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讀到CNN寫一篇關於迷幻磨菇 (好像暫時還沒有更好的名稱)對於癌症患者憂鬱減緩的療效,我才把這本去年還沒讀完的書好好看完。英文的書名挺有意思的,我覺得是雙關用語,一方面敘述迷幻磨菇(或是迷幻藥)如何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意念,另一方面從種種面向分析,包括歷史,精神醫學,腦神經科學,以及作者親身試驗,書名似乎也在問,是否能改變人們對於迷幻藥的觀感?從一個非常負面的印象,逐漸成為類似現在人們透過瑜珈或是芳香療法來舒緩?作者當然沒有給答案,只是忠實分享他的各種研究,邀請讀者一起思考。
其中一個很有趣的科學發現,是我們大腦裡有一個 “Default Mode Network" (簡稱 DMN),是2001年時科學家們意外發現的。透過fMRI 掃描,腦神經科學家們發現在使用迷幻藥時,腦部那個區塊的血液流動變少。或許這能解釋為什麼使用迷幻藥的人會有一種脫離自己身體的飄然感。同時,也發現腦中開始產生一些不同於以往慣常的連結方式。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使用迷幻藥的藝術家或是創作者會在使用的當下有平常沒有的創意?
我們的大腦是一個實體器官,但“意念”到底怎麼運作的還是個探究中的問題。也有一種說法是我們的腦像是一個接收器,每個人隨時不斷採集各種訊息 (例如各式感官的刺激),大腦有一套自動過濾的系統來決定哪些訊息是重要的免得資訊太多負載不了。是否有可能在使用迷幻藥的時後,這個“接收器”的預設值重新被調整,然後大腦就會接收到平常被過濾掉的訊息?書中也討論,我們認知的“真實”有時不是唯一的可能 (例如很多有趣的實驗會發現我們大腦都會自動“腦補”一些與事實不符的資訊)。或許在不同設定下的想法,所謂“Thinking outside of the box" 更正確地說,是其實腦子裡有很多不同的 box,只在於我們能否察覺到他們的存在而已。
死亡,憂鬱,強迫症,和各式癮症,從某個角度來說是大腦無法控制地傾向“自我”的思考時的一些症狀。在其中一章討論這些病症實驗服用迷幻藥時,似乎都能減緩症狀,而且效期頗長 (甚至一次解決)。最開始我提到的那篇CNN報導就是這個研究路線的最新進展。
讀完這本書,一方面覺得腦神經科學真的還有好多待發掘的可能。另一方面,讀到作者跟妻子親身體驗中美洲來的迷幻磨菇時的生動描述,就一直想到莊子的“莊周夢蝶”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
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那個跳脫出“自我”的經驗,從自身外看到自己所引發的思考(欸,還是說莊哥哥也體驗了迷幻食材?😂)。後人有許多不同的詮釋,但整個莊子哲學談到的那種豁達和與大自然合一共處的精神,或許在迷幻藥名聲好壞還沒有個定論之前,然後現代媒體不斷鼓吹人們把焦點放在“自我”的時代,可以提供一種把“自己”稍微不要看得那麼重的一點反思呢?
