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區變化】漁光村拆遷、香港仔街市翻新、黃竹坑的商住仕紳化,到華富邨及瑪麗醫院重建、數碼港擴建、南港島綫(西段)動工、海洋公園重新發展……港島南區的變化一浪接一浪洶湧而至。本來南區就有許多舊年代建築,即將要翻新重建,現再加上政府「躍動港島南」的政策推動,南區的寧靜勢將消逝。
然而世間無淨土,風雨變幻是常態。在席捲一切的浪潮前,我們可以接受時代變遷的必然,但不應怠惰,慣於妥協。人可做的,是珍重當前的片刻寧靜,盡力將這裏的美好與價值,文化及歷史,記錄保留,延續傳承,並試圖讓變遷,偏往為人和社區着想的方向。
封面故事後記:https://bit.ly/3qfz1lU
- - -
【香港之南 最後寧靜】封面故事總覽:
https://bit.ly/3gMtfVB
舢舨遊覽香港仔 傳承漁港水上人文
https://bit.ly/2SmHk2O
屹立半世紀 拆遷前的漁光村 以人為本的現代主義建築特色
https://bit.ly/3gMINZD
安居樂業和諧家園 漁光村四十載居民鄭志全:入住後生活環境大幅改善
https://bit.ly/3zMuc7M
悶熱水浸問題叢生 香港仔街市終將在年底翻新 牽動南區人際網絡
https://bit.ly/2TWxkgR
從工業走到商業與藝術 黃竹坑的十年
https://bit.ly/3zWnpZB
- -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明周社區 #香港仔 #港島南區 #南區 #香港歷史 #漁港 #漁民 #避風塘 #水上人 #蜑家人 #舢舨 #漁光村 #公共屋邨 #建築設計 #美學 #香港歷史建築 #重建 #發展 #保育 #黃竹坑 #鴨脷洲 #南港島線 #躍動港島南 #城市 #香港 #hongkong #aberdeen #我就是我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0萬的網紅有啖好食 Perfect Continuous Ea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兩個世紀前,沒有人會想像到這個小漁港會孕育出這樣一個傳奇;也沒有人想到傳承千年的蜑家水上文化,終有一日會淪為一個歷史詞彙。課本上對蜑家人的描述實在少得可憐,但你會有衝動想跳出歷史書,重回這個香港發跡地,做半日蜑家人嗎? …………………………………………………………………………………….………………...
蜑家人歷史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澳人的豐富歷史遺產
一般人走入大澳,一是慕名當地的漁村美食,或是遠足拍照,捕捉別具特色的漁村風貌。可是,這裏其實還隱藏了水上人的歷史。水上人亦稱為蜑家人,有人把「蜑」讀作「鄧」,他們在船上或建造欄杆式建築居住,善水性,並以捕魚為生。長久以來官府都不承認大澳水上人的原居民身分,但是仍能在大澳找到歷史記錄。
閱讀全文,請移步「知史學園」-「一分鐘文史哲」,謝謝:
https://www.mychistory.com/e001/e0014/ydyw0024
#知史 #中國歷史 #大澳 #東方威尼斯
蜑家人歷史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香港之南】「從前,香港是個漁港……」這句話,香港人都耳熟能詳,但未必懂得怎樣把故事說下去。然而,漁港的景色,漁業的發展,以至「水上人」的風俗習慣, 實是香港重要的歷史文化。八十後水上人後代陳子坤及其妻阮穎姿(Jenny),二○一九年起經營文化旅遊機構「浪遊漁港1773」,舉辦香港仔港灣語音導覽遊,讓參與者乘搭舢舨船,遊覽避風塘,探索昔日水上人的生活面貌。
探索香港仔風情詳細文章:https://bit.ly/3gOxVuf
「香港仔以前有水上人在此居住,有community,有『住家艇』、形形式式的漁船,在它們未真正式微或消逝前,希望把這種文化承傳下去。」Jenny說道。
Youtube睇片體驗文化旅遊:youtu.be/l1ExabZboqM
- - -
【香港之南 最後寧靜】封面故事:
https://bit.ly/3gMtfVB
屹立半世紀 拆遷前的漁光村 以人為本的現代主義建築特色
https://bit.ly/3gMINZD
- -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明周社區 #香港仔 #港島南區 #南區 #香港歷史 #漁港 #漁民 #避風塘 #水上人 #蜑家人 #舢舨 #漁光村 #公共屋邨 #建築設計 #美學 #香港歷史建築 #重建 #發展 #保育 #黃竹坑 #鴨脷洲 #南港島線 #躍動港島南 #城市 #香港 #hongkong #aberdeen #我就是我
蜑家人歷史 在 有啖好食 Perfect Continuous Ea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兩個世紀前,沒有人會想像到這個小漁港會孕育出這樣一個傳奇;也沒有人想到傳承千年的蜑家水上文化,終有一日會淪為一個歷史詞彙。課本上對蜑家人的描述實在少得可憐,但你會有衝動想跳出歷史書,重回這個香港發跡地,做半日蜑家人嗎?
