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臨床上遇到想解決的問題,或在閱讀過了許多文獻後,發現了一個不錯的研究主題時,最困擾我的就是,如何著手開始進行研究論文的書寫。從研究設計、收案方式、跑統計以至於綜合結果討論的面向等等,總是令人充滿了挫敗感,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做研究的信心與動力。
⠀⠀
看著國外產出的臨床研究,光是個案數就已經遠遠超越我們,加上嚴格的研究設計更讓人望塵莫及、自嘆不如。回到現實中的我們,光是臨床上的收案,就已經面臨著種種困難,從資料不齊全到病人同質性的考量等,對我這個內科的菜鳥新手而言,就像是挑戰一個遙不可及的大魔王啊!
⠀⠀
⠀⠀
👉 最棒的是,這堂課沒有擋修!
⠀⠀
剛開始在 review 文章的時候,很常找不出整篇論文的重點,但又很擔心會遺漏掉寶貴的資訊,所以就會默默的整理作者提及的所有訊息,導致資料太瑣碎繁冗又雜亂,一整個事倍功半的結果,令人感到沮喪。
⠀⠀
直到看到新思惟開了好幾堂有關於「臨床研究」與「論文寫作」的工作坊時,就像看到了一片曙光,如同大海中茫然無助的船隻看到了燈塔,讓人重新燃起做臨床研究的熱血與信心,更重要的是,貼心的校長在課程的安排上,屏除了先後順序或是擋修的疑慮,所以就放心的報名了!
⠀⠀
--
⠀⠀
如果你……
想知道 editor 怎麼分稿、reviewer 怎麼審稿、revision 怎麼回覆?這堂課以初學者為核心,提供各位走到國際學術舞台上的重點。
⠀⠀
🔹【全新改款】10/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立即報名】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2020年新思惟之友共689篇論文
#現在平均每月超過60篇論文發表
#下一個傑出校友就是你
⠀⠀
⠀⠀
👉 課程特色
⠀⠀
#以初學者為核心:課程設計核心,就是讓初學者能完成自己的第一篇 SCI 論文。直接告知許多起步者常掉進去的坑,協助避開。多年教學經驗,知道同學們卡關在哪邊,提供加速與避開陷阱建議,節省大量時間。
⠀⠀
#實際親手跑統計:用實際的例題,讓同學們親手操作,確定在自己的電腦上,用自己的滑鼠,能做出 SCI 等級的投稿用數據圖。並有新思惟講師與資深助教群,協助排解疑難雜症,卡關馬上能夠解決,立刻搞懂。
⠀⠀
#課後回饋再提升:現場互動實作,打通統計任督二脈後,回家繼續練習,在周三前上傳自己完成的數據圖,以及問題,由蔡校長一一看過,並個別回饋。假設統計數據圖,上課當天第一次做,能有 80 分,回家練五次,繼續進步到 95 分,由我們的快速提點與建議,能告訴各位到 100 分,還有哪些細節。用心把製圖學好,日後投稿不煩惱。
⠀⠀
🚩 SCI 天天有,讓國際級學者教你投稿重點!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
熱 傳 學 例題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來開一家數位思維飲料店:『朕喝的茶』
文長,慎入
# 如何讓沒寫過程式的人快速寫出一個網站?從「學寫程式」轉化為「從案例學做產品」的思維
> 人們買電鑽,為的不是電鑽本身,而是為了牆上的洞
學寫程式也一樣,很多時候學寫程式或是學某個軟體,通常是為了讓生活更輕鬆好玩,或是讓人生擁有更多可能性,甚至是為了創業、轉職,而不僅是為了學會一個語言。
語言本身是工具,可以讓你跟外國人對話、可以幫你跟電腦溝通,但我們的目的不僅如此。
然而,我卻經常聽到身邊的朋友學習寫程式半途而廢,包括我自己也曾經學過很多程式語言、工具也都是半途而廢。
因此,如何解決「很多人學了程式卻沒學成」的問題,我認為關鍵是「想學寫程式」這個目標,需要定義得更清楚一些。
我發現沒能學成的問題不外乎是幾種類型:
1. 程式語言真的好難,電腦的運作邏輯難以理解
-> 打基本功的過程就失敗了
2. 學了之後不知道怎麼變成自己想要的東西
-> 理論與實務運用無法融會貫通
3. 就算變出想要的東西了,也不知道下一步、之後的細節
-> 需要實務上更多細節、經驗累積
