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為什麼會上漲下跌?」
市場先生今天先來說個小故事,
---
小村莊裡有一位老農夫,他在村莊附近經營一片農地以及果園,種植著各種經濟作物。
農夫有一位兒子,
老農夫曾經答應兒子,等退休後就把土地都交給他,
不過兒子無心種地,整天只想要等繼承後把土地賣掉,附近只要有人買賣土地他就會非常上心。
這天,農夫的兒子一大早很興奮的回到家大喊:
「昨天鄰居的農地賣給隔壁老王家了,出價每坪1萬2千元呢!」
小村不算偏僻,但也不是非常精華地段,附近的田地行情價也就每坪1萬元,很少有浮動。
出價1萬2千元,等於比行情漲了20%。
不過老農夫沒理他,現在他還沒退休,所以他說了算。
兒子只能失望地離去。
過了幾天,兒子又聽到消息,
「有建商收購了我們家旁邊的農地,這次出價每坪2萬元呢!」
每坪2萬元,整整比過去行情上漲100%。這下子小村整個熱鬧了起來,許多農戶都把自己家的土地拿出來賣,隔壁老王家趁此賺了一波,讓兒子很羨慕。
「難怪之前隔壁的人會出高價買。」
「一定是這附近有新的都市計畫要進行,我們應該出2.5萬元賣賣看。」
兒子開始打起如意算盤,他一直希望等到接手家裡的土地時,可以把地賣掉就財務自由退休。
這次老農夫當然也沒理他,
兒子覺得非常生氣又懊惱,覺得父親太古板了,竟然錯過這麼好的機會。
回頭看著田裡的韭菜越長越高,他只能無奈地搖搖頭。
於是又過了幾個月,
由於連月下雨導致村中水災,許多農作物都泡湯了。
「唉,現在農地價格跌到只有每坪5千元了,之前2萬元的時候不賣,我就跟你說吧。」
因為淹水因素,建商決定暫時停止計畫重新評估,
附近的土地從2萬元跌到5千元,下跌了整整75%,整整腰斬再腰斬,兒子只能無奈地嘆氣。
老農夫也同樣沒有回應他,忙著處理淹水後的問題。
...
又過了幾年,附近農地的價格又回到了每坪 1萬元左右。
這一天,老農夫終於準備退休,要把土地過戶交給兒子管理。
他語重心長的對兒子這樣說:
「兒子阿,我知道你這幾年都很關心別人可能出價多少買我們家農地,
賣土地我不懂,不過我算一筆帳給你看。」
老農夫把陳舊的帳本拿了出來。
「我們家的農地大概就2000坪,
從你爺爺那繼承來的時候,每年的收成扣掉各種成本,大概也就賺100萬元,養活我們全家大概就剩下不多了。」
「不過經過我這幾十年,把土地改良、建新的溫室、農作物和果樹品種調整,
現在每年扣掉各種成本,包含扣掉給別人和給自己的工錢,大概還可以淨賺500萬元。」
「所以我這幾年還清了各種貸款,也存了一點錢,現在可以安心退休,家裡的土地以後就交給你處理了。」
兒子低頭算了一下,最後低著頭對著老農夫說:
「...現在開始學種田還來得及嗎?」
---故事完---
➡看完這故事,你想到些什麼呢?
在投資裡面,股票或各種資產的價格,
其實就和故事中小村莊土地的價格一樣,有著戲劇性的上下變動。
從這故事中我們可以學到,
造成價格上漲下跌,可以簡單分為兩種原因。
✔1. 看法改變:
例如當有隔壁村的人願意出高價買,甚至有建商出更高價收購村子部分土地。
這導致了價格上漲。
又或者發生了水災,導致人們看壞未來土地成交價格,導致了價格大幅下跌,甚至超出它原有的合理價值。
在投資裡面,大多數人們(更正確說法是"大多數資金")的看法,決定了價格會怎麼變動。
當價格從2萬到剩下5千,下跌75%,其實是從一種看法變成另一種看法。
✔2. 生產力改變:
例如小村莊真的被列入都市計畫,很可能許多土地價值會上升。
又例如當土地的生產力逐漸上升,能夠創造更大價值時,
從老農夫及兒子的角度來看,他們願意接受的價格也會有所不同。
從長期的觀點來看,土地的價值也許會真正發生變化。
當生產力發生改變,價格也會產生對應的變化。
就像能收2萬元租金的房子,和能收5萬元租金的房子,如果其他條件差不多,那麼兩者房價肯定不同。
---
看到這裡,我們理解了價格改變的原因,
但也許你有發現,
決定價格變化的原因,好像並不僅是如此。
➡價格的變動,其實有第二層思考:
✔1. 看法的變化,遠遠領先於生產力改變
生產力改變的確會造成價格改變,
然而現實中,
市場並不會等到生產力真正發生改變後價格才出現變化,
而是早在預期生產力發生改變時,甚至在那之前,價格就更早做出反應。
就像故事中,也許小鎮某一天真的會納入新的都市計畫,
但實際上在當下,土地本身並沒有改變,人們期待的事情也還沒發生,
也許未來真的有某些變化,
但在當下其實什麼都沒有,只是看法在變。
✔2. 人們的看法有時正確,但也有時候會過度的反應
如同在故事中當意外的水災發生,土地價格大幅下跌,
然而水災總會過去,屆時土地依舊是那個土地,
這道理儘管大家都知道,但當下人們依然會有過度的反應,導致土地價格劇烈的下跌。
儘管最終價格會修正漲回去,但當下價格依然會有超出一般理解範圍的變動。
---
理解股價為什麼上漲、下跌的原因以後,這有什麼用呢?
