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孟郊:高天厚地一詩囚
歷史春秋網
作者:王開林
眷眷者,慈母之意。拳拳者,遊子之情。《遊子吟》總共三十字,竟無一字不是催淚彈。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十歲前,孟郊喪父,他與兩個弟弟孟酆、孟郢由母親裴氏辛苦養大。在這個單親家庭裡,父恩天高,已摸不著邊際;母愛地厚,才立得住單薄的身體。
孟郊,這位大唐詩人,以詩風矯激而著稱。一千二百年來,無數遊子的淚水都源自他的筆下!我猜想,他寫完那首《遊子吟》後,一定泣不成聲,頃刻間淚濕襟袖。
年輕的孟郊抱負不凡,他揮灑筆墨,徬彿運斤成風,全是顧盼自雄的豪言壯語:「丈夫四方志,女子安可留?」還未見識世路上的風波險惡,還未遭遇命運之神一記小指頭的輕敲,此刻,他胸中跳蕩的是一顆將以有為的少年心。
我願分眾泉,清濁各異渠。
我願分眾巢,梟鸞相遠居。
此志諒難保,此情竟何如?
「情」也好,「志」也罷,日後皆與世事圓枘方鑿,難以吻合。善惡相羼,美醜莫辨,最是人間常景,誰能了了分明?誰又能獨秉公正?濁水遍地橫流,梟鳥盡佔高枝,清泉因此遠避,鸞鳳為之低徊。孟郊是赤子,也是痴子,他對外面的世界抱有極高的期望值,認定「物皆備於我也」,徬彿舉目可見,唾手可得,殊不知,海面雖遼闊,可取飲者無一勺。
現實有時比盛氣凌人的繼母更冷漠,也更苛刻。年逾不惑,孟郊遵從母命,遠赴京師。大唐禮闈的門檻比踵其後塵的任何朝代都要高得多,滿打滿算,單科進士名額不足三十人。李白不肯嘗試,是明智的。杜甫偏不信邪,結果在京師困居十載,飽嘗悲辛,苦無所獲。
孟郊的運氣如何?他一入長安,空手而返;再游西京,鎩羽而歸。似乎命中注定,他面前不會出現一條平坦的仕途。只能放歌詠詩,「劌目鉥心,鉤章棘句」,「神施鬼設,間見層出」,一腔怨氣化作滿紙哀聲:「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誰言春物榮,獨見葉上霜。……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劍傷!」
忽忽多年,懷才不遇,孟郊對於冷酷的現實有了切膚之痛,「惡詩皆得官,好詩空抱山」。他索性結廬嵩岳,過起了白雲為田、絳雪為飯的隱居生活。衣褐懷寶者,既然得不到當途者的賞識,那就將一腔孤憤訴與群山去聽:「本望文字達,今因文字窮。影孤別離月,衣破道路風。」
在大唐帝國,貧寒書生的出路有限。倘若孟郊的政治前途受阻,就多半會淪為涸轍之鮒,那頂「詩人」的桂冠固然光鮮好看,但它兌現不了現世的安穩。一方面,命運薄待孟郊;另一方面,則給他補償。儘管時乖運蹇,孟郊有志難伸,但他與韓愈結下的深厚友誼不失為高山流水的華彩樂章。
孟郊比韓愈年長十七歲,按理說,這條代溝又寬又深,然而他們一見如故,惺惺相惜,結為了比忘年之交更好的忘形之交。在唐人傳奇《龍城錄》中有一則《韓退之夢吞丹篆》,可謂奇談:「退之常說,少時夢人與丹篆一卷,令強吞之,傍一人撫掌而笑,覺後亦似胸中如物噎,經數日方無恙,尚可記其一兩字筆勢非人間書也。後識孟郊,似與之目熟,思之乃夢中傍笑者,信乎相契如此。」人生如夢?人生如戲?人生如傳奇?命運歸定數,情誼續前緣?信也由你,不信也由你。
韓愈二十五歲登進士第,此後數年,參加過三次吏部考試,均未能通過銓選,他的官運如何?尚在未定之天。孟郊羈旅長安,一介布衣,詩才固然不薄,但要在仕途上軟著陸,找尋到一個可靠的落腳點,殊非易易。韓愈在京師大名鼎鼎,毅然以古文運動的旗手自任。他為孟郊延譽,難度很小。他為孟郊解憂,難度很大。
韓愈的神作《與孟東野書》述及了兩人的知己之情:「與足下別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懸懸於吾也。……吾言之而聽者,誰歟?吾唱之而和者,誰歟?言無聽也,唱無和也,獨行而無徒也,是非無所與同也,足下知吾心樂否也。」若非至交,無此深言。精神吸引,靈魂映照,世俗的計慮盡拋,方有此一番告白。
