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reon國際夢工場🎬】綜合這些認知,相信Thanos彈指的一刻,由於很多運作中的交通工具、煮食器具突然沒有人控制,導致意外頻生,眾多未消失的人也因而傷亡,加上緊急服務、醫療系統崩潰,令本可處理的事故及疾病死亡率劇增,經濟損失難以估算。大量出現的死者遺體未能有效處理,污染水源環境,會造成大規模瘟疫,人口可能進一步減少,部分土地只能廢棄。以上現象,相信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如紐約、倫敦、香港、東京、上海等尤其明顯,大量依賴外來糧食資源的大都市,會因供應鏈突然斷裂而缺水缺糧,部份會出現往農村的「返鄉運動」(參考日佔香港時期),城市勞動力大減,一些城市更可能直接消失......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5357482
▶️非洲人為何哀悼「黑豹」逝世:非洲未來主義的超級英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sh-iksP2F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90的網紅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40420東森 台灣房價低?移民文宣惹議 影片網址→http://youtu.be/y36vSlt75rs 感謝記者 蔣心玫 的採訪,這份文宣主要有2點怪怪的。 第一:文宣內容提到台灣房價相對國外便宜。如果是用台灣平均價格,當然便宜,又或者單看台北市相較紐約、倫敦、香港、上海等也或許便宜,但...
紐約倫敦香港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世道人生:生活在恐懼中 - 李怡
香港人生活在恐懼中。不是如某些人說有了國安法,暴力遏止,恢復平靜,恢復正常了,而是所有人,包括撐國安法的官員和奉命表態的人,都生活在恐懼中。有記者朋友說,要生活如常,工作如常,完全當國安法冇到,就能保持心情平穩,突破恐懼和糾結。如果被嚇到,就真的讓制訂國安法的掌權者們得逞了。但從整個社會包括輿論的表現來說,中共至少是一時得逞了。
人的恐懼主要源於兩個因素,一是來自經驗,二是來自不可知的未來。
疫情席捲全球,香港又爆發了社區感染,全世界包括香港人對病毒的恐懼,首先來自經驗,經驗告訴人們,這種病毒傳播廣而快,來無蹤去無迹,感染者帶毒者甚至開始時沒有病徵,潛伏期可能很長,這經驗讓人恐懼;其次對社會再爆發感染及其規模不可知。正是經驗與不可知,昨天喊停了原定明天開始的書展。也是因為經驗和不可知,讓所有的經濟分析家都無法預測未來全球、中國、香港的經濟形勢。對經濟將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也會在無法預知中感到恐懼。
儘管有人說中國司法制度日漸完善,說送中不可怕,說犯了國安法也只有極少數案例會送中,說送中有特首把關,說大部份案件仍是香港法官審理……這些定心丸卻不能夠使香港人定心,其實連說這些話的人也不定心,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不是這樣,經驗告訴我們絕對有擔心的理由。國安法條文本身有太多的不確定性、靈活性、可操控性,造成我們是否干犯法例不可知。經驗與不可知,讓人不免產生恐懼。
在國家權力最大化的制度下,制訂法律就是要讓人民恐懼。極權政體要壓制人民,絕對可以做到。
美國的制裁也會發生,力度多大以及涉及面多廣,也是未知數。若制裁到香港的大銀行,那就是災難。基於經驗與未知,官員和建制派也不能不恐懼。
絕大部份在香港的投資者,選擇在港投資,過去都緣於經驗和可知性。經驗是過去一直在經營上沒有受到政治干預,稅制簡單,經濟自由,匯兌迅速;可知性就是實行普通法,普通法的裁決根據案例,較可以預測結果,而不是完全取決於法官對法律的解釋,更不會有政治權力操控法庭。全球金融中心在紐約、倫敦、香港,這三處都是實行普通法的英語區,而其他地方做不到,不是沒有原因的。
國安法實施後,移民增加,外資有撤退迹象,繼多間外國互聯網公司宣佈暫停處理香港政府索取用戶資料的要求後,昨天傳出消息指,Facebook及Google也考慮撤出香港。這兩個具全球影響力的公司若撤出,香港未來的經濟將由不可知變為悲觀的可知。
免於恐懼的自由,是四大自由中最根本的一種自由。免於恐懼,才會有不怕說錯話的自由,信奉不同宗教的自由。免於恐懼,才會大膽爭取免於匱乏的生活。
從中共港共的過去經驗,從國安法條文的不確定性,香港人不能不恐懼,投資者不能不恐懼。去年在前線的抗爭者,也說他們是害怕的,但他們仍然頂住恐懼抗爭,凝聚成新的香港精神,這精神就是攬炒,意思就是不被恐懼支配,即使害怕也要抗爭。剛過去的民主派初選投票,告訴中港共一個事實,就是即使有一把懸在頭上的刀,只要還沒有砍下來,香港人仍然會成千上萬站出來向強權說不!
