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的粉絲老友們應該都知道我很少提到我的父親
因為他在我20歲的時候和嬌媽離婚跟別的女人走了
一直到去年父親在高雄發生了一場重病之後,他才說他要回來我們的家
30年來我的父親缺席了我的原生家庭,甚至對我的母親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但是嬌媽在他人生最緊要的關頭上,還是將她的怨恨先擺在一旁,然後沒有理由的接受我帶我的父親回到我們的家
有次我很不解地問媽媽『為什麼你會接受爸爸回來?』
嬌媽說『如果我沒接受你爸回來,最痛苦的一定是你這個女兒,我知道30年來你都放不下你爸,每個月也都會匯錢給他,還幫他買了車,他沒什麼事的時候你都做這麼多了,現在他老了,生病了,你怎麼可能丟下他,也還好我答應妳帶他來,不然現在疫情這麼嚴重,你爸還自己一個人住在高雄,你一定會怨我』
我完全沒想到嬌媽把我對爸爸做的一切事情都看在眼裡了,但是這些年來她從來沒有阻止過我對父親的愛。
一直以來她的人生都在成全她身邊的家人,雖然我不喜歡也很不捨她這樣做,但是我也知道,我的人生也因為有她,才能有今天懂得這麼一些做人的道理。
父母、孩子、家人永遠都是我們心裡的一個牽絆,就算說不因為血緣也不因為關係,但總是大家有緣相處一場,彼此心中總還是會有愛的來往。
平常忙於生活的我們,可能只有在一些重要的節日,才能返鄉看看家人和家人團聚,而一直以來我們也沒有什麼限制想回家就回家,打個電話說一聲然後搭高鐵、開車或坐火車都很方便就可以回到家了。
但是這兩天我看到高鐵的票一如往常在端午連價前一樣都賣完了,說來我的心情很複雜,因為往年我也是這群人當中之一,所以我很清楚想回老家看看家人的心情。
再說這次也有很多人在疫情之下被迫跟家人分開了,還有可能也有些人是因為這次的疫情影響了目前的工作,所以想先回老家生活一段時間,其實我知道想念家人不能見面的難受,真的這段時間我們大家身心都辛苦了。
但是這一次我真心的希望,麻煩大家再忍一忍,因爲只有我們忍住了這一次的思念,才有可能換來下一次的開心相聚。
我相信我們都很愛我們的家人,誰也不想再也無法見面,所以我們知道這一次的忍耐是因為愛,是因為他/她們都是我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
前兩天我和住在加州的表姐通了視訊,原本是疫情之前跟表姐說好要去她那裡的,但是現在誰都不敢動了,不過我們每次通視訊聊聊之後,我們都會很甜蜜的謝謝對方,因為在彼此壓力極大的時候還能透過視訊互相關心,都讓我們覺得這是最安全也最沒有負擔的做法。
謝謝~謝謝一起在家守著疫情的朋友們,我們都在為未來的生活做最好、最安全的準備,而我更相信只要我們挺住,終將可以好好的、平安的、充滿愛的度過這一切的。
*也謝謝我的公公、婆婆的體諒,這次端午節我們就先不回家了,(其實從疫情開始到現在我們都沒回過公公台北的家,但都有視訊喔!),還好去年有吃到婆婆包的粽子,好好吃喔,媽~今年沒辦法包,但是明年我會再跟你一起包粽子喔~
*也謝謝許多退票的朋友,端午連假如果無聊是不是我們就一起來開直播,好了?~
#有人希望老劉跟我們一起開直播嗎?😬😆
#謝謝大家端午不移動不返鄉
#謝謝一直守護我們的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員
#大家一起加油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向著光飛去 」介紹 訪問:施又熙 內容簡介: 如果有一種愛,需要許以千年的誓約,這份愛,可以抵得住所有的打擊與背叛嗎? 都說父親是最初的戀人,被剝奪父愛之後,女兒可以如何堅強卻又偽裝地存活下來?四位各有一方天地的傑出女性,在其美好的外表下,卻因著歷經白色恐怖的...
