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小劇場 《我的心也需要呵護》 站在海岸線觀浪】
.
這是一本關於「正念」的書,只不過,很多人可能把正念的意思搞混了。
.
倘若望文生義,「正念」一詞很容易被擴張為「正向的意念」,甚至還衍生出「記得保持正念喔」之類的心靈喊話。但事實上,正念無法保持,它是用來覺察的,因為正念(Mindfulness)的原意,是「覺察正在流動的意念」。
.
十多年前,我尚在研究所學習「認知行為治療」(CBT),對照心理治療的發展進程,CBT屬於第二波行為療法。第三波行為療法則初露鋒芒,包括適用於邊緣型人格的「辯證行為療法」、處理負面思考的「接納與承諾療法」,以及緩解焦慮症狀的「正念認知療法」。
.
當時Mindfulness一詞尚譯為「內觀」,意為「觀照自己的內在狀態」,然而內觀一詞實為Vipassana,譯名混用,內涵有別(胡君梅,2012)。十多年後,正念一詞已然正名,第三波療法蔚然成風,它們的共同交集,皆為訓練案主「接受自己的狀態」。
.
意思就是,無論是觀照內在,或者是覺察大腦正在進行的意念,目的都是希望你當個「客觀的旁觀者」。
.
先專心覺察自己發生了什麼事,然後「不帶批判」地觀察當下的想法與情緒。接受這件事正在發生,接受事態的演變,接受它在心中的流動。總之,接受就對了。
.
通常講到這裡,坐在我對面的人,差不多就會露出被削錢的表情了。
.
沒道理掏了錢,結果卻要接受自己原本的狀態啊。簡直就像走進貴到爆的沙龍,一副剛宿醉完的的設計師只瞟了一眼,摸了一下頭說,嗯,原本這樣就可以了喲,然後到櫃檯結帳送客。
.
為了證明他沒被當盤子,我會通常「潮浪」來比喻整個過程。若將情緒視為潮浪,面對潮浪,人一般會有以下三層反應:
.
● 第一層,踏浪
.
面對情緒,選擇淺嘗,謹慎地踩著沙灘的浪花。一旦海潮漫上,觸碰到趾尖,我們便加速退防。不感受起伏,不接受溫度,像個懼水的孩子,隨時被浪頭逼回海岸線。
.
● 第二層,捲浪
.
面對情緒,選擇往浪裡游,讓潮浪帶著身體翻湧,肉身試煉,這是我們最常處理情緒的方式。時而纏身,時而脫身,時而摔浪,時而駕浪,但無論姿態如何,我們始終離不開這片汪洋。
.
● 第三層,觀浪
.
面對情緒,選擇掙脫潮浪的引力,站在制高點觀察浪向。和第一層不同的是,它多了「覺察」,少了恐懼。人通常要經過捲浪,才能學會觀浪,必須親身體驗過情緒的暗湧,接受它的無常,才能明白浪潮沒有對錯,起落都只是一種過程。一旦走過一遭,才能做到「不批判」自己的情緒。
.
但這很難。畢竟脫離引力這件事本身就不太科學,海象變幻莫測,暗礁伺機埋伏,浪尖會不斷把我們捲回渦流。即便爬上灘頭,海水也會加重身體的負荷,那時的我們早已氣力放盡,離海岸線終究是一步之遙。
.
因此,要能站在海岸線觀浪,專注地進行正念,就必須掌握某些概念與技巧。
.
嚴格來說,本書並不是一本海岸線觀浪指南。一般制式正念減壓手冊,會有系統化的指引,會教導覺察身體訊息的步驟,會展示各種正念技術練習,並附帶相關指導語。
.
但剛剛說的那些內容,本書通通沒有,因為作者金慧伶(김혜령)本來就無意把它寫成一本教科書。
.
對於這種寫法,我十分贊同。
.
