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爺挑戰天天寫字 Day 72
昨天HBO正好在播《慾望城市》電影版, 沒想到一轉眼已經是12年前的電影!雖然已經看過了,還是忍不住熬夜又看了一遍。該怎麼說呢,是我終於長大了嗎?
我怎麼會這麼討厭凱莉😂😂😂
—
我是電視兒童,當然沒有錯過成長時期的美劇。Friends其實不太算我的時代,但最後幾季還是有的;慾望城市、Gossip Girl(中文居然叫花邊教主)、How I Met Your Mother(追愛總動員),大概是我最喜歡的幾部。
我還記得小時候失戀,把慾望城市看了一遍又一遍,療癒了心裡的許多創傷和疑問。回想當時,似乎是用一種奇怪的心態看的:這些年紀大我那麼多的姐姐們的戀愛都談得那麼辛苦,或總是談得那麼轟轟烈烈,我還這麼年輕,還有很多路要走,不怕。
現在想起來也許有些荒謬幽默,但仍舊感謝這個影集的陪伴。
—
回到正題。我以前看慾望城市的時候,其實沒有特別喜歡哪個角色,只覺得那是一部很精彩的劇本;在多姿多彩的紐約,四個個性截然不同的獨立女性,有最坎坷的愛情故事,最精彩的職場與日常生活,最令人目不暇給的時尚穿搭,還有最堅實的友情,百看不厭。
但對於主角凱莉的感情生活,我其實沒什麼想法。雖然我從頭到尾都不喜歡Big,但以前從來不覺得凱莉哪裡有問題,這次重新看電影,卻覺得天啊!凱莉超煩。😂😂
以下純屬個人觀感,請凱莉迷不要打我拜託。
—
凱莉擁有一個集合了多項「感情缺陷」的人格,她極度沒有安全感,在關係裡欠缺自信;她容易因為寂寞喪失原則,或者應該說,她根本就是一個沒有原則的人;再者,因為沒有原則,所以她時常沒有辦法獨立思考,很容易受他人影響;更可怕的是,她情緒管控大有問題好嗎。(看我有多激動😂😂)
(以下有雷)
凱莉在婚禮上接到Big的電話,他話才說一半,凱莉就把手機丟在地上,歇斯底里說:「他不來了~他不來了~~」
然後馬上在街頭遇見了,Big才要解釋,她也完全不給他講話的機會,瘋狂地把捧花砸爛在他身上,這樣正常嗎?
(好啦畫面是蠻有戲劇張力的🤣)
—
(以下也有雷)
在凱莉跟Big的婚前派對,米蘭達因為遭逢婚變,心情不好,便隨口跟Big說:「不懂為什麼有人想結婚?」
結果凱莉事後得知,居然對米蘭達大發雷霆,說:「是妳毀了我的婚禮!!」
Hello?有事嗎?如果你未婚夫只因為別人無心的一句話,就馬上決定悔婚,妳難道不覺得妳未婚夫很有問題嗎?妳居然還跑去責罵妳朋友?
—
好啦我承認我太入戲了。但我就是一個看電影很投入的人嘛~
有人跟我一樣,
討厭凱莉嗎?🤣
#大爺荒謬隨筆
畫中有話花邊教主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藝復興水果攤】
文切佐.康比(Vincenzo Campi ,1530/1535–1591)可說是文藝復興時期北義大利最早以法蘭德斯風俗畫寫實風格創作者,他也是當地首先畫出屠夫、肉販、魚販等市場群像的一位畫家。
這幅《水果小販》(The Fruit Seller)便標示了文藝復興時期從宗教主題神話故事跨至現世生活風俗描寫之濫觴。藝術史家甚至認為如康比所引領的風俗畫,就是讓後續巴洛克藝術代表 --卡拉瓦喬(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571–1610)創造出更激進寫實風格的先驅者。
水果一直都被作為是宴會菜餚中最後一道餐點,在貴族與資產階級的宴飲觀念裡,精緻水果也象徵身分地位,稍具規模的家族基本上都擁有專屬果園,有專人依據最新知識悉心照料水果,確保四季都可享用到高品質果物,但這一切還是要歸功於歐洲植物學和農藝技術自16世紀開始的大幅進展。至於產自荒野林地的野生水果,反而因為個頭較小,味道沒那麼豐美而被鄙視。這狀況其實跟現代人已習慣並偏愛品種改良後的較佳品質蔬果很類似。
那時畫家們繪製蔬果靜物畫多是仔細分類、個別描繪,讓豐盛的各類蔬果們滿滿堆疊在各個籃子裡,如同《水果小販》一般,蜜瓜、桃子、無花果、杏桃、葡萄、櫻桃、梨子等,各自形成小群體安置於畫面中,肥美嬌豔得像是剛從樹上摘下,產地直送般可口誘人;左後方正在採收水果的果農就是如此表達。然而幾年後,手法有了改變。
例如卡拉瓦喬約莫於1599年前後創作的《水果籃》(Basket of Fruit)裡,不同水果被共同放置在籃子裡,如花束一般繽紛熱鬧呈現,雖然也多了宗教隱喻的警世訊息:枯萎被蟲蛀蝕的葉片、有瑕疵的水果都暗喻褪去的美麗及萬物皆會腐朽的自然現象。這幅畫同時被視為是第一幅義大利靜物畫,對後世影響極大。
