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體制裡的臨床心理師,無法快速累積健保點數,可能會讓這領域的人有在當賠錢貨的錯覺,但,你不可否認的是,在醫療體制內練功,也是最快最紮實的方式!
•什麼特質的人適合當心理師 ?
•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工師的差別?
•心理系裡面都在學什麼?
•心理師會學塔羅、命盤、讀心術嗎?
•成為臨床心理師之後,是否在你生活上帶來了各種幫助?
任何要成為傾聽樹洞聲音的人,要花好大的心思做好前置作業,才能夠當那個豎起耳朵溫柔傾聽你聲音的人。這一集,希望能給予任何與照顧心理有關的工作者一點鼓勵!謝謝你們使用專業照顧我們的心。
EP041|啾團來【練功】一下:傾聽樹洞的聲音-認識臨床心理師
ft. 心中煦光-心煦心理治療所/陳鈺弦臨床心理師
節目連結按這裡🔗 https://linktr.ee/JoJo_Chuang
#啾團來一下 #podcast #臨床心理師
「社工師心理師差別」的推薦目錄:
- 關於社工師心理師差別 在 DJ JoJo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社工師心理師差別 在 于玥心理師的心靈命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社工師心理師差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社工師心理師差別 在 Re: [問題] 請問社工師和心理諮商師? - 精華區CareerPlan 的評價
- 關於社工師心理師差別 在 心曦心理諮商所- 在網路上到一篇介紹「輔導教師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社工師心理師差別 在 心理系或社工系- 考試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社工師心理師差別 在 Re: [問題] 請問社會福利學系和社工系有什麼不同- sw_job 的評價
社工師心理師差別 在 于玥心理師的心靈命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社工師與心理師的差別」老師我適合唸什麼?
因為在超級歪 SuperY 留言,有些對自己生涯迷惘的學弟妹跑來私訊我兩者的差別性。
首先,在大學我唸的科系是中山醫社會學暨社會工作系,畢業前于玥就知道我想唸心理諮商,所以沒有社工實習,就開始準備心理諮商研究所的考試。
(統計是我的痛點,數學不會就是不會)
因此,我所知道的社工的工作內容不會比在職的社工們多(歡迎各位在苦海中的前輩們留言分享?),倘若在學校的學習還沒辦法讓你確認自己合適不合適走這行,可以想想看你在實習時的社工督導,他在職場上的樣態是不是你以後想成為的樣子?
第二,現實層面,由於心理師是醫事人員,依照心理師法規定將需要一整年可能無給薪的全職實習,而且一年只有一次國考的機會才「有可能」拿到執照。
一般正職是走進學校、學諮工作,少部分會走進醫療院所,也有社區諮商所全職與政府方案合作,這是確保每個月固定薪水的職位。
行動心理師則如我,每天看天(?)吃飯,但穩定不穩定就看個人如何經營,每個月的薪水不算固定,如果未來申請房貸會滿不利的(關於這件事我有千萬篇的血淚文)
倘若對於心理師這行業仍感興趣的話,而你仍是學生的話,請務必善用學校的諮商輔導中心,在那裡有心理師可以讓你諮商或是協助你做性向測驗,也可以在裡面當志工,感受一下裡頭的氛圍跟生態。
倘若你已經不是學生,歡迎來找于玥預約諮詢,或洽慢慢心理諮商空間 我們實習心理師很需要晤談時數。
#社工師 #心理師
第三,在網路上有一些關於心理師與社工師的徵人文,不妨加入相關的論壇與社團,看看裡面的工作內容與薪資,是不是你感興趣的。同時也可以理解目前職缺是否僧多粥少。
最後,不論是社會工作師或是諮商心理師都是助人工作者,對於這份職業多少有些嚮往才想走進這個行業。
在面對未知的職涯環境,能夠引領自己、支持自己、穩住腳步的典範跟督導是很重要的,但典範不能只有一位(且看這些年有多少心理學界與社工師界的大師…)
畢竟我們難免會對權威有很多投射與期待,只是對方所經歷過的時代與背景、家庭脈絡、甚或資源與苦難都不一樣,倘若彼此的人性觀能夠有所共鳴是幸運,但若是對對方期待太深,反而會讓彼此的關係走向過度依賴與傾斜的狀態,那麼一旦對方的回應跟狀態不是我們所預期時,我們就會不知所措。嚴重的話甚至會否定了這個行業與其生態,但對自己的未來更加迷惘。
不論是社工師或是心理師都是一個人,自然會有自己的七情六慾及限制。然而,走在這條路上,就必須要不斷整理自己的生命與自我照顧,才較有能量照顧手上的個案,也得以盡量避免反移情。
在我就讀研究所時很慶幸遇見丁原郁教授的指導,許玉容督導的支持,馨慧學姐敘事治療的引領;研究所之後,翁令珍老師的督導空間與夥伴們也給我很大的支持,以及美國 NCGR 占星研究協會 台灣分會同時也帶給我學習占星知識的資源,象徵與心靈-陳宏儒諮商心理師也謝謝陪著我去跳榮格心理學那無底洞深淵。
#古典占星 #敘事治療 #榮格心理學 #人際歷程取向
走在這條路上可以一起互相支持與陪伴(ㄐㄧㄤˇㄍㄢˋㄏㄨㄚˋ)的夥伴是很重要的,我的大學與研究所同學也有幾位要好的可以互吐苦水。
倘若學弟妹仍對自己的生涯感到迷惘,可以參考我以前的說書影片:成為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影片連結放留言)
若有先進或同學們願意分享(或ㄑㄩㄢˋㄊㄨㄟˋ)也歡迎留言。
(圖片為我家黑糖)
社工師心理師差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心理專業案主的不純粹心理治療】
.
