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應該要建設更好!」
「山上應該要少建設保持自然!」
兩者...看似矛盾,但其實都是需要的。
城市建設有城市規劃,土地開發有使用類別。
那為什麼當想要開發山林時,卻沒有「規劃」?沒有「分類」?
並非聽到“要建設”的群眾聲音,就到處增建山屋、架設鐵梯。山路總是越開發越多,那開發到什麼程度是標準呢?
如果最基本的定義標準和界線都沒有,「是開發還是破壞?」誰說了算?
如果山林分級並不只有「提供民眾參考」之用,更可以定義開發標準...
例如:
🤔大眾化、簡易步道(或許還能細分難度)---
依照所預計人流量拓寬步道、建設平坦安全,講解牌、規劃停車場、動線、廁所等...。
🧐主推國內外觀光---
山屋要能高承載量、沿線廁所規劃、路線標示、高風險地形架設相關防護措施(能在顧及美感之下設計會更好)。
😎一般非初級熱門的傳統登山路線---
山屋類型可已緊急避難為主,必要的地方放置路牌即可。除了高風險、人力技術都難以克服的地方,架設輔助設施,其餘盡量保持自然。
😳低開發的登山路線---不必要建設山屋,公告建議的營地,盡量集中紮營位置,困難地形請登山隊伍自行攜帶繩索、並須拆除自行帶下山,不留下不屬於山上的東西。
(目前台灣大多數隊伍還沒有攜帶繩索自行架設並拆除帶走的習慣)。
🥸其他,不列在上述所有規範的山區,也不必要禁止人民去探索。
但必須預防或規範私自開發,如果每每一旦有祕境發佈,就有所謂「好心人」削平剷除路程中的困難、拓寬道路讓大批人踐踏,那麼...我們這丁點土地,將不再留下值得人探索的地方了。
無法講述細節,但光是「開發標準」這樣的基礎問題,的都還只是夢想。我們的山林開放,難道就只是為了開放而開放嗎?
🐟🐟🐟原本只是想感謝 #天下雜誌 的訪問,和 #康健雜誌 #樂活島 的訪問與美照。結果不小心一打字就離題🤣
訪問連結會放在我第一則留言,看自己畫這樣的妝有點不習慣,雖然拍照很漂亮🤭
#山林開放 #山林解禁
#登山 #登山議題
#三條魚的內心世界
上衣 #columbia
手錶 #garmin fenix 6 pro solar
照片感謝 康健雜誌、 樂活島 提供,陳弘璋攝影
緊急避難定義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217紐約時報
*【Covid-19實時更新】
#本周美國大規模疫苗接種給人們帶來希望,但衛生專家警告說,放棄能夠阻止病毒傳播的常識性預防措施為時過早。美國又創下單日死亡人數紀錄。全美官員週三報告死亡3,168多,超過12月9日創下的3,157的記錄。
#紐約Elmhurst醫院的工作人員接種疫苗後說:“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因要求戴口而遭到恐嚇威脅,堪薩斯州道奇市市長宣佈辭職。
#世衛專家小組將于明年訪華,追蹤新冠病毒源頭。這個國際小組由10名科學家組成,包括來自世界各國的病毒、生態學和公共衛生專家。據媒體報導,該團隊正在安排行程,希望能在明年1月成行。
#一位阿拉斯加的衛生工作者在獲得輝瑞的疫苗後發生了嚴重的過敏反應。
#新墨西哥州向大約13萬失業人口發送了1200美元的補助金。
#FDA批准了一項價值25美元的家用抗原病毒測試。
#國務院聲明中說,國務卿蓬佩奧與一名檢測冠狀病毒呈陽性的人接觸後正在檢疫。蓬佩奧到目前為止已經測試了陰性。
#由於病例激增,加蕯地帶的醫院氧氣供應不足。
#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周三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說,聯邦政府應投資425億美元,以積極提高冠狀病毒的檢測能力,並利用該能力使美國所有的公立學校在3月1日之前開放接受親自授課。
#志願者患病後,在秘魯恢復了中國疫苗的臨床試驗被認為是無關的。
#新加坡接近一半海外勞工感染新冠病毒。最新公佈的政府資料顯示,新加坡有15.2萬名外勞今年確診新冠病毒,相較之下,其他群體報告的病例僅不到4000例。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0/12/16/world/covid-19-coronavirus?_ga=2.156798907.1047026313.1608172172-1218030500.1531835523#a-who-team-will-travel-to-china-to-hunt-the-source-of-the-coronavirus
*【緊盯最後期限,國會達成了近90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協商方案】
隨著周五的最後期限逼近,美國國會談判已經接近達成一項逾9000億美元的新冠紓困法案,並有可能儘速進行表決。新出現的折衷辦法將提供緊急補助資金,失業援助和租金援助,將援助範圍擴大到企業,並為疫苗分發提供資金。但預算數字可能還需要更多。
https://www.nytimes.com/2020/12/16/us/politics/congress-stimulus-bill.html
*【醫院在接種疫苗時發現意外:額外劑量】
輝瑞疫苗本週開始在全美國送達,醫院的藥劑師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一些本來可以容納五劑的玻璃小瓶,足以容納六分之一甚至七分之一的人。該消息促使本週在推特和藥房留言板上進行了一連串激動人心的交流,因為醫院工作人員認為,迫切需要的有限疫苗供應可能會延伸到更多人。
