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森堡不在德國,到底在哪裡?
.
.
最近突然「盧森堡在哪裡」變成關鍵熱搜字,這一年的疫苗風波,讓台灣人好像重新認識了歐洲史地。雖然盧森堡面積並不大(比新北市大一點?),但 #人均GDP是世界第一,曾一度是台灣人均GDP的兩百多倍,因此附近的國家有不少人是跨越國境來盧森堡上班。
.
.
而我們現在常聽到的「申根(Schengen)簽證」的申根,其實是盧森堡東部的一個小鎮。1985年,德法比盧荷就在這邊簽訂申根公約,也就是減少邊境往來的檢查。盧森堡跟比利時不同,官方語言有盧森堡語、法語及德語,盧森堡語一度在強勢外來語言下而式微,所以國家政策現在相當重視盧森堡語。
.
.
今天要介紹的繪本也不是盧森堡的繪本哈哈哈,因為我真的沒印象有啥盧森堡的繪本...所以來介紹法國巴黎的盧森堡公園(Jardin du Luxembourg),這個就很多啦。盧森堡公園面積為224500平方公尺,是巴黎著名的觀光景點。雖然我去過法國(也去過盧森堡其實🌝)但實在太久遠之前而且是跟旅行團,對盧森堡公園沒任何印象,就趕快跟去巴黎如走灶跤的朋友 #繪本小旅行& 1/24 的巴黎人 求助,我只想到最直接的《盧森堡公園的一天》。
.
.
這本書描述三個屁孩在公園裡玩耍的一天。文字跟圖畫呈現的並不一定相同,這樣的反差正是這本書的樂趣。搜尋這本書前三個全部都是簡中的資訊...可能因為這本繁中版收在套書裡。作者安德魯.德翰(Andre Dahan)的作品我比較喜歡另一本《月亮,你好嗎?》,曾經我在日本給他簽過名,他太太還留他家地址給我,叫我去巴黎時找他們玩XD
以下都是朋友提供的資訊哈哈哈
第二本是哈洛史尼普波特前所未有最好的災難,作者是知名的翠絲‧阿雷馬娜,最後的結局場景就是在盧森堡公園。第三本 《A PARIS》和第四本《巴黎人的巴黎》 也都是由朋友提供資訊,我自己並沒有看過。
.
.
然後是芭芭拉‧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的《阿黛兒與西蒙巴黎放學記》,我很喜歡這個作者的作品,這阿黛兒和西蒙系列也是很可愛的找找看+旅遊書(雖然這種主題很多啦但我愛她的是畫風)
.
.
登登,最後一本是《麗莎和卡斯柏:Hello Kitty在巴黎!》,厄這本很明顯是企劃出版,主要是賣周邊用的XD Hello Kitty的設計師山口裕子首次嘗試以油畫創作,讓Hello Kitty遠渡重洋,來到麗莎和卡斯柏的家鄉法國。然後就有了很~~~多周邊商品跟這本繪本。但也不意外,麗莎跟卡斯柏這個IP完全都是被日本人炒起來的,日本富士急樂園不只有麗莎和卡斯柏的房間(爆貴),還有麗莎和卡斯柏小鎮,就滿滿的周邊商品和餐廳啦。所以麗莎跟卡斯柏出國的繪本有三本,去日本、去東京就佔了兩本!!
┅┄┅┄┅┄┅┄┅┄┅┄┅┄┅┄*
這次的書都不在手邊,多半是由朋友提供,以及從網路上尋找。
#時事看繪本
「芭 芭 拉 麥克 林 托 克」的推薦目錄:
芭 芭 拉 麥克 林 托 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希臘國寶級作曲家、左翼政治家米奇斯.提歐朵拉吉斯(Mikis Theodorakis)辭世,享耆壽96歲。他的配樂代表作包括《希臘左巴 Zorba The Greek》(1964)、《焦點新聞 Z》(1969)、《衝突 Serpico》(1973)等作。他以鼓舞希臘人推翻軍事暴政聞名,晚年也以反猶主張備受爭議。
.