韓愈賦詩《醉留東野》,其真摯熱烈的情誼於字裡行間呼之慾出:「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吾與東野生並世,如何復躡二子蹤?……我願身為雲,東野變為龍。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
杜甫一生寫過《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傳世的詩篇,韓愈對其風義景慕不已,但他也扼腕嘆息:李、杜二位前賢未能常相過從,遂成千古憾事。
憂戚傷人,勝過鉛刀割肉。孟郊之憂是謀生,孟郊之戚是落第。莫非長安真就不是他安身立命的福地?沒有上策,只有中策,韓愈送孟郊去謁見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貧寒書生做幕僚可算一條入仕的捷徑,倘若能得到封疆大吏的力薦,袞袞諸公或許會對他另眼相看,頂不濟,生活總歸有個著落。臨別時,韓愈再三慰藉好友,賦詩鼓勵道:「卞和試三獻,期子在秋砧。」卞和獻玉,稀世之寶無人識得,被誣為欺君而慘遭刖足之禍,可說是天下有名的苦人兒,但他最終獲得了楚王的接納,所獻之玉也被視為天下重寶。韓愈用這個典故激勵孟郊,是提醒他:衣褐懷玉者終必有遇。
命運肆虐,禍不單行。孟郊三次得子,一一夭殤。落第之悲尚可轉念,失子之慟如何釋懷?至此,孟郊被逼入了「積怨成疾瘳,積恨成狂痴」的絕境。
總會有否極泰來的那一天,天公鐵石心腸,也有歇手消停的時候。貞元十二年(796),孟郊四十六歲,終於榮登進士第,喜赴瓊林宴,置身在一群志驕意滿的青年人當中,其滿頭華發格外引人注目。這一天,他等待得實在太久了,徬彿等待了整整一百年。孟郊賦詩《登科後》,意氣洋洋,但知情人讀了無不為之泫然淚下。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宋人尤袤的《全唐詩話》評論此詩:「一日之間,花即看盡,何其遽也。」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據此而議,更進一層:「識者亦證其氣度窘促。卒漂淪薄宦,詩讖信有之矣!」莫非真的是「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居然連長安城的鮮花也不可一日看盡。李白朗吟「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同樣晚運不佳,這似乎又額外添出了一個強有力的佐證。
一生中,孟郊難得有如此極情盡興的日子,夙願已酬,懸而未決的功名終於到手,真是莫大的慰藉,在老母親裴氏眼裡,這不僅勝過人間的錦衣玉食,而且勝過仙界的靈丹妙藥。
四年後,孟郊出任溧陽尉。城東,古木蓊鬱,孟郊常去林中,棲息在積水旁,飲酒彈琴,徘徊賦詩,終日不倦。他厭煩曹務和案牘,請人代理,將自己那份微薄的薪水分給對方一半,終於窮到辭職。此後,由韓愈舉薦,孟郊追隨尚書留守鄭餘慶,輾轉數地,依舊沈淪下僚,毫無起色。正如韓愈所言,「物不得其平則鳴」,孟郊歷盡坎壈之後,昔日的樂觀悉數歸零。「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男兒久失意,寶劍亦生塵!」他怨恨命運,悵觸西風,終極的解決之道,唯有幡然覺醒。
「願存堅貞節,勿為霜雪欺!」從迷失的地方回到原點,孟郊依舊貧寒,依舊孤苦,但他參透了生之榮枯,心境遂如一泓秋水,波瀾不興。昔年,孟郊憤然絕叫過「我欲橫天無羽翰」,現在想來,皆因心中迷障太多。天穹猶如一張大幕,受苦的靈魂匍匐在蒼茫的原野上,吮吸清露,踐履嚴霜,就算所有的夢想凋落於眼底,只要能找到內心的寧靜,即可瞬間脫困。既然孟郊以鳳鳥自居,以俗世的功利為羅網,他久在羅網中苦苦掙扎,又豈能自由翱翔?
