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經歷「必經過程」,才能真正學習成長】
這天是我跟督導開會的日子。在蘇格蘭這裡的訓練規定,實習生每諮商六次就得跟督導見一面,聊聊實習過程遭遇到的困境。
我的督導叫做「譚雅」。
老實說,我每次等著跟他會談的時候,腦袋裡就會浮現紅色警戒裡面「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瘋狂大笑拿槍掃射的肌肉生化女戰士(不知道我在說什麼的人就算了,不用估狗,督導真的不是長那個樣子),一直到他圓潤的笑臉出現在螢幕上的那一刻,我才驚覺啊是這個「譚雅」,不是那個「譚雅」啊!
人類的腦袋真的是一個很麻煩的東西(搖頭)。
跟督導談話的時候,我有時候有預備主題,有時候隨機發揮。今天我有備而來,想要跟督導討論「諮商關係的終結」,也就是「ending」這件事。我對著螢幕上的譚雅,先交代了一下前因後果:
「就是啊,我實習的諮商中心,有諮商時數的限制,每一個個案最多可以諮商48次。我現在有一個個案,已經會談了42次,只剩下6次了。我想要談談怎麼樣幫個案做好結束這段關係的心理準備,還有我可能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於是我們開始聊起我目前對「結束」的概念和經驗,譚雅也時不時補充他自己的想法。他提到每個個案對於「說再見」這一件事的反應都不一樣,有的人會表現得毫不在乎,好像這件事情對他毫無影響,時間一到就瀟灑離開;有的人一聽到「結束」兩個字就倉皇發冷,好像你打算要拋棄他一樣。
「這些都跟個案過去和『結束』這件事的經驗有關係。」督導說,「如果他的經驗越負面,會需要越長的時間。我曾經花九個月幫一個個案準備好離開諮商,不過一般來說,我大概會抓個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幫個案做心理建設。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需要,但是把這個探索的機會準備好是很重要的。當我們意識到一件事情要『結束了』,常常會引發很多強烈的情緒,需要仔細去引導。」
「唉唷,好吧。果然是需要長一點的時間才比較周全吧。三個月確實聽起來時間比較足夠啊啊啊,唉呀怎麼辦才好。」
「怎麼了嗎?」
「我其實記得48次這個上限啦,我也記得第一次會談時我有跟個案提過。可是,恩,已經過了一年多了,而且,恩,中間又因為封城什麼的發生好多事情,我整個忘記要追蹤會談次數,是因為我同學最近剛好提到這件事才想起來⋯⋯。」
「你覺得你做錯事了嗎?」譚雅問。可能是看到我扭扭捏捏結結巴巴的,明顯很心虛。
「怎麼說,我跟個案說的時候他整個大驚。我覺得我好像搞砸了。」
我確實覺得很不安,畢竟記得這些規章是我的責任,我有提醒個案的義務,結果因為我「忘記了」,害個案必須在倉促之下很意外地結束諮商關係,這樣難道不是很失職嗎?
譚雅笑了。
「對實習生來講確實是很困難的的狀況。大家都聚焦在怎麼開始,怎麼跟個案建立關係,怎麼維持關係。雖然課堂上一直有提到「收尾」的重要性,但是沒人有那個心思去注意,往往都是當終點已經來到眼前的時候,才突然驚覺『啊,要結束了嗎?糟糕我該怎麼處理?』」
我很不好意思地搔搔頭。
「安,這是一個必經的學習過程啊。」譚雅溫和地說:「不管文獻上課堂上再怎麼反覆強調,只要你沒有實際的經驗,他們都只會是一些虛無飄渺沒有真實感的知識。正是因為個案那個大驚的表情,你才會理解「收尾」為什麼重要。那個表情會留在你的心裡,你以後再也不會忘記需要提前幫個案做心理準備。我們就是必須要經歷過這些事情才會學會的。」
.
譚雅給了一個很重要的結語:
.
.
We all learn by doing and experiencing, not by being told.
我們都不是被道理「教」會的,而是透過實作和經驗才學習到的。
.
.
我明白,但是還是有點罪惡感:「可是,這樣個案不是很衰嗎?被迫當我的試驗品?」
譚雅看著我。
「好啦我知道,個案也會因為這個機會明白他自己看待『結束』這件事情的觀點,是一個機會讓他去檢視過去的關係,也會讓他更明白今後他希望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其他需要『說再見』的狀況,你是要說這個吧?」
譚雅笑了。
***
在閉關的時候,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發生在眼前,而且一天重複多次。不止刺眼,也很容易引發家長「這樣下去還得了」或者「這種習慣不改不行」的焦慮。
我家的例子並不是閉關限定,但是應該有很多家長也很受不了——蕃茄在早晨非常拖拉。
他並不是不會看時鐘,但是他的個性非常遵照自己的步調。出門對我來說就是,刷牙,吃早餐,換衣服,穿鞋,十五分鐘內解決。但是蕃茄就是會刷牙,哼哼歌,吃早餐,突然想到什麼好笑的事情一定要講,換衣服又哼哼歌,跟玩偶講講話,在三雙鞋子之間考慮半天,穿鞋子又哼哼歌⋯⋯只要一開口手上的動作就停下來,耗費的時間就無限延長。
搞什麼啦!!這樣是要幾點才能出門??要遲到了啊!!!
