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自己獨處的時間💛
當天下午奔出門,趁日落前去做咖啡
享受涼涼的🌆時光+冰拿鐵
之後在誠品翻書翻到甘願才想離開,
一眨眼就是4個小時,
比逛街還無聊的行程,當然是自己獨處時才有可能自在的完成😆
上次在限動發文,覺得現在誠品、博客來排行前10名的書籍都跟如何做自己、成為自己內在英雄、善良必須有點光芒、被討厭的勇氣這類書籍有關,得到很多人的回覆。
我覺得如果你不知道從何開始著手讓自己找回自我認同的感覺,試看看和自己獨處吧。
當你夠了解自己的長處與短處,當別人批評你的優點請為自己大力發聲、支持自己,當別人批評你的短處你也能自我接受(因為你早就知道這是你的缺點),你就可以反問批評你的人「 如果我想進步,你有什麼好建議嗎?」
如果對方只是一味的打擊你的信心,卻沒有想要你進步的意思,就請他離開。
我覺得光以上的步驟,應該可以幫你內心強壯指數加上很多分數💪🏻
晃過4小時的誠品,走進旁邊的永心鳳茶
決定替自己選擇一樣當下想吃的晚餐,
發呆放空一下,之後遇到朋友:「哇,你怎麼會一個人在這裡上吃飯!」
以前總是會在腦海裡說:「自己吃飯怎麼了嗎?你試過自己吃飯的小確幸嗎?」但現在也選擇用微笑點頭回應,因為⋯⋯我心情很好☺️我也不需要跟誰解釋這是什麼感覺,然後餐點上菜都是我喜歡的食物,我心滿意足的結束了獨處玩樂的一天❤️
對我來說,能自我滿足的快樂、
自己有能力提供自己的快樂,
才是真正的快樂❤️
(最後一張照片是這次在誠品為一本我想咀嚼的書-反智,在推翻現在社會的一些想法與存在,滿能檢視自己)
#francistsai法蘭 #francistsai法蘭遊記 #獨處的快樂 #自己相處時間 #認識自己 #享受的一天 #法蘭murmur #自我認同比等待被認同更重要 #小小方法 #內心強壯點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畢業季=分手季?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
「自我認同比等待被認同更重要」的推薦目錄:
自我認同比等待被認同更重要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記得打開CC字幕 #畢業季=分手季?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29 為什麼會有分手潮?
03:07 等等!難道我們的感情敵不過時間的考驗?
03:45 我們的觀點
06:32 提問
06:50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
|腳本:+🐟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她打開了人生的視野,決定和「台灣上層階級培育出來的菁英」男友分手:https://reurl.cc/5WN4V
→ Economist: ‘Tis the Season to Break Up:https://reurl.cc/Lro4K
→ 社會比較:https://reurl.cc/Elv4k
→ 真的有年末分手潮?:https://reurl.cc/RGoq6
→ How do holidays influence relationship processes and outcomes? Examining the instigating and catalytic effects of Valentine's Day:https://reurl.cc/m5QM7
→ 七夕分手潮:我們還能當朋友嗎?:https://reurl.cc/jZeyM
→ 多年前 Gary Lewandowski 根據 Facebook 的統計圖指出,暑假對於大學生來說的確是關係終止(同時也是關係開始)的時刻(summer-lovin-or-summer-leavin),但比起畢業和假期,更重要的或許是兩個人對彼此的感覺是什麼,問題是,如果他真的有分手的念頭,會跟你說實話嗎?
→ [1]Lee, S., Rogge, R. D., & Reis, H. T. (2010). Assessing the Seeds of Relationship Decay: Using Implicit Evaluations to Detect the Early Stages of Disillusionment.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6), 857-864. doi: 10.1177/0956797610371342
→ 這邊是海苔熊的觀點:https://reurl.cc/Ndogm
*特殊時機
・二月十四號 白色情人節 而且時間在剛開學
・七夕情人節 時間正好也在在暑假結束快開學
・過農曆年,一起見對方家人
上述節日跟情侶尤其相關,有比較多的機會去思考與對方的關係
*為什麼?