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我認為要從根本的學習模式調整,直接套用適當的案例題目,給沒有寫過程式的人練習,過程中以情境式的案例為主、增加樂趣跟學習成就感。
課程一開始減少艱澀的技術用語跟原理解釋,取而代之的是滑順的學習體驗,學生看到自己一步一步做出會動的產品,累積小成就感,也累積自信,並透過老師的解說,理解在真實世界的場景與電腦世界的邏輯是如何交互、連動的。
秉持著 #敏捷寫作 的精神,把目前尚未完全成形的想法寫出來跟各位分享分享。
## 情境式教學的想法,數位思維飲料店:『朕喝的茶』
一開始先不談歷史淵源典故、程式語言特性或原理,而是設計一個情境,給大家一種沈浸感,一起解決情境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從教學理論來說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會讓學習更加有效、更能融會貫通。
例如:
~~~~~~~~~~~~~~
【情境】
康先生決定開一家手搖飲料店叫「朕喝的茶」,「朕喝的茶就是好」,喝好茶,就喝朕喝的茶。
但因為現在已經 2019 年了,報紙上都說要數位轉型,康先生覺得如果店先開了,才開始轉型,競爭力不足,不如從第一天就有數位化思維與營運模式。
因此,康先生找了一批熱血青年開始建立數位版圖,大家必須先替康先生決定數位版圖的大致樣貌,設計出飲料店日常營運的關鍵流程,將流程逐一拆解成使用者故事(user story),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場景如何轉化到數位世界裡的流程與細節,是數位化的重要環節。
【分析】
一家飲料店常見的場景,有不同的使用者觀點:
1. 老闆:康先生每天都想知道今天賣了幾杯、什麼賣得最好?
2. 店員:店員的數學老師時常請假,怎麼樣才不會算錯錢、點錯飲料?
3. 消費者到店消費,消費者喜好多元且枯燥,怎樣點飲料、付錢才有效率?
4. 消費者在辦公室預購、團購怎麼更有效率,店員不想再接電話了,能不能網路下單?
~~~~~~~~~~~~~~
建構了這些場景之後,接著將個別場景的關鍵流程整理出來,逐一形成課堂上的講解、示範,並且讓學生實際動手練習。
像是飲料店老闆一開始必須要決定賣哪些飲料、有沒有冷熱飲、客製化選項有哪些、價格是多少,如此便可以將資料庫概念以及後台表單操作轉化為課堂上的練習,與此同時,開始解釋資料在網站後台、資料庫以及使用者的瀏覽器之間是怎麼流動的、使用者的互動(User interaction)是怎麼發生、又是如何操控的。
分析、拆解一個場景中的各種可能問題,並且以網路產品思維的模式解決之,其實涵蓋的也不僅是「程式設計」的問題,透過數位思維解決問題,還涵蓋了以下幾個不同領域的專業與見解:
1. 介面與互動設計(常聽到的 UI/UX 設計,包括看得到的與看不到的介面,像是聲控;而且一個完整的流程,通常是一連串的操作與互動,要考慮的還包括各種規則、流程、限制、回應等)
2. 數據分析(數據如何搜集、流動、匯集、整理、分析、呈現)
3. 系統營運(廣義的 DevOps,包括系統的負載量、穩定度、反應速度、備份備援等也都要考慮)
4. 協作模式規劃(一個人做產品,跟一群人做產品,考驗的不只是一個人寫程式的功力,而是協作的藝術)
一開始提到的,倘若你是因為有了某個點子,而起心動念想要學寫程式,那麼「寫程式」可能也僅是「電鑽」的一小部分,後面還有一連串要面對的事情。我的建議是重新定義目標,以終為始,分析需要的技能組合及最小可行性方案,如此人生會輕鬆快活許多。
除了飲料店,有很多生活中常見的場景、應用,也都滿適合教學:
## 案例題目:
1. 訂便當、訂下午茶、團購單
2. 電商網站(購物車、金流、電子發票)
3. 無名小站、YouTube(上傳照片、影片)
其他還有一些比較老的題目像是
1. 留言板、部落格,可練習資料庫操作、動線、版面構成
2. 討論區,練習資料分類與關聯、註冊登入機制
3. 做一個 Twitter,練習建立訂閱功能、newsfeed
## 最後想請教曾經想學習程式語言的朋友
我知道有些朋友想學寫程式,有人為了轉職、為了創業、為了成為更好的 PM 或更好的設計師,也有人是想要更理解工程師,增加跟工程師溝通的效率,但也聽過某些朋友總不得其門而入,想請教有經驗的朋友以下幾個問題:
1. (動機)過去是否曾經想要學習寫程式但卻不得其門而入,一開始是為什麼想學寫程式?
