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跟汗疹一樣嗎? 「這種痱子」成人較易發生,小心「這麼做」還會得熱衰竭🥴】
https://user128358.psee.io/3dwuj6
痱子的主要成因是在溼熱的情況下,我們的排汗量增加,皮膚的汗管因為衣物或其他原因阻塞而無法正常排汗,進而形成又癢又疼的小紅疹。
痱子有分3種種類,在照護上也不困難。但是好發族群不是只有嬰兒會得,要如何預防和照護?⬇️⬇️⬇️閱讀全文
--------------------------------------------
❤️【5/22癌症趨勢論壇】,最新精準抗癌和免疫療法趨勢,免費報名中>>https://bit.ly/3wxdJD2
熱衰竭成因 在 點石贏家小學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雪人週日愛營養~~】
夏日炎炎正好眠,『熱傷害』正流行!
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趨緩,每逢假日都出現旅遊潮,各景點都塞爆。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大熱天從事戶外活動,很可能出現熱衰竭、熱痙攣或中暑等『熱傷害』問題,務必注意身體狀況。
延續上一篇【雪人的營養教室】文章,雪人簡介了國健署一直提醒大家要注意的『熱傷害』,
https://bit.ly/2D90p0o
但要如何預防、解任務?則是今日續集重點!
首先我們得先瞭解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
人類屬於為恆溫動物,正常的體溫約在36度-37度,主要靠腦幹中的下視丘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來維持人體溫度的恆定。
體溫調節中樞透過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搭配進行溫度恆定調節。
比如說,天氣熱時,我們會流汗,除了使血管舒張讓血流速度變大使其可以快速傳遞到皮膚,同時藉由皮膚汗腺和毛細孔,讓體內的水分及熱能蒸發出體外。
激烈運動時,增加流汗量及呼吸頻率(上氣不接下氣、喘的感覺),達到體內降溫的散熱效果。
注意到了嗎?流汗是調節體溫的重要一個機制。
對照上篇文章可知,『熱傷害』的成因,皆是待在高熱環境下過久,持續流汗造成水分跟電解質大量流失,又未及時補充,以致造成全身性的不舒服,嚴重者也有致死的可能。
要如何預防『熱傷害』?
建議健康的人都要養成多喝水習慣。
不知道怎樣才算多喝水?
試試以下SOP:
1. 早上起床時先喝250cc的水。
2. 之後,每隔兩小時至少補250cc的水。
3. 運動前30分鐘先喝250cc;激烈運動時,每15分鐘就要補充150 cc的水。
4. 運動的時間愈長,且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運動,以及汗流過多時,可適度補充250cc~500cc的運動飲料。
5. 運動結束後,也要再補充250cc水份。
那些族群更應該注意多喝水?
對高溫適應能力較差或長時間在高溫環境活動的人:
1. 65歲以上長者
2. 體重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
3. 特殊藥物使用者
4. 密閉空間工作者
5. 戶外工作者
6. 運動員
7. 嬰幼兒
萬一真的發生『熱傷害』該怎辦?
1. 立刻移到陰涼處,利用電扇、灑水、冷毛巾擦拭身體降溫。
2. 平躺並稍微抬高下肢,增加血液回流。
3. 補充適度水分或運動飲料。
4. 及時送醫。
嚴重中暑的死亡率可高達80%,大家不可輕忽。夏季在外活動,千萬要記得適時補充水份及做好防曬,健康度過夏天。
#雪人的營養教室
#點石贏家小學堂
#雪人週日愛營養
#熱傷害
#多喝水SOP
#熱傷害急救SOP
熱衰竭成因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家庭醫學&職業醫學】~ 熱傷害
上週真的熱到受不了!還好這週梅雨才涼爽了些...
