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端午節又要到了,各種粽子廣告讓人看了垂涎三尺啊😋
身在國外的我只能想念粽子的美味了🥲
不知道大家是喜歡吃北部粽還是南部粽呢?我從小就吃南部粽,所以個人是偏愛南部粽的😁
🗓去年端午節和大家分享
✔什麼因素會影響粽子熱量
✔哪三個餡料是熱量地雷
✔吃粽不增加體重的4個技巧
完整圖文請看👉https://reurl.cc/xG9j6N
⭐今年就跟大家分享各常見慢性病吃粽注意事項!
👩⚕高血脂的朋友你可以......
✅ 選擇低脂餡料:避免油蔥酥、豬油、三層肉、肥肉、臘腸、花生、鹹蛋黃,可選擇用瘦肉、雞肉、豆乾、海鮮等取代
✅ 餡料低油烹調:餡料選擇滷、煮等方式代替油炒,或者說能不炒的料就不要炒了
✅ 作為正餐,控制份量:一顆粽子飯量大概1-1.5碗,飯吃太多也是會增加血脂的喔!
✅ 增加蔬菜量:包不進去就燙一盤青菜來搭配吧!
👨⚕糖尿病的朋友你可以......
✅ 作為正餐,控制份量:一顆粽子飯量大概1-1.5碗,大粽子請與人分享著吃,千萬不要作為點心!
✅ 糯米、栗子、蓮子、芋頭等都是屬於澱粉類,所以也可以避免這類的內餡減少碳水化合物!
✅ 增加蔬菜及纖維量:蔬菜及纖維最能避免血糖快速升高,搭配燙青菜一起吃,選擇五穀雜糧取代糯米也是增加纖維的好方法!
✅ 過油也會使得血糖控制不好(參考高血脂「低油烹調」)
🧑⚕腎臟病的朋友你可以......
✅ 減少高鈉沾醬使用:如醬油膏、甜辣醬、辣椒醬等
✅ 避免高磷餡料:全穀類(如五穀米)、花生等堅果
✅ 減少醃漬餡料使用:榨菜、菜脯、筍乾、鹹蛋等
#端午節飲食 #粽子營養 #粽子 #平常不在週末發文更不在連假法網因為大家都出去玩沒人要看我就來看看這次週末發文有沒有人看來判斷大家有沒有乖乖在家😏 #營養師歐乃嘉 #營養師歐乃嘉的志工生活 #營養志工在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營養志工在克國 #營養志工 #歐乃嘉營養師 #志工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營養志工 #融合營養於生活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email protecte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小孩偏食 專題 - 吳文琦營養學家@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zh-hk 背景:余太女兒現6歲,她十分討厭吃肉類及青菜,但非常喜愛吃水果,不過仍然是3-4日才有一次大便。 (一) 請問什麼水果能夠代替青菜進食?女兒每日都進食生果,為什麼仍3...
糖尿病 可以 吃 什麼 青菜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同事 陳虹瑾 蔣宜婷 李振豪 王思涵 陳昌遠 蕭函青 的報導
消失的病床2 疫情海嘯裡的病患、醫護、消防員
雙北醫療量能到底夠不夠?病床和醫護人力是否充足?中央和地方像身處平行時空。我們進行電話訪問的過程中,咳嗽聲不斷從電話那頭傳來,61歲的確診者陳先生(化名)虛弱地說:「今天有一陣咳得很嚴重,沒辦法說話。」他發病第10天了,5月15日,有萬華接觸史、與他同住的兒子確診,陳先生快篩結果為陰性,幾日後卻開始發燒,多跑一趟急診室,「PCR結果是陽性。我趕緊通知衛生局,但打電話都不通。」
兒子確診後兩天內就送醫了,他原以為可以獲得一樣的醫療處置,卻事與願違。發病4天後,衛生局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給他,要他待在家。「但我反覆發燒,肚子不舒服,咳嗽,有一天喉嚨很痛,味覺有點失調了,吃青菜都變苦苦的…我有慢性病、高血脂、糖尿病,電視報導說,有年紀的人比較容易引起病變,我很擔心,一直等、一直等…」他憂慮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擔心傳染給同住家人,束手無策之下,只好打電話給里長、市議員詢問就醫可能。