父親缺席 影響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們都以為「病識感」是有顯著的幻聽或幻覺,其實大家多少都有病而不自知。
愈是向內探索心理發展過程,愈發現心靈或身體的生病其來有自,如同我常認為的:「這世界上沒有壞人,只有受傷的人」。我們很常看到(批判)的是一個人的外顯行為,但這只是果,因則是更複雜的成因,並非只是單純他想做惡或沒良心。
在我自身及與很多個案的工作上也發現,不論是親密關係或人際關係上的議題,都與內在心理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性,而這心理發展有著每個家族傳遞的慣性、信念、感受及行為模式。一套從小打樣的基模,刻印在內心深處,以自動化運作的方式,在復刻家族血脈的傳承。
如果我們很幸運地在健康環境中成長,有著較為完善的人格特質,那麼想必會很難理解一個在受虐家庭中長大的人,為什麼會帶有其人格樣貌。這時我們能做的是多一份體諒及同理,世界上並不是我們沒有經歷過的事都不會發生的,沒發生在自己身上也並不代表無法去體會他人的苦楚。自顧自的評判及建議,是最不需要的。因為那份建議或評價,是出於我們個人的人生閱歷及經驗、生長背景及感受,是我們自己對他人及世界的投射,並不完然客觀。
如果我們不幸運地是在受虐家庭中長大的人,那麼深度去理解自己的心理發展過程,是一個能自癒與自己貼近的方法。改變以往的基模模式並不簡單,那是長年累月在我們身上雕硺刻劃的,帶有一路成長的血與淚,因此增生出對自己的同理及支持是很重要的。在他人無法真實體會我們的經驗與感受時,最起碼我們得要能夠與自己站在一起,陪伴自己找到力量及勇氣,去突破長久以來的情結。
近期在研究邊緣性人格中發現,其實很多人都帶有此種傾向。先不要先入為主的為此貼上標籤,人格傾向不至於會大到成為人格疾患,但我們能從成因、背景、家庭脈絡去檢視自己的人格傾向,有助於更了解自己。之前分享過邊緣性人格特徵,今天來分享精神科醫師傑洛.柯雷斯曼(Jerold Kreisman)在「愛你、想你、恨你」一書中提到的生長環境對人格的影響。
#日間托嬰
嬰兒在出生後的頭幾個月中,開始對「自己」和提供照顧的「他者」發展出情緒與感知,開始學習有關自己的一切,奠定形成自我的基礎。同時父母也開始學習如何提供照顧,建立與嬰兒間雙向的交流。大量的證據指出,嬰幼兒若被剝奪機會而無法學習有關自己的一切,將有損情緒與感知的發展,往後在自我認同、自尊心、安全感、分離-個體化和社會關係等層面上,很可能遭遇難題,這些都與邊緣人格症狀有關。
日間托嬰對父母的影響也很大,許多研究顯示日間托嬰昃雙薪父田最主要的壓力來源。在嬰兒出生的頭幾個月中,父母若被迫無法待在家裡,通常容易產生憂鬱、罪惡感及受欺騙的感覺,並自認為不夠資格當父母。
母親尤其可能產生無力感和罪惡感,更可能為了因應這些感受而產生防衛心態:1)否認這些感受的存在;2)將好母親的形象投射在日間的褓母身上,自己則扮演起壞母親的角色,或正好相反;3)為了減輕分離的痛苦,在情緒上刻意與孩子疏離。嬰幼兒早期若長時間交付外力的照顧,日後可能導致母親與子女的關係不穩固,以及子女出現不聽話、具攻擊性、安全感低落的現象。
#受虐家庭
身體受虐的學齡前兒童,表現出來的特徵包括:壓抑、憂鬱、疏離、行為問題(過動和暴燥)、無法控制衝動、具攻擊性、和同儕相處不來。由於邊緣人格者中曾受虐待或遭到忽視的案例如此高,可以視是否受虐或遭到忽視來作為分辨邊緣人格和其它人格疾患的指標。最常見的形式是言語或心理上的虐待,肢體上的虐待居次,再來是性侵害。肢體虐待和性虐害可能在性質上雖是較為激烈的方式,但在情緒上受到虐待的兒童可能完全失去自尊。兒童情緒上的受虐有下列幾種形式:
1)貶損:不斷貶低兒童的成就,並過份強調兒童的不當行為。只要持續一段時間後,兒童真的會相信自己又壞又沒用。
2)吝於給予注意:總是心有旁鶩的父母,對兒童的發展不表興趣,而且在有需要的時候吝於給予關愛。