紐約倫敦香港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去年2019的6月,香港反送中運動爆發大規模抗爭,那時我寫下了一篇文章,今天回顧起來,特別有感覺。在美中貿易衝突、國際生產線開始慢慢移出中國、加上中國內部政權矛盾之下,內部壓力需要出口,中國走向零和賽局,香港恐懼終將成真。
舊文重發,我們台灣人千萬記得,寧可走一條艱辛但實在的路,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強化自己的體質,才能長久生存。
------
#紐倫港時代的終結
#香港人與中國當局恐懼的微妙交集
文:3Q 陳柏惟、好過日編輯部
日期:2019/06/16
今天,百萬香港人再次走上街頭,抗議港府與中國拒絕撤回送中條例,並要求特首林鄭月娥下台。「保衛香港」的布條、大旗四處都可見。然而,港府與中國無恥地推卸責任,中國意圖切割,把修法推給港府;香港則想抹黑台灣,意圖轉移焦點。
今天,我和好過日的夥伴要跟大家談的就是,在周恩來「現況不變、長期利用」政策走到盡頭時,百萬香港人對香港地位的憂慮,和中國對示威壓力的以退為進,到底從何而來?
#紐倫港的時代代表什麼
話說,2008年,當金融風暴還不到不可收拾,馬英九還是藍營的神,香港的一國兩制雖處處裂縫仍然聳立時,《時代雜誌》創造了「#紐倫港」(Ny-Lon-Kong)這個詞,並且說:「了解『紐倫港』,你就了解我們這個時代。」
這個詞,是由紐約、倫敦、香港三個城市的字首組成,這三個城市都在盎格魯薩克遜民族手上壯大,同樣講著英文,從傳統海運大港逐漸轉為資訊與金融的中心,同樣有著開放接納移民的海洋文化(至少以前如此)。在全球化的時代,這三座城市成為了全球金融網路的中心,成為全球經濟的領導城市。
更微妙的是,紐倫港建構的全球化秩序,讓中國得以崛起,在英美制度與中國人力資源與市場的結合下,中國統治下的香港,中資大舉湧入,97後不到十年,香港股市中資佔比就從1/4上升到過半,中國、香港互相利用,這不是就中國人和錢進來,香港發大財了嗎?
#時代雜誌的描述有憑據嗎?
若以全球較具公信力的指標,如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GFCI)來說,從那時到現在,紐約、倫敦、香港一直佔據榜單的前三名。然而,其中香港的地位是最不穩固的。
另一件有趣的事是,「紐倫港」這個詞,在創造它的紐約或倫敦都少人聽說,反而香港人常常掛在嘴邊,作為這個城市與紐約、倫敦平起平坐的象徵。
十一年過去後,那時意氣風發,自信可以靠著中國為靠山繼續繁榮至少四十年的香港,卻發現一國兩制的美夢提前走到了盡頭。
#紐倫港的終結和其意義
當西方發現了中國利用西方貿易與金融體系,爲其國企建立龐大資本與不平等競爭優勢時,開始嘗試限制中國在透過「全球化」建立「中國帝國體制」的野心。香港,一方面成為中國在貿易戰中對外調節的窗口,但一方面中國卻想掐緊香港的脖子,加緊對香港的控制。
香港的金融地位,成也中國,敗也中國。沒有中國的市場,香港不能爬到目前的地位,但若被中國直接統治,香港也會失去目前的地位。
目前看來,除非中國肯接受國際要求,尊重國際貿易規則,放棄盜竊智財權等作法,否則貿易戰情勢升高在所難免。而若中國不肯尊重香港的法治與「有限自由」,香港在國際投資人心中的可信任度也會越來越低。
2016年,同樣系出大英帝國同門的新加坡超車香港,就有港媒示警「紐倫港」要變「紐倫坡」。儘管以2019指標而言,香港仍位居第三,然而第四的新加坡、第五的上海、第六的東京都是區域競爭對手,不少人預測,若一國兩制提前告終,國際企業會優先以新加坡為轉移對象,而中企不再需要香港,則會回歸上海、深圳、北京。
對香港人而言,最好的結果是成為如新加坡的城邦國家,同時又和中國保持緊密合作關係。然而,就算對雙方有利,中國也不可能同意;次好的選擇是維持「原版」的一國兩制,然而,中國不想實踐講好的真普選等港人權益,想提早扼殺這個選擇。
對中國而言,最好的結果是假的一國兩制,政治上緊密控制香港,只維持對自己有利的「金融特區」「關稅特區」地位,然而,這個選擇也被看破手腳。因而,在各方壓力下,中國暫緩動手,但遲早要再找新的破口。「紐倫港」,終究要走到盡頭的。
#對台灣的啟示
和東亞金融中心香港、東南亞金融中心新加坡相比,過去同樣被稱為「四小龍」的台灣與南韓,在GFCI中首都台北僅排名第34,首爾則是第36。
這顯示,台灣與南韓僅在國際金融體系中扮演區域中心的角色,影響力不如高度與英美接軌的新港,內需市場也沒大到能撐起上海、東京這樣的金融中心。
然而,香港因為太依賴中國,香港產業已經失去多元性,在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全球創科城市排名、亞洲競爭力報告......中,香港反而常落後星台韓。