一直到5月24日、發病6天後,衛生局終於將他安置進北市加強型防疫旅館。防疫旅館有護理站可諮詢,也可聯絡醫師電話問診,但陳先生卻稱不上安心,他固定服藥,但症狀至今未紓緩,加上聽聞不少年長患者轉重症的消息,「我兒子第2天燒就退下了,但我卻一直反反覆覆…如果狀況還是不好,我希望能安排我簡單就醫,照X光、看看肺部狀況。」
截至5月31日,國內本土確診病例總數已達7,265例,其中確診數最多的縣市為新北市3,478例、台北市2,713例。萬華是北市疫情熱區,而陳先生只是市議員吳沛憶這2週接獲無數求救電話中的其中一通。
在社區第一線,病床不足及檢疫所塞車的問題已經釀成悲劇。5月24日下午5點,吳沛憶接到另一起陳情案,「(確診者)約61歲,家人打119,救護車來了問要送哪家醫院?但急診塞車,沒有衛生局安排,加上他當時血氧值95,還算正常,沒到急救標準,就回家等候…」她深吸一口氣接著說,「結果等兩個小時,7點多他就因為呼吸不過來,休克,在家裡走了,來不及搶救了。」
「我一直有個問號,到底還有多少人無法送到檢疫所和醫院?」吳沛憶指出,若社區難以配備血氧機,又無法及時後送血氧驟降、急性惡化的病人,只會將還在家等病床的患者置身險境。
一名不願具名的台大醫院急診部醫師H接受我們訪問指出,過去一週情況確實相當混亂,急診室雖不像之前有大量前來篩檢的民眾,但隨著重症病患增加,他值班時已多次遇到病患沒有病房可住、卡在急診室動彈不得。
「我上禮拜開始就遇到(病房)不夠的狀況,病房清消、安排都需要時間,樓上說沒有辦法再收確診患者、隔離病室都滿了,病人來真的沒有地方去,當下無法住院,」但有些人需要立即處置,他嘗試幫病患轉院,卻處處碰壁,衛生局業務過多,電話打不進去,「聯絡其他醫院,很多醫院也說沒量能可以收治,轉過去也是在另一家急診等,(病人一等)數小時,12小時、14小時,甚至更久。」
「雙北ICU都已經沒有床了;在專責病房裡,重症比例愈來愈多,床位供應就會愈來愈少。」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說,近日目睹急診室同事在院長面前哭了出來,「急診滿滿都是確診民眾,等不到床,病人在現場被插管接呼吸器,急診床整個變成專責照護床,有病人(輕症轉重症)就直接走掉,等到死。」「急診(同事)被迫跟病人說,會幫你爭取床位,變得好像每天在開黃牛票。」
中興醫院護理師小平(化名)說,急診室有一間2人的負壓隔離病房,病床不夠,只好加擺2張床,醫師問診區也騰出來安置2位病患,連不該安置病人的等候區,也迫不得已放了1位病人。小小的負壓隔離病房臨時收治7位病人,「病人們必須共用衛浴,而且什麼事情都不能做,這當然會讓他們情緒爆炸,就找我們醫護人員發洩,我們處理他們情緒,又花更多時間。」帳篷區等待安置的病人5月25日共20位,到26日仍有9位;但帳篷原本設計只能在4個角落各安置一個人,至多共4人,最後病人全擠在一起。一名中興醫院護理師透露:「柯P來看他們,結果病人群體暴動,對柯P生氣抱怨怎麼會等這麼久,又熱又被蚊子叮。」
https://www.mirrormedia.mg/premium/20210531pol001
糖尿病 可以 吃 什麼 青菜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覺得小綠人的秒數好像有點少? 小心「微肌」找上你 !!】:小時候看著高壯的爸爸,心想著要快點長大;長大後,爸爸卻日漸佝僂且走路速度大不如前,讓人感嘆時光在身上的刻痕…
現在過馬路的時候,總覺得小綠人的秒數好像有點少呢,有醫師表示,其實綠燈的秒數可以做為自己檢測心肺功能的參考【註1】。
以一般成年人而言,100公尺走路約20到25秒可以走完,也就是說,如果成年人過馬路覺得很趕,恐怕就是心肺功能或是肌少症影響,情況如果越來越嚴重,可以去醫院進行檢查【註2】。
雖然老化是必經之路,但…這是無法避免的嗎?但應該有方法可以從年輕即開始保養身體吧。