…………………………………………………………………………………….………………………………………….……….
訂閱我哋IG, 發掘我倆更多的生活點滴?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perfectcontinuouseat
加入我哋會員,不時會收到我們送出的小心意?
YouTube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oFileUAn9bi3wUHPgvOzw/join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erfectcontinuouseat
合作邀請✉️: perfectcontinuouseat@gmail.com
你訂閱了嗎? https://www.youtube.com/PerfectContinuousEat/
…………………………………………………………………………………….………………………………………….……….
?相機:
Sony A7III - 24-70mm f/2.8 GM
Sony A6400 - 16mm f/1.4
穩定器:
DJI Osmo Mobile 3
電話:
iPhone 11 Pro
運動相機:
Insta360 One R
航拍:
DJI Mavic 2 Pro
相機背囊:
Peak Design 20L
蜑家人歷史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香港仍是一個小小的漁村及農村時,居住人口較少,未被殖民的香港開埠初期前,有三個族群早在香港生活。
1.香港圍村(圍頭)人,早在唐宋時已開始在香港新界定居,是新界原居民。2.客家人,11世紀時,他們移居華南,17世紀時從廣東山區移居新界。3.蜑家(水上人/漁民)估計是遠古百越族的越人遺裔,和珠三角的漢族同化,早已在香港水域內、外生活、定居、捕魚,是香港最早期的原居民,英語的「Hong Kong」即譯自蜑家話。各族群皆有自己的語言,如圍頭人講圍頭話;水上人講蜑家話;客家人講客家話。其中,圍頭話和蜑家話都是粵語的分支,與當今香港的主要語言廣州話,同屬於粵語,基本相通。由於新界於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前,與九龍、新九龍、紅香爐島(香港島)同屬大清廣東新安縣管理(唐前曾名「寶安」,民國以後復用「寶安」)。「香港」、「新界」並非此地之原有名稱。除此之外,新安縣界域包含今天香港及深圳大部分地區。因此,新界原居民的籍貫順理成章寫作「廣東寶安」,與現在深圳原居民所寫的籍貫相同。客家人有編修族譜的習性,在追本溯源查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可以發現客家人源於漢族,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經語言學家考證,客家方言最接近中原古音韻,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服飾衣著、信仰崇拜、風水迷信等方面類於舊中原。說到水上人,香港開埠以前有多少水上人,至今已很難稽考。一九四九年以前,珠江內河上的漁家都是過「水流柴」的生活,就是到處漂泊;開埠以前的艚船、渡船、鹽船是大船,一般漁船實屬珠海江水流柴一類的小艇。順治十八年 (一六六一年) 八月頒佈「遷海令」,命沿岸居民內遷,所有沿海船隻悉行燒燬,寸板不許下水,粵沿海居民盡入內地,香港居民無一幸免。