2. (遇到的困難)學到一半遇到什麼困難才沒能學成?
3. (想要怎麼學)如果調整為情境個案式的教學,會不會增加學習動力?
4. 或是直接跟我說想做的題目,我來練習寫教材 🐯
#朕喝的茶
#朕喝了茶不尖叫
#我沒有要開飲料店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都愛喝茶
#像是碧螺春就是康熙喝了喜歡特別取的名字
#敏捷寫作
熱 傳 學 例題 在 駱克刑法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解讀最新期刊-月旦法學教室174期(106年4月)-超級故意】
關鍵字:#超級故意、#直間接故意、#未必故意、#明知、#蓄意
許澤天教授本期發表《直接故意與超級故意》,提出下述關於傳染花柳病罪的例題,主要是引導出本篇文章重點-故意的內涵。以下先介紹故意的內涵,最後對例題做解答:
【例題】
甲男明知自己有花柳病,隱瞞而與乙女為性交,致乙女受傳染。甲男的辯護人在法庭上指出,刑法第285條「傳染花柳病罪」的主觀構成要件係直接故意,依照同法第13條第1項的定義,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須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者,始能該當直接故意,甲男雖明知自己有花柳病,卻刻意在體外射精,自非有意使得乙女遭傳染。經法院調查,法院確信甲男雖然不是有意讓傳染結果發生,卻對此發生並不違背本意。試問法院得否判甲男成立「傳染花柳病罪」?
【解析】
一、 國內通說:
國內通說認為故意係由「認知」與「意欲」兩個要素組成,刑法第13條第1項為直接故意、第2項為間接故意(詳細論述可參《實務必考熱區-刑法總則》,頁2-6至2-9。)。
二、許澤天教授:
(一)依照強弱程度,認知可分為 #明知、#有預見(認為可能)、#不知;意欲可分為 #蓄意(目的性企求)、#不違本意(單純容任)、#不欲。德國學說根據認知及意欲的不同強度,將故意區分為「蓄意故意」、「明知故意」、「未必故意」。
1、#未必故意:與我國刑法第13條第2項的規定內涵相當,亦即有預見+不違本意即構成。
2、#明知故意:認知程度上要求為明知,意欲程度上只要求為不違本意即可,又稱 #二級直接故意。
3、#蓄意故意:認知程度上要求為有預見,意欲程度上則要求為蓄意,又稱 #一級直接故意。
(二)#超級故意:
有發現了嗎?認知程度上要求為明知,意欲程度上要求為蓄意,亦即相當於我國刑法第13條第1項規定之內涵,並不在上述三種德國學說故意概念中。
許澤天教授認為第13條第1項的「明知」與德國學說的明知故意相當,第13條第2項的「有意使其發生」與德國學說的蓄意故意相當,為兩者合併的故意內涵,許澤天教授稱之為「超級故意」,並認為第13條第1項在刑法釋義學上並無任何效力或指示意義,為應廢除的贅文。
三、例題解析:
傳染花柳病罪主觀構成要件只要求行為人必須明知自己有花柳病,隱瞞而與他人為性交,並沒有要求明知將因此傳染。本題中甲明知自己有花柳病,仍決意隱瞞並與乙女性交,且對於致傳染於乙女不違背其本意,具備本罪的故意。
相關連結:
1.http://www.sharer-space.com.tw/9da06/
2.http://lawdata.com.tw/tw/detail.aspx?no=408346
參考資料:
1.《實務必考熱區-刑法總則》,學稔,頁2-6至2-9。
2.月旦法學教室第174期,106年4月,元照,頁26至28。
附註:這是一篇刑法總則解題文
熱 傳 學 例題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今天的故事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的短篇小說〈浮橋〉。
開始前,伊格言先為讀者打了支預防針──他說,孟若的作品向來有點「難」。
問題是,難在哪裡?