上述文字中提到走路速度大不如前,除了有可能是先前提過的膝關節問題外,另個可能的主因是常發生在老人家身上的「肌少症」。
■「肌少症」定義為65歲以上,且有肌肉量減少及肌肉表現有問題的人:「肌少症」顧名思義指肌肉量變少;但單純的肌肉量變少,不見得肌力會變差,像跑馬拉松的職業選手感覺都很瘦,身體沒有太多肉,但他們並非罹患肌少症。
所以年輕人肌肉變少與老年人肌肉變少是兩回事;若僅看肌肉量變少一事,並未看其他附加定義,有時會失真。
▶「肌少症」定義為
65歲以上,且有肌肉量減少及肌肉表現有問題的人。
▶「肌少症」病人
與肌肉相關的問題就會出現,如「走路無法走久」、「站也站不起來」、「肌肉沒力易造成跌倒」、「每天會覺得無力感」等。
▶「肌少症」指標
除了看減少的肌肉量外,還需看肌肉的表現,以下是兩個常見指標:
①是肌肉的力氣,如上肢看握力或下肢腳的力量。
②是走路速度。
這兩因子的重要性在於握力變差或走路變慢,其死亡率都會變高。
■「簡易篩檢」及「正規檢測」
▶「簡易篩檢」
當肌肉流失後,開始會有握力不足的表現,可能是毛巾用雙手扭不乾、雙手無法開啟玻璃罐蓋子。走路速度慢則可能在過馬路時,綠燈亮了但還沒走完就已經紅燈了,這就屬走路太慢了,有上述症狀出現,則應該進一步測量。
另一種篩檢方式是測量小腿圍,用自己的食指與拇指雙手環繞小腿肚,當圈起來有鬆鬆的感覺時,即有肌少症的發生率。或者拿皮尺測量小腿圍,老年男性小於33公分或女性小於32公分,則需留心。
這些皆是簡易的篩檢方式,若覺得有問題,即該進行正式的檢測。
▶「正規檢測」
較正式的篩檢,若要看肌肉的表現,可使用握力機測握力,亞洲老年男性要>26公斤、女性要>18公斤;如果看走路速度,應每秒鐘大於1公尺。
當篩檢出來握力不足或者是走路太慢時,醫師才會進一步測量肌肉量。目前有兩種機器可以檢測,一種是簡單透過身體組成分析儀,人站著透過電阻來測量,儀器會分析身體組成,可自行計算出肌肉量,這個量再除以身高的平方。
另種方式是自費以骨密度檢查機器做測量,透過軟體對身體組成分析,得知身體所有的脂肪、骨骼以及肌肉量,肌肉量再除以身高的平方。當數值低於某個標準以下就屬於肌少症【註1】。
醫師林謂文說:「肌少症可以自我檢測,第一個變輕肌肉量變少,這時候他在肌耐力上就會差很多,所以像是跑步或是快走的運動當中,一開始會受到影響」,不過醫師也提醒,跟小綠人賽跑,只是自我檢視的方法,如果出現突然異常的狀況,還是要到醫院尋求,醫師的檢查協助【註2】。
■小心「微肌」找上你
你知道老人家除了三高,最怕什麼嗎?不是沒錢、沒地位、沒有說話的份,而是沒肌肉、沒力氣、沒骨本!許多年長者認為年紀大了,飲食應該清淡些或因為三高的飲食禁忌,三餐簡單配點青菜,不知不覺讓自己越來越沒胃口,就不知不覺讓「肌少症」找上門!
30歲以後,身體肌肉量以每年0.5~2%的速度減少,60歲以後,減少的速度更遽,加上身體疾病狀況、活動空間缺乏等種種因素,身體活動越來越少,用進廢退,肌肉自然退化得更快。
■「肌少症」的徵兆
「肌少症」是老年失能的兇手,特徵是持續且全身普遍的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伴隨可能造成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甚至是生活無法自理以及死亡風險增加。肌肉不足也會增加代謝性疾病的罹患率,包含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骨質疏鬆,對健康影響深遠。
▶若有以下徵兆,無論您幾歲,要開始注意囉!
1.走不快:行動變慢、行動困難。
2.走不久:容易累、沒力氣。
3.拿不動:取物困難、握力變弱,如:毛巾擰不乾。
4.站不穩:包含站不起、需要輔助、容易跌倒。
■吃對營養,留住肌肉
1.「熱量要足夠」
年長者應該要吃夠熱量,身體才有足夠營養去建造肌肉,★銀髮族建議每日熱量應在每公斤體重25~30大卡,如60公斤的媽媽,1天建議熱量1500~1800大卡,會依性別、個人生理狀況、目前身形體重、身體活動等會有不同微調。若熱量攝取不足,為維持生理機能,肌肉必是第一個犧牲品!