3)專制:採用極端的威脅來掌控兒童的行為。有些兒童發展專家將此種虐待,拿來與恐怖份子使用在人質上的洗腦方式作比較。
心理學家休.米西迪恩(Hugh Missildine)描繪受到忽視的兒童的行為模式反映了邊緣人格者成年後的兩難處境:如果在童年時受到忽視,可能會使你不斷地找尋一個又一個的伴侶,希望找到一個能彌補缺憾的伴侶,姑且不論是什麼樣的缺憾。你也許沒有能力關照自己,希望藉由婚姻結束這樣的狀況,之後卻發現自己陷入令人憂心的處境,情緒上仍沒有歸屬。除此之外,小時候受到忽視的人總是焦慮不安,因為情緒無法獲得滿足。
邊緣人格的成因也與之相關,虐待、忽視或幼年時長期與父母分離,將使得幼兒無法信任他人,自尊心與自主性受挫,並且無法正常發展出因應分離及形成自我認同的能力。長大成人後,他們可能一再重覆令人挫折的關係模式,將痛苦和懲罰視為親密的表現。當邊緣人格者長大後,可能會以自傷的行為來代替父母對他的虐待。
#缺席的父親
由於離婚率增加,大部分單親家庭以母親為首,就算法院作了共同監護權或自由探視權的判決,父親可能在離婚之後馬上再婚,展開新的家庭生活,因此從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消失。相關離婚造成影響的研究顯示,學齡前的兒童由於恐懼被人遺棄,當父母離婚時通常極為難過,出現依賴與發展退步的情形,以及對分離產生嚴重的焦慮。也有為數眾多的兒童表現出憂鬱的症狀,或在童年晚期出現反社會的行為。
當父母分居或離異時,兒童對肉體親密的需求增加。舉例來說,小孩常常在父母離異時,要求跟父親或母親一起睡,如果這個習慣持續下去,最後也變成父母自己的需求時,兒童的人格自主性和個體完整性將受到威脅,無法健全發展。此外,若父親或母親本身因離婚而感到孤獨,並因感情受創而自憐自哀,也可能會抑制子女的成長。
父親缺席症候群(absent father syndrome)造成病理後果是,因離婚或死亡而破碎的家庭中,母親通常為了彌補子女而成為最完美的家長,為孩子的生活作全面性的安排。如此一來,子女得以發展自我認同的機會自然變得有限。少了另一位家長居間緩衝,母親與子女的關係可能太過緊密,以至於無法健康地進行母子之間的分離過程。
雖然母親通常想辦法要取代缺席的父親,很多例子都顯示實際是兒女替代了缺席的丈夫。父親缺席的情況強化了母親與子女之間的共生關係,成長中的孩子會過於理想化母親,希望能永遠取悅母親。而單親家長對孩子的依賴也可能持續下去,進而阻礙孩子的成長和個體化,也種下邊緣性人格疾患的種子。
#雜念與雜唸
#有興趣深入探索自己心理運作的
#歡迎報名週三班
#目前名額剩不多
父親缺席 影響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二刷《孤味》+《孤味》短片版:恨入骨,愛入心。
.
#滿滿的雷請斟酌閱讀
.
.
.
.
#恨入骨卻也愛入心。
.
二刷《孤味》,發現電影有些細節處理的得很好,例如拈香的客人離去時,不能說再見的習俗。二刷電影也更加清楚人物間的愛恨關係。林小姐在生日會上唱《再會啦心愛的無緣的人》或是聽 Aiko 提起才知道過去幾年,陳伯昌和蔡阿姨都有回台南拜媽祖,她忍不住嘀咕了一聲:「怎麼我都沒遇到?」林小姐和丈夫多年未見,卻始終沒將對方放下。陳伯昌過世後,林小姐對丈夫的怨與恨更是找不到出口,所以她才會張牙舞爪,想要討個公道。但林小姐對丈夫只有恨嗎?只有恨怎麼會唱《再會啦心愛的無緣的人》?怎麼會嫉妒蔡阿姨?怎麼會給丈夫一個風光的葬禮?怎麼會前一秒才叫女兒們別跪拜父親,「反正過去幾十年他又沒有養妳們!」下一秒又立刻心軟,讓女兒跪拜父親?
.
經過這樣多年,林小姐對丈夫的感情究竟是愛或恨或怨或不甘心,可能連她自己也搞不懂吧。想想,每個人大概都跟林小姐差不多,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事,有時很難分得一清二楚。
.
#女兒與他們的父母親
.
