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專題 都市地景中的矛盾與複雜 ▌Landscape Cultivation︰ #地景的形塑
#達觀規劃設計顧問公司 主持人 #吳忠勳 認為,當代的地景建築師的任務是:賦予都市生活與都市空間 #連續性。他認為,所謂的「好地方」是設計者依照使用者需求,不斷 #改造空間的連續性過程,「透過實際使用將空間深深刻劃出想要的形狀;地景反映了各年代的需求與價值觀,地景反映社會,表現人生。」
對於 #地景的形塑,這篇文章有個巧妙的比喻「就像油彩畫每一層上色都是某種程度根據前一層輪廓描繪,你面對的不會是一張空白畫布;重要的是,面對畫布上種種已經存在的色塊,要怎麼加入新的色塊,將它譜出一幅美麗且有意義的畫作。不同的是,地景這幅畫永遠沒有完成的一天。」
他特別舉例台灣自90年代起興起的 #藝文空間活化 ,其本意是空間活化,不過後來卻變成與生活斷裂的公式化,藝文落入俗套、鄰里切割碎裂,簡單的說,因為地景彼此連接著,地景建築師的責任,就是使得景觀涉及的自然環境、日常生活、文化脈絡能銜接地自然而連續。
在本月主題第一篇 #眼底圖解 介紹 #景觀都市主義 時,提到景觀都市主義正在向前邁進,邁向 #生態都市主義 的範疇,這個概念的 #範式移轉,吳忠勳透過他對於 #第二自然 觀點的詮釋—世界上已經沒有真正「自然」的地方了,因為人的足跡已遍及世界各個角落,所以對我而言,「地景」可廣泛地涵蓋到每一個有人為使用的空間/環境—提供一個理解的逕路。
最後,這篇文章原本刊載於 ta台灣建築雜誌,內文提供5-6個精彩的案例,回應上述有關「地景的形塑」的方法論。例如:為台東的海堤添上架高的新地皮,讓「觀海步道,應該要看的到海」;或者,透過將地表延伸向量體屋頂的 #公園立體化 手法,在開發的壓力下,重新提供稀缺的地表開放空間。內文有設計前後的對照圖,值得看一看,達觀設計在地景畫布上的 #連續性 畫法。
原文作者: dA_VISION 達觀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原文轉自: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Vol.274期
#景觀都市主義
#地景都市主義
https://eyesonplace.net/2019/12/20/13286/?_thumbnail_id=13319&doing_wp_cron=1576812746.4516060352325439453125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萬的網紅文森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是不有同時擁有很多興趣 但等到你在某個領域享受完挑戰感後 又會開始覺得無聊 接著又轉頭將興致移轉到下個主題 身旁的人會說:「為什麼你就不能好好做一件事」 父母會說:「這孩子只是還沒穩定下來」 而你會說:「不,這就是我的天性」 三分鐘熱度、虎頭蛇尾、定性不夠 這些都是多面向發展人容易被貼上的標籤 ...