所有滴落的同情之淚都無法逆流到唐朝去,否則,它們將匯成大河,載起一葉又一葉擱淺之舟。孟郊病逝於元和九年(814),韓愈召詩人張籍會哭,出葬前,張籍說:「先生揭德振華,於古有光。賢者故事有易名,況士哉!如曰貞曜先生,則姓名字行有載,不待講說而明。」眾人無異詞,於是朋友們私謚孟郊為「貞曜先生」。孟郊的忘年詩友賈島賦詩《哭孟郊》,頗有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意思,其中那句「故人相吊後,斜日下寒天」,讀者品咂再四,苦澀無比。
蘇東坡能夠在豪放派與婉約派之間從容來去,衣不沾塵,鞋不沾土,這門絕技罕有傳人。他瞧得起隱逸派,迷戀陶淵明的詩歌,無以復加,但他不喜歡苦吟派,對於孟郊的詩歌不無微詞,「初如食小魚,所得不償勞。又如食蟚蟹,竟日嚼空螯」。誠然,依照美食家的標準來欣賞孟郊的詩歌,不免大失所望,他的詩歌太苦澀,太生冷,能供人大快朵頤的「魚肉」、「蟹肉」少得可憐。孟郊的詩歌更像是毫不起眼的芥末,待它把你辣得倒吸一口涼氣,淚水奪眶而出,頓時忘記了盤中的魚和蟹,才會覺得它真強,認為它極好,微量品嚐才是王道。
金朝詩人元好問作《論詩絕句》三十首,其中一首針對孟郊:「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江山萬古潮陽筆,合臥元龍百尺樓。」有人說,這是對孟郊的貶低。也有人說,孟郊就是詩囚,評價恰如其分。其實,做詩聖、詩仙、詩魔也好,做詩囚、詩丐、詩癲也罷,匆匆都是一生。千古愁也得放下,萬古悲也得放下。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孟郊
辛棄疾朝代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古人有臉書 #他們會在臉書上寫什麼
#唐宋詞的情感世界 #當文學遇上心理學
曾經的我,非常喜歡國文。
國中的第一堂國文課,我們讀「夏夜」,楊喚這首不到四百字的新詩。沁涼的插圖搭配詩句,是深藍色的漸層,是我仍印象深刻的第一件事。
第二個印象深刻的,是國文老師手上的課本。不是深藍的漸層,而是密密麻麻,超過千字的註解。
第二課、第三課、第四課⋯⋯不只第一課是這樣,不管作者來自什麼朝代、什麼背景,他們作品裡的一字一句,在老師眼中似乎都藏著沒說完的故事。也許是修辭、常見錯別字,又或者是哪幾句話裡,作者其實隱約透露著什麼沒有言說的感受。這讓我非常崇拜老師,好像洞察人心的翻譯機一樣,讓我們更能讀進一篇作品之中。
閱讀《唐宋詞的情感世界》一書時,突然想起剛剛那些回憶。同時,我突然發現,我現在從事的心理師工作,其實和當年老師在課本上做的事,有所呼應:
#我們都在試著透過這些現有的素材,
#試著去靠近一個人。
正如國文老師所做的,試著透過文字,去靠近寫出這篇文章的作者,在那個時空背景中,他為何難過、為何哀愁,又為何喜悅?
