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斯坦在投資超級英雄進化論中提到,他所寫到的一些當代被認證有效的投資理論,約莫都是一九五零到七零年代陸續問世!
最近我密集讀了一些不同流派的投資理論跟投資大師的作品(主要是其他人整理與訪談大師所歸納的作品),以及一些成功靠投資達到財富自由與人生自主的投資客的書,不免想,網路時代的今天,這些大師跟投資客也都不吝分享自己的know-how,且追隨倣傚者眾。
會不會有一天,市場上泰半人都會使用這些相對良好的觀念與工具來購買並持有金融商品,屆時的金融市場又會變成什麼樣?
舉個例子,在一堆書都告訴你主動式基金手續費會吃掉你的複利,越來越多人知道之後,金融機構被迫得推出低手續費的指數型基金。
再舉個例子,越來越多人知道透過正念療法與冥想可以控制自己的捷思與認知偏誤,干擾我們做錯抉擇的變項逐漸被控制,這樣的投資人增加,市場又會有什麼樣變化?
還有其他像是退休基金、ETF之類加入的人慢慢增加...
感覺這是未來研究金融市場的人可以追蹤觀察的,也就是過去學術界覺得理性人不存在,因此理性人預測是錯誤。
然後,越來越多研究指出不理性的成因與解法,也有越來越多人拿來自我修練...,改善投資行為模式,投資市場會出現變化嗎?
特別是金融市場,因為這一塊裡能活下來的人,大多勤奮好學且樂於自我鍛鍊...
---
這本一口氣整理了六十八個達人大師的心法,讀起來就很爽~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萬的網紅文森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某個讓專案延宕的同事辯解:「你知道,當時的情況很複雜,不是我能夠控制的」 某間餐飲企業造成顧客受傷,執行長出面表示:「我們已經盡最大努力的,但還是無法阻止悲劇發生」 怎麼了 為什麼認錯這麼難? 這本《錯不在我》將自我認知以及認知失調講得非常深入 過去有好幾本心理學著作都曾提及 可遠遠不及這本書的深...
「認知偏誤 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認知偏誤 例子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認知偏誤 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認知偏誤 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認知偏誤 例子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認知偏誤 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認知偏誤 例子 在 決策偏誤有哪些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認知偏誤 例子 在 決策偏誤有哪些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認知偏誤 例子 在 認知偏誤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星星公主-2021年11月 的評價
- 關於認知偏誤 例子 在 認知偏誤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星星公主-2021年11月 的評價
認知偏誤 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察覺自己的偏見
可以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也可以想辦法抗拒龐大的衝動,時時想著是否同意對方的說法。傾聽對方的談話,未必就要贊成對方。傾聽的目的在於了解,不是認同。
我們常常講著講著,心中在迅速判斷要不要認同對方。我們會注意聽到的隻字片語,猜出對方的政治傾向與信仰,然後把對方歸類。想法跟我們一樣的歸成一類;想法不同的放在另一堆。但問題是,這樣的分類並不準確。
想像一個情境:你家小孩想到朋友家過夜,你打電話給對方的母親討論細節,想要確定小孩交給她能不能放心。你們可能聊當地的活動、聊天氣、聊新聞,氣氛很愉快,但你不會問她家的家規,或者她對管教小孩的看法嗎?畢竟,你們對氣候變遷的觀點一致,不代表對小孩的教養就有共識。從對方的政治觀和社會觀來判斷他的家庭觀,不但可能會適得其反,甚至會有危險。
這種把人歸類的傾向,正面的說法稱為「月暈效應」(halo effect),反面的說法則稱為「尖角效應」(horns effect)。心理學家稱之為認知偏誤或「偏見盲點」。簡單來說,我們如果認同對方的某個方面,就會更願意正面看待他的其他方面。我們只要發現跟對方有一個共同的重大興趣,就會覺得他值得信賴,對他有好感。