圖片,相關報導,和相關TED talk 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how-to-change-your-mind-%e8%bf%b7%e5%b9%bb%e7%a3%a8%e8%8f%87%e8%83%bd%e6%94%b9%e8%ae%8a%e4%bd%a0%e7%9a%84%e6%84%8f%e5%bf%b5%ef%bc%8c%e6%88%96%e6%98%af%e8%a7%80%e6%84%9f%e5%97%8e%ef%bc%9f/
「瑜珈英文用語」的推薦目錄:
- 關於瑜珈英文用語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瑜珈英文用語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瑜珈英文用語 在 食物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瑜珈英文用語 在 [分享] 師資培訓的選擇台灣VS印度- 看板yoga 的評價
- 關於瑜珈英文用語 在 瑜珈英文用語、瑜珈用語、運動英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瑜珈英文用語 在 瑜珈英文用語、瑜珈用語、運動英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瑜珈英文用語 在 以下是參加過Vicky 老師"給瑜珈者英文讀書會" 結業同學的回饋 ... 的評價
- 關於瑜珈英文用語 在 瑜珈英文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瑜珈英文用語 在 瑜珈英文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瑜珈英文用語 在 拱橋瑜珈英文的影片第1集 - YouTube 線上影音下載 的評價
- 關於瑜珈英文用語 在 正確姿勢英文2022-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瑜珈英文用語 在 正確姿勢英文2022-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瑜珈英文用語 在 lemon lulu yoga的鄉民必推理由跟評價,在dcard、foodpanda 的評價
- 關於瑜珈英文用語 在 [分享] 師資培訓的選擇台灣VS印度- 看板yoga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瑜珈英文用語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前一陣子讀到CNN寫一篇關於迷幻磨菇 (好像暫時還沒有更好的名稱)對於癌症患者憂鬱減緩的療效,我才把這本去年還沒讀完的書好好看完。英文的書名挺有意思的,我覺得是雙關用語,一方面敘述迷幻磨菇(或是迷幻藥)如何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意念,另一方面從種種面向分析,包括歷史,精神醫學,腦神經科學,以及作者親身試驗,書名似乎也在問,是否能改變人們對於迷幻藥的觀感?從一個非常負面的印象,逐漸成為類似現在人們透過瑜珈或是芳香療法來舒緩?作者當然沒有給答案,只是忠實分享他的各種研究,邀請讀者一起思考。
其中一個很有趣的科學發現,是我們大腦裡有一個 “Default Mode Network" (簡稱 DMN),是2001年時科學家們意外發現的。透過fMRI 掃描,腦神經科學家們發現在使用迷幻藥時,腦部那個區塊的血液流動變少。或許這能解釋為什麼使用迷幻藥的人會有一種脫離自己身體的飄然感。同時,也發現腦中開始產生一些不同於以往慣常的連結方式。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使用迷幻藥的藝術家或是創作者會在使用的當下有平常沒有的創意?
我們的大腦是一個實體器官,但“意念”到底怎麼運作的還是個探究中的問題。也有一種說法是我們的腦像是一個接收器,每個人隨時不斷採集各種訊息 (例如各式感官的刺激),大腦有一套自動過濾的系統來決定哪些訊息是重要的免得資訊太多負載不了。是否有可能在使用迷幻藥的時後,這個“接收器”的預設值重新被調整,然後大腦就會接收到平常被過濾掉的訊息?書中也討論,我們認知的“真實”有時不是唯一的可能 (例如很多有趣的實驗會發現我們大腦都會自動“腦補”一些與事實不符的資訊)。或許在不同設定下的想法,所謂“Thinking outside of the box" 更正確地說,是其實腦子裡有很多不同的 box,只在於我們能否察覺到他們的存在而已。
死亡,憂鬱,強迫症,和各式癮症,從某個角度來說是大腦無法控制地傾向“自我”的思考時的一些症狀。在其中一章討論這些病症實驗服用迷幻藥時,似乎都能減緩症狀,而且效期頗長 (甚至一次解決)。最開始我提到的那篇CNN報導就是這個研究路線的最新進展。
讀完這本書,一方面覺得腦神經科學真的還有好多待發掘的可能。另一方面,讀到作者跟妻子親身體驗中美洲來的迷幻磨菇時的生動描述,就一直想到莊子的“莊周夢蝶”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
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那個跳脫出“自我”的經驗,從自身外看到自己所引發的思考(欸,還是說莊哥哥也體驗了迷幻食材?😂)。後人有許多不同的詮釋,但整個莊子哲學談到的那種豁達和與大自然合一共處的精神,或許在迷幻藥名聲好壞還沒有個定論之前,然後現代媒體不斷鼓吹人們把焦點放在“自我”的時代,可以提供一種把“自己”稍微不要看得那麼重的一點反思呢?
圖片,相關報導,和相關TED talk 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how-to-change-your-mind-%e8%bf%b7%e…/
瑜珈英文用語 在 食物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近百分百斯佩爾特全麥野酵大麵包
#酸種定義
#我怎麼開始我的麵包學習之路
#麵包學習觀摩網站
因為我這種養酵方式( 前一天別種酵種...我目前是用前一天剩下的全麥種. 例如這款是用Einkorn全麥起種的1:10:10) 隔天早上再做一次養酵. 所以如果小數點之後一位捨去應該也要稱百分百XD
但我是每天按計算機的人... 沒辦法把這樣的數據捨去.