而且他不給人提醒。跟他說他現在幾點了他會生氣,跟他說他要快一點他會生氣,跟他說我們在等他出門也生氣,而且還尖叫。
「不要再提醒我了!!遲到又不會怎麼樣!!」
跟他好說歹說舉例說明,遲到會自己一個人進教室很奇怪,會錯過一開始上課的活動,會麻煩老師特地跑出來幫他開門,但是他只覺得「那有什麼關係」。
天啊!
於是每天早上我都在「提醒」跟「不提醒」之間天人交戰。提醒又是一大早就吵架,不提醒看他在那邊東摸摸西摸摸抓屁股哼小曲真的會把我憋到中風。有時候忍到後來脫口而出:「拜託一下喔都幾點了??」就前功盡棄,又是一陣衝突收場。
到底該管他還是不該管?
在〈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這本書裡提到:「我們習慣原諒或最小化別人孩子的行為,並放大自己孩子的行為。⋯⋯當孩子的行為不如我們所願時,有沒有別的事情才是升高我們心中憤怒的因素?」也就是說,其實當父母的我們,經常會因為內心裡其他的事情,導致我們無法客觀判斷自己的孩子的行為的嚴重程度。
我花了一些時間思考我到底在抓狂什麼,發現背後隱藏著「不可以添麻煩」的禁令,這個麻煩不只是對別人的麻煩,也包括對我自己的麻煩。這樣「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的心態,嚴重影響我看待「錯誤」的方式。只要是「錯誤」就需要花上額外的時間去「修正」,這樣就是增添額外的麻煩,所以當然要避免犯錯,難道不是這樣嗎?
這個邏輯本身確實很合理,但是我想起我在日本的經驗。
當我還在日本教英文的時候,學校的課程是全英文授課,著重在口說訓練。每一課的第一頁都是一個圖片,我們會要求學生說說看圖片裡發生什麼事。很多明明程度不錯的學生,就這樣看著圖發呆,奇怪的沈默持續了好一陣子。就算我問「怎麼了,需要幫忙嗎」,學生只會搖搖頭,然後繼續死盯著圖片。
我花了很久的時間去猜測,去逼問,才發現這些學生拼了命在腦袋裡排列組合,想要講出一個完美無缺的句子,偏偏有一些介系詞例如at/on/in/for之類的用法相當微妙,導致他們無法判斷到底應該使用哪一個才好,就直接卡在自己的思緒裡。
當我終於理解他們的困境,告訴他們:「如果你思考了半天,真的被你猜對了,下次你又得重新猜一次了。這樣不是很沒意義嗎?如果你說錯了,我們一起再重新溫習一下所有介系詞的使用時機,是不是反而可以一次釐清所有的觀念?過度在意錯誤,擔心要麻煩我說明這麼簡單的文法,結果反而讓我們失去了更多吧?」
.
We learn from doing and experiencing, not by being told.
.
當老師的我可以明白這件事,可以對學生寬容,鼓勵他們犯錯,但是當家長的我居然就盲目了。也許是因為,我對自己的錯誤並沒有給予相同的寬容吧。
我想起譚雅的微笑,還有他對我的接納。
蕃茄才五歲,對於「守時」這件事完全沒有概念是很正常的。如果我每天這樣催促蕃茄,就算我真的成功讓他從不遲到,等我一放手他一定還是故態復萌。而如果我催促了,他還是遲到,那他也無從體會遲到對他造成的影響,因為他滿腦子都在生我的氣。我想,他就是需要親身去經歷,然後從經驗當中去得到自己對於「遲到」這件事情的結論吧。
於是,我深呼吸,把自己穩定下來。不催促蕃茄,也不告知他時間。我把兩人份的早餐準備好,吃完自己那一份之後說:「我去換衣服在玄關等你」。然後就坐在門口等待蕃茄任何時間出現。為了刻意讓自己分心,我還拿出手機來滑。
蕃茄遲到了一兩天,準時一天,又遲到一兩天,到了某天下午,他發表了感想:
「我不喜歡遲到的感覺。」
「為什麼?」
「因為大家都已經在玩了很奇怪,而且我不喜歡早上自己一個人進學校。」
「那,早上的時候我提醒你好嗎?」
「好。」
那之後的早晨,溝通美好順利許多。
.
