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人有臉書 #他們會在臉書上寫什麼
#唐宋詞的情感世界 #當文學遇上心理學
曾經的我,非常喜歡國文。
國中的第一堂國文課,我們讀「夏夜」,楊喚這首不到四百字的新詩。沁涼的插圖搭配詩句,是深藍色的漸層,是我仍印象深刻的第一件事。
第二個印象深刻的,是國文老師手上的課本。不是深藍的漸層,而是密密麻麻,超過千字的註解。
第二課、第三課、第四課⋯⋯不只第一課是這樣,不管作者來自什麼朝代、什麼背景,他們作品裡的一字一句,在老師眼中似乎都藏著沒說完的故事。也許是修辭、常見錯別字,又或者是哪幾句話裡,作者其實隱約透露著什麼沒有言說的感受。這讓我非常崇拜老師,好像洞察人心的翻譯機一樣,讓我們更能讀進一篇作品之中。
閱讀《唐宋詞的情感世界》一書時,突然想起剛剛那些回憶。同時,我突然發現,我現在從事的心理師工作,其實和當年老師在課本上做的事,有所呼應:
#我們都在試著透過這些現有的素材,
#試著去靠近一個人。
正如國文老師所做的,試著透過文字,去靠近寫出這篇文章的作者,在那個時空背景中,他為何難過、為何哀愁,又為何喜悅?
有時,老師對課文的分析有規則可循,我們學著學著會了,嘴上也能說著幾句。「啊!這裡是頂真、哪裡是譬喻」。但更多時候,老師的分析似乎沒那麼多規則可循,反而是更偏向情感面的,透過同理心感其(作者)所感,而悟出作者內心的聲音。
這種透過既有線索,試著看出對方未明言的弦外之音,正也是心理師工作的重要任務。透過案主的話語、動作、行為反應,我們從這僅有素材中,試著去靠近、感受、認識,與理解對方。
與此同時,心理師也時常會因為個案分享的故事而深受感動。英文字「touched」的「感動」之意,正是指我們內心也被觸碰到的感覺。也許,是某個決定改變的時刻;又或是某天,個案勇敢跨出舒適圈的作為⋯⋯諸如種種,總讓我一再感受到生命本身的不可思議。
而這種感動,其實未必只有心理師才能體會。我發現,各式各樣的創作,其實都是一種我們能「被感動」、「被碰觸」的好素材。
人類喜歡聽故事的天性,從古至今沒有變過。於是,我們追朋友臉書,想知道他最近怎麼了。我們在IG上看照片,猜想朋友的近況。
在閱讀《唐宋詞的情感世界》時,我打趣的猜想,這一篇篇唐宋詞,應該就是在遙遠的古時,這些作者在「古人版臉書」上的發文吧!?
只是,因為語言與語法上上的隔閡,使得我們覺得這「古人版臉書」不那麼有趣。當然,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因素,應該是因為我們每次看到這些古文時,都想起了要考試的回憶。
乍看之下,《唐宋詞的情感世界》好像是「國文課本」。但細讀之後,我認爲這更是一本「一位國文老師與古人的對話集」,作者劉少雄就像以前我敬佩的老師一樣,為我揭開這些古文背後的喜怒哀樂與人性。翻開〈蝶戀花〉,我們看見的是人類本性「執著」的一面;翻開〈玉樓春〉,作者提醒我們要好好享受生活、把握當下;翻開〈菩薩蠻〉,你知道觸景傷情是人性的一部分⋯⋯
讀古文,就像是看古人的臉書。他們藉由創作整理自己的生活與人生,其實跟我們每天在手機上做的事情差不多。只是,貼文若沒機會被閱讀與理解,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所以,來讀點古文吧!在心裡把這些古人「活生生」地想像出來,就像你臉書上的好友一樣。讀讀他們的人生故事;儘管時空不同,但古人與今人仍有不少「交集」,我們都有七情六慾、有煩惱也有快樂;不管你是國文老師、心理師、蘇東坡,還是辛棄疾,我們都一樣。
所以,讀古文,你也許能找到慰藉,知道自己不孤單。在空中,我們與前人進行某些會心交流。你會在古文中看到自己,更多時候,還有機會找到一些人生難題的解答(畢竟,古人也曾煩惱過類似的問題,只是形式不同)。
我不是那麼懂文學,但我略懂人性。
推薦讀者讀讀古文,
一起從文學裡,看見人生的各種樣子。
--
關於《唐宋詞的情感世界》這本書:
🏷臺大中文系及通識課程最受歡迎的詩詞教授劉少雄至情力作。