● 前言:
沒有寫一篇文章說不清楚的事情,如果有,就寫兩篇,兩篇寫不清楚,就寫三篇,以此類推。上一篇文章「心理師,你有接受心理治療嗎?」主要是在論述當人們用「是否接受過心理治療」來做為評估心理治療師時,會造成的限制與不合理之處。這篇我想要討論的是心理治療專業案主自身接受心理治療的動機目的與其衍伸出的界線議題。
.
● 「心理專業案主」與「不純粹心理治療」
.
心理專業案主,簡稱「專業案主」。主要是用以指稱在心理治療中本身具有心理專業背景或是具備或正在學習心理治療 / 諮商 / 輔導 相關知識的心理治療個案,他有可能是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身心科醫師,也有可能是社工專業人員、社工師、輔導老師等。與一般非專業案主不同的是,他們前來接受心理治療,有很多時候並不是純粹想要解決身心困擾,有些人甚至是自覺沒有身心困擾,而他們接受心理治療是有其他目的和意義,尤其是前三者(心理治療師)。也因此,我稱這樣的心理治療為「不純粹心理治療」。
因著這樣的不純粹心理治療,可能會讓專業案主在接受心理治療的目的與其衍伸出來的各種界線,有著各種不同的情況與排列組合。
.
● 統整一下,心理治療師接受心理治療,有以下幾種可能的目的:
A. 體驗:知道什麼是心理治療過程、了解案主感受。主要有可能發生在心理相關課程,也有可能是案主自身想要了解體驗。
B. 治療:處理個人議題、身心困擾、心理疾患。
C. 學習:學習典範、模仿資深專業者。
D. 傳承:部份專業社群期待學習者經由心理治療向資深者學習。
E. 門檻:課程、系所、專業社群的門檻。其背後原因可能是前四者。
F. 其他:例如,名牌爸媽效應。(案主希望自己接受具權威性心理治療師的心理治療,獲得該治療師的肯定與某種層面的傳承。) 或其他。
.
這些原因有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複合。就像你到手搖飲料店,可以點純茶,也可點珍波椰奶茶(珍珠+波霸+椰果+牛奶+紅茶)。當然,和買手搖飲料不同的是,這些所謂的「目的」也有可能在治療過程中有著滾動式的修正(就像我們的108課綱一樣(?))。因著不純粹,可能會造成不同的人對於自己接受心理治療有著不同的想像與理解。
.
身為心理動力取向心理治療的學習者,我從開始學習心理治療的時候,就不斷有師長表達期待學生接受心理治療,無論是有心理治療督導把督生接受心理治療當作接受他個別督導的必要條件,還是在會議場合聽到某前輩說,所有實習心理師都應當要接受個別心理治療,但又表示如果這樣硬性要求,一定會遭受批評。又或是另一位師長在課堂上大力推薦個別心理治療給研究生,表示每個人都需要個別心理治療,認為學校心輔所應該要規定碩三全職實習之前都要接受過一定次數的心理治療 (雖然這位師長不是走動力的)。
.
●「以人為器」的雙重性:心理治療師是自己,也是工具。
.
心理治療師(心理師、身心科醫師) 如果接受心理治療是接受「治療」,這是醫療行為,是個人隱私。它的目的照理說是為了要處理與面對心理治療師個人自身的身心困擾與心理議題。
.