我曾遇過某些想嘗試正念療法的案主,買了書,聽了課程,然後大概讀到第八頁就開始懷疑人生放棄治療。因為對於一般缺乏佛學或禪修背景的讀者而言,正念療法的門檻稍高,概念更加抽象,因此如何「親切地傳達概念」,才是作者的初衷。
.
在本書中,作者大多以日常事件為例,將「事件引發的情緒」與「正念技巧」進行連結,由於事件觸手可及,正念的運用便不再遙不可及。
.
全書共分兩大部分,前三章講如何將正念技巧置入日常生活,後兩章談如何運用正念技巧處理特定議題,包括焦慮狀態、自我價值、人際關係以及消費行為等。
.
任何想接觸正念療法的讀者,在接受教科書的洗禮之前,或許可先將本書當作某種導覽,以較為親切的形式,理解正念的基礎概念後,再來決定學習的深度。
.
從踏浪到捲浪,選擇投入情緒,需要的是勇氣。
.
然而從捲浪到觀浪,脫離情緒的纏繞,需要的是力氣。
.
我想,本書應該能協助你以較不費力的角度,破浪而出。
.
參考文獻:
胡君梅 (2012)。正念與內觀的譯詞及比較。福嚴會訊,36,10-17。
#我要大推書封因為十分療癒
# 謝捲子 封面設計
# 潮浪 Waves 出版
自我價值 文獻 在 Kyo先生與Biao小姐的生活日常揭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不小心情緒勒索就上癮
這個疫情因為小孩大爆氣了好幾次,
每次生氣我會儘量到另一個房間,
讓自己的情緒緩和下來,
結果有幾次來不及
「情緒剉賽」發洩在我女兒身上~(錯誤示範)
.
就兩次吧!
結果第一次她主動去唸英文,
第二次生氣,她又乖乖收玩具!
WOW我簡直一不小心情緒勒索就上癮!
.
搭配一些怒瞪的眼神,
加碼一些支配話語,
小孩變超好管理,
正當我覺得摩拳擦掌發現育兒密技!
.
#此時我內心開始覺醒
畢竟我們這一代小孩也算是被情勒長大過來人
我們都懂,情緒勒索對人格的反作用力,
那些被大人的無意,綁架一輩子的話語
要花我們多久的時間才能和自己和解,
才有辦法慢慢走出來,癒合自己心裡的黑洞~
.
#事實上情緒勒索就是一種控制,
反映出本身解決問題的無能為力,
比較快的方式,
就是用情緒和話語去操控達到目的
但這樣做,很多文獻指出,
這樣其實是會造成小孩自我感匱乏的!
.
而「自我感匱乏」是超可怕的欸,
比方來說⬇️
或許她會勉強自己參加不想去的朋友聚會,
明知K歌當分母也去,
或許她不敢拒絕討人厭同事無理的要求,
每次出國都要去藥妝幫買東西,還要硬買紀念品
或許她會屈服豬隊友的無視和冷暴力,
然後婆婆把自己心愛的板凳丟掉也不會吭聲
(未來媽媽劇情)
.
恐怖的是
被欺負可能還去迎合對方,過度檢討自己
因為沒有自信、所以高敏度玻璃心,
遇到問題時,不是捍衛自己劃清界線
而是陷入懷疑、責怪自己的小劇場~
.
另一種,
更有可能複製貼上大人情緒勒索的毛病
去放大自己的不安全感,
然後開「情勒大絕」對待他人。
.
.
.
.
WOW 太震撼了
我們都是愛孩子的人,
怎麼捨得不控制好自己的脾氣,
然後深植心靈黑洞在孩子身上呢?
.
只能說好險恢復上課了!
挽救了我女兒的自我價值危機欸~
#當個情緒成熟的爸媽
#儘量控制好我們的情緒
#當個有自覺有智慧的家長
#我們一起加油
Scion睡袋延到本週五結團
https://lihi1.com/SXeE6
自我價值 文獻 在 Yang.AT 運動知識分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防疫期間沒辦法運動」
整個人都怪怪的❓心情很差嗎❓
說不定你有運動成癮喔⁉️
「運動成癮」聽起來好像不是什麼壞事🧐
因為大家都希望可以養成愛運動的習慣
但是事實上,嚴重的「運動成癮」不止會影響你的生活,更有可能讓你變得更不健康喔‼️
-
⭐️什麼是運動成癮?
