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末代皇帝》,是在二技夜間部的國文課。
那時半工半讀,如果不是早班就是大夜,有時候六點半的課,從家裡花三十分鐘騎車過去,到學校已經七點多了。
從家裡到學校,是一條很長很長的直線,幾乎跨過整個新莊,有時下班時間塞車,有時大雨淹沒道路,我幾乎沒有準時過,但夜間部的老師,知道你是因為工作緣故而晚到,多半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趕快坐定位子就好。
《末代皇帝》一共分成三堂課看,第一次看到婉容親了少年皇帝的成婚大典,第二次看到滿洲國的叛變,每一次,我都是沒看到那堂課的開頭,只看到那堂課播出的結尾,而第三次的結尾,就是老去的皇帝,放離了那隻老去的蟋蟀。
所以一直以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些結局,以及最後那張紫禁城的龍椅特寫。
第二次看,是在2018年台北電影節的那個夏天,在中山堂。
中山堂的冷氣很冷,與外頭幾乎沒陰影而被太陽直曬的酷熱公園,變成我夏季密集看電影時印象最深的記憶,但這樣的小細節也被留在這次完整看完《末代皇帝》的附加記憶。
看到皇帝是如何一次次被鎖在裡面,紫禁城,大連滿洲國,以及最後的勞改營,還有坂本龍一的配樂,雖然原聲帶是在看第二次的幾年之前在二手唱片行買到的,但是坂本做的那首Theme,就算沒看過電影,也會覺得它的旋律非常美。
第二次看,期間已經盲目地看了很多電影,包括飾演莊士敦老師的彼得奧圖的那部《阿拉伯的勞倫斯》。《阿拉伯的勞倫斯》的敘事是,第一幕就讓我們看到面無表情的勞倫斯上校已經因為車禍身亡,接下來的三個小時以倒敘方式,在已經知道結局的情況下,講述「阿拉伯的勞倫斯」的傳奇。
在第二次的《末代皇帝》裡,我發現這兩部電影很像,卻也不太像,不像的地方在,皇帝這輩子手握的實權幾乎都是假的,但勞倫斯上校在協助阿拉伯起義對抗鄂圖曼帝國,是憑他的口才與實力。而像的部份,在他們都是在一個自身無法控制的巨流時代裡,有時主動,有時被動,在黃澄澄的紫禁城裡,在David Lean拼了命拍出的大塊沙漠裡,璀燦而終。
彼德奧圖很早就知道小皇帝的結局了,但他自己也很清楚,時代沖的太快,他只能憑著一己之力,紀錄時代也紀錄自己,莊士敦老師寫下《紫禁城的黃昏》,勞倫斯上校寫了《智慧七柱》,用文字莊麗而終,最終被充滿野心的導演們,重回原地點,意圖創造他們曾經做過的一舉一動。
在《末代皇帝》裡,我最感動的其實不是裡頭的情節,不是皇帝,不是裡頭的任何一個角色,而是當皇帝消失,導遊拿著擴音器嗶嗶波波,觀光客們喧鬧地走進太和殿的那瞬間,所有人物都像是一場夢,一場煙。
這部電影的三個小時,這場歷史,最終都像一場夢。
我沒有去過北京故宮,好幾年前去過北京的家姐說,太和殿是無法讓觀光客進入的,只能站在門口看著龍椅。1987年的電影,到了現在,已經連踏入都無法,只能置身事外,看著曾經是傳奇的殿堂,像一場夢。
五年前去香港的時候,是個悶熱的秋季,坐在有電風扇的叮叮車的上層,往外一拍,不知道為什麼留下了這張「莊士敦道」的照片。
昨日我在台北,一條條新聞看著離莊士敦道不遠的銅鑼灣,人群,抗爭,催淚彈,血跡,《阿拉伯的勞倫斯》是戰爭,《末代皇帝》是戰爭,現在的香港,也是戰爭。
彼得奧圖過世已久,但莊士敦老師若是在這2020年,是否仍還會紀錄歷史,即使所有人都已經知道結局了,但還是不斷地不斷地努力,為自由而戰,我想他會這麼寫吧。
小皇帝如煙,勞倫斯上校如夢,沒有什麼是永垂不朽的,但莊士敦老師仍在,他還是會在那邊。
紫禁城的黃昏 在 項明生 James H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會安沉香之路】
幾百年前的季候風帶給越南會安的,就不是王菲那首歌,而是廣肇會館、福建會館、瓊府(海南)會館、潮州會館的商人,來自日本長崎的幕府時代商船、以及更遙遠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歐洲商旅。