・期待感落差
・過去專家調查發現,伴侶們在壓力增加的時候,溝通技巧會惡化,以聖誕節來說,就不只是檞寄生下接吻的浪漫,從節日前的採購、備餐、買禮物、付帳單…,都是聖誕節的一環。
・此外,感恩節和新年還更慘。神經心理學家夏普(John Sharp)就解釋,「日光時間變短對事情一點幫助也沒有,人們變得更疲勞易怒,此時自我療癒也變得相當流行。」
也就是說,進入冬天的我們少了溫暖、少了日光,卻多了壓力。
・此外,歲末也會促使大家反省這一年的「作為」。
「這段時間以來我快樂嗎?」
「我跟他真的適合嗎?」
「這個人是否可靠?」
「一年來的相處,他是否值得我等待、犧牲其他更多更好的機會?」
「我是否還有更多的可能,而不是被對方綁在這關係裡?」
*換環境
・當兵
・遠距離
・畢業後就業
→環境改變,兩人開始有不同的生活經驗,久而久之能有共鳴的是可能也逐漸減少,而漸行漸遠
但也有人不這麼想
*可能就只是巧合
・定義:相關的事物基於偶然的因素同時發生
・然而有些人並不會用「偶然」來解釋巧合,反而會自動尋找事物之間的關聯意義,比方說上述的「時機點」或是「換環境」
事實上,關係的結束並非一瞬間,而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
Steve Duck是研究人際關係的著名學者,他曾經提出一個引用率相當高的關係結束模型(1982),從關係的破 裂(breakdown)開始,區分了六個關係結束的階段(phases of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分別是:
・1.關係的破裂:關係中的一方開始對這段關係感到不滿意或是不耐煩。
→接著,必須跨越一個「我再也不能 忍受(I can stand this anymore)」的門檻之後,才會進入到第二個時期「內在心裡階段」
・2.內在心理階段(intrapsychic phase):對關係感到不滿的這個人,會開始對伴侶感到不滿,於是他/她可能會對外發展其他替代的關係或社交活動
→當他/她認為自己「進 行抽離、離開的活動擁有其正當性(I’d be justified in withdrawing)」的時候,就進 入到了第三個階段「互動階段」
・3.互動階段(dyad phase):兩人開始相互對峙(confrontation),兩人的問題 透過直接的或是間接的方式被揭露出來,使得兩人可能會發生爭吵、協商或是修 補彼此關係
→而當雙方的關係無法挽回,跨越了「我們決定要分手(I mean it)」 這個門檻的時候,就進入到了第四階段「社會階段」
・4.社會階段(social phase):兩人會開始向各自的社會網 絡進行解釋和說明,向外尋求一些協助與支持,在此階段中,雙方的分開已經是 無法避免的情形了,雙方都已經接受分手的事實,並試圖要去面對它
→一 旦跨越了「分手是無法避免的(it’s now inevitable)」這一個門檻的時候,就進入到 了第五階段「墳墓妝點階段」
・5.墳墓妝點階段(grave-dressing phase):分手者開始整理過去的回憶,並同時進行自我修補 的過程,他/她會開始發展其版本的分手原因和過程
→而當分手者「準備好要迎 接新生活(time to get a new life)」的時候,就進入到了最後一個階段,也就是「恢 復階段」
・6.恢復階段(resurrection phase):在這個階段中分手者會開始準備面臨新的生活或是新的關係。
在 Duck(2007)的模型中,這六個階段的關係並不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如果在某一個階段時,兩人該階段的問題已經得到修補或解決,於是此對伴侶的狀況將不會往下一個階段進行,而是回到之前的某個階段,繼續維持兩人的關係。
但是,如果一對伴侶最終是走向分手一途,他們則會 經歷此六個階段的歷程。於是,在此,我是將這六個階段的內容依序描述介紹出來,而不談可能折 返回到之前的階段或是繼續維持兩人關係的情形。