範式移轉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你是不有同時擁有很多興趣
但等到你在某個領域享受完挑戰感後
又會開始覺得無聊
接著又轉頭將興致移轉到下個主題
身旁的人會說:「為什麼你就不能好好做一件事」
父母會說:「這孩子只是還沒穩定下來」
而你會說:「不,這就是我的天性」
三分鐘熱度、虎頭蛇尾、定性不夠
這些都是多面向發展人容易被貼上的標籤
這本書的作者在她的職涯顧問經驗中
遇到太多這樣的人
於是他發展出許多實用技巧
包含了針對這種多面向發展人填寫履歷以及面試的方式
或是在熱情與日間工作達成平衡
如果說《跨能制勝》以及《梅迪奇效應》是在陳述跨領域的優勢以及概念
那麼這本《熱情人生的冰淇淋哲學》就是跨領域人的生活指南書了
#履歷 #面試 #職場
付費贊助: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oveVincent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範式移轉 在 陳麗娜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壹、風雨操場
教育部在107-108年度擴大推動學校設置太陽能光電風雨球場,並且以鳳翔國中當示範案例向全國推廣。鳳翔國中確實是目前看到品質良好的光電風雨球場,但其他案例並不是都這麼美好,有些甚至是災難。
【一、賺了一座球場,但也失去很多】
學校與太陽能廠商傳統的合作模式,是讓廠商在學校屋頂建置太陽能光電板,以廠商賣出電後的8~10%金額回饋學校作為租金。在傳統收租模式中,鳳翔預估以每年租金回饋10%、租期9年11個月計算,期滿學校預估能收到租約金共590萬。但該校風雨球場的造價就1200萬元,遠大於傳統收租能得到的租約金,因此鳳翔國中決定讓廠商幫學校面費建置球場,球場上放置太陽能板,所賣出的電價只需回饋學校1%,其餘當作建置球場的費用,以達到廠商、學校的雙贏。
學校出借場地方案,不用出錢,還可收每年1%發電回饋(約1-3萬/年)。但也產生諸多問題:
1.光電業者往往不顧校園美學和樹木綠地,導致綠地樹木毀滅。
2.讓球場不合規定,兒童運動不符合球場規範與安全,原本的比賽球場都被降級為練習場。
3. 中間的回饋金遠低於行情,也導致財務回饋不合理的問題。
【二、種電怕樹遮陰,所以就要樹斷頭?】
一般的風雨球場可以與樹為臨,但光電怕大樹遮住,所以以興仁國中的案例,就把樹斷頭。同時為了追求發電面積極大化,遮棚更超出了球場範圍,殺死綠地,周邊的樹只要超過6米高,就一律要斷頭處理。像正興球場就害死了十幾棵樹,正在建置的小港中山國中也發生為挪出建置空間,而對老樹下手進行斷頭修剪的動作。
【三、強壓在棚下,樹能長得好?】
另一種作法是不砍樹,把樹壓在太陽能板的屋頂下。這樣一來,太陽能接收到陽光,但底下的樹卻照不到了,這樣樹還能長得好嗎?難道不會容易死掉嗎?
【四、網球場高度不夠,不能比賽】
風雨球場不是只有藍球場,也有網球場。光電廠商的目的在取得太陽能發電,他們在乎的是鋪的面積越多越好,高度並不是重點,反而越低越省成本。但球場卻有一定要求,比如網球比賽標準要12米高,但光電網球場高度只有6米,只能練習。
【五、七座興建中球場,如何護樹?】
高雄市目前有七所學校正在建置光電球場,在鳳翔國中被當成全國範例的同時,局長要如何來改善砍樹、高度過低等負面問題?
貳、校園雙機
謝局長一上任就說會全力推動包括雙語教育、全市雙機(冷氣機、空氣清新機)的裝設。行政院長蘇貞昌七月拍板「全國中小學全速推動裝設冷氣,而且要在2年內完成」。
高雄市需裝設冷氣機357所國中小,目前已完成比例為1成5。行政院的錢將在110年、111年執行,電力改善費用預估為5億元、冷氣機安裝費用為6億元、再加上冷氣1年電費,共補助11.5億元。
【跳電問題怎解決?】
但冷氣不是有錢裝就好,學校電力系統也要改良,如果老舊電力系統不堪負荷,就發生跳電問題。很多學校裝冷氣很久了,就算夏天熱得要命,學生只能望冷氣興嘆,家長都開玩笑說:「高雄市學校的冷氣是裝來看的,而不是裝來吹的!」高雄市勝利國小裝了冷氣不能吹,使校內的老師和學生都有點「火大」。
跳電問題到底是學校設備老舊?還是台電有問題?局長知道問題所在嗎?要如何解決?
【電費、維修費以後中央年年補助?】
中央政府的冷氣政策絕不能僅補助各校設置冷氣,卻對後續電費、維修費用不聞不問,不然學校將因無力編列冷氣電費與維護費用,陷入有冷氣卻不敢開的窘境。
局長知道以後電費與維護費用會由中央年年補助嗎?如果中央不補助,以後電費與維護費每年要花多少?