從文化的角度看,中華民族是一個農耕民族。農耕民族的最大特點,就是喜歡固守一畝三分田,願意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平靜生活。要做一個離家的遊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與開拓,確實需要極大的勇氣,加上橫跨元、明、清三個朝代的海禁,更不利中國人外遊。為甚麼越南的會安發展成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華埠?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對於中國商人來講,這條海路絕不是絲綢之路,而是沉香之路。
明代嘉靖年間,潮州及廣州商人在春節期間,利用東北季風,向南航行到越南。直到9月,南海颳起西北季風,他們又趁風回到廣州。9個月後,船上已經載滿用絲綢包好一條一條的珍貴南洋木材,快馬加鞭,運到北京。終於,紫禁城的黃昏後宮,嫋嫋升起虛無縹緲的一絲輕煙。來自越南的複雜而高雅的芬馥,熏得嘉靖皇帝的愁眉解開,莞爾一笑。閑坐但焚香,這正是眾香之王──沉香。
《明日世遺》本周播出中英角力東南亞,實地勘探中國、英國兩個貿易大國百年在東南亞競爭的歷史。
Metro Daily Hong Kong《都市日報》專欄:https://www.metrodaily.hk/metro_columns/會安沉香之路/
#都市日報 #生歷奇境 #項明生 #明日世遺 #越有
紫禁城的黃昏 在 映畫・札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終於在大銀幕看了《末代皇帝》。雖然坐在較前位置看3D電影實在是相當辛苦的觀影經驗(眼鏡和位置都令我不適),不過看畢百感交集,再三咀嚼餘味更豐富。
(文章Medium連結:https://bit.ly/2xtuzs7)
晚清以降的中國近現代史千頭萬緒,不是有相當認識的話即使是本國人都難以梳理出頭緒。反而貝托魯奇拍這段中國近現代的史詩,即便畫面上的中國歷史人物講英文有多彆扭,最終呈現的卻是超越政治興替的一部史詩劇。
電影取材自《紫禁城的黃昏》(即是帝師Johnston所著)與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還有溥儀其人遭遇史事。雖然說以「溥儀」其人為核心,但電影敘事中的視角穿插轉移相當精緻。我看其改編最妙之處,是加入典獄長的視角:電影敘事角度除了溥儀的回憶與供詞等主觀視角之外,還有典獄長閱讀《紫禁城的黃昏》的片段。(亦不消提,典獄長在孔中「窺淫」,偷看溥儀同性之愛)
審判下來,對質到溥儀是否自己逃往日本領事館,典獄長引Johnston說法,卻換來溥儀說「Johnston是個騙子」(畫面呈現更多的卻是二人的師生之誼。如果他是騙子,那麼這些片段都是「非真實」的),兩種「真實」互相衝突:到底Johnston的書寫和溥儀的供詞,哪個較接近真實?電影觀眾正在觀看的、對溥儀一生的「再現」,又其實再現了甚麼?當中所要求觀眾作的判斷,又何嘗不是「邀請」觀眾一同參與審判?
而我之所以說其「回歸溥儀個人」,亦因為一些「正路」的敘事安排:兩條敘事線在不同環節上互相呼應,用不同片段或時刻去觀照溥儀一生起跌;「門」與「蟋蟀」的意象,呈現電影中的溥儀一生人被不同的門幽禁、而其命運也如蟋蟀一樣,只能任由擺佈,在沒有利用價值後便被棄如敝屣。(最後一場皇座下的蟋蟀甚至可稱魔幻了)這個做法之「聰明」,也在於可以將複雜的歷史背景以外,集中呈現溥儀被大時代捉弄的命運、與及其權力與自由的夢與幻滅。
(題外話是,我經常覺得,或者「中國電影」一直都被「政治」咀咒,要拍歷史題材,總難以避開任何一個陣營立場的史觀,要表達出相應的史觀才有價值。我也能夠想像,《末代皇帝》大概會招來「去政治」、「道德曖昧」等等的指責。只是,最後溥儀觀看滿洲國人體實驗而受震驚的一場,不也是貝托魯奇同情溥儀、相信他是無辜的傀儡的一個證明?)