林小姐不願簽字離婚,大女兒宛青卻急著想跟丈夫離婚。林小姐罵宛青跟她爸爸一個模子刻出來,定不下來,但其實宛青是在母親身上看到她的侷限,明白母親的不開心來自放不下夫妻關係的執著。宛青想離婚,是害怕掉入跟母親一樣的狀況。
.
電影裡,宛青復發的癌症,連結起宛青對父親的情感、對死亡的恐懼、以及母親與姐妹們對她的關懷與愛。另一方面,#復發的癌症也是這家人的隱喻,宛青得知自己又得做化療時,她悲傷地說:「這一切又要重頭來過。」這段話不正是林小姐的心情寫照?陳伯昌的死亡,讓林小姐平靜多年的日子又起波瀾,簡直是十幾年前丈夫離去時的混亂狀況重現,讓她心力交瘁。
.
二女兒宛瑜想把女兒小澄給送去美國讀書,她說不想小澄未來只能結婚生子,希望小澄能有更多的可能性。宛瑜抱怨母親老是逼自己讀書,不讓她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宛瑜卻也用跟母親相同的方式去規劃小澄的未來,沒有過問小澄的想法。林小姐說宛瑜個性特別像她,這點倒是沒錯。林小姐年輕時把三女兒阿眉過給他人,「這樣也好,不用跟著我們吃苦。」林小姐如此自我安慰地說。想來,宛瑜要小澄去美國讀書,也是相同的出發點吧,或許不在自己身邊,小澄的人生才會更好過一點。
.
宛瑜不只教育女兒的方式深受母親的影響,還包括她對婚姻的態度,當宛瑜聽見丈夫跟陌生人講電話時,內心快速升起焦慮感,甚至主動跟丈夫說:「你是不是要跟我離婚?」。宛瑜對「男性/丈夫」的不安全感,源自父母親的婚姻帶給她的陰影。潛移默化與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最難被根除,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比我們想像的更深刻也更有殺傷力。
.
小女兒宛佳對父母親之間的恩恩怨怨印象不深,所知也不多,她是家中唯一一個會跟父親以及蔡小姐私下保持聯絡的人。林小姐怨嘆自己這麼疼小女兒,還把餐廳留給她,沒想到小女兒卻是胳臂往外彎,向著那個背叛自己的男人。但我們不能怪宛佳對父親與蔡阿姨沒有敵意,這個家有很多風風雨雨,她的母親和姊姊都以保護為名,沒有透露太多訊息,對宛佳來說,父親就是父親,而不是負心漢。能夠跟父親和蔡阿姨和平相處是宛佳的幸福,#一個被好好保護的人心裡才沒那麼多的苦澀。
.
#消失的人與風箏
.
《孤味》有讓我想起《消失的情人節》,父親缺席,妻女深受影響。《消失的情人節》的父親欠女兒一碗綠豆豆花,《孤味》的父親則是來不及把手上的軟糖交到女兒手中。
.
「這首歌是陳昇的《風箏》,妳大姨的最愛。」
「陳昇是誰?」
.
陳昇看《孤味》,有沒有苦笑出來?《風箏》其實也是我的愛歌,當兵時,部隊用餐時間老會放這首歌,因此每次聽到《風箏》,我連結到的都是當兵回憶。剛退伍那幾年,常會想起當兵的往事,最近這十幾年,很難得再想起部隊的朋友(也失去了聯繫)。某方面來說,那些曾經跟我很熟悉、信誓旦旦說退伍後也會保持聯絡的弟兄們,成了我生命中消失的人。
.
#緣分
.
《孤味》之於我最溫柔的設定,不是林小姐讓出位置給蔡阿姨,讓她成為名正言順的妻子,而是林小姐對蔡阿姨說抱歉,自己沒簽字離婚,才讓她與陳伯昌無法結婚。蔡阿姨回說:「若是他沒先遇見妳,或許我跟他可能就沒這個機會在一起。」我們不是上帝,無法綜觀事物的全貌,眼中看到的事件只存在現下的一刻。但一件事是好或壞,有時需要時間的發酵,才能看出其背後代表的意義。一如陳伯昌沒跟林小姐有過一段關係、沒有被趕出(逃離)台南,或許永遠沒有機會認識蔡阿姨,又或者,林小姐哀怨丈夫的離去,卻也可能因為陳伯昌不在她的身邊,才有辦法專心發展事業,開設知名的餐廳。
.
#短片。
.