運動成癮( Exercise addiction),是指個體展現出刻板的運動行為,並將運動計畫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甚至將其視為一種義務。當運動的的行為被阻礙、延遲,容易引發戒斷症狀的出現(頭痛、焦慮...)並影響自身健康、家庭、 社交關係和生活重心。
在一般人群中,運動成癮的患病率約為 3%,而競技運動員患上運動成癮的風險更高
💥哪些運動是高危險族群?
* 健身: 8.2%
* 跑步: 25%
* 馬拉松: 50%
* 鐵人三項: 52%
* 耐力運動員: 14.2%
⭐️運動成癮分類
🌈運動成癮者通常都是喜歡自己所從事的運動,並且不願意停止,而根據程度可再細分成三類:
1️⃣健康性的依賴(Healthy-neurotic):
只要達到目標便不會強求達成到更高的目標。無法運動時,會感到失望但並非罪惡感,運動能帶給他們成就感和提升自我價值與自尊。
2️⃣強迫運動型(Compulsive):
沈浸於自己的運動世界,若有事務延遲運動行為, 會產生負情緒或生氣,無法感受到運動的樂趣及喜悅,存在一種厭惡改變及保持距離的意識。
3️⃣上癮型(Addictive):
運動是唯一一種調節內在需求和平衡的工具,任何打斷運動的事物皆是不可容忍的,對於錯過訓練而過於焦慮或恐懼。
(常與其它精神障礙同時發生,ex:厭食症)
⭐️我有運動成癮的風險嗎?
快來回答下面的量表,測試看看自己有沒有運動成癮
(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並正向計分,總得分30分
1️⃣運動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2️⃣我有為了運動而跟家人/工作/伴侶產生衝突
3️⃣我通過運動來改變情緒
4️⃣隨著時間我會增加一天的運動量
5️⃣如果我不得不錯過運動,我會感到情緒低落和煩躁
6️⃣如果我不運動一陣子,又重新開始時,會跟以前的動量一樣
💡測完以後可以留言你的分數
我會回覆留言,告訴你是
「高風險」、「潛在風險」或「無症狀」喔❗️
把你的答案留言在下方❗️如果有疑問也可以留下來喔❗️
參考文獻:
De La Vega, R., Parastatidou, I. S., Ruíz-Barquín, R., & Szabo, A. (2016). Exercise addiction in athletes and leisure exerciser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assion.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5(2), 325-331.
Terry, A., Szabo, A., & Griffiths, M. (2004). The exercise addiction inventory: A new brief screening tool. Addiction Research & Theory, 12(5), 489-499.
劉家豪, & 高明峰. (2014). 淺談健身運動負面症狀-運動依賴症. 體育學系系刊, (13), 47-52.
-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留下一顆❤️讓我們知道吧❗️
你的支持是我們繼續的最大動力
#sportsyang#workout #sportsrecovery #yang#athletictrainer#fitness#exercise#sports#DOMS#running#marathon#coach #muscle#肌力訓練#運動傷害#運動#健身#重訓#健身房#健康#顏色#健康#肌肉#減肥#依賴#馬拉松#慢跑#運動成癮#運動狂人#健人
@ 台北 101 - Taipei 101
自我價值 文獻 在 自我價值論(Self Worth Theory)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自我價值 論(Self-Worth Theory) 自我價值 論是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芬頓(Covington)提出的。卡芬頓於1984年在《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 <看更多>
自我價值 文獻 在 自我價值- Explor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就讀碩士期間,除了學習生物及解剖學基礎知識外,也積極參與實驗室的研究項目,更不斷地研究文獻及閱讀學術著作,探索生物醫學領域,希望能夠在這兩年內充實自我,未來畢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