回到我最熟悉的斯佩爾特麵粉. 但是在燙麵之下, 這團有17%蛋白質含量的粉讓我非常不熟悉... 因為照著之前的比例都是成團的. 但這個卻是半固態的感覺... 一直有在想我是不是算錯加錯了. 但其實並沒有... 它又照著相同的步驟與當初設計好的容積比走... 但是你可以看到. 與前一個Einkorn比較它長得" 高" 了一點... 有種越近代的麥粉麩質越強的感覺~
以容器裝來發酵的麵團. 在表面都很濕. 如果是用發酵籃冷藏發酵. 通常是倒過來割線. 但是這個不行... 這兩次我都有發現這個問題. 非常想改正. 所以在割線失敗後( 黏刀無法深割. 會黏起來. ) 我用鋁箔紙先包住烤15分鐘... 然後你可以看到這樣的一點高度長大... 我這幾次有發現這樣的麵團不是像一般麵團那樣在10分鐘以內定大小. 但是我剛好有事得下樓. 再回來看... 它就長這樣了@@
孩只~ 你也太害羞了吧? 沒看到你長大的過程我好難過耶!
這應該是在至少18分鐘後發生的事...
長得好像磅蛋糕XD
但真真實實是低油少糖的全麥麵包啊!
切開來看. 又是一片美好....
全麥最讓人詬病的纖維粗糙感. 這裡你看不到. 也是一樣微酸有麵香... 這種全麥我兒子就不會排斥了. 粉不同口感差很大...
但我該怎麼烤?
還沒有確定答案! 因為這真的很醜XD
有人私訊問我問題.
我大略地有回一下. 因為通常 #我不喜歡回答私訊的問題. 對於麵包的言論都是可以公開的. 但這只是我個人淺見. 對我而言. 我不會去輕易相信一本書一個食譜或是盲目崇拜外表美麗但是不是有內在不很清楚的作者或甚麼" 師"級的人( 請看我的食譜書. 有近80%都是麵包製作. 包含中國的麵點製作學校課本)
這是因為我本身也是一個" 師" ( 藥師瑜珈老師. 這兩個都是有實際上路經驗不是你去考駕照沒上路這種情況)
所以我清楚我自己也有不足. 所以光是把結果告訴你但不透漏細節對於過程闡述模糊的文章或言論你就必須要想到這個人的心態. 有可能是自我膨脹不知道哪裡讀來的文抄上去或是蓮問題都沒辦法清楚回答你. 或是不想要教覺得自己有祕方的心態( 這就不能當" 師" )
我沒有很清楚地回答這個人的問題. 因為私訊是一對一的溝通. 我建村創社團的原因就是可以大家一起學習一起討論. 我沒有很厲害. 比我厲害的人很多.... 而且大家一起想比較能激出火花... 而且我覺得單憑我自己一個人解答不能夠把這件事講清楚. 酸種的製作不是用看的. 而是得" 摸"
另一個原因是我覺得問問題的人本身還不清楚酸種的定義. 因為他告訴我他養了一個商酵酸種...
這個問題是:
#酸種是酸種 英文: Sourdough 德文Sauerteig 法文Levain. 有人稱之為天然酵母. 我比較傾向稱他為野生酵母Wild yeast
#商酵是商酵 這件事你一定要先清楚
以商酵養出來的可以是波蘭種, poolish 老麵Biga 但他們都不是從空氣種抓來的酵母. 所以在酵種的控制及判斷上就比較簡單. 也不需要" 養酵" 想用的時候再溶商酵就可以.
如果這個前提不清楚. 那代表你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這樣私訊會沒完沒了的... 真的對他很抱歉. 他好像也知道我的態度. 所以他說他會去爬文...
我做了這麼久酸種. 最近才想要寫文的原因真的是覺得這個很難解釋. 而且. 也很怕有人跟做結果不如預期浪費時間及食材.
我看過一個在野酵社團分享自己去上Panettone課程的人抱怨自己沒養好野酵硬種跟老師重複要了幾次被兇的po文.
我想我會是那個老師XD
因為你一定是初學. 初學就要玩Panettone 一定不會有持續漂亮的成品. 你應該要去學的是怎麼養酵. 從比較基礎的低水量野酵麵包開始做起.
但一面倒有人安慰他... 我就開始覺得這個自己做的路... 每個人面對的心態並不是和我一樣...