MOD 補上《孤味》的短片版,看完後覺得電影版是相當成功的延伸,人物更立體(女兒們的性格更清晰),衝突更多,情感力道也更強悍。短版礙於篇幅,很多部分只能快速交待帶過,但我很喜歡林小姐跟蔡阿姨的幾場互動,不像長版的刻意迴避,短版的林小姐和蔡阿姨常常處在一個空間中,一個是陳伯昌的正牌妻子,一個是陪伴他後半輩子的伴侶,名份上林小姐佔了優勢,但現實生活卻是蔡阿姨才瞭解陳伯昌的生活點滴。告別式前一晚,蔡阿姨借宿林小姐家中,林小姐請蔡阿姨一起同床就寢,中間隔著一個小孫女,兩人輕聲談天,看似聊著蔡阿姨的服裝款式與色彩,暗裡卻藏著兩個女人年齡差距的比較、以及林小姐的遺憾與蔡阿姨的哀傷。
.
短版《孤味》是三個女兒與一個兒子(從頭到尾沒露面),長版《孤味》則是四千金。短版片中,林小姐曾經夢見丈夫、陳伯昌告別式當天,炸好的蝦卷少了幾卷、片尾林小姐在車上唱歌時,出現男聲的歌聲與她合唱,有帶出些奇幻感受,是鬼也是思念。電影版只保留片尾歌唱戲,讓兩個分離多年的夫妻同唱一曲,圓滿了林小姐心中的遺憾。
父親缺席 影響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向著光飛去 」介紹
訪問:施又熙
內容簡介:
如果有一種愛,需要許以千年的誓約,這份愛,可以抵得住所有的打擊與背叛嗎?
都說父親是最初的戀人,被剝奪父愛之後,女兒可以如何堅強卻又偽裝地存活下來?四位各有一方天地的傑出女性,在其美好的外表下,卻因著歷經白色恐怖的童年歲月,而讓她們的感情路顛顛撲撲:知名的編劇幼年遇刺,驚惶不安的家居日常是她的生活寫照,離婚後再遇一個美好的對象卻遲遲不敢面對自己的真心;活潑的藝術家看著父親在自己面前被警總一臉是血地拖走,自此別離十一載,總說自己被偷走了十一年的青春,轉而與年輕男子交往;自美返台的大提琴家原該展開舞台生涯的,卻因為父親的緋聞從此告別舞台,藏身在音樂教室裡教琴,苦戀著有了丈夫的女人;唯一在幸福婚姻關係中的,也曾是跌跌撞撞,心裡永遠住著小警總的大學老師。父親缺席的童年讓這些女性不得不自立自強,但這樣的人生到底產生了甚麼副作用?白色恐怖的扭曲時代對一個世代的某些女性又造成什麼影響?
作者不想以苦難紀實的方式去記錄一段歷史,而是選擇以愛情故事述說原生家庭對人一生的影響,特別是在一個高度政治扭曲的社會底下,狀似美好的外在,卻有著傷痕處處,不為人知的內在,只有在最細微處,才得以察覺。原來,受苦難的不會只有受難者的家庭,其實是整個社會,都是受難體,許多我們以為很遙遠的,毫無干係的,卻也深受影響,人生驟變...
作者簡介:施又熙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原名施珮君,2012年改名。1969年生於高雄市白色恐怖家庭,一生與知名父母有著難以擺脫的糾結,矛盾的情緒每每在作品中不斷呈現。從小展露寫作天分,高中時兩度獲校內大獎,卻因背景與自我認同的矛盾衝突,18歲即成文字逃兵,直至36歲才為自我的療癒而重新提筆,目前定居於新北汐止。
專擅刻畫人性,無盡黑暗處仍可得見溫暖陽光。走出憂鬱風暴後,近年加入社福團體宣導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文字更添理性與療癒之風。
2013年首度嘗試舞台劇劇本,啼音初試即獲獎,作品並於2014年台北嘉義兩地公演。
目前除專職寫作,亦教授書寫療癒課程、精神障礙者家屬教育團體,並以文學與精神醫學等相關議題於各大專院校演講。著有長篇小說《月蝕》、《五芒星的誘惑》,散文集《風與南十字星的對話》、《勇敢》、《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傳記文學《台灣查某人的純情曲—陳麗珠回憶錄》,劇本《多桑的百合花》。
者粉絲頁: 施又熙。書寫療癒
出版社粉絲頁: 遠足文化第一編輯部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