參、空大游泳池
空中大學將校園內的用地,以BOT的方式改建成五星級的高雄國際會館,附近的原小港游泳池則規劃興建為健身休閒中心,來提供城市學習、休閒、住宿,暨高雄臨海工業區會展、會議等之機能。原契約規範興建期程2年,第二期時原小港游泳池興建因逾期違約,民間公司雙方朝合意解約方向進行。這案子完工部份營運績效良好,每年都有權利金收入挹注財政收入,不少國際旅客得以入住,也有許多學生該飯店實習,使原本閒置的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但沒完工部分至今仍荒廢,雖然就在附近,但隔幾十公尺,形成天壤之別。
我們都知道很少BOT案以成功收場,大部分都是完工後負債累累,還需要政府的挹注如高鐵、高捷。高雄國際會館案例成功,興健身休閒中心就不被看好而引發這些糾紛。現在雙方在109年6月15日召開爭議協調委員會,雙方同意終止履行第二期興建營運移轉(BOT)之相關約定。
範式移轉 在 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0722ETtoday 惡鄰退散!律師教「三招」抗噪音 拍賣惡鄰房屋
惡鄰居不斷製造噪音,讓人夜間難入眠;陣陣菸味不斷從通風管飄來,該如何處理?由資深司法記者蘇位榮主持的《行動法庭》,昨(21)日邀請律師蘇家宏、不動產經紀人陳泰源、北市大安區大學里里長吳沛璇,分別從法律和社區管理角度,探討惡鄰該如何處置?
新聞節目中心/綜合報導......↓
魔音傳腦!律師教你「三招」抗噪音,面對半夜噪音,律師蘇家宏提供三種對應策略:
第一走《民法》途徑,請求法院讓鄰居在特定時間內,不能發出噪音。
第二報警,只要有「兩人以上」報案,就構成妨礙「公眾」安寧,警察可依《社會秩序維護法》開罰。
報警的優點是不用上法院,甚至能讓警察幫忙蒐證,且報警會留下報案記錄,日後若上法院,只要法官調閱通聯記錄和筆錄,確認鄰居屢勸不聽,到時即使鄰居在法庭說自己很可憐,法官也可以判重一點。
第三,依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開「區分所有權人大會」,決議要求住戶強制搬遷,並變賣他的房子,讓惡鄰直接從社區消失。
善用「惡鄰條款」四步驟拍賣惡鄰房屋
若對於惡鄰忍無可忍,希望他搬走,目前《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已有明確規範「惡鄰條款」,只要住戶同心協力,就能將社區內擾亂安寧的釘子戶強制驅離!
具體作法如何操作,蘇家宏律師將過程簡化成四步驟:
第一,公寓大廈必須先有明確的「社區規約」,而規約可由「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制定,讓住戶知道有哪些事情不能做,例如不能堆積、亂丟垃圾。
第二,要求住戶改善,依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22條給予住戶「三個月」的改善期,可透過寄出「存證信函」的方式處理。
第三,若三個月後沒改善,可依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31條召開「區分所有權人會議」,訴請法院強制出讓房屋。
蘇家宏律師提醒,在召開住戶大會時,要特別注意法律對於區分所有權比例和出席人數的要求。以100戶的社區為例,若注意大會決議要符合法律要求,必須至少有2/3的住戶(即67戶)出席。而同意權的行使,必須是出席人數的3/4同意(即67戶的3/4)。
在住戶大會決議結果做出後,管理負責人或管委會必須先經過「訴請法院強制遷離」的程序,才能要求惡鄰搬遷。
第四,若惡鄰在法院判決確定「三個月內」,沒有搬遷完成移轉登記手續,《公寓大廈管理條例》22條規定,管理負責人或管委會可聲請法院拍賣房屋。
像這類訴請法院強制遷離的情形,在法院已經累積不少案例。蘇家宏律師強調,「要讓你的房屋有價值,請自己要保護你的家。」只有好的管理,才會有高的房價。
除了噪音問題,菸味也常影響社區居住品質。依據網路溫度計民調,十大惡鄰之首,抽菸就排在第一名!