但是《水果小販》沒這麼沉重愛說教。
康比因為接受委託待在貴族家中作畫,有機會接觸到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畫派作品,開始對風俗畫產生興趣。於是他仔細描繪出16世紀晚期市井攤販庶民面貌,也讓當時上流社會菁英份子透過他的畫面觀察到老百姓如何生活與穿著。這類市場主題畫作常見於法蘭德斯與義大利風俗畫中,這兩地畫家藉此讚揚因貿易致富的國勢。
畫中販賣水果的年輕女子穿著白色麻料,滾著荷葉領的開襟襯衫,外罩黃色裙裝和綠色圍裙。上身胸衣雖然紮進裙裝裡,但從胸前皺褶可以看出她並未穿著有礙呼吸和行動的緊身馬甲,肩膀上那幾條紅色帶子應該是在需要捲起袖子時固定用,這些設計都是為了讓女子在工作時手腳更俐落活動更方便。
然而老百姓總也想追求時髦美麗,因此女子衣領和袖口邊緣的花邊都符合了當時潮流;另外綠圍裙中間那條黃色裝飾,可能也是模仿貴族衣著上的黃金刺繡之作。你看,這跟現代快時尚(fast fashion)品牌利用其他材質或方式,仿製各大品牌最新流行趨勢的手法是不是很類似?
幸好有這些風俗畫,讓我們得以有憑有據地想像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吃穿用度的模樣。原來古昔今時的水果攤都差不多嘛~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2019春季講座台中場
#名畫裡的酒飲 05/04 & 05/11
#報名請見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66541097192726/
畫中有話花邊教主 在 愛看電影的波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波妞評新片 《B面人生》- 重獲新生,卻毀了人生。
個人評分:【 7.5 / 10 】
《B面人生》(Mug)是《裸色告白》及《通靈診療室》波蘭名導瑪寇札塔叔莫斯卡的作品,改編自波蘭真實新聞事件,並拿下柏林影展的評審最大獎。本片找來波蘭新生代演員馬修卡修凱維(Mateusz Kosciukiewicz)及演出影集《花邊教主》爆紅的阿格涅什卡波德夏迪克(Agnieszka Podsiadlik)等演員主演。
劇情描述住在波蘭南部鄉村的亞契(馬修卡修凱維 飾),有個感情穩定的女友還有一隻狗,因為熱愛重金屬搖滾的原因,使他成為家人、小鎮居民和教區教徒眼中的怪咖。在工地上班的他,正在興建一座全世界最高的基督雕像,但一場工地意外卻導致他毀容,成為了波蘭首位接受臉部移植手術的人。重獲新生的他,將會如何面對第二人生所帶來的轉變呢?
電影一開始,畫面出現一群只穿著內衣內褲的民眾,接著他們衝進賣場內搶購特賣商品,簡單的開場就道出導演所要傳達的「人性」,也感受到這部電影所呈現的黑色幽默風格。英文片名「Mug」,意指「鬼臉」,除了指亞契出意外後的「鬼臉」之外,似乎也可以解釋成人們前後態度不一致的「鬼臉」。亞契手術結束後,醫院盛大舉辦記者會,教會的人們對他慷慨解囊,甚至還找他拍照,但這波熱潮過了,醫院解除醫療補助;委員會不核可他的殘障身分,認為其只是臉部受傷,手腳依舊可以工作並不影響生計;街上的孩子們看見他,甚至稱他為「鬼臉」。
但最為諷刺的是,最愛的人開始疏離他,亞契的母親不相信手術後的人還是他原本的兒子,而女友也另尋新歡。或許,大家都認為他能從那次嚴重意外中獲得重生是好事,但對於亞契來說,卻是最生不如死的人生。
這部電影值得一提的是導演的拍攝手法,整部電影的畫面看起來只有中心清晰,但四周卻是模糊的。因為太過特別,查了一下資料,發現這個手法是「移軸鏡頭」,平常是運用在拍攝建築物,而移軸鏡頭另一項賣點,就是可透過傾角功能來拍出模型般的趣味效果,將畫面的人事物產生童話故事般的柔美和夢幻感。就像是亞契一眼模糊的看著這個荒誕社會,最寫實的童話人生。
總結來說,這並不是一部暖心或是能重新帶給觀眾希望的電影,冷冽的畫面,除了拍出波蘭的美,也拍出人性冷酷的一面。最後搭上公車的亞契,究竟何去何從呢?端看觀眾自己要如何解讀了。
感謝 可樂電影 Cola Films邀請試映 <3 <3
#現正熱映中
#B面人生
#翻臉不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