・就我們的看法會認為,關係中的問題本來就存在了,「換環境」或是「特殊時機」只是一個契機,讓關係中的問題浮現,而分手則是因為在當下兩人可能都無力、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只好選擇分開。
・心理學家Silvia(2009)曾提出一個看法,我自己也蠻認同的。她提到,「只有相處時不需特別「用力」 (pay effort extremely)的關係才能維持長久,也能抵擋這種時序情境的考驗」。
・溝通對彼此的期待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自我認同比等待被認同更重要 在 #自我認同比等待被認同更重要 - एक्सप्लोर करें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explore #自我認同比等待被認同更重要at Facebook. ... 摩羯座的一句話. 「如果自己不認同自己別人稱讚也沒有用」. 當下... और देखें. ... <看更多>
自我認同比等待被認同更重要 在 [好雷] 金髮夢露Blonde (Netflix) PTT推薦movi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嚮往認同角色投入角色做一場完整的表演、但她卻被經紀公司堅持安排在電影領域去作片段化表演;(2) 她被指導要「抽離」並要「撐持光環」的新創自我 ... ... <看更多>
自我認同比等待被認同更重要 在 [分享] 徵兵制是假議題,是時候發展以「民兵」 - 看板Military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完整標題:徵兵制是假議題,是時候發展以「民兵」為骨幹的全民武裝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6228
文:賈伯楷(綠黨中執委)
最後一批義務役士兵於2018年12月退役,全面進入四個月常備兵役軍事訓練的時代,台灣
至今仍處於中國的軍事威脅下,兵役制度是長期爭論的議題,台灣社會一直有強力主張恢
復徵兵制的呼聲。
今年3月28日總統蔡英文也完成了「海洋民主之旅」,出訪太平洋友邦,當中最受矚目的
行程是訪問美國夏威夷州民防廳(Department of Defense)所屬的急難管理署(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並由夏威夷州國民兵司令兼民防廳長亞瑟・羅根(
Arthur Logan)少將陪同,這是重大的外交突破。國民兵(National Guard)為美國各州
所擁有的民兵,雖然受到美軍的資助與協助,但除非是戰爭時期或國會同意的緊急情況下
,不受美國總統召集指揮。面對中國不排除以武力併吞台灣的基本國策,我們不會在國軍
全募兵後,就此停止軍制改革。那麼要再改回原本的徵兵制嗎?美國的國民兵制度能帶給
我們什麼樣的啟示?首先,要從兩次波灣戰爭帶動的軍事發展潮流說起。
兩次波灣戰爭帶來的軍事革命
1991年的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沙漠風暴行動,當時伊拉克擁有約65萬兵力、超過萬輛戰鬥車
輛,排名世界第四,如果倒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空,應該會是慘烈程度與史達林格勒相
當的戰役。發生於1942年德國進攻蘇聯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參戰雙方初期共投入46萬兵力
,激戰7個月後由整體兵力素質較差的蘇聯,以源源不絕的兵員及裝備補充優勢贏得勝利
,整場戰役蘇聯陣亡40萬人、德軍陣亡25萬人。在那個時代,兵員及裝備的數量幾乎決定
一切。
1991年波斯灣戰爭結果很快揭曉:兩個月後伊拉克潰敗投降,多國聯軍約300人死亡、約
千人受傷,伊軍則有超過10萬的傷亡,與二戰時期相比,這是不可思議的傷亡人數。事隔
