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在外國讀書或長期生活的經驗,每每讀到國外的就學經驗,總是充滿好奇。
台灣的教育現況,問題重重。如何改變,實在困難。如何汲取外國的經驗,但不是照本複製,重新建立一個教育制度與內涵,適合台灣,能培育身心健全的社會公民。
我的朋友在德國,孩子從小學開始就讀,今年要進入中學了。
看她敘述孩子在德國申請入學的過程,對台灣人如我,覺得很奇特,我看到了“發掘並尊重孩子的興趣與專長”,是如此被真切實踐。
特別轉貼給關心孩子教育的朋友們~
#中學新生
上週四(19.08.2021)是我們這小學和中學的 #開學典禮。這對小學新生來說,是個最重要的大日子,中學開學典禮的重要性可能不比小學(小學的可能爺爺奶奶親戚們都會來參加送禮物),但從申請學校、面試、錄取通知到入學的種種第一次,對於中學新生和我們家長來說,也是充滿了緊張與新奇!
#申請學校
這邊的中學是用三年級和四年級上學期的成績單來申請的,學校分成三到四類,以台灣的概念來理解,有點類似文理中學、五專、技職體系、還有綜合高中(高中+技職混合)的概念,主要是由小學老師來給建議,例如我們這,如果德文和數學兩科的成績不低於2(最高是1,最低是6),可以被推薦念文理中學 #Gymnasium,如果成績不到,但家長堅持,那依舊可以去申請試試看,看學校要不要收。
在今年大約一月底時,收到四上成績單和老師的推薦以後,基本上,大家就是從自己學區內的幾間學校來做選擇,因為每個學校有自己的特色,例如 ,有些學校的 #重點科目 是音樂,有些是語言、美術或科學數理的都有。考慮好以後,就要交報名表,這裡只能填一個志願(每個地區規定不同),然後會得到一個面試時間。
#錄取標準
錄取標準其實很不一定,成績只要達標即可,究竟多高多低也不能決定什麼。第一優先錄取的,是有哥哥姐姐在學校裡的人;第二優先,可能是家裡與學校的距離,但也可能是學校自己訂的標準。例如,我的孩子報名的學校,他們取決的標準在:「學生的多元性」,他們希望每個班級的學生組成,是很各式各樣、充滿不同的樣貌,覺得這樣才是一個健康的群體,但究竟是指什麼?學生的性格、種族、才藝還是?因為我們也是瞎子摸象,實在很難猜測🤷🏻♀️
#選擇志願
這對我們來說,其實是很困難的決定,因為在我們的學區裡,兩間學校其實都非常熱門,一個算是數一數二難進的學校(不是指錄取分數高,而是指報名人數最多,刷掉的人也最多),另一個學校大概也是第五第六難進的,都是沒有保證能上的。加上近年來報名的人數越來越多,這裡的競爭算很激烈,我們真的很擔心,萬一唯一的志願沒上,就得進行第二輪的申請,第二輪只能申請還有缺額的學校,也就是會淪落到很遠的學校就讀,中學又要唸九年,萬一最後要每天通勤一小時上學,真的會很想哭,難怪德國流行一句話:#最近的學校就是最好的學校。
#最後決定
因為兩個學校都有被刷掉的風險,最後決定,還是看學校的重點科目來選好了,孩子選了一個以音樂為主的學校報名,除了選學校,還可以選班級的志願,分英文班/英文+拉丁文班,會樂器/不會樂器班(原本不會樂器的,必須在學校學一個新樂器),另外還有唱歌班。自從決定了以後,我其實常常煩惱到睡不著,主要因為這學校往往都是非常多人報名,真的是很怕萬一沒上,要去很遠的學校就讀,小孩會很辛苦,在交件前還常常想說,是不是該改選安全牌?
#面試
交報名表當天,會順便口試,我們有幫孩子稍微準備一下,大部分問題好像都有命中,不過其中比較特別的是,老師問了幾題「比較性」的題目,也是我比較沒有猜到的部分,例如談到她會的樂器,老師就追問,封城後,覺得線上的音樂課和實體的不同在哪?覺得鋼琴和大提琴的線上課程有什麼不同?孩子說喜歡畫畫,素描和水彩,老師就追問,素描和水彩有什麼不同?