在97之前,台灣政府曾期待台灣能取代香港的亞太經貿中心地位,然而,不論是在法治以及國際化程度,以及市場腹地上,台灣均難以承接這角色,應該說,不需要「強求」這個角色。
在國際體系上,台灣在製造業上,比起金融上,有更重要的角色,維持金融體系的彈性與健全,足以支撐產業投資需求,對台灣的重要性更高。比起讓高雄成為「金融中心」,不如先解決舊產業的環境外部性問題,引進足夠的 高教機能,完成產業轉型,更為重要。
或許「紐倫港」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中國自以為能用極低的代價,「打著紅旗反紅旗」,藉著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搞自己的帝國主義,終究會被看破手腳。與其走好高騖遠或投機取巧的路,台灣還是得走一條艱辛但實在的路,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強化自己的體質,才能長久生存。
紐約倫敦香港 在 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40420東森 台灣房價低?移民文宣惹議
影片網址→http://youtu.be/y36vSlt75rs
感謝記者 蔣心玫 的採訪,這份文宣主要有2點怪怪的。
第一:文宣內容提到台灣房價相對國外便宜。如果是用台灣平均價格,當然便宜,又或者單看台北市相較紐約、倫敦、香港、上海等也或許便宜,但卻忘記了台灣的薪資所得並沒提升,所以購屋痛苦指數、房價所得比才會高達15倍,所以對外國人來講或許便宜,但對於台灣人來講還是很貴。
第二:文宣針對中國人提到可以貸款?但根據現在的規定,中國人購買台灣不動產最高貸款只能5成,這哪來的優惠呢?
以下是新聞報導......↓
一起看見台灣的美好,這不是什麼觀光文宣,英文標題就寫著移民台灣,小字更標明台灣移入代辦,翻開來看內容大力鼓吹移民來台的好處。
網友說這一份半繁體、半簡體文宣是在台北某飯店看到,實際走訪台北陸客和港澳客人居多的飯店,文宣架上頭多半只有飯店的介紹與官方出版的觀光文宣品,沒有網友好奇的那份移民文宣。
但好多人都在討論,這文宣上有一頁「購買台灣房地產的10大理由」其中說到「台灣房價低」讓好多網友不能接受。
房仲業者 陳泰源 比少:對外國人來講可能台灣房價相對低阿,但是大部分台灣人買不起啊?所以說房價真的是看你用什麼角度來看。
文字雖然跟台灣民眾感受不一樣,但也不能說錯,實際走訪文宣地址來到這間辦公室,星期天沒開門,信箱上貼的諮詢電話也沒有人接,但公司臉書卻貼出聲明強調這份文宣這經過審核合法宣傳台灣移民。
大陸經貿人士來台部分,依法是沒有辦法定居或入籍台灣,一般都不會把這樣服務看做是移民簽證。
其實這份文宣分坐兩個部分,港澳永久居民只要存500萬就可以辦移民,的確現行法有投資居留和存款居留,但移民署說已經送到行政院的草案當中,打算把投資門檻提升到600萬,存款500萬就能來台的規定則是打算取消。
而大陸地區人民的介紹只寫了「經貿人士來台投資經投審會許可者」實際上還必須要符合投資20萬美金以上的門檻,合法的文宣品,卻讓公司大動作臉書澄清,或許是因為不久前才出現這一份「4.8萬移居台灣」的疑似詐騙廣告,裡頭內容不只錯誤多多,登廣告的公司地址也找不到,不想被劃上等號,讓正規公司忙著撇清。
網址→http://blog.yam.com/taiyuanchen/article/74008300
紐約倫敦香港 在 紐約/倫敦街訪:你對香港反送中的看法是什麼?Do ...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香港 「反送中」事件震驚全球,我們在 紐約 和 倫敦 分別做了街訪,一起來看看外國 ... Do You Know About HK Anti-Extradition Protest │老外看 香港 │ ... ... <看更多>
紐約倫敦香港 在 財金英語。。新詞新字。。 Nylonkong 此新英文字 ...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財金英語。。新詞新字。。 Nylonkong 此新英文字是代表世界三大金融中心 紐約倫敦香港 的英語合成新字Nylonkong 包括。。New York, London , Hong Kong 三個美元結算中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