https://www.nytimes.com/2020/12/16/health/Covid-Pfizer-vaccine-extra-doses.html
*【美國東北暴風雪]
#一場大的冬季風暴席捲了東北大西洋,席捲了中大西洋,帶來了大雪,凍雨和危險的駕駛條件。紐約市,一座連接曼哈頓和布朗克斯的橋上的多輛汽車堆放致使數十人受傷。在賓州80號州際公路數十輛汽車相撞,造成兩人死亡。夜幕降臨,紐約,費城和其他東海岸城市,遭到幾年來最大的暴風雨之一。紐約國家氣象局的專家David Stark說:中央公園積雪2.6英寸,還會再更高。
#風暴席捲紐約,無家可歸者的保護單位呼籲官員對在街上居住的人們開放更多避難所。
#暴風雪襲擊了東海岸,假日旅行計劃複雜化,數百次航班被取消,鐵路服務暫停,並且在一些繁忙的道路上行駛受到限制。
#華盛頓,維吉尼亞州和馬里蘭州降雪和凍雨。
#一些主要城市因暴風雪,暫時關閉冠狀病毒檢測設施。
#風暴將產生比去年冬天紐約市更大的降雪量。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的數據顯示,在2019-20年度氣象冬季(定義為12月,1月和2月),中央公園降雪4.8英寸。這是有記錄以來該城市第二小的雪。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央公園也錄得有史以來第二低雪的冬天-從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為61.9英寸。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0/12/16/us/winter-storm-gail
*【中國正式封殺澳洲煤炭,衝擊後者燃料市場】
分析認為,中國此舉旨在保護本土產業,懲罰澳洲要求溯源新冠疫情的冒犯行為,其減排承諾可能也推動了這一政策。對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國來說,這一打擊影響深遠。中國迫使澳洲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煤炭時代正在結束。
https://www.nytimes.com/2020/12/16/world/australia/china-coal-climate-change.html
*【阿里巴巴向客戶展示對維吾爾人的面部識別功能】
阿里雲計算業務網站的一些頁面曾顯示,其軟體可以對維吾爾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面部進行識別,有助於監控恐怖主義與色情內容。這一發現可能會把該公司推入譴責中國對待穆斯林做法的國際風暴中。此前已有多家科技公司被曝牽涉此項業務,包括華為和金山雲。
https://www.nytimes.com/2020/12/16/technology/alibaba-china-facial-recognition-uighurs.html
*【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地球,太空競爭新時代來臨】
在為期三周的探測中,嫦娥五號收集了兩公斤左右的岩石和土壤,使中國成為1976年以來首個帶回月球樣本的國家。這一項目的成功突顯了中國在太空方面日益增長的實力和雄心,及其與美國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
https://www.nytimes.com/2020/12/16/science/china-moon-mission-rocks.html
*【韓國十多名快遞員疑“過勞死”,引發勞工保護反思】
由於疫情中快遞需求劇增,許多快遞員不得不從黎明工作到半夜。一些死者生前曾抱怨巨大的工作量令人難以忍受。快遞員是韓國工作最苦、受保護最少的勞工群體之一。
https://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201216/korea-couriers-dead-overwork/
*【觀點:2020年的抗議運動教會了我們什麼?】
從美國、香港到白俄羅斯,抗議活動改變了世界對社會正義的看法。俄羅斯女性主義樂隊Pussy Riot的創始人Nadya Tolokonnikova認為,可持續、有組織、有創造力的行動主義將使我們更接近完全民主的世界。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01216/george-floyd-social-justice-pussy-riot/
緊急避難定義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家庭醫學】~ 失溫/低體溫 (Hypothermia)
天氣變冷了,前幾年有談過凍傷和凍瘡,今天來談談會出人命的「失溫」
※ 定義
失溫是指:身體核心溫度下降到35°C或更低。
更細分為
1. 輕度(35-32°C)
2. 中度(32-28°C)
3. 重度(28-24°C)或深度(<24°C)
※ 臨床表現
因為在野外,不易測量到人員的核心溫度,所以操作上是以臨床的表現來做為評估重點。(畢竟沒人會無聊帶支體溫計上山吧?)