《末代皇帝》的攝影對不同空間的呈現也相當賞心悅目,可以看這連結的影片:https://vimeo.com/196408738。(天津舞會一場令我聯想到「大正浪漫」的情境——畢竟那是同時代的新潮審美吧)可是不知是座位太前還是放映Copy質素問題?電影3D化的效果倒沒有想像中的好,甚至有Out Focus等情況出現。認為3D化效果理想的朋友都可以談談。
(圖為《末代皇帝》劇照)
#映畫札記
#末代皇帝溥儀
#TheLastEmperor
#隨筆
紫禁城的黃昏 在 九項奧斯卡獎獲獎影片《末代皇帝》,故事來源竟然是……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紫禁城的黃昏》所呈現的溥儀不只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任皇帝,同時也是普通人。他會偷偷豢養小老鼠,不讓別人發現;也會因為不能離開紫禁城而發脾氣;他 ... ... <看更多>
紫禁城的黃昏 在 [心得] 《紫禁城的黃昏》讀後感- 看板CHI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愛新覺羅溥儀不是漢奸--《紫禁城的黃昏》讀后感
莊士敦大人(莊先生非常喜歡別人這樣叫他)在這本書里面,對愛新覺羅溥儀這名滿清
最后一名皇帝前半生的生活,進行了詳細的記述。盡管莊先生帶有非常強烈的個人感情
,但不得不說,該書對民國時期的一些瑣事,特別是滿洲末代皇帝溥儀的皇帝生涯的記
錄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學意義。然而莊先生深深同情的溥儀,并沒有如莊先生所期待的那
樣,復辟成功成為一名中國的皇帝,也沒有在滿洲人的故鄉建立一個新的滿洲帝國。在
日本人戰敗以后,滿洲重新回到中國的懷抱,而溥儀也淪為一名階下囚,這不是莊先生
希望看到的結果。
溥儀在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里面,深深的懺悔"鼠目寸光、怕死貪生的我就完全承認
了板垣的要求,于是,這就走上了名副其實的該死的漢奸道路。"我不知道溥儀是在什么
情況下做出這樣的懺悔的。就內容來看,我覺得這樣的懺悔實在繆不可及的。首先,溥
儀并不是一名漢人,何來漢奸一說。就莊先生所述,我認為溥儀作為一名滿洲人,在他
的一生中所做的絕大部分事情,并不能用"可恥"來形容。溥儀的恥辱,首先是滿清覆滅
的結果,是滿洲人喪失政權的必然結果;溥儀的失敗,是滿洲人的失敗,而不是中國人
的失敗。溥儀絕不是什么漢奸,因為他根本不是一名漢人。溥儀并沒有什么對不起中國
的,作為一名廢帝--實際上并不是廢帝這么簡單--溥儀同時是一名亡國者,溥儀行復辟
一事合乎情理,當然也應為此承擔后果。
莊先生和我們國內的一些史學人士,以及一些學者和讀者,顯然忽略的一個事實。滿清
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China),而溥儀也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Chinese)
。莊先生書中自相矛盾的句子并沒有讓他深刻認識到這一點。莊先生一廂情愿的以為,
中國人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士支持溥儀和滿清的,因此他不止一次的在語句中流露出對
滿清復辟成功的樂觀期待。然而殘酷的現實卻是,復辟的計劃一次又一次的遭到失敗,
溥儀的處境也一次又一次的變得艱難。盡管莊先生也承認,紫禁城外是進步的光明的有
前途的民國,而城內是腐朽的、沒落的、毫無前途的小朝廷。但可悲的是,莊先生將這
種落后的事實全部歸咎于內務府,以至于他仍偏執的為溥儀祈禱著、歌頌著、祝福著,
期待他的學生有一天重掌大權。
當復辟計劃的失敗而招致的災難性的后果--溥儀被驅逐出紫禁城到來之時,莊先生毫不
掩飾其憤怒的情緒。仿佛民國政府正在干一件令全世界唾棄的蠢事。莊先生顯然沒有意
識到,任何人都必須為自己愚蠢魯莽的行為付出代價,何況溥儀這樣的寄人籬下的囚徒
遜帝。相反的,中國人實在是太仁慈了。他們沒有像法國人那樣,將痛恨的皇帝送上斷
頭臺。
莊先生將溥儀身邊如鄭孝胥那樣人形容為忠臣良卿,馮玉祥在莊先生眼里簡直是投機倒
把、奸邪巨猾的政治投機分子。日本人在莊先生眼里簡直是溥儀和滿清的救星。莊先生
實在是太愛他的皇帝學生了,以至于任何人只要有可能幫到他,那絕對是慷慨且高尚的
同情者;而那些試圖對溥儀不利的人都是些居心叵測的政客。王國維自沉于昆明湖,莊
先生非常激動的試圖證明他的觀點:有見地的人,哪怕是漢人,也是堅定不移的滿清支
持者。
莊先生最終沒有見到那樣的一天,他的學生,他所同情和鐘愛的溥儀,重新執掌大權,
成為一國之君,而是淪為日本的棋子,更加屈辱的度過了下半生。他的學生溥儀正是用
其屈辱的一生,成為滿清覆滅的犧牲品。他并不值得同情,但我想說的是,愛新覺羅溥
儀,也絕不是一名漢奸。他所做的只不過是為自己和自己的民族(滿族)作最后的一搏
罷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125.235.128
※ huzhou:轉錄至看板 consumer 07/25 22:46
※ huzhou:轉錄至看板 CrossStrait 07/25 22:4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