如果你認同上述的看法,
實際上可以想通很多問題。
➡例如:最近股價下跌,我的股票該賣嗎?還是應該加碼?
這時你就可以先思考,改變的到底是看法,還是生產力?
也可以思考自己當初的投資的理由,
是認為生產力未來有機會維持或提升,還是認為未來看法會更加樂觀?
從中就可以想清楚自己該怎麼操作。
➡又例如:未來的股價是否能預測?
常常有個誤解是,認為掌握一些資訊與分析,就能夠用來判斷未來。
但這有兩個問題:
1. 你掌握的資訊如果別人也知道,那當下的價格很可能早就反映未來的變化,
除非你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事,或者價格尚未反映這項資訊,那才有利可圖。
2. 儘管我們能或多或少能對未來的生產力變化有些判斷,
但我們並不能掌握意外發生,也不能夠了解未來人們的看法。
掌握未來人們的看法,
這問題其實就好像是在問:「你知不知道三天後自己心情會如何?」一樣。
也許我們知道未來會有某些事件的可能性比較高,但實際上看法仍是主導了價格的變動。
---
➡最後,幫大家快速總結一下:
1. 股價的上漲下跌,來自人們看法的變動,以及生產力的變化
2. 人們看法的變化,遠遠領先於生產力改變
3. 人們的看法有時正確,但也有時候會過度的反應
4. 我們能對未來生產力做出相對較合理的推估,但我們無法預知意外,也無法預知未來的看法
(本來用詞應該是"資產價格",不過還是說"股價"吧,理解比較簡單)
市場先生想寫這個故事,
是因為近期股市波動比較大,
身邊時常有朋友對自己的投資部位感到困惑。
✔有些人容易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就像故事中的兒子一樣,為了股價上漲下跌時而開心、時而憂慮。
✔有些人關注真實價值,如同故事中的老農夫一樣,他清楚的理解自己的長期價值,因此不為所動。
✔也有些人敏銳的掌握人們看法,就像故事中的隔壁老王一樣,把握時機伺機而動。
(嘿,大家應該都忘了有隔壁老王這個人)
你可以思考看看,自己比較希望當哪一種人呢?