不動產經紀人陳泰源表示,有些人有躲在廁所抽菸的習慣,但有些大樓整棟的管線是互通的,過去曾發生有人在一樓廁所抽菸,結果透過浴室管線,連16樓住戶都聞得到菸味!
陳泰源指出,在大直就有個高級住宅區,管委會就乾脆強制規定,抽菸必須到戶外,不可以在大樓內。住戶也很識相,因為一戶房要上億元,所以不論是抽菸或抽雪茄,住戶會走到住家外抽。因為在陽台抽菸,味道會飄散,影響到其他住戶。
部落格網址→https://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20/07/200722ettoday74-3.html
範式移轉 在 凱特的貴婦之路- 關於「#典範轉移」我怎麼看 ...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關於「#典範轉移」我怎麼看~ 典範轉移(英語:Paradigm shift),又稱範式轉移或思角轉向,這個名詞最早出現於美國科學史及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的代表作之一《科學 ... ... <看更多>
範式移轉 在 典範移轉與跨期數據的應用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使用工作坊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日期:106年5月12日(星期五)時間:上午10時30分 ... ... <看更多>
範式移轉 在 [問題] 典範轉移- 精華區Management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典範轉移的定義:舊經營模式被新經營模式所取代,而這種現象將呈現菲連續性和
跨時代的改變。
那請問無疆界組織算是一種典範轉移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98.152
> -------------------------------------------------------------------------- <
作者: fushiang (i ) 看板: Management
標題: Re: [問題] 典範轉移
時間: Sat Aug 27 18:18:25 2005
※ 引述《XXXXman (懷念高雄點點滴滴)》之銘言:
: 典範轉移的定義:舊經營模式被新經營模式所取代,而這種現象將呈現菲連續性和
: 跨時代的改變。
: 那請問無疆界組織算是一種典範轉移嗎^^
我覺得無疆界組織是一種新的管理學名詞
我在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術這本書裡
常聽到這個名詞
因為整體的經濟社會都是高度相關的
因此我認為是典範轉移
但是我書上有提到一點給大家做參考:
典範移轉常因企業本身的價值觀 信念 組織結構或文化的不同
常造成適應不良而導致失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5.229.185
> -------------------------------------------------------------------------- <
作者: weq (weq) 看板: Management
標題: Re: [問題] 典範轉移
時間: Sat Aug 27 22:14:15 2005
※ 引述《XXXXman (懷念高雄點點滴滴)》之銘言:
: 典範轉移的定義:舊經營模式被新經營模式所取代,而這種現象將呈現菲連續性和
: 跨時代的改變。
: 那請問無疆界組織算是一種典範轉移嗎^^
典範移轉是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各項組織參數隨環境變化而不斷調整的一種過程..
如果依Duncan對環境的分類及Mintzberg對組織的分類:
1.環境為:簡單--穩定 => 適合之組織結構:機械式科層組織,傳導式組織
2.環境為:複雜--穩定 => 適合之組織結構:專業官僚組織,事業部組織
3.環境為:簡單--動態 => 適合之組織結構:簡單式組織
4.環境為:複雜--動態 => 適合之組織結構:暫時性組織(有機式組織)
基本上威廉大內所提的無邊界組織所適合的環境條件為複雜動態...
所以我覺得只能算是威廉大內對有機式組織提出了屬於自己的定義跟看法..
不算是典範移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105.153
> -------------------------------------------------------------------------- <
作者: weq (weq) 看板: Management
標題: Re: [問題] 典範轉移
時間: Tue Aug 30 12:06:39 2005
我想可能是"策略"跟"典範移轉"所著重的都是整體面的觀點...
以致在定義上看起來很像...