🏷精選40位詞人、120闋詞,以16個單元主題,探討近60種幽微深邃的生命情態,認識人間情愛的多種面貌。
🏷回到感官世界,以情感喚起情感的全身心參與、沉浸式閱讀,細膩體會詞中的聲色之美、言外之意。
🏷像看電影一樣讀詞,在如鏡頭般一幕一幕的推進中,走進詞人時空,心歷其情其境,和作家所見所感。
🏷為現代人的情緒出口而寫。當我們變得只會用貼圖、按讚來表達情感時,就從讀一闋詞來尋回心靈的敏銳吧。
🏷深度理解詞中的情緒語言,什麼是惆悵?什麼是斷腸?什麼是銷魂?真正進入唐宋詞,也真正進入了我們自己。
本書作者:劉少雄
出版社:遠流粉絲團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86. 人類知識的境況,我們能認識絕對的真理嗎? 認識世界或者處理問題的方式很多,有效的方式稱為方法論。以下是幾種常用的方法論。 1、模仿法(immitation) 模仿法是人類開始學習時,最常用來解決問題的辦法,當我們遇上一些問題,並且發現這些問題和過去的經驗相類似時,我們就會依據過去的方式來...
當文學遇上心理學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當文學遇上心理學
#聯合文學 2019年8月號
#沙林傑 誕生100年紀念專輯
心理師想跟你說 首次與 聯合文學雜誌 合作
針對文學作品中的內容,提供心理學層面的分析
--
一九四八年,〈香蕉魚的好日子〉刊登在《紐約客》雜誌,沙林傑(J.D. Salinger)成為文壇超新星,他創造的少年和女孩,長久逗留在讀者心中,他們在小說裡做過的事,也是當時文青的話題關鍵字。三年後,《麥田捕手》將他推上另一個美國文學前所未有的高峰,他完成十七歲的夢想,如願成了人盡皆知的小說家。成名後(可能只花了一天)他迅速看破名聲,躲得遠遠的,不再發表作品。媒體在他家附近定點偷拍,為他編造各式各樣的謠言,說他是「文學史上真正的隱士」。
他只是想寫小說,寫出他想閱讀的小說。但在那之前,他是從二戰D-Day倖存下來的軍人;在成為暢銷小說家之前,他是《紐約客》雜誌屢戰屢敗的被退稿者;在成為讀者的精神導師之前,他也是一名徬徨的青少年。
在他誕生後一百年,我們試圖想像這位小說家除了小說家,還擁有什麼樣的身分,以及可能發生的事。藉由英美文學研究學者、臨床心理師、當代青少年、小說家、紐約人及其子Matt Salinger等多種觀點,再讀一次沙林傑與他的小說。或許通過專輯,終能發現他細心藏好的野鴨與香蕉魚,也或許讀到最後,你才發現牠們確實存在,但你無法抵達——我們覺得自己是大人了,而沙林傑並不。
--
🌟 沙林傑的九個身分
[暢銷小說家] 來自剃刀邊緣的人・陳榮彬
[反間諜軍人] 沙林傑與他的好朋友・羅士庭
[蘿莉控] 少女,成群結隊而來・劉庭妤
[臨床觀察者] 沒說出口的話才是關鍵・蘇益賢
[被退稿者] 他們遲早會讀我的小說・巫鴻瑜
[霍爾頓] 迷人細膩的少年・彭輝榮
[隱士] 我所思念的聲音・專訪Matt Salinger
[精神導師] 一九八五年的塞林格先生・路內
[青少年] 不要忘記,不要變成討厭的大人・朱嘉漢
--
限量商品,購買即贈哈金的《在他鄉寫作》
➡️ https://pse.is/KJNDU
--
🤝 特別感謝:聯合文學編輯・劉羽軒
當文學遇上心理學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0月26日(五)晚上七點至九點,我與文學家陳雪老師的對話座談,有興趣的人,請不要錯過。
在金石堂信義店。分享主題是,陳雪老師的最新作品~《當我成為我們:愛與關係的36種可能》。
陳雪老師從文學的角度,我從心理的角度,一起來對話《當我成為我們》的各種歷程及議題。
歡迎你的到來
#當文學遇上心理學
#恭喜陳雪老師再出新作
#來來來,你來你來你來
當文學遇上心理學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86. 人類知識的境況,我們能認識絕對的真理嗎?