有時,老師對課文的分析有規則可循,我們學著學著會了,嘴上也能說著幾句。「啊!這裡是頂真、哪裡是譬喻」。但更多時候,老師的分析似乎沒那麼多規則可循,反而是更偏向情感面的,透過同理心感其(作者)所感,而悟出作者內心的聲音。
這種透過既有線索,試著看出對方未明言的弦外之音,正也是心理師工作的重要任務。透過案主的話語、動作、行為反應,我們從這僅有素材中,試著去靠近、感受、認識,與理解對方。
與此同時,心理師也時常會因為個案分享的故事而深受感動。英文字「touched」的「感動」之意,正是指我們內心也被觸碰到的感覺。也許,是某個決定改變的時刻;又或是某天,個案勇敢跨出舒適圈的作為⋯⋯諸如種種,總讓我一再感受到生命本身的不可思議。
而這種感動,其實未必只有心理師才能體會。我發現,各式各樣的創作,其實都是一種我們能「被感動」、「被碰觸」的好素材。
人類喜歡聽故事的天性,從古至今沒有變過。於是,我們追朋友臉書,想知道他最近怎麼了。我們在IG上看照片,猜想朋友的近況。
在閱讀《唐宋詞的情感世界》時,我打趣的猜想,這一篇篇唐宋詞,應該就是在遙遠的古時,這些作者在「古人版臉書」上的發文吧!?
只是,因為語言與語法上上的隔閡,使得我們覺得這「古人版臉書」不那麼有趣。當然,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因素,應該是因為我們每次看到這些古文時,都想起了要考試的回憶。
乍看之下,《唐宋詞的情感世界》好像是「國文課本」。但細讀之後,我認爲這更是一本「一位國文老師與古人的對話集」,作者劉少雄就像以前我敬佩的老師一樣,為我揭開這些古文背後的喜怒哀樂與人性。翻開〈蝶戀花〉,我們看見的是人類本性「執著」的一面;翻開〈玉樓春〉,作者提醒我們要好好享受生活、把握當下;翻開〈菩薩蠻〉,你知道觸景傷情是人性的一部分⋯⋯
讀古文,就像是看古人的臉書。他們藉由創作整理自己的生活與人生,其實跟我們每天在手機上做的事情差不多。只是,貼文若沒機會被閱讀與理解,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所以,來讀點古文吧!在心裡把這些古人「活生生」地想像出來,就像你臉書上的好友一樣。讀讀他們的人生故事;儘管時空不同,但古人與今人仍有不少「交集」,我們都有七情六慾、有煩惱也有快樂;不管你是國文老師、心理師、蘇東坡,還是辛棄疾,我們都一樣。
所以,讀古文,你也許能找到慰藉,知道自己不孤單。在空中,我們與前人進行某些會心交流。你會在古文中看到自己,更多時候,還有機會找到一些人生難題的解答(畢竟,古人也曾煩惱過類似的問題,只是形式不同)。
我不是那麼懂文學,但我略懂人性。
推薦讀者讀讀古文,
一起從文學裡,看見人生的各種樣子。
--
關於《唐宋詞的情感世界》這本書:
🏷臺大中文系及通識課程最受歡迎的詩詞教授劉少雄至情力作。
🏷精選40位詞人、120闋詞,以16個單元主題,探討近60種幽微深邃的生命情態,認識人間情愛的多種面貌。
🏷回到感官世界,以情感喚起情感的全身心參與、沉浸式閱讀,細膩體會詞中的聲色之美、言外之意。
🏷像看電影一樣讀詞,在如鏡頭般一幕一幕的推進中,走進詞人時空,心歷其情其境,和作家所見所感。