不過我想兩者仍有本質上的差別:
典範移轉是指:因企業所面對的環境不斷發生改變,企業為了求生存或維持競爭優勢,而不
段調整經營管理的一些做法,最後這些管理做法或思想逐漸為大部分人所接受,甚至成為生
活中普遍為人所接受的價值...
而策略則有針對性(針對企業自身),並有其欲達成的目標...因此涉及企業自身的價值判斷
所以我為求簡化而把定義下的太高而顯的不夠精確...因而造成誤解...
此外,我想如果要談典範移轉...就必須精確定義環境...
如果只談:不連續或變動...可能顯得太粗略...只討論到變動環境->不連續環境->驚訝型環境
容易忽略了古典學派進行到行為學派的典範移轉...而顯的不夠完整
※ 引述《Rune (Morning Star)》之銘言:
: ※ 引述《weq (weq)》之銘言:
: : 典範移轉是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各項組織參數隨環境變化而不斷調整的一種過程..
: 這個說法怎麼像司徒達賢老師提到策略的定義:
: 「策略是指企業經營的形貌,以及在不同時間點這些形貌的軌跡。」?
: 由於管理學是個融貫各種學科的學問,
: 而「典範轉移」亦是借用來的專有名詞,
: 所以不妨從它原有的出處來理解。
: 「典範轉移」一詞是在孔恩(Thomas Kuhn)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
: 中所提出的。
: 典範﹝paradigm﹞一詞的涵義指的是團體信念的集合體,
: 包括所共同使用的符號通則(symbolic generalization)、共同信守的信念
: (即對某個模型的信心)、彼此認同的價值等等。
: 而典範轉移則是由原來的典範,轉而接受「新典範」的過程。
: 代表新出現的學說或觀念,乃建立在不同的價值取向、研究程序與方法、邏輯架構
: 與分析模式之上;不同典範下的學說和觀念,往往是互不相容,甚至難以比較的。
: 而孔恩會提出這樣的見解,是來自他過去認為十七世紀以前的物理學簡直亂寫一通,
: 他無法理解為何在其他方面皆表現如此傑出的亞里斯多德會寫出這種東西。
: 然而有一天他翻著亞里斯多德物理學,他突然能夠讀懂這本書,
: 甚至還能預測接下來書會怎麼寫。
: 他了解到從亞里斯多德的典範下來看時,過去荒謬錯誤的地方都變得合理了。
: 在物理學中不僅從亞里斯多德到牛頓是一種典範轉移的過程,
: 牛頓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是典範轉移的過程。
: 回歸到管理學內討論,從過去科學管理學派假定人性為X理論,
: 因此工作設計追求簡化、專業化、標準化;而到行為學派認定人為Y理論,
: 則工作設計會追求擴大化和豐富化。
: 這種轉變是非連續性和跨時代的,人們不再持續追求3S的工作設計,
: 而是完全採取不同假設和觀點來面對工作設計這個問題。
: 至於Jack Welch提出的無疆界組織,與過去靜態環境、科學管理或層級組織為基礎
: 所發展的觀念和學說相較,即代表不同典範下的產物。
: 不過我不太認為他引領了典範的轉移,而算是匯集整合別人的學說後進一步發展自
: 己的理論﹝名詞﹞。
: : 如果依Duncan對環境的分類及Mintzberg對組織的分類:
: : 1.環境為:簡單--穩定 => 適合之組織結構:機械式科層組織,傳導式組織
: : 2.環境為:複雜--穩定 => 適合之組織結構:專業官僚組織,事業部組織
: : 3.環境為:簡單--動態 => 適合之組織結構:簡單式組織
: : 4.環境為:複雜--動態 => 適合之組織結構:暫時性組織(有機式組織)
: : 基本上威廉大內所提的無邊界組織所適合的環境條件為複雜動態...
: : 所以我覺得只能算是威廉大內對有機式組織提出了屬於自己的定義跟看法..
: : 不算是典範移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8.103.14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