認識世界或者處理問題的方式很多,有效的方式稱為方法論。以下是幾種常用的方法論。
1、模仿法(immitation)
模仿法是人類開始學習時,最常用來解決問題的辦法,當我們遇上一些問題,並且發現這些問題和過去的經驗相類似時,我們就會依據過去的方式來處理這些問題。
小孩子看見大人做甚麼,跟著就模仿,是一種模仿法。
模仿法也可以有創發性的,我們用類似的方式解決某一問題時,會作出更多的推想或者改良,比如天文學史上天文學家發覺天王星的運行軌道與理論上計算的軌道有所偏差,於是設想有另一顆未經知曉的星體產生引力的作用,才引致偏差;依據這個設想,於是發現了海王星;後來又發覺海王星的軌跡有類似的偏差現象,於是有人依樣地假設另一顆星體存在,終於發現了冥王星。
2、試誤法(trial and error)
試誤法在心理學上是個著名的方法,心理學家將一些白老鼠放進迷宮裡讓牠們找出路,就是試誤法。我們日常在學習時並非直接成功的,往往經過嘗試——失敗——再嘗試——成功,所以嘗試而遇到失敗時,我們會就著失敗的教訓再嘗試改良的方法,所謂「經一事,長一智」。
試誤法的例子很多,在發明家的故事裡尤其多見,發明家往往在試驗失敗中獲得寶貴的經驗,然後屢敗屢試,直至試驗成功,所以試誤法並不是盲目的誤打誤撞。一方面要有不斷反省的要求,又要有不斷克服困難的毅力。
3、定規法(mechanical procedure)
有一些問題可以系統地和條理地依照一定的規律程序來解決,我們稱為定規法。例如數學中的演算、幾何論證的證明,甚至利用電腦處理問題,都是可以依照定規法逐步解決問題。當我們進行定規法時,往往不依賴我們的才智或者突發性的靈感,而是依循著一定的規則按部就班地解決問題。
定規法是應用有效程序的方式(effective procedure),依照定規而解決問題,所以電腦的運作程序是標準的定規法。
我們將定規法作以下規定:
(i) 如何開始解題步驟第一步。
(ii) 每當完成第幾步時,該規則規定如何跟著進行第n+1步。
(iii) 解題步驟的總和是有限的(因而一定會終止的)。
4、運思法(articulation)
運思法不是一種特定的方法,我們找不到定規(rules)來決定它的思考程序,甚至沒有範例可資模仿,例如,飛機失事,其中一人僥倖在森林中生存,他如何繼續求生呢?這是他從來未遭遇過的情景,既無過去經驗可作模仿,也不可以隨意嘗試,更沒有定規的方式幫助創製解決問題的方案,於是他只能夠運用他的思考潛能,因時制宜地找出求生之道。他可能借用電影情節的經驗,如何發出求救訊號;也可能借用《魯賓遜飄流記》的小說情節,如何找尋食物;也可能記起課本的知識,避免吃上顏色鮮艷的果子。所以運思法象徵著人類創發性的思維,有些人只會一成不變地模仿,或者漫無目的地胡亂嘗試,往往運思能力都是很低的,而當我們時常有新的挑戰,不斷刺激我們思考,運思能力就不斷提高。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盧傑雄(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當文學遇上心理學 在 #當文學遇上心理學 - Explor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explore #當文學遇上心理學at Facebook.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