基本上,出現中度以上失溫,在野外就不容易處理,要快點撤離下山。
「輕度低體溫」
人可保持警覺,但會出現行動不便和發抖不受控制。
顫抖會增加代謝熱的產生,並有助於防止體溫過低,只要患者有足夠的能量儲備來保持顫抖,並且與環境充分隔離以保留產生的熱量即可。
找到緊急避難點後,休息30分鐘,飲食,被動式回溫(移至溫暖的環境,脫掉濕衣服,在保暖層或失溫毯中進行保溫)以及主動進行外部取暖(飲用溫暖的飲料並使用熱水袋,大加熱袋) ,或使用加熱毯;足以治療輕微的體溫過低。
如果無法重新回暖或患者無法通過這些措施得到改善,則需要將其撤離。
「中度低體溫」
對環境的警覺性會下降,在耗盡能量儲備後,最後停止發抖。(沒力可以抖了...)
如果進一步失去控制血管舒縮功能,體溫過低的病人可能會感覺過熱,並想脫下衣服/衣服 (因為原本四肢收縮的血管突然放鬆,造成心臟打出來的熱血灌流),這是一種稱為反常脫衣服的現象 (paradoxical undressing)。
這些患者的心臟處於心律不整的高風險中,因此需要更小心地進行處理。重新加熱的方法應側重於在患者處於水平位置時加熱患者的核心,以避免四肢回心的冰冷血液造成刺激。因為這可能導致進一步的血液動力學不穩定。
除了進行被動回暖和主動回暖之外,還應在能夠取得的情況下,主動進行主動內部加溫 (靜脈打入加熱過的輸液)。
再嚴重下去,就要跑急救流程了,不在本次討論範圍中。
※ 增加補充一段,雖然不到失溫,卻是最多人會遇到的情況 ~ 冷壓力 (Cold Stressed)
基本上就是核心溫度還沒下降,但是身體開始對冷做出反應了;一般會先減少流往四肢的血流,以維持核心溫度,所以會手腳冰冷。
在上山常常出現在以下三個狀況:
1. 停下來休息沒有找避風處或把外層防風衣物穿上 (風寒效應)
2. 大休休太久 (身體沒有持續活動來產生熱量)
3. 沒有途中動不動就吃一點東西補充熱量
所以解決方法就很直觀:
1. 保暖做好,找到避風處再休息
2. 每次休息不要太久,身體冷掉要快點動一動
3. 想到就吃點東西,不要冷了或餓了才找東西吃
※ 最後用點人話來結尾
秋冬時節進入高山,晚上溫度常常會降到冰點,再加上風寒效應,真的不可不慎。
我自己是會帶支輕量化的保暖瓶裝熱水,小休時不用另外開火煮水;即便是有人負責炊事,背包中也會有顆輕量化爐頭和110g的小瓦斯罐應急 (這樣才不到300g);腰帶和胸前袋中,都是滿滿的行動糧;最後就是停下來一定會把風衣穿上,到營地就要把溼的衣服換掉,因為只要一冷下來,要回暖很花時間的。
也歡迎大家分享自己在山上保暖的秘技。
※ 參考資料:
1. Giesbrect GG. “Cold Card” to Guide Responders in the Assessment and Care of Cold-Exposed Patients. Wilderness Environ Med. 2018;29(4):499-503.
2. Zafren K, Giesbrecht GG, Danzl DF, Brugger H, Sagalyn E, Walpoth B, et al. Wilderness Medical Society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out-of-hospital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accidental hypothermia. 2014 update. Wilderness Environ Med. 2014;25(4 suppl):S66-85.
※ 延伸閱讀:凍傷和凍瘡
https://www.facebook.com/FMOMdoctor/photos/d41d8cd9/1907317436165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