還好這個問我的人有說他會繼續去爬文... 這樣才能夠了解啊! 我覺得很抱歉但我想他應該會學到很多...
因為野酵之所以有高手不是一兩天就可以養成. 是要花很久的練習及經驗判斷才能夠成為" 不常失敗" 的烘焙者.
請不要認為我自誇. 來我這裡夠久. 看我幾乎每天都做麵包的po文下. 應該知道我的經驗很多. 因為我通常不看別人的食譜照著做. 我用的是我自己的食譜. 而這個能力. 是從
#了解並且懂得烘焙百分比對完成麵包口感外觀的重要性
來培養起. 首先你要懂得為什麼一個麵包可以有不同水量. 會有甚麼樣的特性要注意甚麼. 我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是拿一本麵包食譜書. 旁邊放一個計算機. 算烘焙比例來了解為什麼的( 沒錯, 我就是這麼認真) . 這個訓練方式很棒的是. 你可以有成品. 知道這樣的比例會出現甚麼樣的成品.因為書上的圖就是啊!
當然那都是商酵食譜. 因為酸種的作法得考慮到很多的因素.
給你一個野酵Panettone食譜你不一定能做得出來. 當然孔洞也很難跟書中一模一樣.
想知道我對於烘焙比例有多了解. 可以看兩年前的這一篇文:
http://foodchainunme.blogspot.com/2017/09/505050pullman-loaf-tin-bread-recipe-how.html
德國方面. 我覺得非常信服的是之前去追星成功的自學師傅Lutz Geißler . 因為他自己的網站上還有建立對於所有德文上關於麵包製作過程的一些用語解釋. 就是一本活字典...
https://www.baeckerlatein.de/
或是也頭腦很清楚不斷在更新自己並且學習的
Brotdoc( 他其中有一篇文是跟我一起討論並且把我名字貼上的文* 那個討論是村裡集思廣益給我的知識及結果. 是關於啤酒麵包的文...我在Brotdoc的社團也有提到...... 真的, 他沒有甚麼姿態. 這樣的老師才能讓我信服)
https://brotdoc.com/
在德國當家醫不容易. 他們除了一般看診. 可能你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沒有每天像我們台灣的醫生這樣一天至少八小時看診... 其實他們得去家訪出診. 這個你是看不到的. 這樣的醫生花這麼多時間來寫文... 其實很讓人敬佩.
是發生在最近的事. 我分享了一個寫了烘焙比例的麵包在德國的一個烘焙社團. 那次的主題其實是在麵團塗上蛋白黏種子.
當初邀請我入社的管理員在留言中請我把麵包的克數寫上
. 後來我寫上了. 但是我回答了管理員: 了解烘焙百分比是很重要的. 那是全世界烘焙的共同語言. 台灣人也是得學烘焙百分比.
你想想~
如果我給你克數. 你會自己去算烘焙百分比?
對我來說. 我會這麼做. 因為這已經是我的習慣. 我甚至可以大略一看到克數就知道大概是怎麼樣的百分比.
所以我知道為什麼. 但大部分的人都只是想把相同麵包做出來照著秤就好....
這個問題很大. 因為如果牽扯到野酵. 給你克數你也不會跟我的麵包長得一模一樣...
每次遇到這些事我都會想很多... 是我太雞婆嗎? 明明人家就只是問你單字怎麼拚 你卻要人家學語言. 還是我就是不耐煩? 但我失去在那個社團分享的熱情是真的.
應該是我把事情看得太複雜吧?
#但看得太複雜學得比看得太簡單來得多
#我必須對我的言論負責
不是嗎?
瑜珈英文用語 在 瑜珈英文用語、瑜珈用語、運動英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我們會play basketball(打籃球)、play badminton(打羽毛球),在很多運動前面會用play,但是做瑜伽,英文的動詞是do,”do yoga”是做瑜伽。 瑜珈英文用語在ptt上的文章 ... ... <看更多>
瑜珈英文用語 在 瑜珈英文用語、瑜珈用語、運動英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我們會play basketball(打籃球)、play badminton(打羽毛球),在很多運動前面會用play,但是做瑜伽,英文的動詞是do,”do yoga”是做瑜伽。 瑜珈英文用語在ptt上的文章 ... ... <看更多>
瑜珈英文用語 在 [分享] 師資培訓的選擇台灣VS印度- 看板yoga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圖文詳細版:https://wp.me/pa56rx-4w
成為瑜伽老師必備-最基礎的200小時師資培訓琳琅滿目,
該怎麼選呢?我該在台灣還是印度接受培訓?兩者有什麼差異?