心理工作者或心理治療師,是一個「以人為器」的行業。就讀心理相關系所時,有些師長會教導:作為一位心理工作者,你應該或說有義務要去梳理自己、透過回顧自己過去的成長經驗,了解過去的(早年)經驗如何影響著現在你的日常言行,更重要的是它如何影響著你的心理專業工作表現。這也是為什麼,大學諮心系部份課程中,課程教師會出許多強調自我省思的報告,目的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來促進學生自我理解。
.
的確,不可否認,每個人會選擇什麼系所就讀與從事何種職業,與他的成長與學習背景不會沒有關聯。有部份學生之所以會選擇就讀心理相關系所的原因,是自己過去成長過程中(曾經)經歷身心困擾或心理議題,但這並不是全部的人都如此。需要不斷的強調的是,學習心理學與學習心理治療,並無法取代自己接受心理治療,無論是口語治療還是藥物治療,這是兩件事情。
.
但在廣義的心理動力取向心理治療的觀點中,認為「每個人都有個人議題」,因此心理治療師作為心理治療工作者,在「以人為器」的大前提下,理所應當對於自己的心理狀態與情緒穩定度有較高的標準與要求,因此需要接受心理治療。這不僅僅是為了心理治療師自己的身心健康,更是是為了維持心理治療的工作品質。當心理治療師內在有比較大的空間可以涵容案主,你心理治療工作也會比較順利,比較不容易行動化。
.
( 溫馨提醒: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並不是所有心理治療學派或所有心理治療師都抱持此種觀點。)
.
那麼,問題來了。
.
●心理專業案主的心理治療,屬於隱私還是公眾?
.
如果我的觀點是,心理工作者接受心理治療是屬於個人治療,是隱私的,而(準)心理工作者的訓練與教育是屬於公眾的。那麼,心理治療可以同時是(隱私的)個人治療與(公眾的)訓練教育嗎?還是因為心理治療是以人為器,所以(準)心理治療師所接受的「心理治療」也要被視為是公眾的呢?講到這裡,或許有人開始感到困惑。但嚴格來說,這議題會從學習心理治療開始,就以各種隱晦、困難被指認的方式存在著。不過沒有關係,我們可以盡可能地把它想清楚。
.
● 如果我們更細緻區分哪些算隱私,可以列出以下五點來討論,這五點我會以我個人主觀認為的隱私程度作為排列順序,最隱私的為5.,輕微隱私的為1.:
.
1. 接受心理治療這件事情
2. 接受心理治療的次數、期間、長期還是短期
3. 接受心理治療的地點、哪間心理機構
4. 接受哪位心理治療師(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的心理治療
5. 心理治療的內容 (這若非案主同意揭露或本人揭露,是違反治療倫理的)
.
工作時曾看過實習心理師把自己接受心理治療的經驗與心得寫進履歷中(1. 5則用簡短與隱晦的方式呈現)。也曾聽聞有心理師資深前輩建議學生應徵某單位時,督生自己的心理治療師全名寫進履歷中(1.3.4)。又或是曾聽到其他同儕分享,參加某個專業社群的面試時,面試者直接問他,他是否有接受長期心理治療?如果有,那治療師是誰(1. 2. 3. 4. )。每個人對於心理治療的界線、隱私與敏感度不同,雖然我不太清楚其他人對於這樣經驗的感受為何,但我內心有著不小的震盪。
.
● 回歸到自己身上。如果這件事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別,我想大家可以思考的兩個問題是:
.
第一,你可以接受哪幾點被揭露,你的底線在哪裡,上述的1.2.3.4.哪一項被揭露,或被迫揭露會讓你感到被冒犯或不舒服。每個人對於隱私與界線的想法都是不同的,對於接受心理治療的目的也不見得是一樣的。某些心理治療界的前輩、資深心理治療師認為,這些事情沒有什麼好不能被討論的,「接受心理治療的(準)心理師」是很好的事情。也可能有些人認為心理治療師接受心理治療是一種訓練,在這樣的脈絡下,他當然可以問你是接受誰的「訓練」(治療)。
有些學校或訓練單位甚至是在制度上的要求每位準心理師需要接受心理治療。把接受心理治療視為訓練的一環。學習者被要求提出接受心理治療的證明。你如果要就讀這些校系或加入某些訓練,或是選修某些課程,就必須要放棄某種程度的隱私。
.