.
「我們都不是被道理『教』會的,而是透過實作和經驗才學習到的。」
.
.
閉關期間,一起學習寬心,讓孩子體會「必經過程」吧。
---
歡迎到匿名塗鴉牆留言:
[蕃茄家塗鴉牆--錯誤是必經過程](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gjufdvgaxs2mmnmp)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95的網紅Melody的心理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心理測驗| Meetype:https://meetype.com/ 🔖IG@Meetype.tw:https://www.instagram.com/meetype.tw/ 📍個人網站:https://melodyliao.cc 諮商到底在做什麼?心理諮商能幫到你哪些?何時才能結束...
結束諮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相遇,是為了之後的離別】
四月真的好忙,才剛交出去一篇四千字的論文初稿,下週又有一份專題報告要交。這幾天原本抽空正在寫了上回提到的,跟「陪孩子畫圖」有關的文章,卻被臨時發生的事情攔截下來。
這幾天,我跟一位個案正式道別了。(以下對話都經過修改)
大約四個禮拜前,見面時他整個人散發出一種,有點羞怯的喜悅。他告訴我不知怎麼辦到的,他跟家人終於成功深談,覺得促進了對彼此的了解和接納。他也驚覺其實周遭的人一直用他們的方式在愛著他,但他以前因為自己某些不明的堅持,一直認為自己不應該接受他們的好意。
「雖然我還是堅持不接受,但是現在我可以笑著說了。」他說。
然而,那次之後的會談,他因故缺席,等我們再次見面,他明顯處於崩潰邊緣,從他說話的速度我就可以明白,他得花多大的力氣才能讓自己不會在此刻潰散成碎片。
我不知道怎麼回事,他斷斷續續哭著,又吵架了,又開始了,又沒人可以聽見我說話了,一切都回到從前了,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我不是努力了這麼久嗎,我果然還是太天真了吧,人沒有那麼容易改變的,早就該下決定了,是我一直在拖延,一直不想面對,一直以為還有救⋯⋯。
零碎的片段被描述出來,我安靜地把他們收集起來,感覺他們拼湊在一起之後,散發出來的震動。
「我在想,你是不是開始改變了?好像有一些你原先習慣要求自己吞下去的東西,你開始想要拒絕了?」
「我覺得好像是這樣沒錯,但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那天的談話到這裡結束,隔一個禮拜他缺席,再隔一個禮拜我收到一封email,說明他想要結束諮商,他已經得到他想要的了。
我著急起來。「得到想要的」是什麼意思呢?上一回對話的最後,完全沒有塵埃落定的感覺,難道他放棄了,退縮了,被擊垮了嗎?別這樣啊,我們才剛開始一起經歷「改變」,至少讓我親口告訴你,經歷改變的過程會遇到的困難。我們會害怕那些以往沒有體驗過的感受,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周遭的人也很可能不喜歡你新展現的自我,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應對。如果要離開,至少讓我幫你把這些預防針先打好。
我請負責聯絡的人員幫我探詢個案對「收尾會談」的意願,同時跟督導一起推敲可能發生的事。這當中經過春假,一些溝通上的誤解導致時間必須重新安排,一波三折之後終於,我坐在電腦前等待對方出現。
我以為會見到一張眉頭深鎖,頻頻道歉的愁容,但是螢幕上的臉在笑,而且沒有陰影。
我放心了。
他告訴我這幾個禮拜以來的經過。他承認我們之前的談話給了他很大的衝擊,他需要很多時間反思,也真的做了很多反思,他發現自己被自己的想法困得很深,太執著於希望事情可以變好。現在他可以放鬆下來,也因此覺得自己充滿了力量。
「我知道這些糟糕的心情還會再回來,可是,我不那麼害怕了。我突然開始相信,這次我能夠挺過去,雖然是爬著滾著賴在地上再爬起來,但是我終究還是沒事了。我放下了一些執著,現在覺得很自由,很想嘗試新的東西。我覺得那些新的東西裡,一定有什麼可以讓我更舒坦。」
「你聽起來像個剛學會跑步新技能的孩子,想要快點擺脫爸媽,試試看可以用這個新的能力讓自己走多遠。」
他很開心地笑了,而我也是。
「我當然不是說我會從此就順順利利一帆船風順,我沒有那麼天真,可是我很喜歡現在的狀態。」
「我明白。我也相信,如果哪一天你又需要空間思考,需要人討論,你會知道該怎麼做,我們會一直在這裡。」
他不是我第一個結束關係的個案,但是是第一個,讓我感覺到我成功牽起他的手,坐在他的身邊,一起度過一段狂風暴雨,然後一起驚覺風暴不知不覺已經散去,我們一起搭的小船上面透出淡淡的陽光。
我們一起度過了將近三十個禮拜。剛來的時候,他非常的焦慮,跟家人的溝通對不到焦,擔心自己是一個失敗的母親,也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事情都停擺,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雖然來得有點突然,不過,放手的時間就這麼到了。
我想起蕃茄學會騎腳踏車的那一天,原本還在前方跌跌撞撞搖搖晃晃的他,不知怎麼就抓到了平衡,頭也不回地往遠方去了。我跟傑克站在原地,意識到從今以後,像這樣的時刻只會越來越頻繁出現。
所謂的「陪伴」,就是這麼一回事吧。待在他的身邊,幫他守護一個可以思考和探索的空間。我一直覺得,諮商師的工作,其實跟我想成為的父母很相像,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期待「孩子」可以充滿自信地把我甩在後頭,邁開自己的步伐體驗他的人生。
真的有點寂寞呢。
但是,我很高興我們一起走過這一段。
這句話,給離開的個案,也給未來的蕃茄。
結束諮商 在 關於創業這件事-Magg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昨天進行了人生中第一次諮商
跟著諮商師走進了指定的諮商室
燈光偏黃
有著兩張面對面擺著的椅子
與像在喝咖啡的小圓桌
.