相反的情況也一樣。如果我們不喜歡對方的外貌、意見、工作等等,就更可能否定他的一切。我相信各位跟我一樣,對公眾人物或生活周遭的人常常產生偏見。聽到有人因為持有毒品坐過牢,就覺得他是危險人物,或不值得信任。聽到朋友的先生有婚外情,就不肯幫他寫工作推薦函。
研究顯示,大多數人都承認會有偏見,卻不認為自己經常受到影響。我們知道人會有「無意識偏見」,而且很普遍,卻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會這樣。
請認清一個事實:人人都有偏見。每個人都會受到無意識偏見的影響,對別人做出錯誤的假設,沒有人例外。
某個程度上,偏見是必要的生存技能。假設你是早期的直立人,在叢林裡遊蕩,突然看到有動物朝你逼近,你必須要能光看牠的外貌,便迅速判斷出牠有沒有危險。對其他人類也是如此,必須在千分之一秒內判斷對方是敵是友,必要時才有時間逃命。我們習慣依據對方的長相和穿著把他歸類,可能正是演化而來的結果。
幾十年前,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偏見是管教不良的副作用。但我們現在知道,偏見其實是人類的求生直覺,也是應付這個複雜世界的必要能力。種族歧視當然不能接受,但如果想要根除,就必須了解它的源頭。我們也要承認一點,種族歧視的一些源頭跟人生經驗有關。之所以會有種族歧視,是因為我們對某個種族有刻板印象,覺得這個人不好,所以這個種族的所有人也不好。
社群意識對人類很重要,我們看到非我族類,天生會產生負面觀感,依照刻板印象把外人分成不同類別。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約翰·巴奇博士說:「所謂的刻板印象,就是過度誇張的把人分門別類。對站在眼前的這個人有刻板印象,等於把他的性別、年齡、膚色全都混為一談,心中於是冒出聲音說這個人懷有敵意、腦筋不好、動作遲緩、意志薄弱,但如果跳到實際環境,這些情況並不存在,也未反映現實。」
各位或許會覺得,刻板印象全是歷史與無知的產物,但有些刻板印象形成的時間其實並不久,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的刻板印象冒出。科學家在實驗室甚至能夠複製出刻板印象,也就是說,刻板印象可以隨時被創造出來,而且不會隨著時間抹滅。刻板印象會隨著時間不斷演變,這顯示一個重點:刻板印象並非事實,也不是真理,而只是假設。
以前的人認為粉紅色是男生的顏色,就是一個例子。《女性家庭月刊》(Ladies Home Journal)1918年6月號曾建議家長:「一般的穿搭原則是,粉紅色適合小男生,藍色適合小女生,因為粉紅色比較果決、強烈,適合小男生;藍色較精緻,小女生穿起來比較漂亮。」殊不知才幾十年的時間,大家對這兩個顏色的性別刻板印象恰恰相反。用嬰兒毯的顏色來舉例,似乎沒什麼大不了,但就是這樣的態度大轉變,更讓人看到刻板印象的站不住腳。
我們跟人對話的時候,心裡所有先入為主的觀念都會影響對話結果,但大多數的觀念卻沒有事實根據。不管你覺得自己的看法多麼正確,不妨先把它看成是刻板印象,而不是事實。先承認自己會有偏見,然後在對話中先把偏見擱在一旁。傾聽對方的談話時,盡全力不帶價值判斷,不要每分鐘都在盤算著同不同意對方的觀點。
現代社會之所以這麼分化,很多都是我們的習慣使然,常常把意見跟我們不同的人歸類成「外人」。一旦覺得對方跟我們不同,我們就不容易找到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時甚至乾脆放棄。
《紐約客》雜誌撰稿人文森.康寧漢在2016年曾撰文指出:「兩極對立會有一個很大的危險,這在過去幾個月變得再明顯不過,那就是:美國傳統的共同語言幾乎消失了,甚至永遠不見了……用同一種語言溝通,原本已經很難彼此理解,但至少還有理解的可能。現在我們不再講同一種語言,反而隔著日益變大的鴻溝喊話。」承認我們有偏見,是縮小鴻溝的第一步。
-----
上述文字摘至《同理心對話:增加談話深度的關鍵技巧》We Need to Talk: How to Have Conversations that Matter
作者:瑟列斯特.赫莉
出版社:天下文化
了解更多👉🏻 https://bit.ly/3r48icc
#哇賽心理學 和 #天下文化 合作舉辦留言抽書活動。請在貼文下方分享你覺察或安置自己偏見的方法,或是「 #同理心對話」,我們將在7/19抽出幸運或書者,並在限動中公告喔。
#心理學 #月暈效應 #haloeffect #認知偏誤 #bias #偏見 #尖角效應 #hornseffect #同理心 #Conversations #WeNeedtoTalk
認知偏誤 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專業之死》
專業已死嗎?