米奇斯.提歐朵拉吉斯出生於愛琴海上的希俄斯島,他與兄長從小從母親身上學習希臘民間音樂,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名作曲家,在17歲就辦了自己的音樂演奏會。在希臘被軸心國佔領時期,提歐朵拉吉斯加入了共產黨的ELAS部隊,與英國部隊一起對抗希臘右翼。從此之後,提歐朵拉吉斯與共產黨便結下不解之緣。
.
戰後,希臘陷入血腥內戰,由英國與美國支持的國民軍與共產黨激戰四年,期間提歐朵拉吉斯遭到逮捕與流放,甚至兩次遭遇活埋酷刑,染上肺結核。戰後,他得以在雅典安身,同時也在巴黎音樂學院進修,進一步學習創作交響樂和室內樂等各種曲風。他也嘗試為許多希臘共產詩人的詩句譜寫成曲。
.
在冷戰期間,提歐朵拉吉斯成為共產主義最堅定的支持者。1957年,他的鋼琴協奏曲曾在莫斯科音樂節獲得金獎。同年,他也為英國電影《Ill Met by Moonlight》(1957)譜曲,很快在歐洲樂壇站穩腳步。不過在1960年,他決定回到故鄉,提出了復興希臘音樂的概念,主張利用西方交響樂與傳統希臘樂器混合,創造出一個獨立的流派。
.
然而,1963年,希臘左翼政治家格里戈里斯.蘭布拉基斯(Grigoris Lambrakis)遭到暗殺,希臘政局陷入動盪,提歐朵拉吉斯開始涉入政治,成為左翼議員。但也在這一期間,他創作了生涯早期最重要的作品,即提名七項奧斯卡獎的《希臘左巴》,這部電影的旋律甚至從此成為描繪希臘的固定曲目。同一時期,他也創作了以描述納粹大屠殺的經典曲目《毛特豪森三部曲 Mauthausen Trilogy》。
.
美國樂評人約翰.克洛威爾(John Rockwell)曾歸納提歐朵拉吉斯的作品元素主要為三項,分別是激動人心的曲調、富有感染力的舞蹈節奏和希臘波左基琴所創造的異國色彩。
.
好景不長,軍事強人喬治斯.帕帕佐普洛斯(George Papadopoulos)在1967年發動政變,採取鐵腕統治,使得數以千計的反對派遭到監禁,提歐朵拉吉斯的作品被下令查禁,沒多久他本人也遭逮捕,被判處五個月監禁。
.
1968年出獄後,提歐朵拉吉斯與妻小被流放到伯羅奔尼撒的山中鄉村軟禁。期間,他依然持續工作,為科斯塔-加夫拉斯(Costa-Gavras)《焦點新聞》作曲,這部作品便是影射戈里斯.蘭布拉基斯遭暗殺案,對希臘軍政府多有批判。他在英國金像獎榮獲最佳電影音樂殊榮。
.
由於提歐朵拉吉斯在當時的希臘是家喻戶曉的音樂人,坊間一直流傳一個都市傳說/趣聞。內容是有個希臘人在路上聽到警察在哼提歐朵拉吉斯普寫的曲子,他走過去問警察:「你也懂提歐朵拉吉斯普?」結果警察依「收聽提歐朵拉吉斯普作品」之名將他逮捕。
.
在提歐朵拉吉斯被軟禁之時,全球作曲名家李奧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和導演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都曾出聲呼籲希臘政府釋放帕帕佐普洛斯。直到1970年4月13日,他因罹患肺結核而獲准保外就醫,科斯塔-加夫拉斯等人親自迎接身體嬴弱的他。
.