伊格言說,難在作者想傳達的主題往往非常幽微而隱秘,不甚明顯,也沒有一個固定的解答。
這種寫法很容易讓讀者如墜五里霧中,感覺困惑:這些人究竟在幹嘛?下一步要做什麼?
但這種迷霧正是孟若埋下的線索:將情感的幽微轉折,包裹壓抑在樸素而冷調的筆法之中。
以本篇小說〈浮橋〉為例,題材上是個(疑似)小三介入婚姻的故事;
但其實想討論的並非「外遇」一事,而是另有主題,偷偷躲在情節表面的巨大冰山之下。
故事講述尼爾和金妮一對夫婦,丈夫尼爾比太太金妮大16歲,但金妮得了癌症,已做過幾次化療。
她比丈夫年輕這麼多歲,所以從沒想過自己有可能會比尼爾先死。
而尼爾的職業是一名社會運動者。
在金妮眼中,尼爾幾乎處於死當邊緣──他既不事業有成,對妻子也不怎麼體貼。
舉例來說:金妮化療出院,尼爾開車去接她,陰錯陽差卻到了不太熟識的,麥特和珠恩夫婦位於玉米田中的家裡。
那是個樸實的農家,女主人珠恩盛情力邀二人入內作客。
但罹癌的病人金妮身體孱弱,不想作客,只想趕快回家。
尼爾顯然沒有體貼到這一層。他將箱型車停在屋外的空地,和金妮起了小爭執:
「可是剩了好多豆子濃湯。」珠恩說:「你們一定得進來幫忙清掉那豆子濃湯。」
金妮說:「哎,謝謝。可是我什麼都不想吃。這樣熱時我什麼都不想吃。」
「那就改喝點東西。」珠恩說:「我們有薑汁汽水、可樂。我們有桃子酒。」
「啤酒。」麥特對尼爾說:「要不要來罐藍牌?」
金妮向尼爾招手要他過她車窗來。「我沒辦法。」她說:「就跟他們講說我沒辦法。」
「你知道你會傷到他們的面子。」他低聲說:「他們是好意。」
「可是我沒辦法。不然你去好了。」
他彎身更近:「你知道若你不去會怎樣。看來會好像說你比他們尊貴許多。」
「你去。」
「你一到裡面就好了。冷氣真的會讓你舒服些。」
金妮搖頭。
從這一幕我們可以感受到夫妻間的意見不合。
再扣回尼爾的特殊身份,我們發現,尼爾是個「社運份子」,或說「社運領袖」──在新聞和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社運領袖拋頭顱、灑熱血,為理念奮戰;但往往無從得知這些社運領袖背後妻子的心情。
尼爾比金妮大16歲,金妮把最美好的青春歲月給了他;
他們之間顯然有愛,但尼爾沒給金妮等值的回饋──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尼爾具備組織能力,善於社交,嫻熟於人際關係與應對進退;
但這樣懂得瞻前顧後、察言觀色的「世故技能」,在他們面對農家夫婦過度熱情的邀請時,反而為金妮帶來困擾。
換言之,尼爾總是在照顧「外人」,卻不怎麼顧慮自己的「內人」。
金妮終究獨自留在了戶外,沒有進屋裡去。
但她突然有了尿意──夕陽西下,彩霞滿天,她偷偷躲進玉米田裡去小解。
伊格言說了件有趣的事;他說,在小說情節中,凡是遇到小解,那麼大概百分之七十都帶有「自由」或「解放」的寓意;
此處也不例外──金妮的小解不僅是生理上的放鬆,更預告了下一刻,情感上更大的自由。
因為當她小解結束從玉米田出來後,就遇上了男主角瑞克......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