看完這故事後,希望能從中解答一些你的困惑,以及找到自己的方向定位。
希望今天的故事能對你的投資有些幫助。 😊
市場先生 2021.05
#又是一篇長長的故事
#寫了5個小時
#讀完覺得有收穫可以幫我留言
圖:北投溫泉旅館。
近期不能出門了,希望大家疫情下一切平安
農地繼承條件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花了一陣子詢問專業人士,有關囤房稅跟土地活化等問題,年齡從30-70都有,大致上可以整合出一些共同意見,這篇算是意見整理,重謄成一份較有連貫性的說法。
首先,就是年輕朋友最在意的,囤房稅對於打房有沒有效果?答案是:沒有。
請從圖一開始看,這張用電表可以看出,台灣空屋最多的是農業縣市,而不是六都。帳面上數字的空屋,大部分都來自繼承鄉下老屋,也就是你的阿公那一輩住鄉下,你爸來台北打拼,辛苦買了一棟房子,然後阿公這兩年掛了,鄉下老屋就被你爸繼承,帳面上就有了兩棟房屋。
但這棟鄉下老屋基本上已無價值,甚至被農地包圍,距離最近的交通要道與大眾運輸中心,可能車程都要30mins。除非遇到很好的機運,不然繼續擺著幾十年,恐怕也就只是擱著,賣不掉也租不掉。
依照目前資料來看,較多年輕朋友想要居住的六都,空屋最多的問題是房屋老化,超過40年以上的老屋繼續租售,但其居住功能與消防安全實在難以加強,與其砸大錢修築,不如直接把公寓都更成大樓,還可以增加空屋率。
但,最多人擔心的是,這不是會提供炒房的誘因?坦白說,有需求才會炒房,你看過建商炒作開車2小時才能抵達的地方嗎?1小時跟30mins的區域,價格就等比下降了,這從591等房屋仲介網查一查就知道。
對於投資客炒高房價的對策其實不多,想要用囤房稅來處理,效果極低。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你幾棟房子以上才算囤房,有無清楚定義?若清楚明訂第4間以上要課徵囤房稅,也是沒啥用。
一個炒房大戶是炒不起一個區域的,要很多小炒家才玩得起來,對這些持有房屋個位數的炒家來說,大不了找家人當人頭持有。對有十位數的大戶來說才會痛,但說要有多痛,取決你的稅率,稅率若沒有高到炒房的利潤,也是沒有用,但要高到多少才叫做合理?
另一個方案是,把囤房標準,從個人擴及家人,這也有幾等親的標準,而且非常容易打到無關人。設想一家4兄弟,總共8間房,這算合理還不合理?每人平均2戶,似乎不算囤房,但實際上是3人各有1間,剩下1人有5間,他就算囤房,你要怎樣確保可以課稅到他,以及不會讓他分散房屋給家人持有。
我們現在合併第二張圖來看,可以發現雙北的空屋率低於10%,鄰近的桃園與基隆超過10%,但房價所得比幾乎只有雙北的一半。這說明了北部地區不是空屋不夠多,是人們不想住得離雙北太遠。若拿桃園當作例子,我們會發現桃園的房價也是跟交通設施有完全正相關,距離交流道與軌道建設超過30mins以上的地區,房價相較之下幾乎是一半而已。
若要增加雙北地區的空屋供應,擴大生活圈機能來看,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擴大交通建設,把桃園南北多兩條軌道運輸串起來,讓人們可以用不到1小時的時間抵達雙北,不然怎樣打房都沒有用,需求就是在那邊。
另一條路就是工業區的30年計畫,也可以稱小型的區域平衡。從基隆到桃園,算是北部生活圈的範圍內,小型工業區還是很多,有不少閒置工業區土地沒有開發。這些工業區土地不是沒人要租,是地主不想要租,他們想要的是變更地目,等待政府的大型開發案,一次賺他個十億八億,所以寧可閒置,組團體遊說政府開發,也不肯出租。
這不是不可能,馬英九時代還真的讓步過,桃園航空城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先畫了大餅,規劃未來是自經區,讓每個地主都寧可等,也不要出租土地。這有兩個副作用,一個是閒置土地與廠房太久,形成治安死角,另一個是人口被推到市區,更加擁擠。
解決方案是,推動工業區土地閒置稅,沒有出租超過一定時間,就課以重稅。逼地主將土地活化使用,即使短期倉儲出租也得做。目的在於,讓工業區重啟機能,增加勞工就業機會,一旦工作機會變多,相關消費店家也會變多,10年後就會有勞工住宅的需求,依法規就得要設立學校跟公家機關。也就是我上一篇提到的產業聚落發展模式,只是這次由政府側面推動。
對地主來說不見得是壞事,長期出租會有固定收入,而20年後產業聚落興起,白領階級會推動此區的住商發展,屆時順水推舟參加都更,轉成住商大樓,也可以達到原本的目的,只是花很久時間而已。但就以國家整體角度來說,總比硬劃設開發區,吸引大量投資客炒房,然後賣不掉形成鬼城,還卡住大筆資金無法流動來得好。
不過,以上的說法是著眼在北台灣的開發,國家整體角度來說,國土規劃與區域平衡會比較好。像是柯文哲說甚麼首都生活圈,基本上就是只講好的不講壞的,世界上的大都市多是自然形成,在區位適合的條件下茁壯,洛杉磯整個生活圈將近3分之1個台灣,溫哥華人口只有雙北一半,生活圈面積兩倍以上不止。
要拿東京都當例子,也得看看人家周邊支撐的衛星都市有多少,地理環境與交通如何,以現在的狀況來說,台北人應該積極的開發金山、萬里、瑞芳與八里吧?怎麼看來沒多少人提過的樣子,更不要提多丘陵地形的困難。要弄首都生活圈,更快速的方法倒是有一個。
遷都到台南,把雲嘉南高全部整合進去。平原遼闊不用說,有足夠的地方夠我們玩模擬城市與鐵路大亨,重新設計規劃一個超巨大的新首都,保證花的錢會比把北部丘陵地弄成世界奇觀來得省。不想圖利南部人,那不然遷都到我老家桃園,還沒開發的空地比台北市多的多,平坦又不會遇到火山跟地震危險,重新規劃的潛力鐵定高於台北,為何不?
