己,為何我又失敗了,我真是爛透了⋯⋯
#每次的啟程
#注定終點站是失敗
你陷入復胖地獄,你對任何飲食計劃失去信心。你花了好多的預算,買教練課,買瘦身產品,各種保健食品,各種健身器材,
結果,這些通通都不適合….
還有沒有任何方法更適合的?
以上故事,不是在說別人,而是描述著,這20年來的我,我是一個為了目標而拼命的人
但我發現
#拼
#並不會帶來成果
身體彷彿有一個屏障,一個設定點,我無論如何努力付出,最終都停在這個設定點⋯⋯
最後陷入情緒地獄,體重開始反彈,你忘了自己做了什麼事,但一切開始失去控制。然後你雖然不甘心,但淺意識的自己,其實接受復胖是必然的成果⋯⋯
#你知道嗎?
曾經身為體重管理的教練的我,我卻恨透了減重這件事情,我成為了只動嘴,身體卻無法力行的業務員。
我恨透自己,為了賺錢而努力維持體態,才能賣出減重計畫⋯⋯
今天我終於能勇敢揭露最痛苦的過去,這些都是真實發生在我身上的慘酷真相💡
-----
今天想跟各位分享,不是任何神奇的減重法,我也不是要推薦我在使用的產品。
我想分享,我在2019年因情緒問題而復胖後,反覆做了無數次減肥,每次都宣告失敗。我總是回到泡麵和啤酒的懷抱。因為我覺得減肥好辛苦需要安撫一下受傷的心,我好可憐,沒有人懂我,這社會病了,誰說一定要瘦才是美?
#其實病的不是社會
#而是我
而這次,我做了什麼事情,讓自己重啟人生。
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知身體與食物的關係,重新認知食物與我的情緒關係。然後透過 #日記與冥想,我在完全沒有情緒壓力,很放鬆的情況下,
20天減掉3公斤,打破了我的第一層屏障💪
其實我減了多少並不是重點!
關鍵是,我覺得自己根本沒有在減肥,而是正在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這是我從未遇過,最輕鬆能改善健康,恢復體態的方法👍🏻
➖➖➖
✨與你分享五個方法,請觀看影片👀
若您喜歡今天的主題,請幫我按讚或訂閱我的頻道。
➖➖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最後想分享幾句話,送給正在努力照顧自己的你:
❤️循序漸進,觀察自己,更愛自己
❤️感恩身體支撐著你的每一天
❤️感恩有乾淨的水,感恩有營養的食物
然後,尋找適合自己的飲食計畫
如果覺得需要有人陪伴,為自己找到適合的環境,
或是找一個願意傾聽並了解你的教練,帶著你一起前進。
👇🏻👇🏻👇🏻
#若您對享瘦陪伴聊癒計畫有興趣
歡迎寫信給我✉️
jeanchaohelpu@gmail.com
也可以在留言處提供您的電子郵件📩
我會主動與您聯繫。

過度的懲罰 在 Ghost Island Media 鬼島之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麻煩不煩 #臺灣監獄 #毒品販賣
早上還在上班,晚上就被抓去關,這一關 … 就是九個月 😵
本集特別獻給目前正在服刑的 Chester,他希望能透過自己的遭遇提醒大家,大麻在台灣真的超級違法!不懂台灣毒品法律,吃虧的是自己,以身試法,代價可能是牢底坐穿。
💣「刑」前說明:
1) 事情的開端:只是幫個忙
2) 我沒有「盈利」
3) 早上上班,晚上被關
4) 可怕的地牢
5) 幫派治理
6) 能睡就睡:關到放棄自己
7) 一罪一罰:10次2克跟1次500克
8) 台灣獄政:不該浪費錢在受刑人身上?
9) 關一趟出來,真的變毒梟?
10) 物資的必要
11) 一切都是假象?
12) 可憐的車手
13) 還沒到快掛掉,都不能保外就醫?
14) 懲罰不能解決問題
15) 輪流解決生理需求(牢裡的「誘惑」)
16) 合法化的重要:黑心大麻
🥦 再強調一次,大麻在台灣真的超級違法,沒有在跟你開玩笑!
➖
👉 Apple Podcast 五星評分+留言+分享:這很重要!可以幫節目排名往上爬~~
👉《大麻煩不煩》訂閱集資中,真心喜愛我們的節目,ㄅ拖 💰💰💰:https://bit.ly/ep34_zec
➖
💡 本節目由 鬼島之音 Ghost Island Media 出品
👉 官網|https://ghostisland.media/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ghostislandme/
👉 IG|https://www.instagram.com/ghostislandme/
➖
💡 製作團隊:
主持 - 李菁琪律師 (有麻煩 Better Call Zoe)
製作人 - 凱西 Cathy Hsu
剪接混音 - 育辰
📩 聽眾信箱|節目合作:web@ghostisland.media
➖
節目聲明:大麻 🥦 雖有神奇療效,過度使用還是會讓你腦袋壞掉。
MB01TB9ZWVWKYSD

過度的懲罰 在 寶瓶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
✨本集重點✨
❶ 意中心理師爲什麼特別為「焦慮」寫一本書 --- 00:52
❷ 焦慮有需要被懲罰嗎--- 03:15
❸ 「過度焦慮」會造成孩子人際與學習上的影響 --- 07:52
❹ 處理焦慮,大人要以「身教」示範 --- 10:4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愛啃指甲、考試流手汗、上學肚子痛、上臺就口吃、分離焦慮、社群憂慮、別人被罵他卻哭、分組就想逃、不斷洗手的強迫行為……
{{焦慮,需要被懲罰嗎?}}
→焦慮無法完全消失,但學會辨識、彈性思考、適切表達,大人跟孩子都一定能與焦慮和平共處。
✨市面少見,專門解決兒童、青少年焦慮的臨床心理專書。✨
焦慮是警訊,提醒我們:
孩子內心在受苦,無法解決,需要我們更細膩去觀察、去瞭解、去協助。
孩子不說,不表示沒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
博客來:https://reurl.cc/Q38d8Z
金石堂:https://reurl.cc/ygxZxa
誠品:https://reurl.cc/D6W9N6
讀冊:https://reurl.cc/VXKZAQ
全台各大書店販售中
#瓶說書23|#王意中|#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