我後來覺得,口試時出「比較題」,好像真的比較有鑑別力,因為老師看學生的回答,馬上就可以知道這個學生有沒有自己的想法,想法的深淺程度在哪。
#錄取通知
因為我們是第一次經歷,其實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確定,大概一個月後的某一天,孩子回家說,小學老師跟大家說,如果沒有收到通知信,代表妳/你很有可能是上了,因為沒上的,會收到一封信,請你再去申請第二輪,等第二輪也都確定以後,春假(四月)前才會一起寄錄取通知來,我們沒有收到信,好像終於稍微放心一點,後來去查,原來錄取人數已經公布在網路上了。
結果今年 #大爆冷門,孩子報名的,以往最多人報名的那間,今年竟然差一點點才足額(表示有報名的都有上;我們真的超級幸運,終於放下心中大石,超級開心🥳);而另一間(我們認為上的機率較大的那間)今年有將近四成的人被刷掉,突然變成這裡最多人報名的學校。我們附近另外一個學區也是一樣,整個排名大調換!德國報導稱這個為 #乒乓效應,因為家長們怕小孩被刷掉,所以有時候會想打安全牌,結果造成所有人跑去同一邊,但也不是每一年都會換邊,所以真的也很難預測。我覺得今年加上疫情,大家的心態有所轉變,都更想走保守安全路線。但這也再度證明了,德國這邊大家真的都想上離家最近的學校,其實每間中學的資源都差不多,不一定要追求名牌學校。
#開學典禮
終於到了這一天,因為疫情,今年開學典禮被分成三個時段舉行,家長和學生得提交疫苗或陰性證明。我們坐定後,首先是學校樂隊表演Price tag 這首歌,由一個女學生演唱,整個驚艷全場(我覺得比原唱還好聽🤩🤩),接著是好幾個學生分別上場用學校外語課程的語言,來致歡迎詞:除了德文、英文,還有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義大利文等。
兩個開場節目,就完全帶出了這個學校的重點:音樂及外語,中學的外語課比例好像很重,五年級的英文課時數已經超越德文課,之後還有第二第三,甚至第四外語😲😲,後來拿到課表,發現五年級還有政治、哲學、資訊、地理、生物等等新科目,看來中學生未來的生活,也將會充滿新奇與挑戰!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萬的網紅文森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購買連結: https://bit.ly/3bvDHwC 全館不限商品折價券: https://bit.ly/2DJ3zZu 五分鐘精華版: https://bit.ly/37QkV16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好書(英文書名: The Intelligence Trap: Why Smart Peop...
群體效應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神父的鹽
.
我發覺台灣媒體真的挺有病的.
.
特別是蘋果.
.
我從來不曉得原來打疫苗後過世,尚未證實有關聯,還要被意識形態檢查,凸顯他的政治立場,翻遍他的臉書,進行竄改語境的嫁接,只為了滿足媒體預設的荒謬-「他打了高端,他呼籲其他人去打,然後他死了.」
.
「作家打高端後猝死 曾說願向病毒獻祭!『用少數人犠牲,換多數人平安』」,附上大大的一張他的相片,上面寫著「用生命相挺」,再附上「翻攝至臉書」,可以知道,完全沒經過他們家人同意.
.
彷彿正在嘲諷他,他有多麼傻,有多麼活該.
.
「打高端猝逝作家黑特柯文哲!曾言『敵人就在北市府』 鐵桿支持蔡英文」
.
我不知道他支持蔡英文,或批判柯文哲,跟他逝世有什麼關係-他的政治立場,跟他打高端又有什麼關係,毫無疑問,這樣子惡劣的報導吸引來的效應,就是一堆深藍與柯文哲支持者在進行網路霸凌,「死得其所」、「求仁得仁」、「神經有問題,北市長是神醫,怎麼可以批評他」、「台獨吉娃娃」,似乎暗示死者就是因為支持蔡英文,批評柯文哲,所以這是他的下場.
.
然後這一路蔓延到死者的臉書.
.
事實上,打AZ和莫德那的,在8月23日各有一人死亡,卻不見得有這樣的待遇.