第二,如果你是一位(準)心理師,你是否會為了上某些課程,接受某些訓練,或是機構,或是校系的要求,而改變你對於自己心理治療界線的看法,你會願意退讓一些界線標準來滿足這些專業訓練的要求,師長的期待,校系的規定。或是,你選擇別條路走?
.
另一個部分是,訓練單位、校系、師長也需要對於學生、受訓者接受心理治療的必要性給予充分、明確且合理的說明。另一個重點是,這些校系、單位、師長有必要在事前就告知他們對於學習者有這樣的期待與要求,這樣的知情同意,也才符合倫理。最好在簡章上(或初談時)就說明清楚。
.
之所以我需要花這樣大的篇幅去說明不純粹心理治療的目的與意義,是希望可以帶到後面對於專業案主心理治療界線的討論。
.
● 身為(準)心理治療師的你,接受(不純粹的)心理治療是「前台」還是「後台」?
.
我以社會學家高夫曼的「戲劇理論」來看,每個人在社會中的言行舉止都想是在演一場戲,每個人都在扮演一種社會角色,「前台」是演戲的地方,而「後台」是人們可以卸下個人社會角色,把自己內在的感受與想法表達出來的地方,例如:你可以看到在電話中,和客戶輕聲細語,安撫對方情緒的同事,在掛上電話立刻飆罵。這一點也不違和,因為電話中的同事是在扮演好他職場上公司員工的角色,這是「前台」,掛上電話,鬆了口氣,把自己心中的不滿與委屈宣洩出來,那是在「後台」。不過這個前提是,辦公室的氛圍有足夠的安全。讓這位同事願意表達出來。在好的工作氛圍中,其他同事會給予支持與安慰,但若工作氛圍不好,同事間爾虞我詐,這位同事的飆罵就有可能讓他陷入不好的評價,甚至落人把柄。
.
如果心理治療對於案主而言是他的「後台」,他在後台被鼓勵自由的聯想,被允許自由的思考與感受,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免於被評價、被取笑、被攻擊,這個環境是足夠安全的。如果今天心理治療不是純粹心理治療,還有訓練、教育的目的與意義在,這樣的狀況下,心理治療師(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之於專業案主來說不只是心理治療師,還可能是某種典範,甚至是教師的角色。在這種情況下,專業案主還能把心理治療當「後台」,好好的自由聯想嗎?還是他要把心理治療當成一種「前台」,要展現出「好案主」的樣貌,要表現出良好的教養、深度的思考、優秀的言語,壓抑心中對於治療師的攻擊或負向感受,好得到心理治療師的肯定,尤其當心理治療師對案主或是專業領域來說具有某方面的權威性。抑或是,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把大量的焦點放在心理治療師身上,努力地向治療師學習,而忘記了自己是來「治療」的。這些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
我們也可以說即便是非專業案主,上述狀況也會發生。 心理治療師之於案主來說都可以是一種模範,提供了一種思考的方式或是可能,並將之類化於日常生活中。但對於專業案主來說,這樣的類化與學習多少會影響他的心理專業工作。而這也是心理治療對於專業案主來說的多重性。到底在治療,還是受訓,或是我們可以說是多重目的性,訓練與治療可以在兩者均不受損的狀態下被執行嗎?我提出這個疑問,也期待大家可以思考。雖然這個議題對於每個人來說可能都有不同的見解。
.
● 心理治療中的依附關係與權力、界線
.
若是走動力取向的長期心理治療,我們很困難不談到治療關係中的依附,動力取向的長期心理治療也會有因人而異,且程度不等的「退化」與「移情」。在這樣的狀況下,心理治療是否是足夠安全的,界線是否是穩固的,心理治療師是否是有足夠的能力去涵容案主,而不會因為內在的焦慮而行動化。這樣的行動化有可能是因為治療師擔心自己無法在治療關係中成為夠好的照顧者,或是個人的自戀特質,而給予案主治療室外的益處。也有可能是治療師因為治療關係中,個人的焦慮或憤怒,把治療內容、治療關係透露給治療室外的他人,也或者發生其他各式各樣不同的狀況。
.
因此,案主在治療關係中必然冒著某種程度的「風險」和「誘惑」,而專業案主更是如此,因為這位坐在你對面的心理治療師,出了治療室這個空間就是同業、是前輩(資深)心理治療師,甚至有可能是某某人的某某人(心理專業圈就是這樣小,小到隨便轉個身都有可能撞到認識的人(這是譬喻))。
.