#反知識
當鄙視專業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態度,人人都能發表高見,成為意見領袖,我們將因此面對怎樣的危機?
專業就不會犯錯嗎?我們該如何看待專業會錯這件事。
裡面雖然是以美國社會政治為背景,但把它縮小到你我學習的環境跟經驗,其實也很貼切實用。
我將以一些比較實際的例子來闡述。
#專家與素人
世界越來越複雜,要做的事越來越多,所以相對人就會感覺越來越笨,因為你無法精通全部的事情,所以專業分工是重要的,擁有專業的人叫作專家。
所以理論上你要上瑜伽課要去找瑜伽老師,要上重訓課要去找重訓教練。
但隨著資訊發達,資訊的取得變得容易了,似乎看個幾本書,隨便上個課或是網路看一下,都可以對任何專業領域講上幾句,素人專家化的現象也不是新鮮事了。
但麻煩的就是這種拉低專業信任度的行為,最後大部分人們也無法真正分辨到底誰是真正專業。
專業當然會犯錯,只是理論上真正專業犯錯的機率比較低,或比較不會犯致命的錯誤,但一般人就難講。
而要如何判斷真正的專家呢?
學習,天分,經驗,同儕確認。
這同理也可以用在選老師或選課,特別是同儕確認很重要,但往往大家都沒做好這個功課。
#為甚麼溝通那麼難
Dunning-Kruger Effect
越笨的人自信越爆棚。
而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點自我感覺良好(說自己完全沒有的,應該也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
先認知到這件事,後面才好繼續討論。
認知偏誤
當你手上只有鐵槌,眼中看到都是釘子。經驗會幫助你,但有時候也會矇騙你。
就像評估的時候,我們因為總會根據經驗而整理出一些規則,但隨著經驗越多,也應該只能保證你猜對的機率越來越高,有時候當你卡關的時候,不妨從頭開始,看看是否自己一開始的假設就已經不合適了。
你好我也好
在溝通時,有時不想得罪別人,所以即使對方錯也不敢講出真正想法,或即使自己是對的,也不會為自己的專業辯護,但這對整體社會知識水平的進步沒有幫助。
就像如果討論到的內容真的是屬於你的專業,當有人講的是錯的,你是否有勇氣出來指正,同樣的當你講的是錯的,同樣也要有勇氣被指正以及改進。
#高等教育客人永遠是對的
大學無用化,證照無用化,大概就是在講這件事。
本來應該是個窄門跟有門檻的學習認證機制,漸漸越來越商業導向之後,所有的學生都變成了珍貴的客戶,而以客為尊的前提下,當然也不會有什麼嚴格的把關機制。
大概看看目前大部分的教練認證跟瑜伽師資認證,就可以略知一二。
當然也有很多人會說,「這只是一個開始啊,幹嘛那麼嚴肅。」
那同理也可以說,「大學只是一個開始啊,幹嘛那麼嚴肅。」
不能說一定對或錯,只是無形中就變成了一種新的標準。
但以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這種通常價錢不會下修,但平均水準一定會一直下修的情況下,如果你只是要拿一張證書,的確是很輕鬆,不過反過來如果你是要認真想學點東西的,可能到你真的需要用的時候,才知道書到用時方恨少。
#Google一下啊
比起圖書館,至少是分門別類,每本書的出版至少都經過一系列的審核才會到你的眼前。
Google就像是一個大水庫,每個人都能往裡面丟資訊。
在廣大的資訊海中,找到資訊不難,但分辨哪些是正確有用的資訊甚至知識,而哪些是無用的垃圾資訊甚至還有誤導效果的,對一般素人其實很困難。
不斷出現的新聞,農場文也是一樣轟炸了我們的知識世界。
如何能夠比較正確的分辨呢?