12年的英美入侵伊拉克的第二次波斯灣戰爭,雖然伊拉克國力已大不如前,但仍有37萬5
千兵力、約5千輛戰鬥車輛。英美在2003年3月20日正式入侵伊拉克,不到三週的時間在4
月9日佔領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瓦解海珊政權,在3月19日到4月30日為止,共有139名美軍
和33名英軍陣亡(2003 - 2011年伊拉克戰爭英美等國傷亡統計點此參考)。波灣戰爭衝
擊了世界各國,也帶來影響深遠的軍事革命。
在兩次波斯灣戰爭期間,龐大的伊拉克軍隊都面臨相同的問題,只要戰場指揮部一遭到敵
方遠程精準打擊,部隊便立刻投降瓦解,美軍以極小的代價勝利。美軍也很快發現,伊拉
克軍隊往往是粗劣的裝備與簡陋的訓練,原本美軍預期的大軍抵抗與激烈巷戰沒有發生。
役男共同經驗:不相信黃埔軍能打勝仗
義務役曾是許多台灣男性的共同生命經驗,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基層裝備嚴重缺乏,應該
用於戰訓本務的時間精力被大量雜務淹沒。必須靠著不斷偽造文書、同一個裝備被當成不
同好幾個裝備接受檢查、短缺的零件以保麗龍勞作通過高裝檢,演習用同一套劇本事前重
複演練,營造出精實有戰力的假象。軍中的造假文化及表面功夫雖然在出社會後相當受用
,但也讓人民很難相信國軍能打勝仗。
過去為了反攻復國,保留了異常龐大的陸軍編制,但完全沒有充足的後勤能力供應龐大軍
隊的裝備需求,更沒有能力精實得訓練所有士兵。無力負擔龐大部隊所需軍士官的人事費
用,也讓許多應屬於軍士官的業務實際上由義務役士兵承擔。積重難返、欺下瞞上、追求
表面的黃埔軍醬缸文化,使部隊陷入留不住人的惡性循環。
不能否認軍中仍有許多紮實戮力奉公的份子,相同問題海空軍也比陸軍少得多。但面對這
些錯綜複雜的問題,許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主張恢復徵兵制。
「徵兵 = 廉價」是幻覺,絕不能走徵兵回頭路
兩次波斯灣戰爭帶來的啟示,就是證明了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到極致的大規模工業化正
規軍,在面對講求精準火力打擊的資訊時代科技化部隊,已經不堪一擊。當指揮系統及通
訊遭到精準打擊,大軍便群龍無首鳥獸四散,這已是當代戰爭的常態,如同史達林格勒那
般慘烈的大軍交戰已經一去不復返。如果貿然恢復徵兵制,把時鐘撥回二戰,大家覺得國
軍的狀況會比較接近高度科技化、專業化、所向披靡的英美聯軍?還是雖然規模龐大,但
裝備粗劣、訓練簡陋、兵敗如山倒的伊拉克陸軍?
在冷兵器為主的農業社會,難以大規模生產精良兵器,武器又十分依賴個人的戰鬥技巧,
需要長時間訓練刀弓馬術,當時的職業軍人往往還會自成一個社會階級。慢慢進入火器與
工業時代後,大規模生產一定品質的兵器成為可能,熟練槍枝需要的時間也更短,讓大部
份的人能透過短期、整齊劃一的訓練成為合格的士兵。現在是高科技的資訊時代,技術進
步反而墊高了士兵適應當代資訊化戰爭的門檻,各種五花八門科技軍備例如電子GPS、通
訊設備、夜視鏡、瞄準鏡、射擊眼鏡、抗彈板、戰術背心與手套、防毒面具、抗紅外線迷
彩服、手套、水袋、肘膝護具等等已經是現在美軍的基本裝備,都增加了學習熟練所需的
時間及購置成本。在今日,對一位合格正規士兵的要求比過去高出許多,裝備價格更是如
此,不能再如同過去只靠S腰帶和萬年水壺解決一切。
美軍許多士兵具備不同環境的小單位作戰能力,如果要在徵兵制下維持支持龐大且合格的
資訊時代軍隊,過長役期不但影響社會生產力,對合格士兵越來越高的要求,勢必會與講
求人人公平中獎的徵兵制發生越來越多的矛盾。徵兵看似省下士兵的人事費用,訓練過程
持續大量耗損的精密裝備,以及所需的龐大軍士官人力,反而讓國防開支異常膨脹。若為
了控制成本而縮減部隊編制、使用劣質裝備,馬上就會入伍大塞車、虛耗年輕人的光陰,
也不用期待其戰力。
過去大家所熟悉的徵兵義務役,絕對不能成為回頭的選項,大家想像的龐大又便宜的徵兵