2.「蛋白質要足夠」
年長者因牙口咀嚼能力不佳,飲食上會因咬不動而逐漸減少攝取肉類,其實蛋白質的選擇很多,透過適當的烹調方式,如:蒸、滷、燉等等,還是可以享受軟嫩且美味的菜餚。
因年長者蛋白質消化及利用率較差,★銀髮族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1.2~1.5公克,約占總熱量15~20%,並依生理疾病狀況、身高體重、身體活動等調整,若有肝、腎臟功能不全等問題,蛋白質攝取量需要由營養師個別計算調理,避免增加身體負擔。
★以60公斤的長者為例,1天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72~90公克,扣除乳類及五穀根莖類食物中的蛋白質,每餐應攝取2份優質蛋白質食物,包含魚類、肉類、蛋類及豆類(黃豆、黑豆、毛豆)等,2份的量約為女生的手掌心大小。
★簡易記法:若您是一般體型,無特殊疾病,每餐至少吃掌心大小的蛋白質食物,有助於預防或減緩肌肉退化流失。
■做對運動,才走得動:「我有散步、快走不行嗎?」不是不行,是不夠!身體軀幹、臀部、腿部都有許多肌群,共同協助完成生活中的各種動作,我們需要鍛鍊身體核心的穩定度,學習腿部及臀部的肌力運用,維持肩臂關節及肌肉的靈活度,才能減少不當用力造成的疼痛及傷害。
增強肌力或肌肉量需要一些阻抗或負重,建議尋求專業運動指導員的協助,透過自身體重或運動器材來增加阻抗力或重量,抑或透過抵抗地心引力,讓肌肉必須出力,以達鍛鍊之效。
★建議每周進行2~3次肌肉訓練,一次至少30分鐘(可分段),循序漸進,也可使用裝水水瓶、彈力帶、彈力球、輕型啞鈴等輔助器材增加強度。【註3】
面對快速高齡化的台灣社會,如何讓長者能夠健康老化、成功老化是我們極需努力的目標;肌少症對老年族群有許多不良健康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即為活動能力及生活品質的下降【註4】。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家庭醫學科蔡尚儒醫師提醒,肌少症對年長者的健康影響包括行動能力、生活品質及增加失能及死亡風險,遠離老年限定的肌少症,靠養肌、活肌,銀髮族也能健康老化。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台大醫院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健康電子報)「年少勤保養,遠離肌少症」:http://bit.ly/3vUiAh5
∎註2
(Yahoo 新聞)「走輸「小綠人」 恐與心肺.肌少症有關」:https://bit.ly/3vTlqmt
∎註3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銀髮族小心「微肌」找上你:https://bit.ly/3tP2ALv
∎註4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肌少症簡介」:https://bit.ly/2LCj35z
∎註5
(台中醫院)遠離老年限定的肌少症,醫師說靠養肌、活肌,銀髮族也能健康老化:https://bit.ly/3rl6qdI
➤➤照片
∎(基隆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肌少症的自我檢測方法」:https://bit.ly/3lKvfyw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微肌 #肌少症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糖尿病 可以 吃 什麼 青菜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小孩偏食 專題 - 吳文琦營養學家@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zh-hk
背景:余太女兒現6歲,她十分討厭吃肉類及青菜,但非常喜愛吃水果,不過仍然是3-4日才有一次大便。
(一) 請問什麼水果能夠代替青菜進食?女兒每日都進食生果,為什麼仍3-4日才有一次大便?0:31
(二) 女兒經常以生果薯仔沙律作為正餐,營養是否足夠?若不足夠,應加入什麼食材?1:14
(三) 女兒進食肉類有作嘔感覺,請問有什麼肉類代替品?1:39
(四) 怎樣可以改善小孩的偏食習慣呢?如何從食物上下工夫?(FindDoc 健康資訊) 2:04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Let's Connect: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https://plus.google.com/102821364210960788806/posts
糖尿病 可以 吃 什麼 青菜 在 哪種菜控制血糖效果奇佳?五類蔬菜大實測 - 元氣網 的相關結果
流行病學研究證實,每天吃綠葉蔬菜還能降低2型糖尿病發生風險。日本研究發現,餐前先吃一碗蔬菜,晚點開始吃米飯,而且米飯配著菜吃,就能明顯地壓低 ... ... <看更多>
糖尿病 可以 吃 什麼 青菜 在 糖尿病蔬菜怎麼吃?認識蔬菜與血糖的關係 的相關結果
... 成分可以穩定血糖,但要注意這兩類蔬菜都不能根治糖尿病。 糖尿病的目標應是穩定控制血糖,因此均衡的健康飲食才 ... ... <看更多>
糖尿病 可以 吃 什麼 青菜 在 為什麼要「先菜再飯」?控血糖不能錯過的糖尿病蔬食指南 的相關結果
2020年8月3日 — 低碳水化合物蔬菜包括:小黃瓜、絲瓜、苦瓜、冬瓜、大白菜、菠菜、油菜、萵筍、茼蒿、高麗菜、番茄、蘿蔔、櫛瓜、茄子、豆芽菜等(蘑菇、海帶、海藻熱量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