首先,慎選資料的來源很重要。
例如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什麼背景,有足夠的經驗講述這個議題嗎?
第二,也許可以參考一下其他的專家怎麼看。
第三,可以相信但不要把它當作永遠的真理,因為也很有可能被推翻。
所以自己做功課還是重要的,並不是把關鍵字輸入google,第一頁跳出來的就是正確答案。
#專家錯了的那一天
如同一開始講的,專家也會錯。
專家之所以是專家,只是因為他在該領域有一定的經驗,知道如何用科學有系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也許出錯的機率比一般人低,就是這樣而已。
而問題越複雜,出錯的機率當然會越大。
波耳:「誰能夠把在該領域能犯的錯都集滿了,他就是那領域的專家。」
這是屬於合理的錯。
那什麼是不合理的錯。
例如因為自己在某領域是個專家,就自然而然覺得自己在另一個領域也會是專家,這個就是一個危險的錯誤認知。
例如你可以相信你的重訓教練能夠帶你做好重訓動作,但如果今天他沒有相關經驗卻跟你說他營養學也略懂,反正增肌減脂他也在做,然後就要幫你開吃的菜單,這時候你就要小心。
另外一種可能比較少的?就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而出賣自己的專業的情況。
#該怎麼辦
最後,回到自己身上,如何把DKE的影響盡量降低?
書中講到「元認知 mrtacognition」很重要。
簡單說就是: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有時候「知道自己不會什麼比知道自己會什麼還重要」,而不要害怕自己錯,反而是能夠持續不斷的學習,甚至推翻舊的自己才是能一直成長的關鍵。
講到最後,原來「我就廢」是一句那麼有哲理的話,看完書我終於懂了。
希望這些反思對大家有幫助
📌如果覺得這篇分享對你有幫助
📌歡迎按讚 留言 分享跟tag我
📌你的回饋是我持續寫文章的動力
#專業之死 #我就廢
#阿肯師閒聊
#kensyogalife
認知偏誤 例子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某個讓專案延宕的同事辯解:「你知道,當時的情況很複雜,不是我能夠控制的」
某間餐飲企業造成顧客受傷,執行長出面表示:「我們已經盡最大努力的,但還是無法阻止悲劇發生」
怎麼了
為什麼認錯這麼難?
這本《錯不在我》將自我認知以及認知失調講得非常深入
過去有好幾本心理學著作都曾提及
可遠遠不及這本書的深入
其中談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
1. 意識形態的產生(素樸實在論)
2. 對醫療產業、司法、親密關係等等的影響
3. 行為與態度互相影響
希望透過我的分享
能與大家一起享受這本精彩至極的大作
付費贊助: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認知偏誤 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8.21 開班!]《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二十七期)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我們生活當中,「假新聞、假消息」其實是蠻多的。然而假新聞跟假消息,它絕對不是近代才發生的事。
我講一個例子哦,在1998年,有一個惡名昭彰的報告。它就提到3合1的疫苗,這3合1就是麻疹、腮腺炎,跟德國麻疹的這個疫苗,可能會增加罹患自閉症的風險。
這個惡名昭彰的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的權威期刊裡,可是發表出來之後,受到很大、很大的質疑。在這之後,相關的研究全部都顯示3合1的疫苗,和自閉症,事實上是無關的。
可是當這個消息一出來之後,儘管有大量的證據,推翻了這個說法。但是很多父母親,還是很害怕3合1疫苗,會造成的可能副作用。
因為這樣的擔心,他們就拒絕孩子接種這樣的疫苗。也因為這樣子喔,在2014年,美國出現了644個麻疹病例,這個數字是2013年的三倍。
所以面對這個情況,如果你是一個專業的醫生,你面對這個假消息、這個假訊息;而很多父母憂心忡忡的,在考慮要不要讓他們的孩子接種疫苗;而其中有一個很大的部分,是傾向於不接種。
那這時候,你要怎麼說服這些父母呢?關於這個問題,加州大學跟伊利諾大學的學者,他們就想出了一個點子,並且去做了一些實驗。
在講他們的研究發現之前,我邀請你想一下;在你的經驗裡,當別人拿了一個顯然是錯誤的訊息,拒絕你的時候。
尤其是這個訊息,在你的專業跟你的經驗當中,有充分的證據來告訴對方,他其實是錯的。那這個時候,你直覺得會怎麼處理這樣的狀況?