不過三個月後,提歐朵拉吉斯已經能親自上陣指揮倫敦交響樂團。表演盛況空前,長時間的鼓掌與歡呼聲,使得他不由得出場謝幕高達五次。自此,他耗費四年期間在各地舉辦以推翻希臘軍政府為目標的籌資音樂會,在智利甚至受到聶魯達(Pablo Neruda)親自接見。政治領袖如南斯拉夫的狄托(Josip Broz Tito)和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都將之視為座上賓。
.
隨著帕帕佐普洛斯上校倒台,提歐朵拉吉斯得以在1974年凱旋歸國,所有的廣播節目都在播送他的作品。之後他持續從政,曾在1980年代起擔任過兩次議員,亦曾高居部長職。期間他一樣繼續創作,推出歌劇與芭蕾舞劇作品。1990年代從政壇退休後,他被任命為希臘國家廣播電台合唱團與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持續走上國際推廣希臘音樂。
.
但這不代表提歐朵拉吉斯從此便遠離政治,他依然積極向國際政治議題發表意見,包括反對北約介入科索沃、反對伊拉克戰爭等。在2003年,他更語出驚人地指出,這世界上一切災難都是猶太復國主義者造成,稱以色列是邪惡的根源(不過後來在言論掀波之後,他主動致歉)。
.
作為全球最知名的反美主義者之一,提歐朵拉吉斯在美國的形象也備受爭議,《紐約時報》為他寫的訃聞也刻意調侃他是一名「富有的共產黨人」。文中寫道他在巴黎、雅典和伯羅奔尼撒半島擁有房產,在資本主義大都會紐約、倫敦、柏林等地舉辦音樂會等等,更享有議員特權,暗示他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共產黨人。作者麥克法登(Robert D. McFadden)指出提歐朵拉吉斯從沒有為自己的表裡不一向世人致歉。
.
基於其樂壇成就,晚年的提歐朵拉吉斯載譽不斷,包括在2007年所榮獲的世界音樂獎終身成就獎殊榮。但他從未停歇創作,直到生前仍有負責配樂的電影作品尚在製作中。
.
2021年9月2日,米奇斯.提歐朵拉吉斯在雅典辭世。總理基里亞科斯.米佐塔基斯(Kyriakos Mitsotakis)即時宣布全國進入三日哀悼期。
.
.
(圖為米奇斯.提歐朵拉吉斯。)
#MikisTheodorakis
芭 芭 拉 麥克 林 托 克 在 我在台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線上故事屋
小朋友說故事的活動都報名了沒有啊~
千萬不要錯過:https://fb.me/e/LU9nWdfG
有相關問題請私訊藝遊臺南FB粉專唷
今日書單:
1️⃣#外公的大衣
作者:吉姆‧艾利斯沃斯(Jim Aylesworth)
譯者:柯倩華
繪者:芭芭拉‧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
出版社:水滴文化
說故事志工:手錶哥哥
2️⃣#我最喜歡洗澡
作者:松岡享子
譯者:李俊德
繪者:林明子
出版社:臺灣麥克
說故事志工:JOJO姐姐
➡️更多說故事影片:https://reurl.cc/R0e9Gn
芭 芭 拉 麥克 林 托 克 在 芭芭拉‧麥克林托克生日(Barbara... - 教育電台聲動全世界- 國立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今天是遺傳學先知:芭芭拉‧麥克林托克生日(Barbara McClintock, 1902-1992). 「因發現基因轉位而獲頒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不顧母親盼她如一般傳統女性走入家庭的 ... ... <看更多>