.
全台打疫苗的人這麼多,打完莫德那和az猝死有653例,沒有人,沒有人像他一樣,他大概是第一個,被赤裸裸的肉搜言論,討論政治立場,然後被網路霸凌的人.
.
而且他已經過世了.
.
我只看到這一個偏頗的媒體挾著一群人,對著所有人說,「他打高端,他有罪」,在台灣,原來,當一個本土派支持者,竟然不被當人看待,死後,還要被不斷踐踏著.
.
陸作家的言論,是在6月25日,全文為:
.
「打疫苗是一種國民義務。
抗疫攸關國家安全,所以接施打疫苗是一種國民義務,而不是權力。
.
每個人挑三揀四、這不打那不打,結果就形成防疫漏洞、死角,危害整體。
.
現況只能有什麼疫苗、就打什麼疫苗,即使有人會因此致死。
但畢竟不是每個人打了都會死。大家都打,整體染疫死的人、確診的人,肯定會少一點,疫情會趨緩。
.
一句話:打疫苗利大於弊。
.
除非有些人,選擇完全不出門、在家與世隔絕,否則都應該打疫苗。
.
萬一打了疫苗死了,也只能視為向病毒『獻祭』——用少數人的犠牲,換取多數人的平安。」
.
我不知道這跟他打高端有什麼關係,6月25日,也根本沒有高端可以打,那時,是環南市場疫情爆發,台北市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然後許多人在提倡拒打疫苗.
.
而媒體故意在此時轉死者不相干的評論,斷章取義,就等於暗示群眾,他的言論是針對高端,要強迫其他人去打高端.
.
該作家站在公眾利益的角度,希望人們趕緊去打疫苗,獻祭之說,也屬於一種無奈的語氣,「大家都打,整體染疫死的人、確診的人,肯定會少一點,疫情會趨緩.」他是以群體免疫的觀點,用意在於希望疫情能趨緩.
.
事實上,如果沒有疫情,沒有變種病毒,自然也不需要疫苗,他希望的是人們有疫苗就趕快去打,沒有特定鼓吹哪一個牌子,否定他這樣觀點的人,其實就是否定打疫苗罷了,要人們不要去打任何一劑,這樣就不會有任何風險,但,其實只是把風險轉嫁給其他人,而自己同樣也會面臨病毒的威脅.
.
他不是韭菜,他只是一個善良的人,他擔憂自己,也擔憂其他人,他喜歡在臉書上擺自己做的菜,還有一些飾品,鼓勵其他人,我不曉得,媒體檢查他的瑕疵,假造他的語境,把他6月擔憂疫情的言論嫁接他現在打高端去世,的用意為何.
.
如果想標誌高端的不安全,一個例子證據力是不足的,打高端的人昨日有17萬人,相比az或莫德納,這沒有超過太多的背景值,如果想要否定高端的安全性,應該先等法醫驗完確認有關聯後,或者有明確的數字和依據,在下這種結論,營造這種氛圍.
.
如果要幫死者喊冤,或譴責政府,也不應該消費死者,讓他被誤解,請報導事實,而不是選擇性呈現報導,最起碼的起碼,時序要搞對,而不是讓他蒙受不白之冤,一群人瘋狂地分享他的文章,四處在他死訊下留言,謾罵他「納粹、會下地獄」.
.
這些人究竟對他有何仇恨?只是因為他去打了疫苗,死後就應該被這樣糟蹋?
.
我想,沒有人應該被這樣對待.
.
那些嚷嚷著「死者為大」的人,在許崑源議長死去,傳播這樣的想法,現在,這就不適用了,你們的良知,到哪去了?難道你們受的教育,是可以對特定人殘酷,而消去自己的同理心?他甚至不是一個政治人物,只是一個平民作家.
.
對於政府來說,一定慎重的處理這件事情,後續的撫卹,家屬的慰問,一定要做到圓滿,然後,請詳細調查他的死因,如果確認和施打疫苗有關聯,一定要進行補償,因為他是相信政府,相信國產疫苗,跟隨總統的主張,才去施打的,一定要給出一個交代,不論打任何疫苗,都要負起後續產生嚴重不良反應的責任,只有這樣,人們才會擁有意願繼續施打下去.