其實從沒有想過
自己有一天必須經過諮商來探討自己不快樂的原因
.
有種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的感覺
.
諮商進行中
我努力著用所有的詞彙表達我所有的矛盾與思想
談話時間漸漸拉長
諮商師有些提問需讓我認真思考才能回答
所以慢慢的我把兩隻手肘撐在沙發上
手掌緊貼我的兩頰
兩隻食指像在按摩般的頂住我的太陽穴
好像必須把眼神往空氣中凝視
才能慢慢讓腦海裡的思緒變成一個一個的文字敘述出來
.
過程中
並沒有太多不舒服與不快樂
像是比較輕鬆的談話
.
第一次談話結束
諮商師從我的表達中
找出了許多符合輕度憂鬱的症狀
.
希望我可以去身心科看診並告訴醫師狀況
使用藥物將腦內的化學物質拉提起來
因為如果久了
腦子如果無法分泌讓我感到快樂的物質
情況會變得更加嚴重
.
諮商師問我:「你剛剛聽到你可能有輕度憂鬱,好像你有什麼變化?」
我說:「既開心也難過」
「因為我可能可以找到我不快樂的病因,但是有憂鬱症好像也不是件好事」
.
其實當下聽到的感覺
開心大於難過
與其說開心
不如說:是「原來啊...」的這種心情
.
因為我一直不正視自己的不快樂
我以為那只是短暫不開心
但是時間佔比越來越長
我對很多東西失去興趣
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
我不討厭聽到「加油」
但我討厭聽到「別想太多」
.
因為如何能叫想太多的人不要想
又如何
能叫不想的人想多一點
這根本不可能
所以別想太多是我最討厭聽到的話
.
綜合以上
我認為我還在理智判斷上可以處理的狀況我都會盡力
也希望跟我同樣狀況的人能儘早找到管道處理自己的情緒
.
因為這狀況久了以後
身邊的人都說我是心理影響生理
因此我現在一天需要吃八次的藥
中藥/西藥/中醫水藥
腦子的思緒也變得非常的慢
很多東西我必須想比較久才能回答
.
所以儘早發現自己的不對勁
儘早處理吧...。
結束諮商 在 Melody的心理學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心理測驗| Meetype:https://meetype.com/
🔖IG@Meetype.tw:https://www.instagram.com/meetype.tw/
📍個人網站:https://melodyliao.cc
諮商到底在做什麼?心理諮商能幫到你哪些?何時才能結束呢?
Melody心理師分享自己諮商的親身體驗
影片內容索引:
0:00 序言
0:19 心理諮商要去多久?
1:17 狀況一:症狀緩解
1:45 狀況二:解決問題
2:41 狀況三:自我實現
5:00 心理諮商多久一次比較恰當?
6:43 什麼時候可以結束心理諮商?
相關影片
如何成為心理師?成為心理師需要哪些資格 https://youtu.be/UIqfE2zozdA
心理師很好賺嗎?心理師薪水 & 不為人知的隱形成本? https://youtu.be/F8WGt_ETAfs
心理系在幹嘛?深入了解心理系 https://youtu.be/MNyEaGKX9fk
-----------------------------
#心理諮商有用嗎 #心理諮商要做多久 #心理諮商頻率 #meetype #諮商心理師 #心理諮商台北 #廖偉玲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