我英文不好是不是只能待在台灣學呢?
我的200小時師資訓練是在印度Rishikesh的 AYM Yoga teacher training school 拿的。
當初會去印度拿200TT,其實只是因為辭職後,想去印度流浪以及練瑜珈,
還真的沒有想過要當瑜伽老師。
印度Rishikesh是個瑜伽大城,瑜伽教室和師資訓練的教室非常非常多,
我當初也搞不清楚什麼派系,看了課程、食宿(好啦!主要是想說食物看起來很好吃),
就去啦。
回來後過了大概一年半,我又參加了Corey 老師的火箭師資培訓。
火箭師資培訓雖然沒有像是200TT的培訓這麼長時間,
但是補足了許多我在印度所沒學好或是沒學到的東西。
以下的分享,主要會聚焦在台灣與印度接受師資培訓的差異。
畢竟師資培訓會因老師、課程以及個人喜好而有不同的感受。
我的分享只是我自己加上綜合身旁友人,分享比較客觀的內容,
至於課程安排、培訓老師師資本身就不做探討囉。
1. 費用
第一個最大差異就是費用啦!
印度200TT的費用大約在4.5萬到7萬,當然還有更貴的。
這個價格還包括一個月的餐費和住宿費,所以其實是非常便宜。
台灣的200TT大約為9萬到13萬,大部份是不包含餐費和住宿費的喔。
至於其他國家的師資培訓的費用大約會在台灣到印度這個區間,差異非常大,
目前還沒看過比印度便宜的就是了!
2. 語言
我認為在印度學瑜伽最需要克服的就是語言障礙。
可能是我自己英文不是太好,再加上印度老師濃濃的腔調,
哲學與解剖課真的像是鴨子聽雷,非常辛苦。
但是哈達課、調整課或是其他我倒是覺得還滿好懂的,沒什麼障礙。
(後來我一位很好的朋友也有去同一間學校,她英文很好,
但她也覺得哲學課真的滿難懂的)
不過,這是缺點卻也是優點。
對於英文有一點程度的人而言,其實在一個月全英文的環境下,
英文會進步不少,尤其對於瑜伽的英文用語,包括體位法和口令都會很熟悉,
再加上最後結業式考試:用英文教一堂瑜伽課,英文要不進步也很難。
一個月的訓練下,回台灣後如果還有繼續用英文練習,
若遇到外國學生,或是未來打算去國外教學,用全英文教學就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
但在台灣上師資培訓,老師是用中文,
所以學習可以更快速效率,不懂的部分也敢馬上詢問,
沒有語言的隔閡,學習的效果也會提升
3. 人脈
這是我認為在台灣考取師資最有優勢之處。
在印度接受培訓,同學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結束後就各自返家,回台後,
其實你是完全沒有任何人脈,非常孤零零,也不知道從何開始教,只能到處投履歷了。
相較於在台灣,會有一群人一起接受培訓,有些同學可能已經是瑜伽老師,
或是其他領域(如舞蹈)的老師,大家可能會有革命情感,
如果有需要幫忙代課或知道哪裡有缺瑜伽老師,也會互相幫忙介紹,
很多新手瑜伽老師其實都是這樣開始的呀!
在印度學習的日子,遠離本來住的地方,改變平常的生活習慣,
每天早睡早起,起床就是瑜伽。生活變得簡單而容易知足,
認識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因為瑜伽而相聚,每個人都有很特別的故事。
我也因為這趟印度之旅,改變了很多,包括飲食模式以及對未來的目標等。
這些轉變至今都是我認為非常美好的轉變。
不妨問問自己,你想要獲得什麼?想要學到什麼?
相信每趟旅程都有它的意義與啟發,無論在哪,好好地學,好好享受整個過程吧!
如果大家對於這些議題有興趣,歡迎追蹤我的粉絲團,未來還會有相關心得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kathyonthewaytoyog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3.22.14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yoga/M.1553444448.A.3D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