咳咳
我的意思是,囤房稅跟首都生活圈這些,長期效益遠遠不如你新都市開發,以及國土重劃。中期來說,拉多條軌道建設,輕軌啥米都好,延伸到新北的偏鄉或是桃園的沿海區,都還有促進區域發展的效果。就算短期好了,你不如成立物業管理中心,把大量租房統一管理,或是發放年輕夫婦或是單身的租屋津貼,也還是比單純打房來得快。因為就算現在台北市房價腰斬,年輕朋友還是買不起。
除非我們要共產主義,直接宣布每人最多持有1間房,超過的就沒收,公家配發給大家,要嗎?
農地繼承條件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花了一陣子詢問專業人士,有關囤房稅跟土地活化等問題,年齡從30-70都有,大致上可以整合出一些共同意見,這篇算是意見整理,重謄成一份較有連貫性的說法。
首先,就是年輕朋友最在意的,囤房稅對於打房有沒有效果?答案是:沒有。
請從圖一開始看,這張用電表可以看出,台灣空屋最多的是農業縣市,而不是六都。帳面上數字的空屋,大部分都來自繼承鄉下老屋,也就是你的阿公那一輩住鄉下,你爸來台北打拼,辛苦買了一棟房子,然後阿公這兩年掛了,鄉下老屋就被你爸繼承,帳面上就有了兩棟房屋。
但這棟鄉下老屋基本上已無價值,甚至被農地包圍,距離最近的交通要道與大眾運輸中心,可能車程都要30mins。除非遇到很好的機運,不然繼續擺著幾十年,恐怕也就只是擱著,賣不掉也租不掉。
依照目前資料來看,較多年輕朋友想要居住的六都,空屋最多的問題是房屋老化,超過40年以上的老屋繼續租售,但其居住功能與消防安全實在難以加強,與其砸大錢修築,不如直接把公寓都更成大樓,還可以增加空屋率。
但,最多人擔心的是,這不是會提供炒房的誘因?坦白說,有需求才會炒房,你看過建商炒作開車2小時才能抵達的地方嗎?1小時跟30mins的區域,價格就等比下降了,這從591等房屋仲介網查一查就知道。
對於投資客炒高房價的對策其實不多,想要用囤房稅來處理,效果極低。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你幾棟房子以上才算囤房,有無清楚定義?若清楚明訂第4間以上要課徵囤房稅,也是沒啥用。
一個炒房大戶是炒不起一個區域的,要很多小炒家才玩得起來,對這些持有房屋個位數的炒家來說,大不了找家人當人頭持有。對有兩位數的大戶來說才會痛,但說要有多痛,取決你的稅率,稅率若沒有高到炒房的利潤,也是沒有用,但要高到多少才叫做合理?