制黃埔軍,在當代戰場將如同伊拉克陸軍毫無戰力,必須拋棄「徵兵 = 廉價」、「人數
就是戰力」的幻覺。過去廉價徵兵的代價,就是鬆懈的戰訓、陳舊的操典、短缺的料件與
故障的裝備,更不應該以「我吃過屎所以別人也得吃」的心態出發,主張恢復過去的徵兵
制。
進入資訊時代戰爭 美軍仍遭民兵痛擊
2003年的英美入侵伊拉克,並沒有因為開戰不到三週佔領首都巴格達,隨著海珊政權垮台
迅速結束,英美聯軍的惡夢才正要開始。原本的伊拉克軍隊瓦解後,由效忠舊政權或各路
宗教勢力組成的游擊武裝民兵,不受統一指揮的民兵成為戰場新主角。他們平日隱身於平
民之中,持續觀察、傳遞情報,等待適當的時機便拿起武器突襲,使用的是迫擊砲、步槍
、火箭筒、土製炸彈或汽車炸彈等較不需要高度後勤補給的裝備作為武器,它們可以用過
即丟、甚至是日常可以取得的物品,並以豐田皮卡為主要載具。
游擊武裝民兵給佔領的美軍帶來極大的壓力,起初不到兩個月的進攻階段有139名美軍和
33名英軍陣亡,接著從2003年5月到2011年12月為止的佔領階段,美軍陣亡人數卻高達
4358人,其中佔領階段甚至有10個月份的單月陣亡人數比進攻階段還多。伊拉克成為燙手
山芋,佔領階段的傷亡激化了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雖然美國在2011年表面上撤軍結束了
佔領階段,但為了持續維護美國在伊拉克的利益,美方建立的魁儡政權也無力平定層出不
窮的游擊武裝民兵(雖然他們通常被稱作「恐怖份子」),實際上目前仍在當地保有數千
名以特種部隊為主的駐軍。
波灣戰爭帶來的另一個啟示,在專業化、資訊化的高科技軍隊取代工業時代軍隊之後,游
擊武裝民兵的重要性再次凸顯。由在地人組成的游擊武裝民兵,優勢包括熟悉地理人文、
緊密的地方人際連結,平時隱藏在人群之中,並從當地社區取得情報、糧食、物資與裝備
,也藉由居民出於家鄉遭到侵略的義憤填膺,而持續取得兵員補充。相較於傳統軍隊,民
兵使用的裝備較不需要高度後勤補給,可以就地取材,甚至用完就丟,不若傳統軍隊只要
後勤補給中斷便失去大部份作戰能力。最重要的是民兵分散、去中心化的指揮行動模式,
沒辦法透過精準打擊的斬首行動瓦解。民兵藉由「到處都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死了一個我還有千千萬萬的我」的特點,讓高科技的資訊時代軍隊在完勝工業時代的徵
兵部隊後,仍遭到民兵的迎頭痛擊。
全募兵後的隱憂:由特定少數人承擔的「異化」國防
會有台灣在民主化後國軍戰力低下的普遍印象,只是因為威權體制解除後,終於能夠把過
去數十年的積弊大鳴大放,同時政府開始推動募兵,讓人以為軍中弊病就是募兵造成的,
但其實都是長年的老問題。現在政府確實有開始逐漸改善這些積弊,透過增加國防開支逐
步充實基層裝備、減少不必要的雜務、改善過去注重表面功夫的演訓,相信部隊的戰力會
逐步提升。也毋需過度擔憂只有四個月的軍事訓役時間不足,美軍新兵訓練也是差不多的
時間,重點是訓練的內容。募兵強迫國軍脫胎出黃埔軍的陳年積弊,回頭走徵兵只會讓這
些努力功虧一簣。
不過在應該徵兵還是募兵的爭論中,一些主張恢復徵兵的理由並非沒有道理,募兵制透過
經濟誘因,讓責任與風險由特定少數人承擔,也讓社會多數人認為社會的安全保障與自身
無關,只要付錢養兵就行了。如果這個社會沒有直接的外部安全威脅時可能還無所謂,但
在有直接外部威脅的台灣,這樣的關係並不健康。此外募兵制的軍隊,不論是在社會階層
、種族、教育程度、甚至是政治立場,都與社會裡的常態分佈截然不同,將重大的安全保
障以及合法武力壟斷交給一支與社會如此疏離的軍隊,如此「異化」也潛藏著隱憂。
台灣臨著特殊的國際處境與直接外部威脅,我們既不應該走過去戰力低下的徵兵制回頭路
,也不應該讓結構組成與社會常態分佈截然不同的少數人,來承擔安全防衛的責任與風險
、合法壟斷武力。應該借鑑軍事發展的潮流發展以民兵為骨幹的全民武裝。
歷史上的台灣民兵:乙未戰爭
許多人心中的第一個懷疑,就是每年爭論人民有沒有抵抗意志的台灣,可以如同伊斯蘭社
會發展出民兵武裝嗎?事實上,台灣的歷史與武裝民兵並不陌生。