直到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正月頒令才容許沿海遷民遷回故土。由此可知,今天的香港水上人應該是康熙頒令後才從珠江三角洲一帶遷來香港。至於鶴佬人,鶴佬原稱福佬 (因「福」字的鶴佬方言發音近似粵語的「鶴」字),先輩源自福建,其後聚居於粵東,即潮汕、海陸豐 (即汕尾) 和今日的惠洲縣區。在英國人到來之前,有不少鶴佬人已移居香港,大部分從事捕魚工作,亦有以農為業。現今除了一些由鶴佬人興建的廟宇外,其歷史遺跡留下不多。最容易讓人想起的,就是九龍城的福佬村道和長洲的學佬巷,而長洲的太平清醮也是以鶴佬人為主導的祭祀活動。客家嫁娶中的迎親俗,別具情趣。出嫁之日,新娘被打扮一新,與家人 同桌吃“告別餐”。飯後,新娘祭拜祖宗,拜別雙親,站在畫有八封太極圖的“米篩”上“過米篩”,換上新鞋,接著由父兄或長輩將她背上花轎(如今多是轎車),潑上一碗水,意為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暗示夫妻要白頭偕老。這時新娘放聲大哭,以示不忘父母養育之恩。舊日,新嫁女都是坐花轎出嫁的,除了花轎,還有其他人員組成的迎親隊伍。迎親隊伍的最前頭,後面跟著媒人轎,樂隊,由兩個小孩坐的燈轎,然後是新娘的坐轎,最後是嫁妝隊,整個隊伍浩浩蕩蕩,引來大批看熱鬧的人群,更增添了熱鬧氣氛。傳說最早時曾有一迎親花轎過未剪綵的新橋,守橋人不讓通過,聰明的新娘下轎對守橋人說:“新人過新橋,百年夫妻萬年橋。”這話感動了守橋人,破格讓迎親花轎通過,後成了習俗,一直流傳下來。海陸豐鶴佬民系(閩南民系)傳統婚禮時,前往迎娶新娘的一個儀式是陸上扒龍船。昔日福佬人在嫁娶時,男家的女性親屬每以「扒龍船」迎親,但原本居於漁船的水上人近年陸續搬到公共屋邨,因已移居陸上,划艇迎親的風俗改由跳「龍船舞」代替。也會在其他喜慶活動如太平清醮、神誕等出現。
蜑家人歷史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請用片右下角調HD1080高清睇片。
我很幸運,這天一落巴士已上了快艇,20蚊往海中短途游覽棚屋,第一次在大澳出海已見到白海豚。今次在虎山又天黒,四處山墳,見幾粒雨粉,拿拿林落山,到巴士站滂沱大雨,我從不喜欢帶雨傘,但巴士站排隊的前和後的好心人都話要姐我,真幸運!!!
下文自http://www.discoverhongkong.com/
棚屋是大澳漁村的標誌,也是香港最為獨特的景觀之一。大澳曾是香港的主要漁港和駐軍鄉鎮,也是百年來的漁鹽業重地。世代以來,大澳都是漁民蜑家人的聚居地,漁民認為在平實的土地上居住缺乏安全感,所以就在岸邊建造棚屋住下來。密密麻麻的棚屋、縱橫交錯的水道與橋樑,因而構成大澳現今的面貌。
大澳的棚屋就建在漁村中間一條河道的兩旁。棚屋戶戶相連,部分通道更會穿過鄰居的客廳或廚房,造就了親近的鄰里關係。傳統棚屋依漁船的概念設計,棚頭是漁民日常作息的地方,棚尾則用來曬鹹魚、海帶等。遊大澳,您可以乘舢舨小艇在水道中穿梭,近距離欣賞棚屋;又或者在漁村裡走一圈,感受大澳的漁村風貌。
大澳文物酒店是二級歷史建築
落成年份:1902年
舊大澳警署是新界區內其中一所最早期的警署建築。以往,警署主要負責保障大澳的治安,並以舢舨在區內巡邏,確保所有進出大澳的貨物已向海關申報。1950年代初,駐守舊大澳警署的警察有14名;至1996年,由於小漁村治安良好,大澳警署改為巡邏警崗,大部分警員被調配到龍田邨報案中心,而舊大澳警署也最終在1996年12月關閉。
遊客來到大澳,鹹魚、茶果、蝦醬和魚肚是他們首選的手信,在店面和中心大街兩旁均有售賣。除在街市街選購外,亦可前往石仔埗街的店舖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