另一個方案是,把囤房標準,從個人擴及家人,這也有幾等親的標準,而且非常容易打到無關人。設想一家4兄弟,總共8間房,這算合理還不合理?每人平均2戶,似乎不算囤房,但實際上是3人各有1間,剩下1人有5間,他就算囤房,你要怎樣確保可以課稅到他,以及不會讓他分散房屋給家人持有。
我們現在合併第二張圖來看,可以發現雙北的空屋率低於10%,鄰近的桃園與基隆超過10%,但房價所得比幾乎只有雙北的一半。這說明了北部地區不是空屋不夠多,是人們不想住得離雙北太遠。若拿桃園當作例子,我們會發現桃園的房價也是跟交通設施有完全正相關,距離交流道與軌道建設超過30mins以上的地區,房價相較之下幾乎是一半而已。
若要增加雙北地區的空屋供應,擴大生活圈機能來看,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擴大交通建設,把桃園南北多兩條軌道運輸串起來,讓人們可以用不到1小時的時間抵達雙北,不然怎樣打房都沒有用,需求就是在那邊。
另一條路就是工業區的30年計畫,也可以稱小型的區域平衡。從基隆到桃園,算是北部生活圈的範圍內,小型工業區還是很多,有不少閒置工業區土地沒有開發。這些工業區土地不是沒人要租,是地主不想要租,他們想要的是變更地目,等待政府的大型開發案,一次賺他個十億八億,所以寧可閒置,組團體遊說政府開發,也不肯出租。
這不是不可能,馬英九時代還真的讓步過,桃園航空城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先畫了大餅,規劃未來是自經區,讓每個地主都寧可等,也不要出租土地。這有兩個副作用,一個是閒置土地與廠房太久,形成治安死角,另一個是人口被推到市區,更加擁擠。
解決方案是,推動工業區土地閒置稅,沒有出租超過一定時間,就課以重稅。逼地主將土地活化使用,即使短期倉儲出租也得做。目的在於,讓工業區重啟機能,增加勞工就業機會,一旦工作機會變多,相關消費店家也會變多,10年後就會有勞工住宅的需求,依法規就得要設立學校跟公家機關。也就是我上一篇提到的產業聚落發展模式,只是這次由政府側面推動。
對地主來說不見得是壞事,長期出租會有固定收入,而20年後產業聚落興起,白領階級會推動此區的住商發展,屆時順水推舟參加都更,轉成住商大樓,也可以達到原本的目的,只是花很久時間而已。但就以國家整體角度來說,總比硬劃設開發區,吸引大量投資客炒房,然後賣不掉形成鬼城,還卡住大筆資金無法流動來得好。
不過,以上的說法是著眼在北台灣的開發,國家整體角度來說,國土規劃與區域平衡會比較好。像是柯文哲說甚麼首都生活圈,基本上就是只講好的不講壞的,世界上的大都市多是自然形成,在區位適合的條件下茁壯,洛杉磯整個生活圈將近3分之1個台灣,溫哥華人口只有雙北一半,生活圈面積兩倍以上不止。
要拿東京都當例子,也得看看人家周邊支撐的衛星都市有多少,地理環境與交通如何,以現在的狀況來說,台北人應該積極的開發金山、萬里、瑞芳與八里吧?怎麼看來沒多少人提過的樣子,更不要提多丘陵地形的困難。要弄首都生活圈,更快速的方法倒是有一個。
遷都到台南,把雲嘉南高全部整合進去。平原遼闊不用說,有足夠的地方夠我們玩模擬城市與鐵路大亨,重新設計規劃一個超巨大的新首都,保證花的錢會比把北部丘陵地弄成世界奇觀來得省。不想圖利南部人,那不然遷都到我老家桃園,還沒開發的空地比台北市多的多,平坦又不會遇到火山跟地震危險,重新規劃的潛力鐵定高於台北,為何不?
咳咳
我的意思是,囤房稅跟首都生活圈這些,長期效益遠遠不如你新都市開發,以及國土重劃。中期來說,拉多條軌道建設,輕軌啥米都好,延伸到新北的偏鄉或是桃園的沿海區,都還有促進區域發展的效果。就算短期好了,你不如成立物業管理中心,把大量租房統一管理,或是發放年輕夫婦或是單身的租屋津貼,也還是比單純打房來得快。因為就算現在台北市房價腰斬,年輕朋友還是買不起。
除非我們要共產主義,直接宣布每人最多持有1間房,超過的就沒收,公家配發給大家,要嗎?
農地繼承條件 在 農地分割條件與限制(二)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本集討論農業發展條例第16條第二款耕地例外可分割7項 條件 #耕地分割##耕地分割例外 條件 #| 劉淑琴講師|台中市土地利用學會理事陽光地政士事務所不動產 ... ... <看更多>
農地繼承條件 在 我幫朋友問他父親過世繼承它爸的農地與農地上未保存登記建物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台灣的農地若不能蓋房子,價值就很低,要伸請建物條件嚴苛,所以現在上面既有建物,當然一定要保留,絕不可拆。 台灣房屋稅應該很低吧! 稅應該是要續繳, ... ... <看更多>
農地繼承條件 在 正業地政士聯合事務所- 繼承農地五年內移轉須補稅... - فيسبوك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依據遺產及贈與稅法規定,遺產中作農業使用的土地及地上農作物,可免徵遺產稅,不過必須列管五年,若繼承人在五年內將該筆農地移轉,就不符免徵條件,國稅局將會追回稅款。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