相傳台灣日治初期的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曾說台灣人就是「貪財、怕死、愛面子」,
即使在今天也很符合大家的認知,懷疑台灣人民沒有抵抗的意志。但在後藤說出這句名言
的差不多時期,台灣同時經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抵抗戰爭。日清甲午戰爭後緊接著的乙未
戰爭,是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始於清國割台後建立臺灣民主國的1895年,歷時半年
。國人對於乙未戰爭與台灣民主國的印象,往往是未戰先潰、開城投降,這是乙未戰爭的
部分事實,但更多被忽略的是軍民奮勇抵抗的部分。
台灣民主國黑旗軍、義軍在素質與武裝普遍不如日軍的情況下,出於不甘心家園被平白接
收的保鄉情切,憑藉地理與人際網絡的優勢,以機動游擊戰抵抗日軍。最終日軍陣亡1436
人,尚不包括水土不服造成的4642人病死,這是什麼樣的概念呢?前一年的甲午戰爭是雙
方出動艦隊、大砲的戰爭,日軍陣亡1132人,顯示奮力抵抗的武裝民兵有機會比正規軍造
成敵人更慘重的損失。乙未戰後更展開了長達20年的武裝抗日,這就是所謂「貪財、怕死
、愛面子」的台灣人。
讓民兵成為「重層嚇阻」的最後一道防線
當前政府以「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戰略構想作為建軍目標,官方文宣中強調會致力於制
空、制海及防禦戰力的整建,並提升主動防禦、反封鎖等能力,來獲得嚇阻能量。目的是
避免戰火深入台灣本島,爭取時間讓外援抵達,以較少兵力發揮最大戰力,但對於敵軍一
旦上岸建立灘頭堡後的著墨就少了。中國目前實際上不具備武力佔領台灣的實力,連投射
足夠的佔領軍都有問題,但中國會持續改進、強化其短處,在其仍力有未逮的制空、制海
及兩棲登陸努力迎頭趕上。中國作為不穩定的政權,無法準確預估中國何時為了轉移內政
壓力選擇武力攻台。此外國際情勢瞬息萬變,不能總是寄望國外勢力做為安全保障的最後
希望。在這裡,以民兵為骨幹的全民武裝就是最後一個答案,成為「重層嚇阻」的最後一
道防線。
中國官方的對外宣傳強調速戰速決與「斬首」,先不論其理想與實際的差距,這正是師法
美軍在兩次波灣戰爭帶來的軍事革命,讓正規軍群龍無首、失去後勤便自動潰敗瓦解。許
多從未受過軍事訓練匆促上場的民兵部隊,憑藉其在地知識、人際網路、去中心化、不需
仰賴強大後勤的優勢,在戰史上寫下許多功勳,迫使列強改變對外政策。若能夠以訓練民
兵的方式,而非正規軍的方式,來對全體公民實施全民武裝的訓練,必定能發揮更強的戰
力。只要全台兩千多萬人仍有一萬民兵選擇抵抗到底不到總人口的0.5%,就足以讓中
國長期以來追求速戰速決、斬首的大筆軍事投資化為烏有,還得投入更多更多成本因應民
兵戰術及其政治影響力。軍隊不只是為了打仗,存在本身就有意義,當台灣擁有龐大的民
兵,也迫使中國要重新評估發動攻台的必要性、機會成本與時機點。
與國軍分進合擊 發揮民兵特長
雖然建立以游擊民兵為骨幹的全民武裝有諸多的優點,但仍是一項重大工程,目前我國僅
有「山地後備連」具備類似的性質。若台灣能全面建立民兵部隊,應該在日常組織編制與
現行國軍完全分流。便可參考美國國民兵及州防衛隊(State defense forces)的組織模
式,如同美國各州設立「民防廳」,由各縣市成立「民防局」主管各縣市民兵軍政、軍令
及軍備事務,成為真正的全民武裝力量,民防不再只是隸屬警察局的治安協助角色。並且
在承平時期或戰時國家指揮中樞瓦解時,由縣市長為當地民兵統帥,就像美國州長統帥州
軍。「民防局」將取代目前後備指揮部的部分功能,民兵也分擔國軍防衛重要基礎民生設
施的任務,如供電設施、通訊節點、機場港口等。原住民族也可以根據自治、文化及傳統
領域的特殊性,在地方政府之外另建立指揮自己的民兵部隊。
現在國軍最大的問題,就是一旦動員,義務役組成的動員後備部隊,到底要如何納入已經
全面志願役的現役常備部隊?兩者差異太大,若貿然湊合,既無法發揮動員部隊的戰力,