.
而如果你連這樣信任自己的民眾,都無法保護的話(儘管他已經死了),讓他好好地走,我不知道你存在的價值為何.
.
對於已經施打高端或尚未施打高端的人而言,我想有一點必須注意,如你本身有心血管或急性嚴重疾病,在施打後產生不適症狀,要多加注意避免和施打疫苗產生的副作用混淆,「以為只是疫苗的副作用」,而忽略了就醫時機.
.
高端的副作用為:
.
「接種高端後常見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壓痛,頻率71.2%,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其次是痠痛、全身無力頻率36%、肌肉痛27.6%、頭痛22.2%、腹瀉15.1%、注射部位腫脹或硬結10.5%、噁心或嘔吐7.7%、注射部位泛紅4.9%、發燒0.7%.常見的不良反應通常呈現輕度或中等強度,大部分於接種後7日內觀察到緩解或消失.」
.
如有「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或者並不屬於打高端疫苗的症狀,請盡速就醫.
.
全世界奪走最多人生命的疾病,不是武漢肺炎,是天花.
.
天花造成了約4億人死亡,他終結在一名鄉下醫師的手上,愛德華.詹納,他在擠牛奶的女工身上,發現了得過牛痘的人,便不容易再感染天花,於是他進行了牛痘實驗,創造了「預防接種Vaccination」,Vacca就是牛的意思.他認為,牛痘和天花有相同的來源,但牛痘感染人的毒性較弱,所以接種了牛痘,就不容易感染天花,他創造的概念,讓其他人開始追尋免疫和產生抗體的預防疾病方法,直到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天花的死亡率,為0.
.
這個故事聽起來是很輕鬆而且偉大的,但背後有許多沉痛的內幕,這個方法被發明而且證明有效,取之而來的,不是讚美,而是一群人無情的撻伐,他們說,詹納的接種法是褻瀆上帝,是撒旦的話語,報紙上,報導著接種牛痘疫苗的人會長出牛角,變成牛,詹納的家被包圍,甚至連他的病人,相信他而來接種的人,都被不斷的嘲笑與謾罵,然後丟石頭在他們身上.
.
這位作家,此時遇到的,就是這樣的不理智吧,他們總是毫無目的的攻擊那些尋求所有人都能得救的人,而以為,使他們消失,就會讓自己安全,詆毀他們自己就能免疫,他們以為,能使自己得救的,不是疫苗,而是仇恨.
.
帶給他們災厄的,不是病毒,而是那些與病毒對抗的人.
.
諷刺的是,現在早已不是18世紀,已經過了兩百多年,有些人做的事,說的話,仍然與從前沒什麼兩樣.
.
高端施打到現在,並沒有像其他疫苗,那樣顯著的副作用,以猝死來說,從擴大二期試驗的4千人,到昨日接種的17萬人,只有兩個例子,一個高血壓病史,另一個死前手裡握著毒品,相比az開打後許多高齡者猝死的情形,累計死亡536例,莫德那2個多月累計的117例,這樣的背景值,很難說,具有嚴重的安全問題,去打的人是一種錯誤.當然逝去的生命都有同樣的重量,是不能比較的,請體諒我只能用這樣的方法去面對龐大的惡意,他們的言論過於無知,嘲諷死者的人,不但低能,而且無良.
.
還逼得死者家屬得出來捍衛自己的家人,真的是,人性掉落了糞坑.
.
常說人們的敵人是病毒,有些人的敵人,卻是彼此,那些希望所有人都活下去的人-他說的獻祭,是一種不得已,一種沒有辦法,一種莫可奈何,一種「想開點」,而那群侏儒口中的「獻祭」,是期待一個人的死去,好映證他們妄想的使全人類至於風險之中的荒謬.
.
他是溫柔的,他們是無情的,他是沉痛的,而他們喜悅,他說的,不是一種恐嚇,而是一種悲傷,他訴求的,不是一種絕望,而是盼望人們主動尋求希望-
.