你是會告訴對方說「你錯了!」,提供出大量的數據、證據,來讓他明白他的錯誤,你會這樣子做嗎?我想很多人,可能都會傾向做這件事。
可是你只要反過來想一下哦,多少時候我們在真實的人際關係裡,當別人證明我們是錯的,而且拿出來的證據,是鐵證如山。
我們是不是有很高的機率,會惱羞成怒呢?在這樣的情況底下,對方說的再對,是不是都沒有用?
因為在這個情況底下,我們的內心有很多的抗拒,甚至於很多「科學證據」這種事情,他也可以選擇詮釋的方向;更不要說我們的「認知偏誤」裡,本來就有「選擇性的忽略」。
所以,在這些諸多主、客觀的因素影響底下,有時候我們要說服別人,哪怕是我們拿出很對的證據、客觀的數據,其實往往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
於是啊,這個研究結果,告訴我們一個可能是更有效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告訴那些拒絕讓小孩接種疫苗的父母,讓他們知道疫苗能夠預防孩子得到致命疾病。
把時間跟精力用來強化這件事,而不是花力氣在解釋,父親原本的認知是錯的。當你不斷的強化「這個疫苗對孩子的幫助」,找到你身為一個醫生,跟孩子父母的「共同點」。
這個「共同點」,就是希望孩子健康的長大。不斷的強化這件事、不斷的深化這件事;那麼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家長們會更願意的,讓孩子接種3合1的疫苗。
所以,放到我們的生活裡,當我們面對一個溝通的對象,當他原本的認知,他原本的預設立場,或者是他的偏見很強烈、難以移除的時候。
這個時候,與其要不斷的反駁他、證明他是錯的,你是對的;不如你灌輸他一個新的觀念,效果反而會比較好。
而灌輸他新觀念的角度、出發點跟方向,往往從你跟他之間的「共同利益」,是最容易著手、對方最想聽,而結果也可能是最好的。
所以談到這裡,再次證明一件事,叫做「對,並沒有用。」我們有時候花太多的時間跟力氣,證明自己是對的;反而沒有辦法讓任何人願意相信我們。
因為證明自己是對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很笨、很蠢,然而不會有人願意接受這樣的感覺。
如果你希望你的認知、你的概念,或者是你的善意,成為別人能夠收的下來的禮物。那麼或許找到你跟他的「共同利益」,並且灌輸他正確的新觀念,會永遠比反駁他,有用的很多。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特別是今天內容所提到的,怎麼樣找到你跟對方的「共同利益」,並且讓你的善意,成為別人能夠收下來的禮物?
如果你想要在這方面有所前進的話,我很鼓勵你可以把握,我們在8月10號開課的「人際回應力」課程。
這一門課程,在我錄音的時候,名額也只剩下兩位了。所以我很期待,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期待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認知偏誤 例子 在 決策偏誤有哪些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提供決策偏誤有哪些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歸因偏誤例子、定錨偏誤、決策偏 ... 認知偏誤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認知偏誤( 又稱對比效應)是在某些 ... ... <看更多>
認知偏誤 例子 在 認知偏誤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星星公主-2021年11月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說符》裡有一則疑鄰盜斧的故事,很能生動的描繪確認偏誤在日常生活. 中對我們的... 一)文獻分析法:透過研讀與確認偏誤心理有關的書籍、研究、實例分析確認... 產生認知偏 ... ... <看更多>
認知偏誤 例子 在 決策偏誤有哪些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提供決策偏誤有哪些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歸因偏誤例子、定錨偏誤、決策偏 ... 認知偏誤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認知偏誤( 又稱對比效應)是在某些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