芭 芭 拉 麥克 林 托 克 在 電影線上看- Gimy劇迷- 第1頁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迪·沃倫斯,賈登·諾埃爾,傑克·富爾頓,艾娃·普雷斯頓,萊昂·克林曼,Vash,Singh, ... 凱文·康瑞,喬治·紐伯恩,蘇珊·愛森伯格,丹妮拉·玻芭迪拉,素瑪立·蒙塔諾, ... ... <看更多>
芭 芭 拉 麥克 林 托 克 在 玉米田裡的異類遺傳學家:芭芭拉·麥克林托克- 看板NTU-Archery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玉米田裡的異類遺傳學家:芭芭拉·麥克林托克
麥克林托克這位非凡科學家的漫長奮鬥生涯史,是一位儕輩眼中特立獨行、具宏觀灼
見的科學家與一門近年發展一日千里而備受矚目的科學—遺傳學之間的互動。她和遺傳學崛
起的時間相當一致,都在本世紀初出生,又在同一時期邁人第一個成熟階段,共享成功的榮
耀;麥克林托克身為一名年輕的女性遺傳學家,當時所掙得的學術知名度,同時代的女人根
本無法想像。可是,在接下來的歲月裡,這位遺傳學家與遺傳學卻分道揚鑣,往極不同的方
向各自發展;麥克林托克從此隱姓埋名。直至今日,經過三十年的疏離,這兩條路線於再度
交疊;而麥克林托克的名字,也重新成為現代生物學者注意的焦點。
麥克林托克在一九五一年發現跳躍基因(正式名稱:轉位因子〕時,造成很大的衝擊
,但是這衝擊是負面的。遺傳學數十年來的發展,已經確立了基因在染色體有固定排列順序
的觀念。當時麥克林托克說有些基因是可以從一處跳到另一處,而且她的證據又不是直接可
見的,是從一系列非常複雜難懂的實驗結果所推演出來的。與聽眾在技術層面脫節這方面,
麥克林托克與孟德爾的處境很像。但是其他方面就很不一樣。在發現轉位子之前的麥克林托
克,已經是位傑出的遺傳學家,不是當年的孟德爾可比,但是她仍然受到很多攻擊及嘲笑。
孟德爾的學說就沒有受到排擠,只是被漠視。他所提出的論點,並沒有牴觸到現有的觀念,
只是不知如何與現有知識掛勾。
斯騰特提出一項可能造成科學發現未成熟的因素,就是缺少公開認知。一項新發現鮮
為人知的原因可能是發現者本身就鮮為人知。孟德爾就是個例子。這在資訊傳播不發達的時
代特別重要。另一個原因是發現者本身的個性保守,內向或謙虛,因此不善於宣揚。透兩點
都不適用於麥克林托克身上。當時她已經是個著名的遺傳學家,處在當代生物學重鎮的冷泉
港(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她也非常地主動出擊(在被潑了幾次冷水之前)。
那麼麥克林托克的發現為何會未成熟呢?主要的原因還是它與當代的學問無法掛勾,
以及她與當代的主流生物學家無法溝通。前者雖然也一定受後者影響,但卻是屬於比較客觀
的事實。有時候學術界對一項新發現,的確不知道如何是好。新發現有時不是不對,也不一
定是不重要,而是不知道如何將它嵌入現有知識的牆上。
一九四四年,艾弗里(Oswald T. Avery, 1877-1955)提出DNA是遺傳物質的論證,也
不是不為人所知,也沒有人說它不重要;但是那時的遺傳學家(包括艾弗里本人)好像對
它不知怎麼辦才好,不知如何將這發現往下發展,因此有好幾年都無法產生影響。這很像一
支大槌子揮擊下去,沒有承受的東西的話,也是沒有衝擊。
麥克林托克的轉位子是支槌子擊到反彈性很強的大鐵板。使問題惡化的是麥克林托克
的研究與當代潮流之間的鴻溝。分子生物學的崛起與麥氏的科學事業發展幾乎完全平行,而
分子生物學的聖殿剛好是她後半生涯工作地點---冷泉港。
我們可以從這裡切入麥克林托克故事所啟發的第二個重要課題---她的研究風格與當代
潮流的不同。我想當時分子生物學的鼻祖人物戴爾布魯克(Max Delbruck, 1906-1981)是
個很好的對比。或許我們可以說,麥克林托克是代表將傳統遺傳學發揮到極致的末代人物