而他們喜孜孜的在他的屍體上跳舞,在家屬的痛苦中飲酒作樂,一個希望更多人活下去的人的肚皮上,在他摯愛的家人面前,他們以為他已經閉上眼睛,但是所有人都看見了.
.
我希望那些侏儒能平安健康的,攜上他們的惡意,去面對病毒,謝謝他們告訴我們,原來,台灣有一群人,活著這麼像病毒一樣,比病毒還有迫切的需求,希望人命的逝去,幸災樂禍.
.
詹納還有一項特別的觀察,使他聞名於世,他發現,杜鵑的雛鳥會把同一個巢裡,其他鳥的幼雛推出巢外.
.
台灣就像一個溫暖而巨大的窩,這座窩裡,顯然,養了太多杜鵑一樣的人.
.
一隻馬來西亞來的候鳥,或許刺痛了他們的內心,他比居住在這座島上的杜鵑,更愛這座島,更願意珍惜其他人,而牠們,只想到了自己,自私,而且愚蠢.
.
現在他飛走了,留下許多思念,希望他在另一個世界,能過得安好.
.
希望他的死,能激發出人們,本質上希望其他人能過得更好的美好希望.
.
最後呼籲蘋果日報撤下不實的報導,這無疑是給家屬帶來二次傷害,如不撤下,神父個人往後將永遠不會分享蘋果日報的任何新聞,brother.
.
.
本篇文章的完成 感謝 #蘇素秋 tomoyo的贊助.
群體效應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用想的,就能變瘦嗎?
透過想像能變瘦,可能是有根據的!
研究發現,將心態的轉變化成動力,將有助強化減重效果。
我知道,少吃多動是違反人性的。不管是靠運動或控制飲食,減脂真的好辛苦,要是靠想的就能瘦,那有多好?只能說這世界真是無奇不有, 還真的有科學家用這個概念下去做了一篇研究, 於2019 年發表在《精神科尖端(Frontiers inPsychiatry)》期刊上。
▶️認為吃的是低卡飲食,就能減重?
來自保加利亞的學者招募了14 位肥胖的成年人,分為兩組。根據每個人的身高、體重、年齡、活動量,推算出每日熱量需求,並且將數值告訴每位參加者。
控制組被告知要剛好吃到每日熱量需求,這樣體重就能保持穩定。但是實驗組的每日所需熱量,被研究者刻意高報了700 大卡,假設原本一天需要2500 大卡的人,會被告知他需要3200 大卡才能維持體重。
為科學撒的謊,不知道可不可以算是善意的謊言?
簡單來說,兩組人吃的都是熱量均衡的飲食,但只有控制組知道實情。實驗組還以為自己吃的是低熱量減重飲食,只要堅持下去,八週就能瘦六公斤。除了飲食控制之外,兩組受試者同時接受一週三次的重量訓練指導。
過了八週之後,他們的身體發生什麼變化呢?
從兩組人經過8週同樣飲食及運動後身體變化的圖表可以看出,兩組人都瘦了,但實驗組比控制組多減去了七公斤體重,多減去了2% 的體脂肪。請記住,不同組別的受試者都吃到每日所需熱量,差別僅在於一組以為這樣吃會瘦,一組以為這樣吃不會瘦。
心裡的預期竟然化為現實,這真是太神奇了🤩
▶️對改善的期待越高,減重效果可能越好
醫學上心理影響生理的例子並不少見,例如廣為人知的安慰劑效應:只要受試者相信自己接受的是有效治療,即使假的藥丸、亂扎的針灸、甚至假的手術都會有效。曾有科學文獻指出,藥物30% 的療效都是來自安慰劑效應。
而上述研究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安慰劑效應能加強減重成效。或者更精確的說,原來讓人正常吃飯也能瘦。
雖說心靈的力量很強大,但這不代表以後可以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安慰劑效應能幫助減重,是因為參加者認定自己要變瘦了,所以有意無意之間,做了很多有助於減重的事。
舉例來說:
● 我是一個將要變瘦的人,所以我不會吃桌上的甜食。
● 我是一個將要變瘦的人,所以我走樓梯不搭電梯。
● 我快要變瘦了,所以我晚上不喝啤酒,在健身房練得更勤奮。
英文裡的“Self-fulfilling prophecy”(譯:自我應驗的預言),就是在說這個現象:一個人心裡認定未來會發生的事情,往往就真的會發生。或是我們常聽到的「吸引力法則」、「真心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會來幫你」,都是在描述心理如何影響現實世界。
我看過一些心理學的書籍,談到人有「先畫靶再射箭」的特性──會先在心中建立起自己的形象,再照著這個形象去行動、替自己的行為找理由。
例如:
● 因為我是一個勤勞的人,所以我每天六點起床跑步。
● 因為我是某某政黨的支持人,所以他們就算推西瓜出來,我也還是支持。
● 因為我屬於某個群體,所以我要像其他群體成員一樣,穿這類衣服、聽那些音樂、閱聽特定媒體。
因此,這篇研究並不是在於證明吃得多也能瘦,而是告訴我們,人心才是減重成功的關鍵。
👨⚕️Dr.史考特1分鐘小叮嚀:減脂仰賴行為的改變,行為則需要自我身份認同來維持。
強化自我意念,對減肥也會有正面增強效果!