無論我們稱這是「心理治療關係」、還是治療室中的「依附關係」、「移情關係」,都無法避免權力與界線的議題。專業案主的個別治療對於專業案主來說提供了一個強烈的個人經驗的可能、學習某種典範( 就算是負向的經驗或遇到沒倫理的治療師都可以帶給我們反思 ) 。
.
但需要注意的是「強制心理治療」這件事情所帶來的限制,也就是為什麼我並不支持鼓吹案主將「治療師是否(曾)接受個人心理治療」作為評估心理治療師的一個項目。當我們將心理治療作為強制,而忽略每個人的差異,那就有可能造成壓迫,有可能為了交「證明」(準)心理工作者只是花錢花時間坐在案主的位置上,沉默個幾次好交證明。又或是假裝扮演一個好案主,而非真正有在投入在心理治療當中。當我們期待案主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可以自由,那麼(準)心理治療師強制性的心理治療,就無法掩飾其弔詭的成份。
.
● 結語:
將不純粹心理治療中的矛盾與弔詭性提出來討論,目的是期待可以有更清晰的思考,另一部份是當(準)心理師在接受心理治療前,有更細緻的思考與討論,那麼,我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首先,知道自己怎麼想、自己的期待為何,有機會向自己的治療師討論,找一個對於關係和界線有共識的心理治療師。需要提醒的是,謹慎戒備對那些不尊重你界線,或老是冒犯你界線的同儕與師長。以上討論,謝謝願意閱讀完這樣落落長文章的你。
社工師心理師差別 在 心曦心理諮商所- 在網路上到一篇介紹「輔導教師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對學生(和導師)來說,輔導老師是生活中的人物,比起心理師社工師「日常」指數高,有打過照面、比較不容易抗拒,也是比較容易找到的人,會跟孩子有固定的 ... ... <看更多>
社工師心理師差別 在 心理系或社工系- 考試板 - Dcard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可是聽家人說很難考,還要讀到研究所,既然如此何不考社工系,家中有在軍中工作的人,他說社工薪水很高,考試也比心理師簡- 心理系,社工,插大. ... <看更多>
社工師心理師差別 在 Re: [問題] 請問社工師和心理諮商師? - 精華區CareerPlan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引述《i22882550 (Lilia)》之銘言:
: 我想請問一下社工師和心理諮商師有甚麼不同??
: 在工作層面,可以告訴我兩者差異嗎!
: 薪水大約是多少?
: 工作好找程度?
: 社會需求量?
: 在性質方面,
: 不是兩個都屬於輔導方面嗎?
: 那它們差別在哪裡??
: 謝謝!
社工員,簡單說就是以幫助弱勢為職業的人,所以如何有效的去幫助人?又要怎麼幫助
人最有效?都是社工員必須有的知識,而社工系開的課程,例如社會學、心理學、諮商
理論與技術等等,就是要讓學生成為一個專業的弱勢助人者,畢業生若通過社工師考試
者,則稱為社工師,是一種國家給予的認證。
從上面簡介中也可以發現,社工系在學期間會學到諮商的技術,畢竟要幫助人,尤其是
幫助社會弱勢者,常會有需要進行諮商的時候,所以諮商輔導對於社工人員來說,只是
幫助人的工具之一而已,並不是社會工作的全部,這也是社工人員與諮商人員最大的不
同。
例如有遊民常被流氓毆打以致傷痕累累,社工人員發現後,除了第一時間給予初步諮商
輔導,還會利用社會資源給予緊急保護,並試圖在相關社福法規允許下,給予後續支持
以徹底解決問題,也就是說,社工人員是以社會的大方向來認識並解決弱勢者的問題,
而諮商人員關心的焦點在於被幫助者個人內心世界。
如果你比較喜歡四處訪視,並且能夠接受與弱勢者長期相處,願意在薪資不高的前提下
幫助他們,可以考慮就讀社工系,亦可在社工系畢業後報考社工師。如果你希望工作內
容是完全的諮商輔導,則可在大學畢業後就讀諮商心理碩士班,這是報考諮商心理師的
基本學歷要求。當然也有不少諮商心理師,是大學時就讀社工系,研究所再轉換跑道來
的。
最後說明的是,社工界內部慢慢以”實施於個案的社會工作”一詞取代舊有的”諮商”
,以”實施於團體的社會工作”取代舊有的”團體輔導”,以確認並加強其專業發展。
為了與其他專業建立對話的基礎並回應實務界需要,新制社工師採取了分科制度,初步
已有醫務、心衛、兒少婦家、老人、身障等五個分類:
https://ppt.cc/xJs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