,戴爾布魯克則代表將物理學成功引入遺傳學的先知。
正當舊式遺傳學仍舊局限於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裡的染色體和用肉眼觀察生物體的表徵
變化的研究瓶頸時,以戴爾布魯克為首的一群科學家(其中很多物理學家及化學家)挾著二
十世紀新物理學及新化學的輝煌成功的餘威,步入傳統生物學(特別是遺傳學)的領域。他
們堅信,生命現象不但可以用物理及化學原理解釋,而且可以用物理學及化學實驗技術來研
究。現在回顧起來,這新學問(分子生物學)的成功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在這新潮流的澎湃
發展中,麥克林托克仍一直堅守自己非常「私人的」研究方式,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她個人的
執著。但是即使是她有心求變,當時分子生物學的技術仍然無法用在像她所熱愛的玉米這樣
「高等」的生物上。
新興的分子生物學的技術是非常物理,非常化學的,而且大部分的技術都是一般實驗
室可以做得到的,因此非常講究「再現性」---也就是說,如果你的發現是真的話,那麼借他
人之手應該也可以重新證實這項發現。麥克林托克的玉米研究不是普通人所能夠或者願意
去嘗試「再現」的。光光要了解她的研究已經不容易了。相反地,分子生物學的技術不只是
容易了解,而且不停有新的突破。傳統的細胞遺傳學就沒有這種便利。麥克林托克所依賴的
光學顯微鏡,總是無法突破一千倍放大率的理論極限。
分子生物學的另一特色是它的實質性。基因不再是個數學操演的單位(如在孟德爾的
定律中),也不是個一串鏈子中的珠珠(在後來的觀念中),而是一個有一清二楚化學結構
的分子,因此很多生物學的發現都有實質上的證據,不容置疑。分子生物學家後來在細菌及
果蠅發現轉位因子時,就掌握了生物化學的證據。如果當卑麥克林托克掌握有玉米轉位因子
的分子印證,她的理論就不會遭受到如此多的非難,而且她的發現會很快他對新遺傳學的走
向產生很大的影響。不過這是完全不可能發生的假想,只是提出來比較一下。
麥克林托克的獨行俠風格與當時領導分子生物學的「噬菌體集團」的開放作風,也是
強烈的對比。有趣的是兩者部以冷泉港為基地。「噬菌體集團」大力積極推動分子生物學的
結果,造成桃李滿天下的局面。反觀麥克林托克,了解她的人少得可憐,更別談真正接她衣
缽的。在回顧近代生物學歷史的書籍文章中,我們常看到「噬菌體集團」的活動照片,無論
是一群人非常不拘束地擠在斗室中討論交流,或者坐在草地上曬太陽,或者兩位大師打赤膊
翹著腿乘涼,所流露出的人與人之間的活躍自在,又具高度刺激性的互動,是從本書的圖片
中所感覺不出的。
我希望沒有給讀者一種我在貶低麥克林托克成就的錯覺。跟孟德爾的情形一樣,麥克
林托克沒有發明什麼新技術,只是善用現成的工具與腦筋,就能創造出新的局面。儘管整個
世界必須等好幾十年才能欣賞肯定他們,這應該不是他們的錯,但是損失一定是我們的。
麥克林托克比孟德爾幸運。她於一九九二年去世時,已經九十歲,不但在有生之年看
到自己「未成熟發現」成熟,而且受到肯定,並造成深遠的影響。她於一九八三年獲得諾貝
爾獎,距離她發表轉位子的發現也已經三十二年了。同一年,她所描述的「解離子」(disso
ciator)及「啟動子」(activator)轉位因子也被分子生物學家分離出來。
註:本文節錄自「玉米田裡的先知」凱勒(Evelyn Fox Keller)著,唐嘉慧譯,天下文化
出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122.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