---------
以上文字摘錄自《科學增肌減脂全攻略》
作者: 史考特(王思恒) 一分鐘健身教室
了解更多 👉🏻 https://bit.ly/3pfEZmj
#哇賽心理學 和 三采文化Suncolor 合作舉辦留言抽書活動。
請在貼文下方分享你增肌減脂的小撇步,或是「 #我要科學增肌減脂」,我們將在6/10抽出幸運獲書者,並在限動中公告喔。
群體效應英文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購買連結: https://bit.ly/3bvDHwC
全館不限商品折價券: https://bit.ly/2DJ3zZu
五分鐘精華版: https://bit.ly/37QkV16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好書(英文書名: The Intelligence Trap: Why Smart People Make Dumb Mistakes)
前一二章在敘述社會對於智力測驗的過度重視
並放入許多名人的犯錯故事來鋪陳
當中包含愛因斯坦、賈伯斯、愛迪生
講述為何這些聰明過人的專家
在面對某些問題依然會有不理性的行為
第三章之後開始對於心裡偏誤、群體智力下降等問題深入探討
更談到如何從教育面來進行改變
組織內如何改善
有短期能馬上使用的方法
也有長期能更遵循的原則
很少能看到這種
既包含了「故事」又兼顧「工具」的好書
我的Instagram(vincent_reading):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文森說書」: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oveVincent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群體效應英文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sub_confirmation=1
鬼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rmkFI1ik0&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
我最高觀看次數的影片 (我為何不再拍暗網? 只說一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ihKaqEEQw&t=127s
曼德拉效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utzRIE_uE&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index=17&t=5s
我的100K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破解Kate yup事件是假的! 不是綁架! 不要被騙! (Facebook上的證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NJVt56ORWo&t=2s
日本最殘酷的直播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81OKVX7wc
網上最可怕的一個字 (Ft. HenHen T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edkSHc7Os&t=145s
皮克斯動畫工作室電影中的神秘訊息
Pixar卡通電影中恐怖的A113是什麼?
Pixar卡通電影中A113是什麼? | 恐怖毀童年
Pixar迪士尼卡通電影中A113是什麼? | 恐怖毀你童年 | 神秘訊息
A113 Pixar conspiracy
(Show all Pixar movies with this code)
大家覺得這幾張相片有什麼相似的地方?
1, 他們都是pixar出品的電影.
2, 就是他們當中是隱藏了一段字
看到了嗎?
A113. 每一套Pixar電影也出現A113這幾個數字.
那這一集的Simpsons呢? 美國卡通American dad, South Park,
甚至Tom cruise的mission impossible, Hunger games和Avengers.
為什麼這麼多部影視作品也出現A113這個秘密密碼呢?
大家字又是我暗網仔, 我們一起找A113的真相看一看.
密碼, 象徵: 是人類用來溝通理念的重要工具. 國旗用來代表一個群體, 而記號可以安全地治理國家.
但這麼多年最不解用意, 是迪士尼多個兒童卡通片中的成人笑話. 有指這些都是背後動畫師互相傳遞的笑話, 也算解釋到.