更讓現役部隊為了管理動員兵而受累,過去就曾發生為了管理義務役反而拖累志願役日常
演訓的問題。若建立民兵得以成真,必須讓義務役民兵與志願役國軍完全分流,兩者的任
務功能不同,也確保民兵「去中心化」的分散優勢。
中央政府在承平時期應就軍政及軍備提供協助,讓地方政府有充足資源以訓練、維持民兵
部隊,雖然民兵裝備需求低,不需高度後勤,可與民間商用設備共通,甚至是可以就地取
材用完就丟的裝備,但仍須確保最基本且充足堪用的裝備,不能再像過去的黃埔軍一樣。
建立全民武裝 仍需排除萬難
民兵另一個優勢「在地性」,除了熟悉地理環境,以及透過在地人際網絡取得信任、情報
與補給,因此可以自行選擇在居住地或戶籍地服役。以現行四個月軍事訓練役的時間去訓
練民兵應該足夠,是否要增加為更充裕的半年或八個月也可以討論。後備教召就在離家不
遠處,除了熟悉武器的手感、聯絡鄰里感情,也更新地理資訊。以後的里民志工活動,也
許就是幫民兵整理營區、保養裝備。
其他要解決的問題,例如民兵的訓練與操典可參考的對象不多,必須自行蒐集統整零碎的
第一手資料,自行摸索如何建立與訓練民兵部隊。除了基本戰技,最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在
指揮系統瓦解時行動。國軍全面志願役後,雖然現編比持續改善,但仍有相當缺額,而且
可能隨著不可逆的少子化漸趨嚴重。不如考慮將海軍陸戰隊及陸軍機械化步兵以外,目前
陸軍的30個步兵營逐漸部分裁撤,反正編不滿,角色也較與民兵重疊,裁撤後人員轉為建
立與訓練民兵部隊的種子。此外,女性是不是也有加入民兵的義務?若女性必須加入民兵
,是否與男性扮演完全一樣的角色?以及民兵部隊如何與國軍協同作戰?都是需要排除萬
難嚴肅面對的問題。
在台灣,國防是躲不掉的課題,國軍全募兵後,雖然仍保有軍事訓練役,卻只是回應外界
對全募兵質疑的權宜之計。一旦情勢所迫,要如何讓後備役發揮戰力是個未解的難題。綜
觀當代軍事發展潮流,過去徵兵所組成龐大黃埔軍,已經在當代戰爭被淘汰,但游擊民兵
至今卻仍在戰場扮演重要角色。在國軍全募兵、義務役全面軍事訓練役後,應該要進一步
建立以民兵為骨幹的全民武裝,不只是順應當代軍事潮流,更是讓全民務實共同面對國防
。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心得:
因為是三年前的文章,所以改用分享會比較好
個人是非常贊成用民兵制度取代徵兵制度
且台灣也不是第一次搞民兵這個玩意
上次是二二八期間國民政府全台大屠殺
中南部地方紳士組成民兵部隊抵抗軍隊並維持社會秩序
二七部隊跟雄中自衛隊都是最好的證明
尤其台中幾乎在這次事件沒有受到很大的波及
至於說會不會有統派出來搗亂的不用多想
因為這些統派只是一個牆頭草,只會吃軟不吃硬
台海危機跑最多的也是那群人
如果政府把這些早期台灣的特色給找回來並作好配套措施
對台灣的國防是事倍功半的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34.197.4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ilitary/M.1664522369.A.ED9.html
你覺得可以讓那些後備軍人開戰車、飛機或操控飛彈嗎?
※ 編輯: snh48spush (39.14.41.46 臺灣), 09/30/2022 15:52:24
知道一堆人都在檢舉你的言論嗎?
※ 編輯: snh48spush (27.242.198.46 臺灣), 09/30/2022 16:03:28
※ 編輯: snh48spush (27.242.198.46 臺灣), 09/30/2022 16:38:13
※ 編輯: snh48spush (27.242.198.46 臺灣), 09/30/2022 16:57:57
※ 編輯: snh48spush (27.51.97.80 臺灣), 09/30/2022 17:33:1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