前幾天也看到一個熱傷害的案例...來門診時就很虛弱,覺得熱熱的,好像快發燒,自述從前一天晚上就有點喘,合併反胃的感覺,心跳也變快。
病史詢問起來,沒有戶外暴曬的情況,但是家人補充,週末天氣很好,趁梅雨來之前把家搬好,一併整理室內環境。
因為冷氣還沒安裝,所以室內較悶熱,加上重勞力的搬運。都是熱傷害的風險因子。
〖危險因子〗
A. 環境因子
1. 氣溫高
2. 溼度高 (汗水不易蒸發)
3. 通風不良
4. 環境中其他發熱源 (如:鍋爐)
5. 重體力勞動
B. 個人因子
1. 老人或幼童
2. 肥胖
3. 酒精 (會加速脫水)
4. 藥物
5. 衣著 (如:不適合的工作服、個人防護裝備[SCBA])
6. 慢性病患者
〖如何預防〗
1. 熱適應:
剛開始從事戶外工作的人通常最容易患上與熱相關的疾病。
2005年美國加州的OSHA就調查過25起熱傷害的案子。發現以下結果:
A. 在幾乎一半的案例中,在工作的第一天就發病。
B. 在80%的案例中,在工作四天內發病。
這就是為什麼逐漸增加工作量或允許更多的休息時間,以幫助新工人和在休息後重返工作崗位的人,建立對高溫環境的耐受度,是很重要的。
當然,在一般民眾也是相同,往往都是剛開始變很熱的時候,熱傷害的比例最高。
像最近疫情,大家都往戶外跑;請不要看天氣好,就連續安排了好幾天暴曬嚴重的登山路線,例如:劍龍稜、桃源谷步道等等。也可能提高自己熱傷害的風險。
2. 水份和電解質補充:
不要等口渴才喝水,在持續流汗的情況下,應該慢慢把水份及電解質補進去;才不會事情忙完了,自己也脫水了。(特別注意,在大量流汗的狀況下,不要只補水,電解質很重要)
3. 防曬:
曬傷會加速脫水,所以記得防曬;不管你是躲到蔭涼處、用陽傘、穿薄長袖、塗防曬油,都有一定效果。
註:最後強調,不要為了自己方便,把小朋友丟在沒有空調的車子上,特別是夏天;這種新聞每年夏天都會看到;你自己算算有幾個風險因子
『氣溫高、通風不良、幼童』,這樣小朋友沒熱傷害也難。
※ 附圖介紹了常見的三種熱傷害
〖熱痙攣〗
是因在高濕熱環境下長時間活動時因流汗過多,促使體液喪失和電解質流失;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形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
導致身體不自主骨骼肌收縮 (就是一般說的抽筋),可以持續1到3分鐘。如果痙攣劇烈,甚至會影響腹壁肌肉,應盡快送醫。
〖熱衰竭〗
「衰竭」聽起來好像快掛了?其實並不是最嚴重的熱傷害。成因為流汗過多,造成水分及電解質流失,而導致的血液循環衰竭。
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身體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患者的核心體溫會上升,但很少會達到40°C,嚴重時可能會失去知覺,變成熱中暑。
〖熱中暑〗
熱中暑又分成兩種類型
1. 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
常見於缺乏對環境溫濕度改變適應力的族群,例如: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
2. 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
多為需在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例如:國軍、勞工、農夫與運動員。
成因為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此時會出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盡速處理,熱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
附件: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勞工熱危害預防手冊」
https://www.ilosh.gov.tw/menu/1223/1235/1237/%E5%8B%9E%E5%B7%A5%E7%86%B1%E5%8D%B1%E5%AE%B3%E9%A0%90%E9%98%B2%E6%89%8B%E5%86%8A/
熱衰竭成因 在 莊豐如診所-新北市樹林區- 【頭暈想吐!熱衰竭vs中暑】 台灣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熱衰竭 【成因】 因為長久處在高溫環境,因持續流汗而#流失大量水份鹽分卻未補充足夠的鹽分及水分,#導致電解質失衡引發全身性不舒服依照嚴重程度又可分為:熱痙攣、熱 ... ... <看更多>