🏷為現代人的情緒出口而寫。當我們變得只會用貼圖、按讚來表達情感時,就從讀一闋詞來尋回心靈的敏銳吧。
🏷深度理解詞中的情緒語言,什麼是惆悵?什麼是斷腸?什麼是銷魂?真正進入唐宋詞,也真正進入了我們自己。
本書作者:劉少雄
出版社:遠流粉絲團
辛棄疾朝代 在 Dr. A-ba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篇文章早在去年十月底,得到磺溪文學獎時就想寫了。事隔兩個多月,中間發生了許多事情,心境也不同,所以大概內容也不同吧。『誰在,說話』,也衍生出姊妹作『在我腦海的聲音』,這兩部作品從去年入圍文化部優良電影劇本獎後,陸續又得了兩灣青年網路文學大賽優秀獎,磺溪文學獎優勝,目前也進入在兩岸新媒體原創文學大賽的複賽。從偶像吳洛纓老師手中接過獎項還滿特別的,也很抱歉讓老師看到的是未經修飾的拙劣版本。頒獎典禮後跟吳老師私聊,她說她跟另一位評審瞿友寧當初看到入圍者的影片時,就覺得這故事中的精神病主角,八成就是寫我自己,這我完全不否認,哈哈。老師不知從哪得知我也有接廣告和戲劇,就說我可以寫個自己也能演的故事,嗯,目前就是朝這方向邁進中,不過我也想演老師的戲啦。
這個故事中有一句話「當你跟99%的人不一樣的時候,你就會被判定是有病的」,原本是套用在精神疾病患者,但磺溪文學講頒獎典禮剛好跟同志大遊行撞日,讓我想到,似乎這也能與同志的情形相符合?同志是少數,可是同志婚姻的權益卻是必須通過以異性戀為多數的社會的認同。我們的社會,是用多數人的價值觀所定義的,所以當你處在不平衡的天平的另一邊,你勢必是先被犧牲的一群。這議題甚至可以擴大到兩岸政策,台灣人民在國際上的權益,並不是由台灣人民決定的,而是中國大陸政府,因為「你不是個國家」,「你不是正常的」。當你的權益,當你的正常與否,不是由你自己所決定,而是從沒與你站在天平同一側的人來定奪時,那是很令人無奈且悲哀的,你甚至必須做些什麼,來「討好」他們。
劇本在去年三月,文化部辦的媒合會上就有製作公司找我談了,也聊了將近十個月,過程是愉快的,不過我最後還是因為雙方對故事的願景和想法不同而決定暫時撤案。但我還是很感謝有人看到這個劇本的價值,我喜歡故事的核心價值,卻不喜歡它長成的樣子,所以我還得大大修改它,給它個全新的樣貌。
去年去了兩趟大陸,一次北京,一次杭州和上海,接觸了一些大陸的媒體工作者,例如出版羋月傳的浙江文藝,他們說他們很喜歡台灣作家,因為台灣作家比較有創意,縱使大陸的文字工作者可能是台灣數十倍,但台灣作家總是有天馬行空的發想。然而他們又告訴你,你的題材在大陸不能用,你的題材踩到禁令。這其實是相矛盾的,台灣作家的創意,很多就是踩在中國大陸的禁忌底線上來體現的,我們寫了他們不敢挑戰的議題,可是這份創意,卻又無法被付諸實行。
去了發行『我的少女時代』和『聶隱娘』等,中國大陸最大的發行商華策參訪,我特別問了他們關於這些禁令的看法。他們說,他們也覺得因為禁令而讓有些好片不能上映很可惜,例如韓國片『熔爐』,而他們甚至沒聽過台灣去年唯一破億的『紅衣小女孩2』,只因為它是鬼片,是禁片。他們說,所有影片必須傳遞正能量。說真的,聽完後,我沒有想在大陸尋求拍片的慾望了。