那A113的笑點在哪?
A113一個有關 ‘敵基督’ 的堆測建基於2013年 ‘怪獸大學’ 這一幕和2012年動畫Brave這一幕.
怪獸大學這一幕薩利和麥克準備正式上堂. 右邊門上有A113之外薩利有角的野獸形象有指是代表啟示錄第13章提到有關 ‘戾龍同兩隻野獸’ 講
戾龍 (既是撒但的化身) 兩位手下: 一個從海裡來的野獸,
而一個就是有角的陸地上的野獸. 也是會帶來世界末日.
拱門亦是洪juy會開啟人通往天堂潛力的象徵.
Brave裡面對恐怖預言更明目張膽. 畫面中可以看到A113已 ‘AC XIII’ 的型式寫出來. ‘AC’ 有指是敵基督的英文縮寫.
但所有Pixar電影中A113唯一對故事劇情有所影響的是2008年的 ‘機器人總動員’ Wall-E. 至上映以來Wall-E故事藍本已公認參考聖經裡面伊甸園: 亞當與夏娃的故事. 但故事更黑暗是講述2805年人類過份yi lai AI科技導致世界滅亡, 所有人民要乘坐Axiom飛船離開地球. A113正正是讓飛船永不回來地球的指令.
在電影世界中A113除了代表人類未來的新方向同時是對科技的一個警告.
陰謀論家指其實Wall-E有另一個地方也出現了A113, 如果看Wall-E poster上的標題, 拿走前面的 ‘W’ ‘Alle’ 可以讀成 A113.
如果再張A113 tou落整體電影的主題, A1大可以leun想到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而13’ 可以用來代表2013年. W=World,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3=2013年.
當年2013年世界科技發展到底有沒有發生什麼大的juen jeen呢?
據知2013年之前Apple的Siri是gook限於女聲cho jung.
到13年6月增加了一個男聲版本. 是否就像聖經中的亞當與夏娃一樣呢? 有男又有女。 而伊甸園裡面的蘋果又是否跟Apple logo咬了的蘋果代表同一樣東西呢? 聖經中蘋果代表的是慾望但又是知識. 科技就是正正帶給我們這樣東西.
Time magazine指出2045年人類好有機會能與電腦機械2合為1. 到了那個時候人類就能夠長生不死. 但同時估計這件事情的 ‘未來主義者’ gim科學家Ray Kurzweil在自己書中 ‘The singularity is near: 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 提出 ‘singularity’這個概念. 該概念就是對人類未來一種改變我們生活的假設. 就是我們雍有的科技到達一個聰明到我們控制不了的一個點.
到了那個時刻我們人類習慣也會被全面改變. 而到了這個科技全面爆炸的時刻一個超級智能superintelligence就會誔生超越人類.
所以動畫師在多個作品加入A113的原因是不是又是警告所有人類即將來臨的災難呢?
...
應該不是.
其實A113是美國uy soot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arts?面的一間班房.
1979年的時候Calarts當中學生有: John lasseter, Brad bird, Andrew Stanton, Tim Burton. 你可能對這些名字感到muk生, 但他們是末來disney和pixar幾位最有名的動畫大師.
當年由迪士尼投資的Calarts動畫program是收gik少最有天份的學生.
而有指當年他們還在讀書的時候就決定把A113這個班房放入自己作品中作為友情的gey nim. 而自此A113就擴傳開了, 甚至出現在其他的hollywood作品中. 邊成hollywood其中一個最大的inside joke. 亦同時變成觀眾心目中的一個陰謀論.
群體效應英文 在 大魚小池效應(Big fish little pond effect)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Marsh 在1984年的文章中提出了大魚小池 效應 (BFLPE)的概念,主要是用來解釋學生的自我概念是如何在相對較小的 群體 ... 柴嘉尼 效應 (Zeigarnik effect ... ... <看更多>
群體效應英文 在 八位等的組別。假設當兩個分別可以舉起最重100公斤重量的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agilecafe #education ☕️ 林格曼效應﹙Ringelmann Effect﹚ 林格曼效應是一個群體中的個體成員隨著群體規模的增加而變得效率越來越低的行為傾向。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