很可惜,台灣有的是創意,大陸有的是錢,如果兩方能結合資源,勢必能創造比好萊塢更大的市場。然而你要在大陸拍片,卻又要捨棄台灣的創意,想兼顧台灣的創意,就又拿不到大陸的資金。台灣拍片很艱辛,所以只能靠拿政府輔導金,偏偏你沒背景沒經歷,沒人要「輔導」你。而民間贊助,很抱歉,大多數有錢的民間企業,也都同時在大陸有置產,一旦你的影片觸碰到大陸禁忌,不能上片,就沒人要投資你,所以你只能寫一些,乏善可陳的故事,目的只為了在大陸順利上片。就像去年破大陸票房紀錄的『戰狼2』,那樣的大場面,所有打鬥,爆破都來真的,可是整部片幾乎沒任何內容,淪為一部政令宣導片。中國的強盛舉世皆知,真的不需要多一部片來告訴我們這個事實。
以下我列出幾個我所知道的中國禁令,而實際禁令,遠比我寫的多更多:
(1)警察和政府官員必須是正義的一方,絕不可能貪污和作姦犯科。
(2)世界上沒有鬼(所以『安娜貝爾』『紅衣小女孩』在大陸不能上),頂多有妖怪,(所以『聊齋誌異』的鬼全成了妖,『倩女幽魂』的小倩到大陸成了妖狐,不再是人鬼戀,而是人畜戀),而且妖怪要不得好死。
(3)處女初戀不能有好結局,不能跟初戀情人在一起(所以『我的少女時代』『那些年』如果最後男女主角修成正果,大概就不能上啦)。
(4)不能架空歷史(也就是不能虛構一個朝代,其實『後宮甄嬛傳』原著小說是寫一個不曾存在的朝代,當初為了拍電視劇,才套到清朝),也不能偏離史實(例如不能把曹操變成忠臣,關羽變成壞人)。
(5)不能穿越時空,怪力亂神(像『步步驚心』這類題材現在也不能拍了,而最常被用來解套的方式,就是讓主角做了個夢,例如『太子妃升職記』)。
(6)同性戀萬萬不可(側面消息,『上癮』的男主角黃景瑜,也確定幾乎被完全封殺了,另一較低調的男主角許衛洲,頂多發唱片,戲劇發展也難了)。
(7)不得以犯罪行為為主題(所以『盜墓筆記』拍成戲劇,主角群從盜墓為目的,變成了保衛國家寶藏)。
是的,許多禁忌根本荒謬至極,也很容易讓創作者一不注意就踩到禁令。所以華語片不是發展不起來,只是有太多禁忌,讓我們跟好萊塢相比,相形失色,真的真的很可惜,明明技術,資金不輸人,卻是在創意和類型上,大大缺乏。很多人說,台灣電影很難看,故事很爛,如果可以,誰不想寫一部『復仇者聯盟』那樣的大製作,問題是沒錢啊,想要有錢,通常只能往大陸找,偏偏大陸禁忌那麼多,你也不可能要你的贊助商,放棄中國大陸這最大的華語片市場,畢竟沒人想做賠本生意。
也因為如此,台灣的戲劇題材越來越僵化,為的是讓影片順利在中國大陸播映,最後我們拍的片子,跟大陸拍的片子毫無差異了,差只差在有無京片子。然而台灣最有價值的是什麼?誠如我上面一再強調的,就是創意,一味地向大陸市場靠攏,那就是失去台灣的獨特性。這一年來接觸很多大陸朋友,他們其實對台灣是親切的,因為他們覺得台灣是中國的一份子(雖然我知道多數台灣人可能不認同),對他們而言,台灣是非常特別的一個存在,有許多相同,也有許多相異之處。坦白說,就是這些相異處,讓台灣不一樣。如果台灣只為了迎合市場,而捨棄自己的不同處,那台灣在中國看起來,也就不過是個一點都不特別的省份,一個島嶼(就像海南島一樣),沒什麼值得關注的。所以,保留台灣的特點,發展出不同的影視產業,或許是唯一的活路。
#吳洛纓老師
#磺溪文學獎
#優良電影劇本
#兩岸青年網路文學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